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溯枢机理论的历史源流,探析枢机的本意,发现肝既为阴阳之枢,亦为气机升降出入之枢,其枢转、交接的功能主要借助肝升发之性而发挥,体现在升发元气、水谷精气、营卫之气及协调下降肺气、六腑浊气。运用"以肝为枢"之理,以调理肝枢作为辨证施治的中心环节,以期为临床疑难杂病的中医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介绍史锁芳教授运用“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从肝肺论治咳嗽的临床经验。“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既是对阴阳盛衰变化的表达,又是对六经气化状态的描述,反映出气机升降出入的运动方式。肝肺气机升降是维持全身气机运动的重要环节,正常状态下肝气主升,肺气主降,如肝肺气机升降失调则引起咳嗽。史锁芳教授治疗咳嗽时根据“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注重肝肺气机之升降,结合“六经欲解时”理论,抓住“少阳为枢,阳明为阖”这一关键,升少阳降阳明,疏肝肃肺,力求恢复肝肺气机之升降,气机升降如常则咳嗽自然痊愈。  相似文献   

3.
《光明中医》2021,36(6)
泄泻的发生和脏腑气机运行失常关系密切,其中肝脾不调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病机。脾胃是脏腑气机升降运转之枢,肝主一身气机之疏泄。故调理肝脾气机是治疗泄泻病的一种常规思路。本文另辟蹊径从《黄帝内经》中的“开阖枢”理论来探究肝脾不调型泄泻的病机证治,以三阴三阳“开阖枢”机理对该病论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及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辽宁中医杂志》2016,(11):2282-2283
情志以气血阴阳为物质基础,情志过激或持续日久则气血紊乱、阴阳失调从而致使情志病的发生。肝主疏泄,通畅全身气机,从而条畅情志;肝为"血府",主藏血,血养神而舍魂,为情志化生之源。情志病病机变化过程中,主要在气、血、痰三方面与肝失疏泄和肝不藏血互为因果,甚至恶性循环,肝的"主疏泄而藏血"的生理功能是情志发生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郭怡婷  袁源  罗斌 《环球中医药》2022,(7):1232-1234
枢机为人体气机运行的关键,枢机通利则气血阴阳和调,枢机不利则气血阴阳不相顺接,百病丛生。《黄帝内经》提出了“开阖枢”理论,为理解临床疾病病机树立了立体框架,可指导枢机不利病证的诊治。枢为开阖枢的关键,阴阳气血皆有枢要。少阳为阳之枢,转枢表里阳气;厥阴为阴之枢,疏泄血气阴分;脾胃为气机之枢,升降一身之气。三枢得利,则气血阴阳转枢有度。乌梅丸一方作为《伤寒论》经典方剂,清温并举,集补散缓泄为一体,可畅达诸枢,有开阖阴阳之用。少阳枢机不利,则阳气怫郁化热,发为蛔厥。乌梅丸可畅达少阳枢机,转枢少阳胆火,治疗蛔厥。厥阴枢机不利,风木内郁,寒凝阳郁则可见厥阴病诸证。运用乌梅丸通达厥阴枢机,补肝以转枢阴枢郁滞,可治疗厥阴病。脾胃枢机不利,升降转枢失常,可致寒热错杂,气机失运也影响阴阳枢机作用。乌梅丸运达脾胃枢机,木达则土运,开阖有度则寒热错杂自消,枢机调利。本文基于“开阖枢”理论,以乌梅丸治疗蛔厥、厥阴病、寒热错杂病为例,阐述了乌梅丸通利枢机的作用,并附验案一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少阳主枢”理论,针对恶性淋巴瘤正气不足、脏腑阴阳失调的发病基础,以及痰、滞、瘀、毒等为主的病理因素,探讨恶性淋巴瘤的发病机理和临床治法。少阳枢机不利是恶性淋巴瘤的基本病机,是更为全面的概括,其中相火离位为发病的根本原因,经气不通为基本病理变化,而三焦决渎失司所致的各种病理因素决定着本病的证候诊断。从少阳主枢理论出发,临证以和解枢机为治疗大法,调畅气机为治疗先导,疏利三焦为治疗重点,培土固本为治疗根本从而辨治恶性淋巴瘤,以期提高恶性淋巴瘤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中风病具有明显气机逆乱的病因病机。厥阴主出与升、阳明主入与降,两者构成气机升降出入转枢的关键。针对中风病的不同时期进行辨证,并以厥阴阳明转枢气机为大法施以针药结合治疗,具体为:急性期以镇肝熄风汤为主方,针法以通降阳明为主,辅以养肾固元、升出厥阴;缓解期和后遗症期以加味补血汤为主方,针法以升出厥阴为主,辅以润敛阳明、活血通络。验之临床取得满意效果,为中医药防治中风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主疏泄"是肝最主要的生理功能,具有疏通、宣泄、条达全身气机之能,使全身气机通而不滞,散而不郁。机体全身阴阳气血的调节均与肝主疏泄功能的正常发挥息息相关,如肝失疏泄则人体因气机失调,致使各脏腑活动异常,而这种活动异常又和历代医家对于肿瘤类疾病的病因病机认识不谋而合。从肝主疏泄理论出发遣方用药防治肿瘤具体包括以下内容:疏肝解郁,调畅情志;行气活血,改善瘀血阻滞;化痰清浊散结,降低肿瘤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少阳主枢包括足少阳胆经的宣通、升发、调畅气机和手少阳三焦经的通调水道、布散津液的功能。枢机不利是脑病发病的主要病机。在脑病的临床治疗中,从“少阳主枢”入手,调畅气机,调和气血,清利三焦,以柴胡类方加减,多获良效。  相似文献   

