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0 毫秒
1.
目的:评价超声显像对肝外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上午空腹检查法对79例肝外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超声显像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超声显像对肝外梗阻性黄疸的定位诊断符合率97.5%(77/79),病因诊断符合率86.1%(68/79)。结论:超声显像对肝外梗阻性黄疸的定位及病因诊断有重要价值。但对下段梗阻的病因诊断存在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2.
应用多层螺旋CT诊断梗阻性黄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滕威  于韬  罗娅红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2):125-126
目的分析梗阻性黄疸的多层螺旋CT表现,探讨多层螺旋CT在该病诊断上的价值。方法采用Lightspeed Ultra 16型扫描机,常规平描从膈顶至胰腺钩突部;随后应用高压注射器自病人的肘静脉注入优维显注射剂对整个肝胰区再次进行增强扫描。结果64例病人中,胆总管重度扩张34例,恶性者占70.59%;轻中度扩张22例,良性者占81.82%。良性梗阻性黄疸多为胆总管逐渐变细至消失;恶性梗阻性黄疸多表现为胆总管梗阻端突然截断。胆总管扩张的螺旋CT程度与梗阻性黄疸良恶性间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肝管重度扩张34例,恶性者占64.71%;轻中度扩张24例,恶性者占45.45%。扩张的肝管累积全肝者30例,恶性者占80.00%。肝管扩张的螺旋CT程度与梗阻性黄疸良恶性间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胆囊扩大者20例,恶性者占70.00%。64例中,CT诊断正确56例,占87.50%。结论多层螺旋CT能够清楚显示阻塞端的征象及周围软组织肿块的形态、波及范围等情况,在梗阻性黄疸病因诊断上有着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介入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对23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采用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及胆道金属内支架置入术(PTIBS)或结合局部动脉化疗术,所有患者均经B超、CT或MRI明确诊断,并确定梗阻部位.结果 23例采用经皮经肝穿刺置入外引流管及支架置入术.术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均明显下降.术后23例患者黄疸消退满意;16例黄疸消退,置入内支架术后4周在DSA下行局部灌注化疗术.结论 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外引流加内支架置入术是姑息性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安全、有效方法,结合局部动脉灌注化疗,能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及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4.
梗阻性黄疸主要由肝外或肝内胆管部分或完全性阻塞引起,其病变范围涉及肝脏、胆管、胰腺、十二指肠及胆管周围等部位.梗阻性黄疸按病因可分为良性梗阻和恶性梗阻.其中良性梗阻主要是指肝内外胆管结石阻塞胆管致胆汁排出受阻;而恶性梗阻主要指恶性肿瘤直接侵及或压迫肝外胆道致胆汁排出受阻.梗阻性黄疸的病因较多,表现不典型的病例早期诊断困难较大,正确判断梗阻部位、发病病因并辨别良、恶性梗阻是决定治疗方针和判定预后的重要证据,现对其外科治疗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5.
梗阻性黄疸临床比较常见 ,引起的原因较多 ,术前一般均依赖影像学提供诊断依据 ,因此梗阻性黄疸病因的诊断对影象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内窥镜胆道造影 (ERCP)、B超及CT检查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 10 0 %、93.8%、95 .5 % ,而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 91%、78%、93% ,若三者结合定准诊断确率为 10 0 %。本文就CT在诊断阻塞性黄疸的胆管阻断平面、阻塞段征象、周围软组织形态、病变范围及良恶性的鉴别等方面作一阐述。1 胆系解剖胆道系统象一棵树 ,肝内胆管是树枝 ,左右肝管是主枝 ,肝总管和胆总管是树干 ,胆囊象个…  相似文献   

