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1989年5~10月在云南省西部中缅边境地区孟定镇开展按蚊相及生态习性调查,捕获按蚊13种,优势蚊种为迷糊按蚊、中华按蚊、库态按蚊,乌头按蚊和嵌斑按蚊。微小按蚊种群数量虽仅占第8位,但其兼吸人血,人血指数0.108,仍为当地主要传疟媒介,库态按蚊虽偏吸畜血但种群数量大,生态习性与印度主要传疟媒介库态按蚊极为相似,在特殊气候条件下可大量繁殖而上升为传疟媒介。室内DDT滞留喷洒后,按蚊密度比值RPI均降至1以下的结果,可作为制定控制媒介措施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采用面上调查,实验室和现场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元江流域的媒介防制措施执行情况及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为:目前元江流域的主要疟疾媒介控制措施系DDT滞留喷洒;该措施能有效控制主要媒介微小按蚊,但不能控制次要媒介中华按蚊,而且对按蚊有兴奋驱避作用;DDT的残效期为80d左右,该地区主要疟区(河谷)年流行时间在9个月以上,每年需要进行2~3次喷洒水能控制疟疾媒虫的活动,但目前投入经费所购买的DDT远远满足不了需要喷洒的数量和范围的要求,而且喷洒质量达不到要求标准,因而不能有效控制疟疾传播;按使用DDT滞留喷洒数量计算,目前购买杀虫剂的投入仅能满足42.82%的需求,但若按使用溴氰菊酯浸泡蚊帐计算,仅 用现在杀虫剂费用的50.75%就可满足需求。基于DDT滞留喷洒的效果,经费和操作方面的限制,该项措施应该逐渐被其它控制策略所替代。  相似文献   

3.
微小按蚊是海南岛的主要传疟媒介。1959年起每年进行全岛性室内杀虫剂喷洒抗疟后,1963~1965年三次全岛调查,证明微小按蚊已基本消灭。但近年来在一些地方出现微小按蚊回升扩散现象。1978年微小按蚊残存分布调查结果,发现微小按蚊点占28.2%,主要分布在岛的西南部,牛房捕获率高于人房。发现微小按蚊的地方,多数未停止过DDT喷洒。为了进一步了解残存微小按蚊的生态习性及室内DDT喷洒对它的作用,于1981年选择东方县中沙地区进行此项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4.
海南岛自1959年大规模开展抗疟以来,以微小按蚊为主要传疟媒介的地区,经过室内滞留喷洒已受到了有效的控制,从而阻断了疟疾的传播,疟疾发病率显著下降。但是,以大劣按蚊为主要传疟媒介的山林区,由于该蚊种的野栖习性,多年来虽经多种防制措施,仅能降低密度和寿命的作用,这些地区疟疾仍在不断传播,大劣按蚊成为当前海南岛最重要的传疟媒介。为了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朱师晦先生综述“国外最近几年来疟疾研究的进展”,刊登于《广东医学(现代医学版)》1964年第2卷第5期的首页。该文说:“我国台湾省、越南、老撾和柬埔寨的传疟媒介主要是微小按蚊,经用DDT滞留喷洒,效果很满意,微小按蚊几近绝迹,发病率明显下降,1960年台湾省疟疾不超过100例”。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台湾省广大劳动人民过着非常凄惨的生活,民不聊生,患了病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赛波凯和DDT的灭蚊效果与残效时间,筛选DDT替代药品。方法 赛波凯20mg/m2、DDT2g/m2,人房、畜厩滞留喷洒。结果 赛波凯喷洒后30天蚊群平均密度下降65.43%,RPI58.42;DDT喷洒后30天蚊群平均密度下降54.46%,RPI53.69。结论 喷洒30天结果显示,赛波凯用于滞留喷洒能替代DDT,尤其实用于疟疾爆发流行区的快速灭蚊。  相似文献   

7.
在地震后疟疾爆发的抗氯喹恶性疟流行区,采用防疟2号片伍用伯喹治疗现疟病人和无疟状带虫者来控制传染源,溴氰菊酯浸泡蚊帐和DDT室内滞留喷洒来控制疟疾媒介微小按蚊及十天一次防疟2号片伍用伯喹全民预防服药来保护易感人群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有效地防止了大灾后出现大疫。发病率从疟疾暴发的一九八八年的1030.50历下降至一九八九年的60.24/万,居民带虫率从防治前的4.54%下降至防治后的2 67%。  相似文献   

