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今词义有同有异,也有的似同而实异。本讲着重谈古今词义的差别。一、古今词义有别阅读古代医籍,大约需要掌握1000个古汉语常用词(不包括中医名词术语),其中大部分可以在医古文教材里见到。这些古汉语常用词大致上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古代常用,现已基本不用的生僻词。例如盍、瘩、侪、瘳、橐、舛、  相似文献   

2.
一、绪论1.金匮的作者、年代及其起源:约在公元二世纪末,后汉张仲景作"伤寒杂病论"一书.后人将这本书的杂病部份分出来,名曰"金匮要略",据宋代孙奇、高保衡、林亿等校勘本的序文引晋皇甫谧甲乙经的序文说:"伊尹撰用神农本经枢以为汤液,汉张仲景广为十数卷,称为「伤寒杂病论」",就是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以伊尹的"汤液经"为根据的,而伊尹的"汤液经",又以"神农本草经"为根据;仲景伤寒论自序仅云:博采众方,未言及汤液;此在仲景著书时,是否根据伊尹的"汤液经"则难以查考了.  相似文献   

3.
<正> (3)大承气汤的运用大承气汤适应于里热甚而又大满大实。大承气汤是小承气汤加重枳、朴用量,又加芒硝。其煎法又是后入大黄,取其气锐行速,增强其泻下的力量。其具体运用如下: ①通便泻热(下硬便):凡用大承气汤下硬便,必须是在表证消失兼潮热、谵语、手足(执水)(执水)汗出且无脉弱、脉滑而疾及阴津欲竭等弱点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4.
(五)痰饮咳嗽病[原文]1.夫饮有四,何谓也,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2.四饮何以为异,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相似文献   

5.
(四)补语: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补充说明的成份叫做补语。副词、形容词、数量词、动宾词组、介宾词组都可以充当补语。1.副词做补语:多表程度。危窘已甚。(《医案四则》)2.形容词做补语:多表结果、特点等。古方本重,吾已减轻矣。(《医话三则》)予治方最久。(《良方自序》)3.数量词做补语  相似文献   

6.
<正> 三、发汗法的具体运用太阳病是邪在表,气血又趋向于体表。发汗法是从体表驱邪外出的方法,故太阳病以发汗为正治法,以麻黄汤、桂枝汤为主方。但在运用二方时,不仅要辨析脉证的宜忌,并要掌握发汗的方法,分清标本先后,以及不同的兼症而灵活加减。此外还要具备误汗或过汗出现变症后的救治常识。现具体论述于下。 1.发汗首先要辨脉辨证麻、桂二方,发汗作用有峻有缓,所以各有其不同的主症主脉和不同的禁忌证与禁  相似文献   

7.
藏象,是指内脏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学说,就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的各种征象,来研究体内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指导临床辨证施治不可缺少的理论基础。藏象学说的基本内容是脏腑。藏象学说的形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客观依据。一是基于古代的解剖知识。如在《内经》与《难经》中就对血液循环、骨骼的长短、胃肠的容量等  相似文献   

8.
<正> 2、方剂应随证加减由于体质不一,或治疗不得当,都能引起病情不同的变化,或出现不同的兼证,因而运用麻、桂二方时,就不能拘守成方,必须灵活变通,随证加减,使方药丝丝入扣,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麻黄汤的加减,如前面所讲的大小青龙汤都是。下面再把桂枝汤的加减法简要地论述一下。 (1)兼项背强几几项背强几几,是项背强急,俯仰不能自如的样子。太阳的经输在背部,经输是阴气注输出入的地方,邪入经输,津液受阻,不能外达背部,背部筋脉肌肉得不到濡养,所以强急不舒。这样就得于方中再加入起阴  相似文献   

9.
<正> 三、小柴胡汤的应用小柴胡汤是少阳气化之为病和部位之为病的主方,而少火被郁或邪入半表半里的症状甚多,何况这些症状在临床上又不一定同时出现。因此,运用小柴胡汤时就必须掌握其主要关键,随症加减。 (一)运用小柴胡汤的原则与禁忌 1.但见一证便是柴胡证的主证,或然证颇多,而又不一定同时出现,因此,运用小柴胡汤就应掌握一条原则:“但见一证便是”。“一证便是”,这一证是什么呢?临证时凡在伤寒或中风过程中,不必诸证悉具,只要见到一个症状,这个症状不需别的柴胡证作旁证就足以说明少火被郁或邪结在半表半里的就应当用小柴胡汤。如前面所讲的“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伤寒脉弦细”等都是。再如厥阴篇379条“呕而发热”也是柴胡证,因呕是邪近于胃的周围,发热是邪连于表,这说明病位已由厥阴之里,转为少阳之半表半  相似文献   

10.
(四) 肝 1.主要生理功能主疏泄肝主疏泄,指的是肝具有调畅全身气机的作用。共主要表现有以下三个方面: (1) 促进血液和津液的运行。血液和津液的运行,均有赖于脏腑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所谓“气能行血”,“气能行津”;而脏腑之气的运动,又要依靠肝气的疏通。故肝主疏泄正常,气机调畅,则血液和津液的运行得以保持正常。如果肝失疏泄,气机不调,则可能出现气升太过,血随气逆的吐血、咯血、昏厥等症;或气滞血瘀形成症积,气停水阻而产生痰饮、水肿等病变。  相似文献   

