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24h平均脉压(PP)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斑块的关系。方法对135例EH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斑块的检测。根据脉压≤40mmHg(1mmHg=0.133kPa),40~60mmHg,≥60mmHg,将135例患者分为3组。结果①随着脉压的升高,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呈明显增厚,且24h平均脉压、白昼脉压、夜间脉压均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增厚显著相关。②随着脉压的升高,斑块检出率明显增加。结论脉压的升高在颈动脉结构的改变上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PP)与脑梗死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为临床有针对性的干预PP、预防高血压并发症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对老年高血压及老年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动态PP进行比较,同时对老年高血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组与正常组的动态PP进行比较。结果1)与单纯高血压组比较,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组的24h动态脉压(24hAPP)、白昼脉压(dPP)、夜间脉压(nPP)水平显著增大,24h平均收缩压(24hA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水平显著升高,24h平均舒张压(24hADBP)、白昼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水平显著下降,而两组间dSBP比较无统计学意义;2)老年高血压患者IMT增厚组的24hAPP、dPP和nPP水平均显著增高于IMT正常组;3)与动态PP〈60mmHg者比较,动态PP≥60mmHg的高血压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显著升高;4)与动态PP〈60mmHg者比较,动态PP≥60mmHg的单纯高血压患者的IMT显著增厚。结论动态PP增大是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未来发生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检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意义。方法使用GE—DIASONICS高频超声对160例高血压患者,观察其颈动脉的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结果P脉压差〉55mmHg者颈总动脉内径、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膜厚度及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大于脉压差为40-55mmHg者(P〈0.001)。结论高频超声可清晰显示颈动脉内膜——中膜情况,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及防治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卫星  徐林莉 《当代医学》2009,15(32):80-8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间的关系。方法高血压患者156例,分为A组(脉压差〉60mmHg组)和B组(脉压差40~60mmHg组),所有患者均经超声检测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的内膜厚度,并计算斑块发生率。以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IMT)作为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指标。结果脉压差〉60mmHg(1mmHg=0133kPa)的患者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脉压差为40~60mmHg的患者(P〈0.05)。统计分析显示平均脉压、平均收缩压及病程与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呈明显正相关,而平均舒张压与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呈负相关。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差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中层厚度相关,脉压差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和2型糖尿病患24小时动态脉压及其他动态血压参数和颈动脉粥样硬化间的关系。方法:分3组,高血压病组(EH);高血压病并2型糖尿病组(EH+DM);正常对照组。分别对3组患行动态血压监测,作颈动脉血管超声测量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IMT≥1.3mm判断为颈动脉硬化。结果:EH组及EH+DM组收缩压及脉压均显高于对照组;EH+DM组24小时脉压、白天脉压及夜间脉压和IMT均明显高于EH组(P<0.05);男性IMT大于女性(P=0.02);脉压、收缩压与IMT正相关;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夜间脉压和年龄与IMT有显相关性。结论:高血压病和2型糖尿患,收缩压、脉压和年龄与IMT密切相关,但仅夜间脉压和年龄与IMT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态脉压(ambulatory pulse pressure,APP)、动态脉压指数(ambulatory pulse pressure index,APPI)对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对274例EH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和颈动脉超声检查,分析APP、APPI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关系及颈动脉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所有病人分为两组:APP(24 hAPP)<60 mmHg组157例和APP≥60 mmHg组117例。结果 274例患者中APP≥60 mmHg组颈动脉IMT明显大于APP<60 mmHg组(P<0.05)。颈动脉IMT斑块阳性和阴性组比较,24 hSBP、24 hMAP、24 hP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24 hAPP(OR=1.033,95%CI:1.018-1.048,P=0.000 1)、男性患者(OR=2.07,95%CI:1.183-3.613,P=0.011)及吸烟(OR=1.808,95%CI:1.073-3.046,P=0.026)是颈动脉IMT增加的独立预测指标。结论随着APP的逐渐增大,颈动脉IMT明显增加,24 hAPP、男性及吸烟是颈动脉IMT增加的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监测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的意义。方法:使用Acuson128XP及PHILIPSM2540A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7.5~12MHz线阵探头。对80例初发或未接受过系统降压治疗的高血压患者,脉压差40~50mmHg者为一组,脉搏压差>50mmHg者为一组,观察其颈总动脉的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结果:脉压差>50mmHg者颈总动脉内径、内膜-中膜厚度及粥样斑块发生明显高于脉压差为40~50mmHg者(P<0.001)。结论:超声检查监测可清晰显示颈总动脉内膜-中膜情况,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及监测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常海宁 《陕西医学杂志》2007,36(8):1009-1011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7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与21例年龄、性别与之无统计学差异的健康者作为对照,对所有患者行血压监测,作颈动脉血管超声测量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总动脉内径,局限性的内膜-中层增厚≥1.3mm定义为斑块。结果: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随着脉压的增大,颈总动脉内径、平均颈总动脉IMT及斑块的发生率显著增高;高血压病患者内膜-中层厚度明显增厚,且随着斑块严重程度的增加,内膜-中层厚度逐渐增厚;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脉压与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明显正相关,内膜-中层厚度与斑块正相关。结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是老年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表现,脉压在评估早期动脉硬化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脉压变化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0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1.5 mm(无斑块组)和IMT≥1.5 mm(斑块组),比较相关生化指标和脉压;根据动态血压监测分为24 h动态脉压(APP)<60 mm Hg组和24 h APP≥60 mm Hg组,比较患者脉压。结果 IMT≥1.5 mm组(斑块组)与IMT<1.5 mm组(无斑块组)比较,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比较,IMT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收缩压、24 h动态脉压升高,24 h舒张压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动态脉压≥60 mm Hg组平均IMT值为(1.32±0.45)mm,与24 h动态脉压<60 mm Hg组平均IMT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变化与颈动脉斑块形成关系密切,颈动脉超声检测为临床诊治老年高血压提供无创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脉压(PP)与早期肾损害指标微量白蛋白尿(MAU)和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征象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之间的关系。方法:116名EH患者根据PP水平分为3组,对3组的MAU、C-IMT;斑块发生率、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尿素氮(BUN)、肌酐(Cr)、尿酸(UA)、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血糖(FBG)、体重指数(BMl)等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1.PP≥60mmHg组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MAU水平及C-IMT明显高于PP〈40mmHg组和40mmHg≤PP〈60mmHg组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P〈0.05)。2.即≥60mmHg组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PP〈40mmHg组和40mmHg≤PP〈60mmHg组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P〈0.05)。3.C-IMT与MAU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密切相关,尿微量白蛋白也是亚临床期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