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目的了解蒙自市黄胸鼠鼠疫自然疫源地主要宿主鼠体染蚤情况,为鼠疫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4-2013年间蒙自市鼠疫监测工作中捕获的活鼠鼠体染蚤实验室数据,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4-2013年蒙自市共捕获3种鼠5种蚤,平均蚤指数3.48;3个鼠种印鼠客蚤、缓慢细蚤染蚤率46.51%,蚤指数0.46(χ2=4.58,P0.05);褐家鼠印鼠客蚤坝区染蚤率最高(χ2=4.58,P0.05);黄胸鼠蚤指数最高,褐家鼠次之(χ2=169.36,P0.01)。黄胸鼠、褐家鼠人蚤染蚤率坝区高于山区(χ2=8.58,P0.05)。结论蒙自市黄胸鼠印鼠客蚤染蚤率、蚤指数坝区和山区差异大;褐家鼠印鼠客蚤染蚤率、蚤指数坝区和山区差异小。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次报告了福建中部地区家鼠体上寄生蚤的情况。以缓慢细为蚤优势种,小家鼠不染不等单蚤,适存病蚤仅在臭鼩鼱体上采集到。黄胸鼠、褐家鼠的染蚤率和蚤指数高于小家鼠和臭鼩鼱;不同性别家鼠的染蚤率和蚤指数无显著差异;鼠蚤性比以雌性多于雄性;季节消长:缓慢细蚤为10月至翌年5月、不等单蚤为12月至翌年4月、印鼠客蚤为5月至11月、适存病蚤为12月至翌年2月。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印鼠客蚤在月份和鼠种的分布,为深圳市灭蚤预防鼠疫提供依据。方法2007年1-12月在龙岗区坂田街道每月布笼捕鼠15-20只,调查鼠密度、染蚤率和印鼠客蚤指数,用x2比较不同鼠种染蚤率的差异显著性。结果共获鼠2种185只,其中褐家鼠170只和黄胸鼠15只,笼捕法测得鼠密度为12%。鼠类雌雄性比为1:1.20,成幼比为2.2:1。从诱捕的185只活鼠体表采集到298只蚤,只有印鼠客蚤1个种,蚤类雌雄性比为1:0.95。褐家鼠和黄胸鼠染蚤率分别为41.12%(70/170)和26.67%(4/15),差异没有统计意义。家鼠染蚤率最大值为63%,出现在3月份,最小值为19%在6月份,家鼠平均染蚤率为40%。印鼠客蚤指数最大值为4.20出现在4月份,最小值为0.25出现在6月份,平均指数为1.61。褐家鼠和黄胸鼠的蚤指数分别是1.67和0.93。结论深圳郊区全年均有印鼠客蚤繁殖,蚤密度随季节而波动,高峰在春季,褐家鼠作为印鼠客蚤的宿主动物比黄胸鼠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获取鼠疫宿主动物和传播媒介的疫情资料,为鼠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对捕获鼠进行病原学与血清学监测。结果捕获1241只鼠形动物,以褐家鼠和黄胸鼠为主,分别占60.15%、37.09%,野鼠以黄毛鼠为主,占95.25%;捕获鼠体蚤95匹,主要是印鼠客蚤、缓慢细蚤和适存痛蚤,分别占42.11%、36.84%、21.05%;家鼠鼠体蚤指数为2.70,其中印鼠客蚤指数为1.55,野鼠鼠体蚤指数为0.75,家鼠染蚤率达60%;病原学和血清监测均未发现阳性检材。结论捕获家鼠仍以黄胸鼠为主,主要媒介印鼠客蚤,是家鼠鼠体优势种。当前,在国内、外鼠疫流行呈上升态势,近年西北染疫动物(如旱獭)不断输入广东省的情况下,一旦有传染源传入,就有引起鼠疫流行的危险,应不断加强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深圳市罗湖区印鼠客蚤在月份和鼠种的分布,为深圳市灭蚤预防鼠疫提供依据。方法2008年1-12月在深圳市罗湖区某大型酒楼采用电捕鼠器每月捕鼠15只,调查染蚤率和印鼠客蚤指数,用x2比较不同鼠种染蚤率的差异显著性。结果共获2种鼠种194只,其中褐家鼠146只和黄胸鼠48只,鼠类雌雄性比为1:1.02(96/98),成幼比为2.59:1(140/54)。在捕获的194只鼠中97只体表携带406匹蚤,只有印鼠客蚤1个种属,蚤类雌雄性比为1:1.07(196/210)。家鼠平均染蚤率为50%,其中褐家鼠49%(72/146),黄胸鼠为52%(25/48),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x2=0.11,P>=0.05)。