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脉冲射频(pulsed radiofrequency,PRF)对大鼠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后行为学的影响,探讨脉冲射频的镇痛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模型组(CCI组),脉冲射频治疗组(CCI+PRF组)。测定大鼠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结果:模型组及脉冲射频治疗组治疗前MWT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MWT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脉冲射频治疗组于脉冲射频术后8、10、12及14天MWT显著升高(P<0.01)。结论:脉冲射频能明显减轻慢性坐骨神经缩窄大鼠的机械性超敏,对神经病理性痛具有明确的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2.
射频应用于慢性疼痛治疗的机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射频热凝(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lulation RFT,简称射频,RF),尤其是脉冲射频技术(Pulse Radiofrequency PRF)治疗疼痛性疾病在国外医学界得到迅速应用和发展。虽然众多学者对RF的镇痛机制进行了研究探讨,但对射频应用于慢性疼痛治疗的确切机制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电压脉冲射频(pulsed radiofrequency,PRF)对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大鼠模型下丘脑β-内啡肽含量的影响,探讨脉冲射频的镇痛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72只建立CCI疼痛模型后,随机分为4组(n=18):假刺激组H0、PRF低电压组H1(45 V)、PRF中电压组H2(55 V),PRF高电压组H3(65 V)。PRF组:制模后7 d对其坐骨神经结扎近端行PRF,脉宽20 ms,频率500 k Hz,脉冲频率2 Hz,持续时间2 min,治疗电压分别为45 V、55 V、65 V。假刺激组:制模后7 d在相同位置放置射频电极,但无脉冲治疗,持续时间2 min。制模前、制模后7 d、PRF后1、7和14 d测定大鼠疼痛行为学变化。PRF后1、7和14 d,每组各处死6只大鼠,测定不同时间点大鼠下丘脑中β-内啡肽表达量。结果:脉冲射频组在治疗后1天、7天和14天,与假刺激组比较,热痛阈均明显提高(P<0.01)。其中术后第7日,中、高电压组明显高于低电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实验结束时,与假刺激组大鼠比较,术后第1天,7天和14天,低、中、高电压组大鼠下丘脑β-内啡肽含量明显升高(P<0.01);术后第7、14天,与低电压组相比,中、高组大鼠下丘脑β-内啡肽含量明显升高(P<0.01);术后第14日,高电压组与中电压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电压45 V、55 V、65 V的2 Hz脉冲射频均可引起CCI大鼠热痛阈的升高,可能与其增加下丘脑β-内啡肽的含量有关;脉冲射频电压大于55 V时,治疗效果没有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手动脉冲射频神经调控技术对治疗慢性神经病理痛的治疗作用。方法:对89例慢性神经病理痛患者采用手动脉冲射频神经调控技术治疗。分别测定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天、3个月、6个月、1年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并评估疗效。结果:术前VAS评分平均值为8.4±1.6。术后3天、1月、3月、6月、1年VAS评分分别为2.9±1.4、2.1±1.2、1.6±0.8、1.2±0.6、1.1±0.6。与术前相比,术后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经手动脉冲射频神经调控治疗3 d后,疗效为优77例(86.5%),疗效为良12例(13.5%),没有无效病例。且随着术后时间延长,疗效优的数量增加。结论:手动脉冲射频神经调控技术治疗慢性神经病理痛近期和远期疗效均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脉冲射频(pulsed radiofrequency,PRF)对正常大鼠痛行为的影响以及对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神经元电压门控性钠离子通道(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s,VGSC)的电流密度和动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80~100 g雄性SD大鼠63只,随机分为对照组,sham组及PRF组。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将sham组及PRF组大鼠经腹腔麻醉后暴露其右侧坐骨神经,PRF组坐骨神经接受2 Hz,2 min,42℃的脉冲射频处理,而sham组不接受脉冲射频处理。