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的黄腻苔,并比较这两种系统疾病的黄腻苔在微生态学和细胞凋亡指数上的异同。方法根据中医舌诊诊断标准选择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具有黄腻苔舌象的患者各20例为实验组,15例健康者正常舌象为对照组,均刮取舌苔,观察舌苔的微生态指标及舌上皮细胞凋亡指数。结果实验组细菌总数高于对照组,细胞凋亡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腻苔是湿热证疾病在舌面上病位病机直观的病理反应,其与疾病的种类无必然性联系,黄腻苔的形成可能与舌的微生态和舌苔脱落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理舌苔与表皮生长因子(EGF)、舌苔细胞凋亡及血清HBV DNA定量的关系,探讨表皮生长因子、细胞凋亡及HBV,DNA在乙肝病理舌苔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2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以15例其它消化系统疾病病人,15例其它系统疾病病人及15例健康人做对照组。放免法检测受试者唾液、血清EGF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舌苔上皮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末端标记测定法检测舌苔凋亡细胞;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含量。结果:与生理性薄白苔组相比,各病理舌苔组唾液、血清EGF含量及舌上皮细胞EGFR阳性细胞率均升高,以黄腻苔和白厚苔组升高最明显,与其它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生理性薄白苔组相比,除少苔或剥苔组外,各病理舌苔组凋亡细胞数目均有所增加,以黄腻苔和白厚苔组增多最明显,但黄腻苔和白厚苔组舌上皮细胞凋亡指数(AI)最低(P〈0.01),少苔或剥苔组AI最高;各病理舌苔组相比,黄腻苔和白厚苔组血清HBV DNA含量最高,薄白苔组最低,与厚苔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薄白苔组病毒复制以少量(〈10^5copies/mL)为主,与其它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慢乙肝患者病理舌苔的形成与唾液中EGF作用于舌上皮细胞引起舌苔上皮细胞不同程度的增殖、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慢性胃炎患者舌象信息参数与胃镜黏膜形态和病理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采用TP-1型中医舌象数字分析仪检测慢性胃炎患者舌象参数,观察记录慢性胃炎患者胃镜下胃黏膜形态和病理指标,探讨舌象参数与胃黏膜形态和病理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胃黏膜血管显露伴糜烂及胃黏膜糜烂组舌色指数显著降低(P〈0.05);慢性胃炎伴胆汁反流者舌苔厚薄指数显著高于无胆汁反流者(P〈0.05);炎症活动期及Hp阳性者苔色和润燥指数显著低于非炎症活动期及Hp阴性者(P〈0.05)。结论:舌象参数可以反映胃黏膜的某些病变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加味平胃散对消化不良湿热蕴脾证黄腻苔的影响及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将70例消化不良湿热蕴脾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40)和对照组(n=30),治疗组服用加昧平胃散(每天1剂,复煎1次,混合2次分服),对照组服用多潘立酮(10mg/次,3次/d),分别观察服药4周后的舌苔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黄腻苔消退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1);治疗组各证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黄腻苔的消退较其它证候的改善明显。结论:加味平胃散对消化不良湿热蕴脾证黄腻苔有显著的消退作用,且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5.