家鼠染蚤率最大值为93%(14/15)在8月份,最小值为7%(1/15)在6月份。印鼠客蚤指数最大值为4.88,在9月份,最小值为0.20(3/15),在6月份,平均指数为2.09。褐家鼠和黄胸鼠的平均蚤指数分别是2.42和1.10。结论深圳市罗湖区蚤密度随季节而波动并呈春秋双高峰现象,褐家鼠作为印鼠客蚤的宿主动物比黄胸鼠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漳平市鼠疫宿主动物及其寄生蚤类的种群构成和数量分布情况,为鼠疫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夹笼法。对捕获鼠类及捡获蚤类进行鉴定分类,计算鼠密度、鼠种构成、染蚤率、蚤指数。鼠血清用IHA法检测鼠疫F1抗体,鼠肝脾用RIHA法检测鼠疫F1抗原。结果捕获鼠形动物730只,隶属2目2科3属8种,啮齿目动物511只,食虫目动物219只。家栖鼠密度为3.51%,黄胸鼠密度为0.56%,野栖鼠密度为2.30%。730只鼠形动物中,染蚤鼠273只,捡获蚤1 002匹,染蚤率为37.40%,总蚤指数为1.42。鼠体表蚤经鉴定为印鼠客蚤、缓慢细蚤,黄胸鼠蚤指数为1.37,黄胸鼠印鼠客蚤指数为1.40.室内游离蚤指数为0.05;未查出鼠疫F1抗体及F1抗原。结论漳平市的主要鼠种为褐家鼠、黄胸鼠,主要蚤种为印鼠客蚤。未发现鼠间鼠疫流行迹象,但黄胸鼠密度及黄胸鼠印鼠客蚤指数均超出鼠疫控制标准,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吴美忠 《医学动物防制》2000,16(11):605-606
本文对东阳市鼠疫历史疫区1998~1999年宿主动物监测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共捕获鼠类动物2132只,隶属2目4科8属13种,室内鼠密度2.59%,褐家鼠为优势种(70.10%),野外鼠密度2.94%,黑腹绒鼠和黑线姬鼠为优势种(77.79%),染蚤率7.31%,总蚤指数0.143,缓慢细蚤和不等单蚤为优势种(87.74%),鼠蚤染带率黄胸鼠最高(16%),其次为褐家鼠(13.01%)采集鼠血清2015份,经IHA法检测均呈阴性,病原学活体培养978份,未发现鼠疫杆菌菌落。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印鼠客蚤与缓慢细蚤的游离性与鼠疫流行关系,将两种蚤投放在未感染和感染鼠疫菌的黄胸鼠鼠体上,以观察两种蚤从鼠体上游离情况。结果:在未感染和感染状况下,印鼠客蚤游离率分别为94.39%与93.50%;缓慢细蚤游离率为52.74%与47.41%。两种蚤在两种状况下的游离率差异有高度显著性。因此,印鼠客蚤的流行病学意义大于缓慢细蚤,在云南黄胸鼠鼠疫疫源地中,加强对印鼠容蚤的防治是控制鼠疫流行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广州市鼠疫宿主动物及媒介的种群构成及数量分布情况,为鼠疫防治工作积累基础资料。方法采用夜笼法,对捕获鼠类及捡获蚤类进行鉴定,计算鼠密度;计算鼠带(染)蚤率和蚤指数;用鼠疫IHA法检测鼠疫F1抗体。结果捕获鼠形动物1890只,分属2目2科4属7种。其中啮齿目动物1 633只,食虫目动物157只,总鼠密度(捕获率)为11.97%,鼠密度(捕获率)为10.35%;在210只鼠形动物中发现染蚤鼠55只,捡获蚤126匹,鼠体表蚤经鉴定为印鼠客蚤、缓慢细蚤、适存病蚤;鼠染蚤率为26.19%,总蚤指数为0.60;黄胸鼠蚤指数为0.63;未查出鼠疫F1抗体。结论未发现鼠间鼠疫流行迹象,褐家鼠仍是广州市主要鼠种,主要蚤种是印鼠客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广州市鼠疫宿主动物及媒介的种群构成及数量分布情况,为鼠疫防治工作积累基础资料.方法 采用夜笼法.对捕获鼠类及捡获蚤类进行鉴定,并计算鼠密度、鼠带(染)蚤率和蚤指数;用鼠疫IHA法检测鼠疫F1抗体.结果 捕获鼠形动物1601只,分属2目2科4属7种.其中啮齿目动物1451只,食虫目动物150只,总鼠密度(捕获率)为12.09%,鼠密度(捕获率)为11.50%;在242只鼠形动物中发现染蚤鼠46只,捡获蚤92匹,鼠体表蚤经鉴定为印鼠客蚤、猫栉首蚤、缓慢细蚤、适存病蚤;鼠染蚤率为19.01%,总蚤指数为0.38;黄胸鼠蚤指数为0.63;未查出鼠疫F1抗体.结论 褐家鼠仍是广州市主要鼠种.主要蚤种是印鼠客蚤.未发现鼠间鼠疫流行迹象.  相似文献   

11.