8.
<正> 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是闽北地区的主要传疟媒介,邵武市1970年疟疾发病率为1640.2/万,1979年开始实施大面积DDT室内滞留喷洒为主的综合性抗疟措施,1990年以后发病率基本控制在1/万以内,嗜人按蚊仅为残存分布。  相似文献   

9.
应用凯素灵(k-othrine)浸泡蚊帐代替DDT滞留喷洒,现察对蚊媒防制及控制疟疾流行的效果。1987年在立才农场12个队中进行,共浸泡蚊帐928顶,受保护人数1178人,实验区浸帐复盖率达80.5%,处理后,浸池区比未浸池区发病率下降65.8%,1986年同期下降54.97%,有效地控制了季节高峰。通过现场现察资料表明,只要在流行季节前高复盖率浸泡蚊帐,完全可以代替DDT作室内滞留喷洒,能有效地阻断疟疾传播达到控制流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大劣按蚊(A,dlruS)是海南岛山林地区的重要传疟媒介。多年来的防制实践证明,DDT和杀螟松室内滞留喷洒对该蚊仅起降低密度和缩短寿命的作用,不能完全阻断疟疾传播,所以山区的疟疾发病仍然较高。因此,寻找以大劣按蚊有效的防制方法,是当前海南岛防疟工作急需解决的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1.
使用溴氰菊酯浸泡蚊帐(以下简称药帐)灭蚊防疟,实验研究和现场试验均证明有较好的效果。1988~1989年选择以微小按蚊为主要媒介的疟疾灶点,使用药帐作为控制病灶的主要措施,进行现场试验,同时与使用DDT室内滞留喷洒的灭蚊措施作对照比较。试验现场现场在岛中部五指山区的红山乡,居民为黎族,蚊帐保护率93%,住房多为草顶泥墙,村落分散,丛林密布,溪沟纵横,气候  相似文献   

12.
我国海南省抗药性恶性疟流行情况的变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由于恶性疟原虫多种抗药性的不断产生和蔓延,给疟疾防治带来了困难。本文以调查研究和科学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高疟区海南省抗药性恶性疟流行情况的变迁作一系统报导。1955年该岛277万人口患疟疾者有286745人,因疟疾而致死者287人。1959年进行了D.D.T.滞留喷洒,效果良好,主要传疟媒介微小按蚊由原占蚊群组成67.5%下降到0.9%。此后疟疾发病率逐年下降,至1965年带虫率已低于0.9%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普洱市传疟媒介按蚊种类、种群数量、季节消长现况,为控制疟疾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7-2011年选择普洱市所辖10个县(区)内利于疟疾传播媒介按蚊孳生繁殖的老疫区作为监测点,采用流动捕蚊、叮人率、季节消长三种方法进行调查。结果2007-2011年通过三种方法调查结果,在监测区内共捕获按蚊21种47 308只,其中中华按蚊29 408只,占捕获总数的62.163%,为优势蚊种;该地区主要传疟媒介微小按蚊904只,占捕获总数的1.911%,分布于所辖10县(区)。结论微小按蚊在普洱市作为传疟媒介的地位仍然值得重视,应继续加强传疟媒介监测,警惕媒介按蚊密度升高而导致疟疾疫情回升。  相似文献   

14.
海南岛半个世纪抗疟的巨大成就和存在的技术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文江  吴开琛  林明和  李才旭 《中国热带医学》2007,7(11):2013-2016,1994
目的评价海南岛半个世纪抗疟成就,为制定今后的抗疟措施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对已收集的有关资料和研究结果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对半个世纪抗疟的成就提出初步评价。结果通过全岛杀虫剂室内滞留喷洒消灭了主要传疟媒介家栖、嗜吸人血的微小按蚊,可能由于大规模的土地和森林开垦和生态环境的改变使重要媒介野栖的大劣按蚊的分布和危害范围明显缩小,以及疟区群众的居住条件和防蚊条件明显改善,导致了媒介能量或疟疾接受性和基本繁殖率稳定地、显著地降低,已从根本上改变了海南岛的疟疾传播条件,致使疟疾患病率(疟原虫率)和发病率稳固地下降,分别比抗疟前下降了97%和99%以上;大劣按蚊在少数山麓地区导致的上山感染以及兼吸人牛血并偏野栖微小按蚊的广泛存在是主要的存在问题。结论海南岛半个世纪的抗疟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基本上解除了疟疾的严重威胁,但疟疾还会持续存在,与疟疾的斗争还会是长期的。  相似文献   