白苔和黄苔舌上皮细胞化学指标的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不同舌苔舌上皮细胞的代谢特点,运用显微分光光度技术,检测了33例病理白苔、35例黄苔与26例正常舌苔舌上皮细胞7项化学指标的含量,并辩证分型进行了比较。结果:白苔组各项指标除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外,均低于正常组,其中乳酸脱氢酶(LDH)、苹果酸脱氢酶(MDH)、酸性磷酸酶(ACP)3项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黄苔组各项指标(ACP除外)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和白苔组(P<0.05或P<0.01);各项指标数值实热证组>正常组>虚寒证组,实热证组与虚寒证组、正常组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均P<0.01)。提示白芭苔有各自不同的细胞化学变化特点,并与辩证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不同舌象舌印片脱落细胞成熟指数与成熟价值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舌象与舌苔脱落细胞之间的相关性,探讨舌象形成的机理,方法:分别采用舌象观察和舌印片脱落细胞成熟指数(MI),成熟价值(MV)为指标,观察了283例不同疾病患者的舌象和细胞学变化特点,并与70例健康者为对照。结果:观察组舌象异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各舌象组中,MI,MV改变以紫暗舌组与腻苔组,剥苔组为最明显(与对照组比P<0.01),观察组中淡红舌组,薄白苔组MI,MV与对照组分别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不同中医舌象有其细胞学特征,舌脱落细胞学检查不仅的反映舌苔的变化,同时也与舌质和疾病本身具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中医肝病常见证候的舌象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调查8种主要肝病证候685例患者的舌质、舌苔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肝气郁结让以淡红舌、薄白苔为主;肝病实证,热证以舌质红或绛红,舌苔黄或黄腻多见,肝血虚证和肝寒证以舌淡白较多见;肝胆湿热证以黄腻苔多见。认为调查结果符合临床规律和肝病各证的病理生理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虚实证候与其内镜下分型、粘膜组织学分期的相关性,从而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 方法采用分级的方法来描述18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电子结肠镜的内镜特征,粘膜组织学分期,并同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进行统计学相关性分析。 结果溃疡性结肠炎内镜分型Ⅰ中,以大肠湿热证和脾胃气虚证为多见,明显高于脾虚夹湿热证,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俨〈0.05)。内镜分型Ⅱ型中,三证型出现几率相当;内镜分型Ⅲ型中,以脾虚夹湿热证多见,与其他两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粘膜组织学检查活动期多见于大肠湿热证,脾虚夹湿热证两证型中,明显高于脾胃气虚证,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缓解期多见于脾胃气虚证,脾虚夹湿热证亦多见,明显多于大肠湿热证,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溃疡性结肠炎内镜分型、黏膜组织学分期与中医证候有明显的相关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结肠镜检查可作为望诊之延伸应用于临床,为中医辨证提供有力的客观化指标。  相似文献   

9.
探讨不孕症雌、孕激素与舌、阴道上皮细胞雌、孕激素受体表达的相关性,及其对鳞状上皮细胞调节机理。选择70例原发性不孕症妇女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雌、孕激素及雌、孕激素受体(ER、PR)为指标进行观察。结果:月经周期第10d观察组E2、P较高(P〈0.01),第20d观察组P、P/E2较对照组低(P〈0.01);月经周期第10d观察组舌苔上皮细胞和阴道上皮细胞PR阳性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第20d观察组ER阳性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舌苔上皮细胞ER与P显著负相关(P〈0.05),阴道上皮细胞ER与P、P/B显著负相关(P〈0.05),舌苔上皮细胞ER、PR分别与阴道上皮细胞ER、PR非常显著相关(P〈0.01)。结论:ER、PR与雌、孕激素周期性变化有关,参与了激素对脱落细胞的调节。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大鼠血清与舌组织IL-23表达水平的变化以及应用加味藿朴夏苓汤干预后的影响,探讨IL-23在湿热证发病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96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干预组。多因素复合造模方法制备温病湿热证大鼠模型,干预组第25天起予加味藿朴夏苓汤治疗,连服7d。于造模后4、24、48、72h四个时相点分批处死大鼠并取材。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IL-23的水平,sP免疫组化法检测舌组织IL-23的表达。结果湿热模型组大鼠血清与舌IL-23表达水平在各时相点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药物干预组则在各时相点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随时间点变化模型鼠血清与舌IL-23均呈逐渐下降趋势,在4h时最高;血清IL-23的含量水平48h和72h时相点分别与4h时相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2h时相点与24h时相点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舌IL-23的表达水平在各时相点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湿热模型组病情分级为轻、中、重度的大鼠血清与舌IL-23的表达水平均呈逐渐升高趋势,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均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1)。结论IL-23参与了湿热证的发生、发展过程,其表达水平变化与湿热证的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加味藿朴夏苓汤可减少温病湿热证大鼠IL-23的表达,抑制炎症反应而减轻病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脾胃湿热证的舌象、舌苔脱落细胞的结构。方法以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为对象,同脾胃气虚和健康人为对照,采用舌象、舌印片脱落细胞成熟指数、成熟价值为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脾胃湿热证舌象以红舌黄腻苔为主,舌印片MI、MV变化以红舌和黄腻苔最明显。结论舌象能反应脾胃虚实证候,舌印片MI、MV与舌象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2.