北海市市区2005—2008年鼠疫宿主动物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平 《广西医学》2009,31(9):1352-1353
目的了解北海市市区鼠疫宿主动物的种群构成及数量分布情况,为鼠疫防治工作积累基础资料。方法采用笼夹法捕鼠,对捕获鼠类及检获蚤类进行鉴定,计算鼠带蚤率和蚤指数;用鼠疫IHA法检测鼠疫F1抗体。结果捕鼠7种计2139只,总鼠密度为17.56%;鼠类构成:褐家鼠占46.19%,黄胸鼠占19.12%,板齿鼠16.60%,臭鼬精占12.62%,黄毛鼠、社鼠、小家鼠等其他鼠分别占3.13%、1.54%、0.79%,以褐家鼠为优势种,黄胸鼠次之。在2139只鼠类中检到带蚤鼠数74只,鼠体染蚤率3.46%,检获蚤189只,总蚤指数为0.09;鼠体蚤经鉴定为印鼠客蚤96只、缓慢细蚤82只、人蚤11只、黄胸鼠蚤指数为0.06;鼠疫F1抗体检测和细菌培养均为阴性。结论褐家鼠是北海市市区的主要鼠种,主要蚤种是印鼠客蚤,未发现鼠间鼠疫流行迹象。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广西合浦县鼠疫自然疫源地内黄胸鼠及其寄生蚤的种类、构成和季节消长,为制定鼠疫防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对合浦县1987,2005年的鼠疫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合浦县黄胸鼠体共有6种寄生蚤,年平均鼠密度为4.09%,平均染蚤率为43.13%,黄胸鼠体印鼠客蚤指数为1.0982。结论摸清了合浦县黄胸鼠厦其寄生蚤的种类、构成和季节消长,表明合浦县鼠疫仍处于静息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楚雄市2013年鼠疫监测资料,为制定鼠疫防控措施提供客观依据。方法监测方法按《云南省鼠疫防治方案》进行,对楚雄市2013年鼠疫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楚雄市全年共布鼠笼11 954笼夜,宿主动物监测有1目1科2属,总捕鼠数357只,年平均捕获率为2.99%,黄胸鼠密度为0.33%,褐家鼠为优势鼠种,黄胸鼠次之;蚤类有4种,缓慢细蚤为优势蚤种,鼠体检蚤,鼠体染蚤率为9.24%,总蚤指数为0.45,印鼠客蚤指数为0.16;黄胸鼠染蚤率为7.50%,黄胸鼠印鼠客蚤指数0.05;病原学和血清学均未发现阳性材料。结论楚雄市鼠疫处于"静息期",无鼠疫发生迹象。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泉州市鼠疫宿主动物的种群构成及数量分布情况,为鼠疫防治工作积累基础资料.方法 采用夜笼法捕鼠,并对鼠类及捡获蚤类进行鉴定,计算鼠染蚤率和蚤指数;采用鼠疫RPHA和IHA法等检测鼠疫F1抗体.结果 2009年共捕获鼠形动物2134只,鼠种以褐家鼠和黄胸鼠为主,分别占51.15%和26.6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83,P=0.019);总鼠密度5.71%,其中山区和沿海地区鼠密度分别为(4.84%±1.51%)、(6.58%±2.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97,P=0.297);鼠体总蚤指数和染蚤率分别为1.16和31.52%;印鼠客蚤指数为1.06,游离蚤指数为0.008,这些指标在山区和沿海地区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鼠疫实验室检测用4种方法均未查出鼠疫F1抗体.结论 褐家鼠仍是泉州市主要鼠种,主要蚤种是印鼠客蚤,未发现鼠间鼠疫流行迹象.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小结了86年1—12月漳州市区家鼠寄生蚤的种类及季节消长调查“印鼠客蚤为本地区的优势种,高峰期为4~9月,黄胸鼠与褐家鼠、臭鼠匈鼠奇与小家鼠之间染蚤率都有非常显著的意义。