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李健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11):560-562
2.3.3 胰岛素治疗的方法 1型糖尿病由于体内胰岛素绝对缺乏,需进行胰岛素替代治疗.最常用而且效果也较理想的方案是采用每天注射1次长效胰岛素或者每天1~2次中效胰岛素(如注射1次则在晚上睡前注射,2次可在睡前及早餐前注射)以补充基础胰岛素不足;在每餐前注射短效或超短效胰岛素以控制餐后血糖.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甘精胰岛素联合预混胰岛素早餐前注射方案对使用预混胰岛素治疗但血糖控制欠佳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预混胰岛素血糖控制不良的T2DM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5例,予原预混胰岛素与甘精胰岛素早餐前同时注射,晚餐前口服瑞格列奈片)和对照组(35例,继续原方案),各组根据血糖调整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用量。12周后对比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BG)、3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质量指数(BMI)及低血糖事件。结果与治疗前比,两组FBG、3餐2hPG、HbA1C均下降(均<0.01);而试验组FBG、午餐2hPG、HbA1C、日胰岛素量及低血糖事件较对照组进一步下降(<0.01)。对照组胰岛素量和BMI增加(<0.01),试验组BMI无改变(>0.05)。结论用预混胰岛素治疗但血糖控制欠佳的T2DM患者,改为早餐前甘精和预混胰岛素注射并晚餐前瑞格列奈治疗,可进一步改善FBG、午餐2hPG和HbA1C,并减少低血糖及体质量增长风险。  相似文献   

3.
预混胰岛素30 R三次注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观察预混胰岛素30 R(诺和灵30 R)三次注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②方法选择每天注射两次诺和灵30 R,而空腹血糖(FBG)仍控制不良的2型糖尿病病人56例,在此基础上睡前加用一次诺和灵30 R.同时睡前加餐,观察FBG、早餐后2 h血糖(PBG-2 h)、体质量及低血糖事件发生率.另选每天4次注射胰岛素(诺和灵R三餐前+诺和灵N睡前)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病人30例.比较每天三次预混胰岛素注射与四次胰岛素注射的总胰岛素用量,病人血糖、体质量变化、低血糖事件发生率及依从性.③结果诺和灵30 R三次注射后,FBG、PBG-2 h均显著下降(t=23.679、14.929,P<0.01);与每日四次胰岛素注射相比,在FBG水平相同情况下,日胰岛素总量及体质量无明显差异,低血糖事件发生率及依从性有优于后者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④结论预混胰岛素每日三次注射,能有效降低空腹及餐后血糖,且安全性和依从性良好.  相似文献   

4.
林仿  姚亚强  褚建平 《现代实用医学》2012,24(8):849-850,873
目的观察早晚餐前预混胰岛素联合睡前长效胰岛素的注射方案(两预混一长)与三餐前速效胰岛素联合睡前长效胰岛素的注射方案(三速一长)对伴有明显高血糖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初诊伴有明显高血糖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I、Ⅱ两组,每组30例。I组三餐前皮下注射赖脯胰岛素联合睡前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Ⅱ组早晚餐前皮下注射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混合注射液25联合睡前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比较空腹血糖、三餐后2小时血糖、胰岛素用量、达标时间以及低血糖发生人次。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每日胰岛素用量Ⅱ组较I组明显减少(<0.05)。结论预混胰岛素联合长效胰岛素与三速一长方案治疗治疗效果、安全性相当,胰岛素用量减少。  相似文献   

5.
王平  李世云 《四川医学》2011,32(7):1072-1074
目的探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时预混胰岛素的量化选择。方法研究以我院收治的需要换用胰岛素治疗但无急性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5次皮下胰岛素注射组(Fi组)和4次皮下胰岛素注射组(Fo组)各60例,比较两种治疗方法预混胰岛素选择预混胰岛素剂型和估算剂量的准确性以及5次皮下胰岛素注射餐前普通胰岛素(RI)和中性胰岛素(NPH)用量及其比值(RI/NPH)对预混胰岛素剂型选择和剂量估算的影响。结果 5次胰岛素注射方案控制血糖,选择预混胰岛素剂型时出现错误Fi组为2例(3.3%)明显少于Fo组9例(15%)(=4.90,P〈0.05)。估计预混胰岛素剂量Fi组准确率和较准确率(69.1%)均明显高于Fo组(30.8%)(=33.75,P〈0.01)。选择30%短效预混胰岛素时RI/NPH在0.41~0.51,而选择50%短效预混胰岛素RI/NPH在0.63~0.81(t=5.56,P〈0.01),预混胰岛素的估计剂量与该餐前RI和NPH用量之和的比值接近1(t=0.16,P〉0.05)。结论五次胰岛素注射方案能够量化选择适合糖尿病患者的预混胰岛素剂量和剂型。  相似文献   