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中医证型与客观检测指标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中医证型与客观检测指标的相关性,为乙型肝炎肝硬化辨证客观化提供依据。方法:将12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按中医辨证标准进行辨证分型,同时检测患者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aminotransferase,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amin-otransferase,ALT)、白蛋白(albumin,ALB)、球蛋白(globulin,GLO)水平,AST/ALT、白蛋白/球蛋白(albumin/globulin,A/G)比值,并进行Child—Pugh评分分级,分析不同证型各指标的差异性。结果:128例患者被辨证分为肝气郁结型、湿热内蕴型、血瘀型、脾虚湿盛型、肝肾阴虚型和脾肾阳虚型。①AST、ALT水平均以肝气郁结型为最低(P〈0.05),以湿热内蕴型和肝肾阴虚型最高(P〈0.05);AST/ALT比值以肝气郁结型及血瘀型最低(P〈0.05),以肝肾阴虚型最高(P〈0.05)。②ALB以肝气郁结型、湿热蕴结型最高(P〈0.05),GLO在肝气郁结型、湿热内蕴型最低(P〈0.05),而A/G在肝气郁结型、湿热内蕴型最高(P〈0.05)。③肝气郁结型、湿热内蕴型以Child-PughA级为主.各占85.70%、83.33%,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血瘀型、脾虚湿盛型以Child-PughB级为主,各占80.00%、83.33%;与其他证型有显著差异(P〈0.05),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以Child—PughC级为主,各占75%、66.67%,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随着代偿期的肝郁脾虚型向失代偿期的肝肾阴虚型发展变化,肝细胞损害程度、蛋白合成障碍及肝贮备功能受损均呈进一步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13.
舌诊是通过舌质和舌苔的变化以诊察疾病的方法。舌苔是由脾胃之气上蒸而成,根据邪气的寒热虚实不同,舌苔的病理性表现亦有所差异。黄腻苔为湿热证的特征性表现之一,司外揣内,而预判疾病的变化。糖尿病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其病因和发病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究。近年来,中医舌诊的研究逐渐向微观化、客观化、标准化方向深入,文章主要以湿热证黄腻苔为立论点,从其成因、现代研究、病因病机、菌群的变化及炎症因子等方面并结合临床验案,探讨其与糖尿病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后续的临床治疗提供证据支持,从而辅助疾病的判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4.
50例肺癌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后舌脉象参数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肺癌患者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的舌脉象参数变化,探讨舌脉象客观化参数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癌临床疗效评价中的作用。方法:应用TP-I型舌脉象数字化分析仪检测50例肺癌患者关部脉图及舌象图片,观察患者运用益肺抗瘤饮加化疗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后的舌象参数和脉象参数。舌象参数包括润燥指数、厚薄指数、裂纹指数、胖瘦指数、腐腻指数;脉象参数包括功率谱能比1(power spectral ratio1,PSR1)、PSR2、PSR3、PSR4以及倒谱能比1(cepstrum spectral ratio1,CSR1)、CSR2、CSR3、CSR1。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舌、脉象客观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1、2个月后,患者的脉象参数PSR1升高,PSR2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后PSR。降低,PSR:升高,与治疗1个月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PSR4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患者的舌象润燥指数升高,腻腐指数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舌象厚薄指数降低,裂纹指数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舌脉象客观检测参数可作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癌临床疗效评价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利用高光谱技术进行中医不同舌苔测量,探索建立中医舌苔厚度的现代技术检测方法。[方法] 对临床门诊患者进行舌象采集,分别拍摄得到同一患者数码舌象与高光谱舌象,共计609例。利用数码舌象确定舌苔类型,依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薄白苔组129例、水滑苔组78例、白腻苔组179例、黄腻苔组103例,共计489例为研究对象,按照舌尖、舌中、舌根、舌左、舌右5个不同舌面分区,对比不同类型舌苔之间的高光谱舌象数值及其差异性。[结果] 在舌尖分区,黄腻苔组数值高于薄白苔组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在舌中、舌根分区,白腻苔组数值均高于薄白苔组和水滑苔组且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黄腻苔组数值均高于薄白苔组和水滑苔组且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在舌左分区,黄腻苔组数值均高于薄白苔组和水滑苔组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高于白腻苔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舌右分区,黄腻苔组数值高于薄白苔组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高于水滑苔组且有极其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其他组组间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 高光谱数值对舌苔厚度的变化呈正相关,提示高光谱技术可以用于舌苔厚度的测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三仁汤对大肠湿热证模型大鼠VitE、CGRP的影响,初步探讨三仁汤对大肠湿热证的作用机理。方法:将SD大白鼠45只,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A组)、大肠湿热证模型组(B组)、三仁汤治疗组(C组),每组15只,分茏饲养。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高脂+高温高湿+大肠杆菌”的多因素复合造模方法,建立大肠湿热证动物模型。放免法检测人员血中ViLE、CGRP的含量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血中VitE、CGRP含量明显下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0.05):治疗组经三仁汤治疗后,降低的血中VitE、CGRP逐渐升高恢复至正常水平,与大肠湿热证模型组相比(P〈0.0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0.05)。结论:大肠湿热证模型组大鼠血申VitE、CGRP明显降低,中药三仁汤能有效改善大肠湿热证模型大鼠诸症状,使降低的血VitE、CGRP增高恢复正常,提示其治疗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人鼠血中VitE、CGRP的含量起作用的。  相似文献   

17.