总蚤指势和印鼠客蚤消长及黄胸鼠带印鼠客蚤指数高峰季节都是在4~7月之间,与54年福建省防疫站在闽南地区调查的结果基本一致,说明经过30多年蚤类繁殖过程中消长规律仍无改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文对东阳市鼠疫历史疫区2002~2004年宿主动物监测情况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共捕获鼠类动物2007只,隶属1目2科6属11种,褐家鼠和黄胸鼠为室内优势种(84.96%),黑腹绒鼠和黑线姬鼠为野外优势种(97.82%),雌雄性别比为1:1.24。捕获蚤类3种,特新蚤和不等单蚤为优势种(81.82%),染蚤率1.37%,总蚤指数0.02,鼠蚤染带率白腹巨鼠最高(25%),其次为褐家鼠(2.38%)。采集鼠血清1821份,经IHA法检测均呈阴性,病原学活体培养971份,未发现鼠疫杆菌菌落。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2001年西林县鼠疫流行期间媒介蚤的特征,探讨鼠疫流行的危险因素。方法:在鼠疫流行期间对一二三类疫区采用笼捕法进行鼠体蚤调查;采用粘蚤纸法进行地面游离蚤调查,对捕获的蚤进行分类鉴定。结果:黄胸鼠体平均染蚤率为65.75%,一、三类区明显高于二类区;二类区的黄胸鼠体印鼠客蚤指数为0.14,明显低于一、三类区的0.98和0.93;一类区的地面游离蚤指数为0.06,明显高于二、三类区的0.0054和0。结论:家鼠鼠疫疫区黄胸鼠和印鼠客蚤占总数的70%以上,室内黄胸鼠密度大于5%及黄胸鼠体印鼠客蚤指数大于1三项指标同时成立是鼠疫流行前期的预兆。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广州市鼠疫宿主动物的种群构成及数量分布情况,为鼠疫防治工作积累基础资料。方法采用夜笼法。对捕获鼠类及捡获蚤类进行鉴定;计算鼠带蚤率和蚤指数;用鼠疫IHA法检测鼠疫F1抗体。结果捕获鼠形动物1797只,分属2目2科4属6种。其中啮齿目动物1707只,食虫目动物90只,总鼠密度为10.80%,鼠密度为10.26%;在171只鼠形动物中发现有蚤鼠只61只,捡获蚤265匹,鼠体表蚤经鉴定为印鼠客蚤、缓慢细蚤;鼠染蚤率为35.67%,总蚤指数为1.55;黄胸鼠蚤指数为2.56;未查出鼠疫F1抗体。结论褐家鼠仍是广州市主要鼠种,主要蚤种是印鼠客蚤,未发现鼠间鼠疫流行迹象,黄胸鼠蚤指数较高,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广州市鼠疫宿主动物及其媒介的种群构成及数量分布情况,为鼠疫防治工作积累基础资料.方法 采用夜笼法捕鼠,对捕获鼠类及捡获蚤类进行鉴定,计算鼠密度;计算鼠带(染)蚤率和蚤指数;用鼠疫IHA法检测鼠疫F1抗体.结果 捕获鼠形动物1 308只,分属2目2科4属9种.其中啮齿目动物1 212只,食虫目动物96只,总鼠密度(捕获率)为10.83%,鼠密度(捕获率)为10.03%;在143只鼠形动物中发现染蚤鼠46只,捡获蚤112匹,鼠体表蚤经鉴定均为印鼠客蚤;鼠染蚤率为32.17%,总蚤指数为0.78;黄胸鼠蚤指数为0.59;未查出鼠疫F1抗体.结论 未发现鼠间鼠疫流行迹象;褐家鼠仍是广州市主要鼠种;主要蚤种是印鼠客蚤.  相似文献   

20.
东阳市鼠疫历史疫区啮齿动物生态调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东阳市鼠疫历史疫区开展啮齿动物生态调查,共捕鼠16143只,计3目5科9属20种。室内优势种为褐家鼠(60.37%)、黄胸鼠(35.53%);野外优势忡为黑线姬鼠(39.13%)、黑腹绒鼠(23.69%)。不同年代鼠类优势种群的空间分布和数量出现了明显的变动,室内褐家鼠和黄胸鼠互为升降,50年代、80年代、90年代两者之比分别为0.54:1、5.51:1、1.52:1;野外黑线姬鼠和黑腹绒鼠,至90年代出现了明显的交替倒置现象。随着季节、地区和地理环境不同,鼠密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鼠体的染蚤率和蚤指数均有所不同,褐家鼠的染蚤率(24.91%)及蚤指数(0.81)为最高,其次为黄胸鼠,染蚤率和蚤指数分别为22.22%和0.62%。可见褐家鼠和黄胸鼠与疾病关系密切,是重点防制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