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六经辨证是东汉·张仲景在《内经》六经的基础_L.结合外感热病传变阶段总结出来的六个辨证纲领,亦即外感病过程六个深浅阶段的综合证候。六经彼此间是互相联系的.可以合病、并病和互相传变.不能截然分开。笔者对此研究如下:!六经病证的基本关系阴阳关系:是六经病证之间的最基本关系。所谓阴阳关系.是六经病证以其各自病理改变阴阳属性之不同.而构成彼此之间的对立依存关系。在六经体系中.三阳病证属表、属热、属实.三明病证属里、属寒、属虚,彼此阴阳对立.然互为自身存在之依据.并在一定条件1‘向何立面转化。然阴阳者.数…  相似文献   

3.
从太阳病发热与恶寒并见、阳明病不恶寒反恶热、少阳病往来寒热、太阴病手足自温、少阴病身反不恶寒、阙阴病阙热胜复等论述《伤寒论》六经病证发热。认为单纯发热易辨认,但发热有真假之分,有时不易区别,必须经过现象探讨本质。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中记载:“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笔者通过临床实践认为,本病应以和解表里为主,不可使用汗、吐、下法,并列举了发热、咳嗽、腹痛、心悸怔忡、月经不调等症状的临床治疗医案。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对于血分病证的论述内容详尽,理法方药俱全。张仲景从血分病证与六经传变的关系上,揭示了外感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血分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和特点。出血是血分病证的主症,针对邪热亢盛与虚寒不固的不同病机,张仲景确立了大力祛邪、温补里虚或正邪兼顾的治疗原则,对血分病证的辨证论治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对《伤寒论》病证结合论治进行了阐述 ,说明《伤寒论》是病证结合论治的典范 ,从而为研究《伤寒论》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辨证思想渗透于方药服用中,笔者就《伤寒论》在阳明病证方药服用中的运用做一浅述。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中外感病证与内伤杂病实为一体。而现代社会常常忽视外感病证的治疗,致使许多外感疾病失治误治,外邪入里而成内伤杂病。文章从六经辨证体系及外感病证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外感病证与内伤杂病不可截然分开、脾胃气机的出入是外感病证和内伤杂病相统一的枢纽、外感疾病的治疗应重视脾胃等方面来探讨外感病证与内伤杂病的关系,为外感病证及一些内伤杂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按病因病证分类,是按以证(因)统方的形式对《伤寒论》方进行分类,这是古今诸多《伤寒论》方分类法中较重要的一种。兹对此分类法问津溯源,寻其指归。这种分类法较早见于唐·王焘《外台秘要》,其在卷二中首对伤寒方(包括《小品方》、《深师方》等)按病证分类,大体有伤寒结胸方、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误用汗下所致病证俚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是一部集理法方药为一体的经典专著。然该书也记载了不少误治内容,主要包括误汗、误下、误汗下、误吐、误吐下及误用汗吐下火法等,其中绝大部分是误汗和误下。研究和探讨《伤寒论》误治病证的发生发展,对于临床正确诊治疾病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愿就《伤寒论》中误汗、误下的发生发展及转变,浅陈管窥之见,以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11.
钱林超 《四川中医》2004,22(10):16-17
把《伤寒论》中治疗脾胃病的方法,归纳整理为解表调中、调理寒热、化痰开结、温阳化饮、健脾温阳、通腑泄热、温中散寒、和少健中、健脾理气、疏肝理脾十法进行探讨,阐述其代表方、适应证和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肺系病中最常见的症状为发热、咳嗽、喘息,〈伤寒论〉中对不同原因所致的发热、咳喘(包括短气、不得息),有精辟的论述、行之有效的治法及变证和调护.这些内容至今仍为临床诊治肺系病的指南,并广泛应用,本篇初步探讨了其肺系病的证治规律和对临床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郭运菊 《湖北中医杂志》2000,22(1):F003-F003
<伤寒论>是祖国医学四大古典医著之一,其中有关护理的内容 ,对指导中医护理亦有积极意义.本文仅就阳明病证的中医护理,浅谈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伤寒论》三阴病证与晚期肿瘤病机特点和证治规律的分析、归纳,认识到晚期肿瘤患者的病机特点和证治规律与《伤寒论》三阴病证具有颇多吻合之处,临床以六经辨证理论指导晚期肿瘤患者的治疗,多能收到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中的“结”,遍及六经 ,全文共有 5 0处论及结 ,与结相连 ,有为病证、症状、脉象之名 ,有论病因病机 ,有作鉴别之用。为更好地理解《伤寒论》“结”之实质 ,笔者就书中相关问题进行归纳与分析。1 结的涵义“结”字在医学文献中最早见于《素问·阴阳别论》中“结阴者 ,便血一升”,以及《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结者散之”。前者为病 ,后者言治。张仲景在《素问》论“结”基础上 ,扩大了“结”的使用范围 ,故《伤寒论》中有“结胸”、“脏结”、“阴结”、“阳结”之病证名称 ;又有“脉结”、“脉结代”、“脉沉结”等脉象 ;还有“…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脾胃病证治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者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结合医学文献,对《伤寒论》治疗脾胃病的思路和方法进行了归纳。将其治则归纳为疏肝理气,调和肝脾;行气导滞,和胃孜逆;寒热并用,调肝和胃;温化痰饮,和胃降逆;清热祛湿,和胃降逆;酸甘化阴,养阴生津;温中健脾,和胃降逆;健脾益气,行气降逆,温补脾肾,和胃降逆,泄胃导滞,通降攻下;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等11大治则。  相似文献   

17.
历代医家称《伤寒论》为阐述多种外感病辨证论治的专书,强调《伤寒论》对中医外感病论治的贡献。随着《伤寒论》的广泛运用,在论治内伤杂病中的作用和优势日渐突现,对《伤寒论》的评价提升到“系统地揭示了外感热病及某些杂病的诊治规律,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心病证治20法巫少青,巫百福(福建省漳州市中医院363000)关键词《伤寒论》,心病,治则《伤寒论》一书是研究心病证治的最早文献之一,书中对心病证治,立法全,组方严。今就《伤寒论》心病(含当今精神、神经系统疾患)证治进行探讨,整理为20法,...  相似文献   

19.
作者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 ,结合医学文献 ,对《伤寒论》治疗脾胃病的思路和方法进行了归纳 ,将其治则归纳为疏肝理气、调和肝脾 ;行气导滞、和胃降逆 ;寒热并用 ,调肝和胃 ;温化痰饮 ,和胃降逆 ;清热祛湿 ,和胃降逆 ;酸甘化阴 ,养阴生津 ;温中健脾 ,和胃降逆 ;健脾益气 ,行气降逆 ;温补脾肾 ,和胃降逆 ;泄胃导滞 ,通降攻下 ;活血化瘀 ,通络止痛等 11大治则  相似文献   

20.
四逆散出自《伤寒论》第318条,历代医家对该条的认识差异较大。结合历代文献分析,认为四逆散确为治疗少阴病的方剂,其病机为邪气郁阻,阳郁不达。而后世从其药物组成和脏腑辨证角度,大多应用于肝胃气滞,肝脾不和的病证。因此,准确理解原文是正确应用四逆散的基础;从实际出发,扩大其应用范围,也是四逆散证与时俱进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