15.
微小按蚊(Anopheles minimus)是我国南方山区主要的传疟媒介,巴拉巴按蚊(A.balabacensis)则是我国海南岛山林地区重要的传疟媒介.过去主要是从这两种按蚊的生态和自然腺感染率来研究它们与疟疾流行的关系,至于它们对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景谷县传疟媒介按蚊种群数量、媒介密度、季节消长情况,为科学合理地开展传疟媒介防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2007-2012年在景谷县媒介监测点,采用人工小时法、人诱捕法两种方法调查测定蚊虫数量、密度和季节消长。结果景谷县共捕获按蚊13种4975只,其中中华按蚊3753只,占捕蚊总数的75.44%,平均密度为1.482只从工小时,为按蚊优势种,生长高峰期在4-10月,密度高峰在7月,微小按蚊季节消长不明显,密度最高峰在9月份。对各年捕蚊平均密度进行比较,平均密度呈逐年下降。结论蚊媒监测能随时掌握主要传疟媒介的种群数量、分布和季节消长,为疟疾防治及制定有效的蚊媒防制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微小按蚊是海南岛传染疟疾的主要媒介。 1959年开展全岛全面抗疟以后,每年对疟区居民住房、牛房用杀虫剂滞留喷洒1—3次,以春秋两季为主,经1963—1965年调查,证实微小按蚊已基本消灭。1978年微小按蚊出现回升,1980年调查又有所下降。十多年来汉区有些县早已灭迹或残存的微小按蚊,最近三年,一些地方又有发现,明显回升和扩散,全岛十八个县市不同程度都有微小按蚊发现,现以此问题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昌江县王下乡主要传疟媒介大劣按蚊与微小按蚊季节消长与疟疾发病率情况,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人饵半通宵诱捕蚊媒计算按蚊密度和根据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病人和原因不明的"三热"病人采血涂片境检,以血检疟原虫阳性者为疟疾感染者。结果当地主要传疟媒介为大劣按蚊与微小按蚊。大劣按蚊种群密度高峰在4~5月与9~11月,微小按蚊种群密度高峰在4~5月与8月~10月;同此时间,疟疾发病最高分别为5.10%与7.97%。显然,疟疾发病高峰与传疟媒介种群密度密切相关。结论王下地区以大劣按蚊与微小按蚊为主要媒介的恶性疟与间日疟混合流行区,疟疾流行的高危环境因素依然存在,疟疾流行仍然较严重。  相似文献   

19.
海南岛微小按蚊在1959年大规模喷洒灭蚊前,全岛除海口市外,其余各市县均有发现,是当时的主要疟疾媒介。1959年起连年进行大规模室内滞留喷洒DDT或六六六后,1963-1964年全岛调查,证明微小按蚊已基本消灭。[1、2、3]。七十年代以来调查发现微小按蚊点逐渐增多,近年调查资料表明全岛19个市县均查见微小按蚁,是丘陵区引起疟疾局部流行的重要媒介[4、5、6]。为便于全面了解海南微小按蚁研究现状,现将有关资料综述如下:1.微小按蚊分布情况1953-1957年全岛调查表明除海口市外,其余17个市县均有微小按蚊存在。1959年起经过连年使用杀…  相似文献   

20.
经过两年两次的调查,万宁县东沃乡新华管区南荣渔民点,1988年疟疾暴发流行,年发病为100%,月平均发病8.62人次,流行延续时间长达206天;捕获主要传疟媒介——微小按蚊,该蚊的主要孽生地为自然泉水沟;居民疟原虫阳性率为11.11%(其中:间日疟占66.6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