11.
<正> (三)变证疾病的过程,就是邪正斗争的过程。邪正不断地斗争,症状就要不断地变化。由于受邪有风寒的不同,素质有各别的差异,因此,变化的结果也不可能相同。下面简要地论述一下太阳病所常见的变证。这些变证,大都是自然演变的。至于治疗不当,由药物所促成的变化,则更为复杂,这一部分,留待下面再讲。 1.转轻太阳病如果病情不继续发展,正气逐渐恢复,七日以上就有可能自愈。但是太阳病的自愈,决不是症状在一夜  相似文献   

12.
前面我们已讲了按摩手法中直接力和间接力两大类手法,本次着重讲混合力手法。混合力手法,即在同一手法中,既采用了直接力的手法,直接在局部起治疗作用,同时也使用了间接力的手法,通过肢体起杠杆作用,将力传导到治疗部位(也即直接力起治疗作用之处),使这二种不同的用力方式,同时作用于同一部位,两者相辅相成,协同起治疗作用。常用混合力手法,多为复位的手法。如. 蹬拉法:常用于肩关节脱位的复位,患者仰卧,术者靠于患侧床边,方向与患者相对,用靠患者的足部蹬踏患肩腋下,双手抓握患肢远端,顺其纵轴方向稍作牵引,在感到已牵动情况下,向外拧患肢,使患肩的脓  相似文献   

13.
<正> 在不影响表达语义的情况下,行文中省去一些语词,叫做省略。一般地说来,省略的成分会在上下文出现。在上文出现的叫承前省略,在下文出现的叫蒙后省略。古医书中省略的现象很复杂,从省略的成分上看,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兼语都可以省略。此外,介词和介词的宾语也常常出现省略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如何学习和掌握好按摩的手法,是每个学习按摩者所关心的问题。有些人以为自己有的是力气,认为只要有力,按摩就不成问题,有些人则耽忧自己力气较小,能否搞好按摩?心中不踏实,有的人则面对病人,觉得每个手法都很有用,不知该如何运用。然而,按摩也并非只要有力气就行,力气小点也并非就搞不了按摩,用力要根据病情需要,加以适当变化运用才行。  相似文献   

15.
<正> 三、定语后置定语一般都放在作主语或作宾语的中心词前,但是古医书中有时定语放在被限制的中心问后。这种后置的定语后面通常加上一个“者”字作为标志。例如:(1)“扁鹊至虢宫门下,问中庶子喜方者。”(《扁鹊传》)——扁  相似文献   

16.
上次我们讲了直接力的基本手法,现在再淡淡间接力的手法。这类手法的特点是力点与作用点不在同一部位,而是依靠肢体或躯干起杠杆作用,将力传导到远离力点之处,故手法基本是术者握扶患者肢体的远端,推、摇、旋、盘肢体,使肢体形成各种不同形式的被动动作,以使近端关节起效应而达治疗目的。依其活动形式可分为如下几类手法: 1)扭转类: 此类手法的特点是施以围绕肢体(或躯干)转动之力(示意图1),此转动有二种形式:a一端固定不动,一端受绕轴转动力的作用,使之发生扭转;b两端同时受到方向相反的绕轴转动力作用,而使之发生扭转。  相似文献   

17.
(十二)反诘格无疑而问,不需要回答;字面上肯定或否定,与说话人的真意相反:这是反诘句型的特点。古汉语反诘语气应用很广,句型变化也很复杂,但并不难掌握。41.岂(宁、庸、讵、其、顾)~乎  相似文献   

18.
(三)七情内伤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属精神致病因素。七情致病的原因可概括为两方面:一是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二是人们不能正确地对待外来刺激。这两种情况都可以导致疾病发生。 1.七情与内脏气血的关系人体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密切的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此原文指出五脏精气是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而脏腑的功能活动主要靠气的温煦、推动和血的濡养。由此可见七情与内脏气血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七情与内脏的具体关系,主要指五志和七情与五脏各有所属。五脏与五志的关系;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  相似文献   

19.
<正> 12、如何简要掌握补阳药的功效? 答:补阳药均有不同程度的温补肾阳之功,以治腰膝酸软、阳痿遗精、尿频遗尿等肾阳不足诸证。其中除使用较少者外,按其常用补阳药的主要功效,可概括为:补肾阳而又可益精血者,如鹿茸、紫河车之类;补肾阳而又能祛风湿、强筋骨者,如巴戟天、淫羊藿、仙茅之类;补肾阳又能温脾者,如补骨脂、益智仁(见收涩药)之类;补肾阳又可润肠燥者,如肉苁蓉、锁阳之类;补肾又可  相似文献   

20.
<正> 一、何谓“疫疠”?疫疠病原说是何时创始的? 疫疠,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来致病邪气,又指由这类致病邪气所引起的传染病。其名最早见于《内经》,分称为“疫”、“疠”,其义同。如《素问遗篇·刺法论》就有“五疫之至,皆相染易”及。火疠”、“土疠”等记载。至于疫疠之生,则认为是运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