慢性乙型肝炎"大三阳"舌象与免疫功能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慢性乙肝“大三阳”患者舌象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其动态演化过程与机体免疫功能改变的相关性。方法 300例“大三阳”患者来自专科门诊和健康普查,其中200例为慢性肝炎,100例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另选30名正常者为健康组。比较分析各组舌象与植物血凝素(PHA)皮肤试验,IgG,IgA,IgM的关系。结果 慢性乙肝患者中,随着病情加重,免疫功能严重失调,正常舌象越来越少,出现相应的病理舌象。在常见的红舌,黄腻苔,黄苔等异常舌象中,无情加重,免疫功能严重失调,正常舌象越来越少,出现相应的病理舌象。在常见的红舌,黄腻苔,黄苔等异常舌象中,无论舌象是单个还是三种混合,许多情况下都提示机体免疫功能亢进;淡白,胖大舌,白腻苔等舌象则相反;暗紫舌常只提示免疫功能异常,其中观察舌形及色泽比观察舌苔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慢性乙肝“大三阳”患者中,舌象与免疫功能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湿疹患者舌象特点及其发生机制,为临床诊治慢性湿疹提供参考。[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慢性湿疹患者160例,根据中医辨证分为脾虚湿蕴型80例,血虚风燥型80例。另选择健康志愿者8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舌象采集仪和临床结合的方法进行舌象的采集分析。[结果]从舌色、舌形、苔色、苔质这4个方面对采集舌象进行分析。统计结果显示脾虚湿蕴型慢性湿疹患者的舌形、苔色及苔质和正常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患者的舌色、舌形、苔色及苔质和正常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种证型慢性湿疹患者舌象之间比较显示,舌色、苔色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湿疹患者的舌象和正常人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证型之间的舌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得出舌诊信息的综合运用在慢性湿疹的诊断和中医证候的区分上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可以为慢性湿疹的诊断和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分析清代医案中外感病与内伤病的舌象构成比,获知两类疾病的舌象表现是否存在差异。方法:从51部清代医案著作中获得舌诊医案3059例,其中明确诊断为外感病医案者计1397个,内伤病医案者计1110个。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类疾病的舌象构成。结果:外感病与内伤病在舌色、苔色、苔质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外感病的舌象特征为绛舌、黄苔、黑苔、燥苔的出现率高;内伤病的舌象特征为淡白舌、薄苔、腻苔、剥苔的出现率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探讨慢性胃炎患者舌苔脱落细胞理化指标与不同证型之间的相关性。利用舌印片及细胞化学的实验方法,检测了120例慢性胃炎患者舌苔脱落细胞的成熟指数(MI)和成熟价值(MV)以及乳酸脱氢酶(LDH)、酸性磷酸酶(ACP)、琥珀酸脱氢酶(SDH)、巯基(-SH)含量。结果:各证型MI、MV改变以气滞组为最轻(P〈0.05),阴虚组、湿热组最明显(P〈0.05);LDH含量与正常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性(P〈0.01),虚寒组最低(P〈0.01),湿热组最高(P〈0.01);SDH含量湿热组高于正常组,其他各组均降低(P〈0.05-0.01);气滞组、虚寒组ACP含量均低于正常组。结论:舌苔脱落细胞理化指标可作为慢性胃炎中医辨证的客观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