在脉冲射频前2 h,脉冲射频后1 d,3 d,5 d,7 d分别测定各组大鼠的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paw withdrawal mechanical threshold,PWMT)和热辐射缩足反射潜伏期(paw withdrawal thermal latency,PWTL)。脉冲射频后1 d取L4~5段DRG细胞,应用单细胞膜片钳技术检测大鼠DRG细胞钠电流密度和动力学特性的改变。结果:sham组和PRF组大鼠术后不同时间点的PWMT值和PWTL值与自身手术前的基础阈值相比无差异,各组大鼠之间相同时间点的PWMT值和PWTL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RF组大鼠DRG细胞电压依赖性钠电流密度、半数激活电压(V1/2act)、半数失活电压(V1/2inact)与sham组和对照组相比也均无显著差异。结论:该参数的脉冲射频未影响正常大鼠痛行为。DRG神经元钠电流密度以及通道动力学特性也未受该参数脉冲射频的影响,提示该参数的脉冲射频可能并不影响大鼠生理状态下伤害性感觉传导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大鼠接受脉冲射频(pulsed radiofrequency,PRF)治疗后疼痛行为学变化和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中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hyperpolarization activated cyclic nucleotide-gated cation channels,HCN)的表达水平.方法:雄性SD大鼠72只,全部建立CCI模型后随机均分为两组(n=36):脉冲射频组(P组)和对照组(C组).P组:制模后7d对其坐骨神经结扎近端行PRF;脉宽20ms,频率500 kHz,脉冲频率2 Hz,温度42℃,持续时间8 min.C组:制模后7d在相同位置放置射频电极,但无脉冲治疗,持续时间8 min.制模前、制模后7d、PRF后1、7和14 d测定大鼠疼痛行为学变化.PRF后1、7和14 d,每组各处死12只大鼠,测定DRG中HCN-1和HCN-2的表达水平(其中6只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另外6只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结果:制模后7d,两组大鼠的热痛阈均显著降低(P<0.01),出现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脉冲射频后,P组的热痛阈逐渐升高,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比例逐渐降低,实验结束时两组疼痛行为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实验结束时,P组DRG中HCN-1和HCN-2的表达水平与C组相比显著增加(P<0.01).结论:HCN通道可能参与PRF的神经调控过程.  相似文献   

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4):4649-4651
将符合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脉冲射频组、体外冲击波(ESWT)治疗组及联合治疗组,毎组20例。脉冲射频组采用脉冲射频治疗,ESWT组采用体外冲击波疗法,联合治疗组采用脉冲射频和体外冲击波联合治疗。三组患者在治疗1个疗程后第4、12和24w采用Maryland评分表,进行足部疼痛及功能评分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Maryland疼痛及功能评分比较,联合治疗组分数高于脉冲射频治疗组及ESWT组,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脉冲射频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跟痛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脉冲射频(pulsed radiofrequency, PRF)是一种对神经不造成永久性损伤的神经调控技术,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神经病理性疼痛、伤害感受性疼痛和癌性疼痛的治疗。虽然PRF的疗效已经在临床上得到验证,但具体的镇痛机制仍不十分明确。本文梳理了目前PRF常见的细胞和分子机制研究进展,以期为今后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指导,也为临床优化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经皮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女性慢性盆腔痛3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经皮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女性慢性盆腔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7月35例慢性盆腔痛患者经皮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后的临床资料。结果:35例均完成治疗,治疗结束时复查,其中治愈0例,有效33例(有效率94.28%),无效2例(5.72%)。