10.
文章旨在通过回溯“枢机”理论渊源,立足中医经典,探析“肝为枢机”的理论依据。从肝脏的生理特性、病理特点、功能及与相关脏腑的关系进行分析,以肝为出入之枢、升降之枢、阴阳之枢、水火之枢着眼,进一步阐述“肝为枢机”的基本内涵,强调肝脏通过气机疏泄,上下通调,对脏腑精、气、血、津液的枢纽作用,对临床以肝为枢、和调枢机治疗疾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通过查阅大量与便秘诊治相关的理论研究与临床文献报道,并结合临床实际,探讨便秘产生的病因病机与肝脾肾肺功能失调之间的相关性,为中医药治疗便秘提供理论支撑。通过研究发现,肝脾肾肺的功能失调是便秘的根源。便秘的病机是肝失疏泄、肝不藏血,肾之阴阳失调,肺失宣肃,脾失运化。肝失疏泄、肝不藏血致体内气机失调、津液不足而形成便秘;肾内蕴元阴元阳,肾之阴阳失调使人体内各脏腑之阴阳均出现不足,从而产生便秘;脾主运化,其功能失调会使体内气、血、津、液的生成和输布失常而产生便秘;肺失宣肃致气机的升、降、出、入异常,也和便秘的形成有关。对于便秘的治疗应在辨证的基础上运用疏肝气、调肾阴阳、健脾气、协调肺之宣肃为法。  相似文献   

12.
黄元御是清代著名的医家,他从"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理论系统地阐发了消渴病发生的机理,认为消渴为厥阴之病,病机在于肝失疏泄致气机升降逆乱,治疗方面注重恢复肝之疏泄功能,突破了传统从"阴虚燥热"论治消渴的理论,为消渴病的理论探索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牛阳教授认为胃痛发生多因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发生趋于年轻化,以实证居多,原因在于饮食不节(洁)、生活工作压力大。"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是基本病机。脾主升,胃主降,脾胃升降之枢全赖肝之疏泄,故治疗应充分掌握"同病异治"原则,调理气机,理气和胃止痛。主要治疗方法为清热、疏肝、利湿。附验案4则。  相似文献   

14.
临床观察发现,顽固性便秘大多存在有肝气不舒的病机,而肝主疏泄,对人体气机通畅起着重要调节作用,只有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脏腑气机才能通畅。故在治疗顽固性便秘时当以疏肝解郁为法,配合润肠、行气等通便之法。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病属中医学"眩晕病"范畴,主要同肝、肾相关,常累及心、脾;脏腑阴阳失调,气机升降乖戾为其主要病机;治疗上主张内治与外治相结合,以调肝补肾为主,辅以健脾养心;药物疗效看血压,却不唯血压。同时强调治未病,并注重情志因素的影响,认为情志畅达,方乃气机通达,气机畅通,则邪难伤正。  相似文献   