6.
梗阻性黄疸的CT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价CT在梗阻性黄疸检查中定位和定性诊断的准确性。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和CT追踪确诊的、术前均行CT检查的梗阻性黄疸病变54例,良性21例,恶性33例。本组资料均显示梗阻性黄疸病变中有不同程度的肝内或/和肝外胆管扩张,部分合并胆囊扩大。其CT表现均显示为低密度环状或条状影,胆囊直径增大。CT诊断梗阻平面的准确性为100%,对梗阻性黄疸定性诊断的准确性为852%。肝胆管扩张的程度和梗阻平面的形态学表现对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CT对梗阻性黄疸的定位诊断具有高度的准确性,CT结合其它影像学检查方法和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可提高定性诊断梗阻性黄疸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析超声检查用于梗阻性黄疸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00年6月至2011年6月于我院行超声检查的梗阻性黄疸患者80例,将患者超声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0例患者经手术病理诊断肝内梗阻性黄疸28例,肝外阻塞性黄疸52例,超声检查结果诊断肝内梗阻性黄疸直接诊断21例,间接诊断6例,诊断不明1例,诊断准确率96.43%,肝外梗阻性黄疸直接诊断44例,间接诊断5例,诊断不明3例,诊断准确率94.23%。超声诊断准确76例,诊断不明4例,准确率95.00%,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检查对梗阻性黄疸诊断具有微创、操作简单、安全、可重复性强、检查费用低等优点,对黄疸性质、部位、鉴别等判断具有较高特异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肝门部胆管癌螺旋CT三期增强的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门部胆管癌或称近端胆管癌 ,是肝门区引起恶性梗阻性黄疸常见肿瘤之一 ,约占肝外胆道肿瘤总数的 6 2 %。有关肝门部胆管癌螺旋 CT三期 (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 )增强的表现和诊断 ,国内外的文献报道很少。为此从 1999年 9月起至今笔者搜集 2 3例 (本院 7例 ,上海中山医院 16  相似文献   

9.
为观察和评估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引流术(PTCD)对老年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疗效,分析67例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老年患者常规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后放置外引流管或留置内支架及引流管临床资料,观察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和间接胆红素(IBIL)的变化。结果62例病人均经皮经肝穿刺手术成功。PTCD治疗后TBIL、DBIL和IBIL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PTCD治疗老年性恶性梗阻性黄疸具有创伤小、安全、有效的优点,是姑息性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对35例肝外梗阻性黄疸(良性11例、恶性24例)患者进行了减黄手术前后血清锌浓度动态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肝外梗阻性黄疸患者血清锌低下;减黄术后第1天血清锌下降,以后渐回升,第5天恢复到术前值,第7天达正常水平,其变化与胆道梗阻性质无关;减黄术后血清锌的升高与血清总胆红素下降有负相关关系;肝外梗阻性黄疸患者血清锌低者减黄手术前后应补锌。  相似文献   

11.
低位梗阻性黄疸SCT表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常见低位梗阻性黄疸病因螺旋CT表现特征,以进一步提高CT对低位梗阻性黄疸病因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分析我院1998年~2004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低位梗阻性黄疸123例,良性梗阻72例,其中胆总管结石60例,胆总管炎性病变12例,恶性梗阻51例,其中胰头癌25例,胆总管癌14例,壶腹癌12例.结果胆总管结石中有52例显示"新月征"或"靶征".胰头癌增强扫描均呈低密度.胆总管癌中有9例见胆总管腔内明显均匀强化的结节.12例壶腹癌中有9例显示十二指肠乳头区充盈缺损,明显强化.良性低位梗阻中肝内胆管和胆总管轻、中度扩张分别为51例和65例,51例肝内胆管呈竹节状扩张,49例肝内、外胆管扩张不成比例;恶性低位梗阻中36例肝内胆管呈软藤状重度扩张,43例肝内、外胆管成比例扩张.结论 SCT扫描在低位梗阻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是一种有效而准确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笔者通过对35例阻塞怀黄疸的CT所见,指出了胆道扩张征象可作为鉴别肝内、阻阻塞性黄疸的可靠指标,再结合临床及CT的初期征象,可更加提高其鉴别诊断准确率。本文对这些指标的可靠性进行重点讨论。提出了该特点是特别胆道管囊肿的重要指征,即后者的胆道扩张为局部性或节段性。本文对良、恶性病变所致的胆道扩张形态亦进行了对照分析,发现二阻之间无明显性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超声波在肝外梗阻性黄疸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120例肝外梗阻性黄疸患者,全部患者均接受超声波检查,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临床诊断资料。结果:超声波诊断出62例胆总管结石,31例胆管肿瘤,11例炎症病变,共确诊104例,诊断准确率为86.67%;超声波定位与手术定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肝外梗阻性黄疸诊断过程中,超声波具有安全、操作简单、无创等特点,有利于提高肝外梗阻性黄疸诊断准确率,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CT对梗阻性黄疸的定性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CT上仅仅表现为胆道扩张的良、恶性梗阻性黄痘对照分析,发现恶性病变肝内胆管为中、重度扩张(73.1%)呈藤状(57.7%),肝外胆管绝大多数在近段区域突然中断(95.7%),良性病变的肝内胆管轻度扩张(63.6%),多表现为竹节状(68.2%),而肝外胆在远段逐渐变细(84.2%),认为根据肝内胆管扩张程度与形态,以及肝外胆管扩张形态及梗阻部位改变,能够对梗阻的良、恶性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15.
影像检查在恶性黄疸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胃肠造影、B超、CT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在恶性黄疸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83例恶性黄疸包括胰腺癌、肝外胆管癌和壶腹癌分别进行胃肠造影、B超、CT和ERCP检查,分析四种影像学检查的诊断阳性率和正确率,不同恶性肿瘤的特异性检查方法。结果:B超为安全、简便的检查方法,可作为诊断的首选检查,诊断阳性率为9767%,诊断正确率为6069%,特别对壶腹癌诊断正确率达8182%,接近于CT和ERCP。ERCP对恶性黄疸检查阳性率为9848%,总的诊断正确率为8872%,且假阳性和假阴性均较低,特别对胆总管下段病变如壶腹癌、胰头癌等的定性明显优于CT和B超。CT的诊断阳性率为9259%,正确率为8616%,同时能显示出肿瘤及其周围组织情况。胃肠造影有较高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率,对恶性黄疸检查敏感性较低。结论:B超和CT均为无创伤性检查,可作为恶性黄疸常规检查方法,并可了解肿瘤及其周围组织情况。ERCP可作为B超和CT的进一步检查方法。胃肠造影不能作为恶性黄疸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必需检查。  相似文献   