治疗结束后3个月追踪随访,有3例失访,剩余32例患者中,治愈率为0(0/32),有效率93.75%(30/32),无效6.25%(2/32),无一例复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整个治疗过程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经皮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能明显改善女性慢性盆腔痛患者的疼痛症状,并且无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脉冲射频(DRF)对大鼠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长时程增强的影响,探讨脉冲射频镇痛效应的机制.方法:SD大鼠21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不同频率脉冲射频:Ⅰ组(2 Hz),Ⅱ组(4 Hz),Ⅲ组(8 Hz),细胞外记录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强直刺激坐骨神经诱导出C-纤维诱发电位LTP 1小时后,按分组在坐骨神经干分别给予2、4、8 Hz(30 V,20 ms)脉冲射频刺激120 s.结果:Ⅰ组LTP抑制了22.2±3.5%(n=7,P<0.01);Ⅱ组LTP抑制率为2.57±0.6%(P>0.05);Ⅲ组脉冲射频刺激对LTP无抑制作用,相反LTP由272.6±64.0%升至347.4±71.9%.结论:2 Hz脉冲射频对LTP有一定程度的抑制,这可能是PRF镇痛效应的生物学机制之一;脉冲射频的镇痛效应具有频率响应低频优于高频;脉冲射频频率大于8 Hz可能产生非治疗效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脉冲射频(pulsed radiofrequency,PRF)大鼠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of sciatic nerve,CCI)模型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能否抑制脊髓小胶质细胞中干扰素调节因子8(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8,IRF8)表达而减轻疼痛。方法:雄性SD大鼠120只随机均分为4组:假手术组(Sham)、CCI组、CCI+PRF组、CCI+NPRF组,每组30只。采用结扎一侧坐骨神经主干制作大鼠CCI模型。CCI+PRF组于制模后第7 d,对术侧L4-5背根神经节进行脉宽20 ms、脉冲频率2 Hz,42℃,持续6 min的PRF治疗。CCI+NPRF组仅在相同位置放置射频电极,无脉冲治疗,持续6 min。制模前测量各组大鼠基础阈值,制模后1、3、5、7 d,PRF后1、3、5、7、14 d四组大鼠均接受行为学、痛阈测定。制模后7 d,PRF后7、14 d western blot检测IRF8蛋白表达。制模后7 d,PRF后14 d免疫荧光法检测Iba1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CCI组、CCI+PRF组、CCI+NPRF组大鼠于神经损伤后痛阈均显著降低(P<0.05),脊髓IRF8、Iba1表达上调(P<0.05)。脉冲射频后CCI+PRF组与治疗前比较痛阈升高(P<0.05),并显著高于CCI组和CCI+NPRF组(P<0.05),脊髓IRF8、Iba1表达则相应减少。结论:脉冲射频可缓解大鼠CCI模型神经病理性疼痛,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大鼠脊髓IRF8表达、小胶质细胞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干扰素-α(IFN-α)对神经源性痛的镇痛作用及可能机制,为临床治疗神经源性痛筛选新的、毒副作用小的镇痛药物奠定基础。方法:单侧L5/L6脊神经结扎痛模型小鼠腹腔注射不同剂量IFN-α(1.0,2.5和5.0×106U/kg)后,利用机械刺激和冷刺激诱发的痛觉超敏实验测定模型小鼠患侧脚掌给药前后的痛阈变化;同时,通过给药前30m in注射纳洛酮(1mg/kg)观察阿片受体拮抗剂对其镇痛作用的影响。结果:腹腔注射IFN-α可产生剂量依赖性镇痛作用,其中5.0和2.5×106U/kg IFN-α均可产生明显的镇痛作用,镇痛效应分别维持60和30 m in,而1.0×106U/kgIFN-α无明显的镇痛作用。IFN-α产生的镇痛效应可被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完全阻断。结论:IFN-α对小鼠神经源性痛具有镇痛作用,其镇痛效应可能通过阿片受体介导。  相似文献   

13.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急性带状疱疹愈合后1个月仍持续存在的一种疼痛,为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我国PHN的发病率为9%~34%[1],其治疗以药物为基础,常结合微创介入治疗、射频治疗等方法。射频治疗模式包括连续射频(continuous radiofrequency,CRF)和脉冲射频(pulsed radiofrequency,PRF)。PRF临床较为常用,因其不引起神经改变,可避免对痛觉和触觉纤维造成热凝损伤,疼痛缓解效果好,并发症和不良反应较少。缺点是镇痛效果持续时间短,不少病人需反复治疗;而CRF易导致不可逆的神经损伤,治疗后虽然疼痛缓解时间长,但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相对较多[2,3]。  相似文献   

14.
低周波治疗颈臂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低周波在临床上有提高机体免疫的作用,使病变部位组织温度上升,血管扩张,组织代谢增快而达到解痉、止痛消炎的目的。低频脉冲具有较好的镇痛作用,电刺激可提高神经肌肉紧张度,促使肌肉产生良好的收缩,同时电刺激可反馈传导至大脑皮质,在大脑皮质产生干扰,电刺激也可改善周围血液循环,增强代谢,清除致痛物质。  相似文献   

15.