6.
刘鸿  赵磊  陈石先 《四川医学》2007,28(10):1114-1115
目的比较预混双效胰岛素类似物(诺和锐30)与预混双效人胰岛素(诺和灵30R),每天2次注射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方法50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诺和锐30组和诺和灵30R组,诺和锐30组为餐前立刻注射,诺和灵30R组为餐前30min注射,治疗8周后观察两组患者5段(早餐前,三餐后及睡前各测1次)血糖及低血糖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诺和锐30组早餐后,晚餐后及睡前血糖均低于诺和灵30R组(P〈0.05),低血糖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诺和锐30和诺和灵30R均可安全有效地降低血糖,诺和锐30控制餐后血糖更具优势,低血糖事件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口服糖皮质激素的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的使用方法。方法选择糖尿病合并风湿免疫系统疾病需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57例,随机分为长效+速效胰岛素强化治疗组28例(简称强化组),预混胰岛素治疗组29例(简称预混组),观察时间为2周,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日用量及日用量分配及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 (1)两组患者治疗前血糖均以午餐后至睡前升高为主,两组治疗后空腹及三餐后、睡前血糖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2)两组胰岛素日用量相比无显著性差异(41.43±13.97 vs 37.31±10.28,P0.05)。强化组胰岛素日用量分配以午餐前、晚餐前为主,而睡前基础量最少;预混组以午餐前用量最大,早餐前次之,晚餐前最少。(3)强化组与预混组相比血糖达标所需时间更短[(6.43±1.77)d vs(7.90±2.11)d,P0.05],低血糖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对于糖尿病合并风湿免疫系统疾病口服糖皮质激素的患者,采用长效+短效胰岛素或者采用预混胰岛素均可较好的控制血糖,但前者可使血糖更快的达标,且低血糖发生危险性更低。  相似文献   

8.
将36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3组,进行诺和锐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治疗(A组,CSⅡ组)、诺和锐联合诺和灵N(低精蛋白锌人胰岛素)每天多次皮下注射治疗(B组,MSⅡ组)和诺和灵30R每天2次预混胰岛素注射治疗(C组),比较治疗3d后血糖达标率、2周后血糖控制水平、日均胰岛素用量、餐前胰岛素总量及低血糖发生率。探讨3种不同胰岛素治疗方法对2型糖尿病的降糖作用。结果:A组患者治疗3d后血糖达标率,2周后血糖控制水平,餐前胰岛素用量均优于其余2组(P〈0.01)。提示胰岛素泵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具有快速、稳定、理想控制血糖的作用,且安全性好。胰岛素泵持续输注诺和锐可较快地控制血糖.  相似文献   