16.
"一气周流"理论强调"中气"之要,中气推动与枢转全身气机的升降,调节五脏及情志变化。小儿抽动障碍的主因是五志失常、五脏失和、气机升降失调,表现为一系列全身及局部症状,属情志病范畴。小儿中土受损,全身气机失调时,土气壅滞,不能正常濡养各脏腑,肝、心、肾等脏腑亦会损伤,出现土气壅滞、风动走窜,木火不畅、肝阳化风,水寒不生、虚风内动等证候;中土被湿邪所困时,气机运转失常,从而产生湿、痰、风、火、瘀等病理产物,又会再次影响气机运转的功能,故在治疗时应"燥土湿以复中土、解木郁以畅气机、温水寒以平阴阳",其中健运中土、通畅气机需贯穿治疗始终。本文主要将"一气周流"理论从土气壅滞论治本病进行阐述,并与现代各医家比较本病病机和治疗认识的异同,附病案一则。  相似文献   

17.
总结李方洁教授对气机升降出入与失眠病因病机关系的认识和调畅气机辨治顽固性失眠的经验:气机升降出入失调,气机不畅,"阳不交阴"是顽固性失眠的主要病因病机之一,不可忽视。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运行模式有肝木升、肺金降、肾水升、心火降,脾胃执中央以运四旁,为气机升降之枢,以及人与外环境之间的"出入关系"。临证多见的肝气不升、胃气不降,心火不降、肾水不升,卫不入营、阳不入阴等顽固性失眠,反映气机运行失于条畅的不同环节。故以调畅气机为切入点,常收桴鼓之效,待证去七分再调其气血阴阳以巩固预后。  相似文献   

18.
从三阴三阳开阖枢论治失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红 《光明中医》2016,(19):2777-2781
阳不交阴,则夜不成寐。《素问·阴阳离合论》云:"太阳主开,少阳主枢,阳明主阖""三阴之离合,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也。"其中阳明不能阖是失眠的重要原因,影响阳明不能阖的原因有太阳、太阴开机的不佳,少阳、少阴枢机的不利,厥阴、阳明的不能阖。现根据顾植山老师"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在临床治疗失眠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和法是祖国医学主要治法之一,源于《黄帝内经》,明确提出和完善首推《伤寒论》。和法是调节阴阳平衡、脏腑气机、气血胜衰的一种治法,他的治疗特点是寒热并用、正邪兼顾、升降相配。脾胃系统疾病的发病率非常高,其生理和病理特性有其独特性,病理因素主要是"脾虚、湿阻、气滞",病机主要是"脾胃不和、肝胃不和、肝脾不和以及胆胃不和"四个方面,疾病特点多为升降失调、寒热互见、虚实夹杂。和法在治疗脾胃系统疾病时能起到调和肝脾、寒热平调、正邪兼顾、升降并枢的独特作用,因此运用和法治疗脾胃系统疾病有临床广泛性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0.
郭霞珍教授继承程士德教授"平调扶正"的治疗理念,注重正气盛衰在绝经前后诸证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根据《素问》中有关女子生长发育衰老生理过程的阐述,强调绝经前后诸证的核心病机为肾阴阳失调,提出本病治疗应从温补肾阳、补益肾精入手,常使用二仙汤加减,以温肾阳、益肾精,达到平阴阳、调冲任的目的。其次,女子以肝为先天,肝喜调达,体阴而用阳,与肾同居下焦,故气机调畅有助于阴阳恢复和顺,因此提出肝气郁结导致气滞血瘀为本病的重要病机,常配合血府逐瘀汤加减,以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治疗本病。第三,脾胃为气机运行之枢,基于本病肝郁脾虚、脾肾阳虚的病机,临床常出现中焦脾胃不和的症状,因此重视中焦的调治,处方常加入健脾和胃、行气导滞、泄热燥湿之品,使气机运行条达。第四,强调扶助人体正气在治疗以虚证为主的绝经前后诸证中的重要作用,临床常重用黄芪以益元气、补三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