16.
SSFSE-MRCP对肝外胆管梗阻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10  
目的 评价单次激发厚层投射磁共振胆胰管成像(SSFSE-MRCP)对肝外胆管梗阻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共有64例肝外胆管梗阻性疾病患者接受SSFSE-MRCP检查,其中肝外胆管结石34例,恶性胆管梗阻30例,全部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结果 全部64例MRcP检查均一次成功,胆胰管显示满意。MRCP对肝外胆管梗阻程度的判断和定位诊断准确率为100%,结合常规MRI图像定性诊断准确率为89.1%。结论 SSFSE-MRCP检查成功率高,操作简单快速,对肝外胆管梗阻的定位诊断准确,结合 常规MRI扫描,对肝外胆管梗阻的定性诊断也有较高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ADR实时灰阶超声显象仪对57例疑外科黄疸病人行肝内外胆道、胆囊和胰腺多重扫查。拟订出超声评价胆系扩张主要标准。与外科、病理临床资料对照表明:实时灰阶超声检查鉴别梗阻与非梗阻性黄疸的准确率达100%;肝外梗阻定位准确率93.3%;肝外梗阻病因提示率66.6%。  相似文献   

18.
1981~1991年间普通外科住院病人肝胆胰疾病所致的黄疸发生率为胆管癌100%,硬化性胆管炎100%胆总管下端良性狭窄87.5%。胆管结石84.2%.壶腹周围围癌70.7%,先天性胆管扩张症58.3%,肝癌侵及肝门区50.0%和胆囊疾病12.7%。256例梗阻性黄疸中胆石病最多见,占57.8%,其次是恶性肿瘤,占30.1%,良性疾病仅占12.1%。影像检查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诊断正确率可达88%以上。因此遇到黄疸患者时,应及早采用B型超声扫描,CT等无损伤性检查手段,对一些病人可补作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术和内窥镜逆行胆管胰管造影术以排除肝细胞黄疸。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MRCP)与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对阻塞性黄疸病因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58例临床诊断为阻塞性黄疸病例行MRCP和ERCP检查。对MRCP和ERCP结果与临床/病理诊断比较,对比2种检查方法差异。结果 MRCP诊断梗阻病因与临床/病理对比,准确率90.8%;ERCP诊断梗阻病因与临床/病理对比,准确率98.0%。结论MRCP在阻塞性黄疸的病因诊断中具有较高价值,可作为阻塞性黄疸的首选检查和ERCP的术前筛选,是一种可靠、安全、无创的检查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