脉冲射频(pulsed radiofrequency,PRF)技术具有微创、安全、副作用少的优点,在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临床应用价值。然而,目前PRF的镇痛效果仍待提高,理想的PRF参数、最佳的治疗部位等临床参数尚未确立。不少学者设计了体外蛋清实验以及动物模型对PRF不同的输出电压、治疗时间、电流波形、作用部位等进行了比较和观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在神经损伤后尽早进行PRF治疗镇痛作用越好,采用正弦波治疗效果更好等,但相关的临床研究较少,且鲜有明确的治疗效果。本文综述PRF技术治疗NP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进展,旨在为提高PRF临床疗效提供有益的指导,争取让非毁损的PRF技术成为更多NP病人的一种治疗选择,改善NP病人的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脊椎间盘突出、椎间孔狭窄、脊髓损伤以及肿瘤造成的背根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及其邻近神经根的机械性压迫可能是引起腰背痛与坐骨神经痛的重要原因.临床上多节段神经根性痛比单一神经根性痛更常见,患者表现出多节段神经根压迫和多节段椎间孔狭窄.为此,本实验观察了多节段DRG慢性压迫大鼠的痛行为.方法:实验在本室创建的大鼠背根节慢性压迫(chronic compression of DRG,CCD)模型基础上采用单侧L3-5多节段DRG慢性压迫模型,应用von Frey细丝和丙酮分别检测机械触刺激诱发痛阚值和冷刺激诱发痛反应级别及反应百分数.结果:多节段DRG慢性压迫大鼠表现明显双侧机械触刺激诱发痛和冷刺激诱发痛行为,伴随明显延迟的对侧机械触刺激和冷刺激诱发痛的镜像痛行为.组织学观察显示多节段DRG慢性压迫同侧DRG内部及其神经根有明显炎症反应.结论:机械性压迫和炎症共同作用神经根和DRG导致多节段DRG慢性压迫大鼠明显的机械触刺激诱发痛和冷刺激诱发痛行为.  相似文献   

17.
全蝎在痛症中的运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镇痛机理全蝎及其制剂对多种顽固性疼痛都有较好抑制作用。刘氏等[1]对全蝎镇痛作用机制进行了较广泛实验研究,证实全蝎蝎毒对小鼠内脏痛、皮肤痛及刺激大鼠三叉神经诱发皮层电位均有较强抑制作用,可能是作用于中枢与痛觉有关的神经元而发挥镇痛效应,蝎尾的作用比蝎身强5倍。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引导下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三叉神经术后非典型面痛(AFP)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例三叉神经术后非典型面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导航引导下对其初级运动皮层的面部区域给予精确刺激,rTMS的刺激频率为10 Hz,刺激强度为110%静息阈值(RMT)水平,每分钟连续刺激10 s,间歇50 s,每天作用2500次脉冲,每周治疗5天,连续治疗2周。于治疗前、后采用Barrow神经科学研究所面部疼痛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经过10次rTMS治疗后,病例1的疼痛程度从Barrow评分的Ⅴ级缓解为Ⅱ级,治疗后15天内疼痛仍有缓解,可达Ⅲ级。病例2的Barrow评分从Ⅳ级降为Ⅰ级,治疗后2天内疼痛仍有缓解,可达Ⅲ级。结论:初步提示神经导航下10 Hz的rTMS精确刺激初级运动皮层的面部区域,能明显改善三叉神经术后AFP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9.
张俊荣  王艳 《天津护理》2012,20(6):410-411
临床上采用WHO三阶梯镇痛方案可使70%~90%的癌痛患者充分镇痛。但仍有一部分顽固性癌痛常规治疗效果不佳,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应用植入性鞘内药物输注系统(IDDS)进行阿片类药物的鞘内给药镇痛是三阶梯镇痛方案无效之后的一种治疗手段。不但可以获得满意镇痛效果,而且还可避免因大量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软组织痛由于发病年龄低,发病人群广,病程长,已成为继神经病理性痛和癌症痛之外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痛觉相关疾病。目前,临床常采用针刺联合加热手段(简称"针热")治疗不同原因引起的急/慢性软组织痛,取得较好疗效。研究发现,"针热"靶控疗法一方面可以通过改善局部组织血运,促进受损组织康复,并发挥镇痛作用;另一方面,上述治疗方案更可以通过对机体痛觉内源性调控作用的特异靶向影响,达到增强和长久维持镇痛作用之目的。本文将对"针热"靶控疗法在软组织痛中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给予初步综述,尤其对涉及热疗法的效应和相关治痛机制给予重点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