9.
陈艳  王爱芳 《现代实用医学》2011,23(10):1139-1140
目的观察胰岛素泵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将86例患者分成2组,其中每日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MSII)组43例,早、中餐前半小时皮下注射短效胰岛素(R)及晚餐前半小时注射预混胰岛素(30R)。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CSII)组43例,采用胰岛素泵经皮下注射短效胰岛素,根据血糖水平值、结合患者个体情况确定胰岛素的用量,1/2作为基础量,常规分五段设定;其余1/2量分早、中、晚3次以餐前量的形式设定。结果 CSII组较MSII组降糖幅度更大,达标血糖所需时间较短,所需胰岛素用量较少,低血糖发生率低;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胰岛素泵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种科学、有效及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CSII)后转为不同胰岛素多点皮下注射(MSII)方案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时间及达标后的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方法:64例HbA1C≥10.0%的2型糖尿病患者给予CSII强化治疗后,随机分为甘精胰岛素加短效胰岛素多点皮下注射组和中效胰岛素加短效胰岛素多点皮下注射组,每组各32人,以空腹血糖≤6.0mmol/L和餐后2h血糖≤8.0mmol/L为控制目标。根据血糖调整胰岛素用量,比较两组治疗达标时间及达标时的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胰岛素泵及不同的胰岛素多点注射治疗都可以使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得到有效控制。甘精胰岛素组较中效胰岛素组空腹血糖达标早,低血糖发生率低。结论:CSII强化治疗后,联合餐前短效胰岛素的应用,甘精胰岛素较中效胰岛素控制血糖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物治疗与预混胰岛素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30例应用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理想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均分为甘精胰岛素组和预混胰岛素组。甘精胰岛素组采用口服磺脲类加每晚睡前注射甘精胰岛素。预混胰岛素组采用晚餐前30min皮下注射预混胰岛素。两组治疗目标HbAlc≤7%,FBG≤7.0mg/L。监测治疗前后的HbAlc、FBG和2hPBG。结果治疗后两组HbAlc、FBG和2hPBG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甘精胰岛素组低血糖事件明显少于预混胰岛素组。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可以良好地控制高血糖且低血糖发生率低,治疗依从性好,患者的治疗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12.
任玮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12):36-36
目的:口服降糖药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初始胰岛素治疗时“三短一中”方案与2次预混胰岛素治疗方案的临床应用对比。方法:5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28例,三餐前半小时皮下注射诺和灵R,睡前皮下注射诺和灵N。B组25例,早、晚餐前半小时皮下注射诺和灵30R,根据血糖情况调整胰岛素剂量至血糖达标。结果:两组均能有效控制血糖,A组低血糖事件少于B组,B组患者依从性明显高于A组。结论:对于此类患者,预混胰岛素治疗较“三短一中”方案更易被患者接受及坚持,从而方可实现其血糖长期有效的控制目标。  相似文献   

13.
邓春颖  董巍巍  乔静 《海南医学》2010,21(20):24-25
目的对单用预混人胰岛素(30%短效与70%中效)血糖控制不佳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联合应用格列美脲,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08年3月符合纳入标准的共21名门诊就诊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继续原有预混胰岛素治疗方案(均为每日早晚两次注射),加用格列美脲2mg/d,门诊随访(加药后第1周第一次,以后每2周一次,至第13周),采用t检验,对比分析基线及治疗后1周、13周后空腹及餐后血糖,基线及治疗13周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微量白蛋白、胰岛素用量、肝功、肾功。结果 (1)加用格列美脲前患者平均空腹血糖(9.1±2.7)mmol/L,早餐后血糖(13.6±2.3)mmol/L,平均HbA1c(7.7±1.4)%;加药后13周平均空腹血糖(6.7±2.3)mmol/L,早餐后血糖(10.5±1.9)mmol/L,HbA1c(6.8±1.2)%,血糖、HbA1c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加用格列美脲前及加药后13周预混胰岛素用量分别为(53±4.5)U/d、(45±2.9)U/d,胰岛素用量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每日两次注射预混人胰岛素联用格列美脲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能改善血糖控制,安全性较好,方法简单,经济花费亦不高,依从性好,对符合条件的门诊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甘精胰岛素和中性鱼精蛋白锌胰岛素(NPH)对1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12例1型糖尿病患者分别应用三餐前短效配合NPH治疗3个月后,改为三餐前短效配合甘精胰岛素治疗3个月,比较两种治疗方案对空腹血糖、餐前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两种治疗方案中血糖和HbA1c均能控制达标,但甘精胰岛素组血糖控制更理想,且低血糖发生率较低。结论甘精胰岛素比NPH治疗1型糖尿病有更好的疗效且低血糖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5.
高江琴  刘熙姣 《农垦医学》2011,33(2):171-173
对我院2008年~2010年采用注射中效人胰岛素(NPH)2次/日,联合口服降糖药(OHA)治疗方案的200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随机分两组。常规组早餐前半小时和睡前注射NPH,改良组早10∶00~11∶00之间及睡前注射NPH,两种方案均联合1~2种口服降糖药物(OHA),对两种不同注射方案的疗效进行临床对比观察。结果显示两种方案均取得较好的疗效,但在低血糖发生率及午餐后血糖控制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袁丽华 《吉林医学》2013,(36):7667-7667
目的:探讨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每天两次与每天四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临床效果。方法:对照组于早餐及晚餐前30 min进行预混人胰岛素30R皮下注射治疗;研究组于早、中、晚三餐前30 min进行重组人胰岛素R皮下注射治疗,睡前进行重组人胰岛素N皮下注射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至血糖达标所需时间以及低血糖发生情况,给予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至血糖达标所需时间以及低血糖发生率显著少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对比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三餐前及睡前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可显著缩短患者血糖达标所需时间,降低低血糖发生率,保障患者用药效果及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3种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对2型糖尿病的血糖控制作用.方法:68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21例采用一天两次注射预混胰岛素+二甲双胍或阿卡波糖方案(Mix组),21例实行三短一长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方案(MDI组),26例接受胰岛素泵方案(CSII组),待血糖平稳后胰岛素泵方案组改为3+1方案.观察各组患者血糖达到目标值所需要的胰岛素剂量、时间、血糖波动幅度、低血糖的发生情况和胰岛素泵改成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方案后达稳态水平所需的胰岛素剂量、时间及血糖波动.结果:①MDI组、CSII组达标时间、血糖波动小于Mix组.②治疗7d时MDI组与CSII组相比全天各时间点血糖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Mix组中餐后血糖明显高于MDI组与CSII组,睡前及夜间2:00血糖则明显低于MDI组.③CSII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Mix组和MDI组.④CSII组改为MDI方案后胰岛素用量及血糖波动幅度无明显变化.结论:胰岛素泵和MDI治疗方案控制血糖的效应相似;一天两次预混胰岛素结合药物治疗可以减少胰岛素用量,但低血糖发生率相对较高,血糖波动幅度较大,中、晚餐后血糖控制欠理想.  相似文献   

18.
据报道,我国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达标率仅为25%左右[1].本研究拟对预混胰岛素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给予优泌乐50三餐前注射、睡前加用中效胰岛素及强化治疗,并比较其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预混胰岛素30R每日3次注射与每日2次注射及胰岛素R加甘精胰岛素或预混门冬氨酸胰岛素每日3次等多次胰岛素注射方法治疗血糖控制不良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低血糖风险.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236例,其中64例应用预混胰岛素30R每日3次注射(A组)、58例每日2次注射(B组)、51例应用胰岛素R每日3次加甘精胰岛素每日1次注射(C组)、63例应用预混门冬氨酸胰岛素每日3次注射(D组),为期8周,比较治疗后各组观察胰岛素用量、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餐前血糖、低血糖发生率及最高血糖与最低血糖差值等.A组中的14例、B组中13例在血糖稳定后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观测血糖的漂移变化.结果 A组与C组胰岛素用量无显著差异(P>0.05),B组用量少于A和C组,D组胰岛素用量少于其他组,有显著差异(P<0.01).各组患者治疗后FPG和餐后血糖均显著下降,FPG和午餐前血糖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B组2hPG和晚餐前血糖高于其他组,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A、C和D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低血糖发生率在A、C和D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B组明显高于其他组,有显著差异(P<0.01).最高血糖与最低血糖的差值在A、C和D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B组明显高于其他组,有显著差异(P<0.01).A组患者血糖漂移的最大幅度明显低于B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预混胰岛素30R每日3次注射比每日2次注射有更好的疗效及安全性,与胰岛素R加甘精胰岛素或预混门冬氨酸胰岛素每日3次注射的疗效类似.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近年来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降糖药物的使用情况及趋势。方法选取武汉某三级甲等医院确诊的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810例,将患者用药方案分为4组,分析各组患者用药前后血糖水平以及近几年来各种降糖药物使用趋势。结果用药后各组患者血糖水平明显改善,睡前注射长效胰岛素联合口服药物以及三餐前皮下注射短效胰岛素联合睡前注射长效胰岛素的治疗方案近几年来应用逐渐增多。结论长效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以及三餐前短效胰岛素联合睡前注射长效胰岛素方案,逐渐成为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