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的CR、CT、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通过对90例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表现及CR、CT、MPd所见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并与手术对照。结果:CR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的间接征象,CT、MR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的直接征象及间接征象。结论:MR/检查对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最直观。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MRI与CT诊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8年4月-2019年4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5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进行研究,在进行治疗前给予所有患者CT检查和MRI检查,将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对两种检查方式的阳性诊断率以及相关征象检出情况予以对比。结果:MRI腰椎间盘突出阳性诊断率显著高于CT检查;MRI的硬膜囊受压、脊髓变形和椎间盘变形等征象占比较高,显著高于CT,其椎间盘积气以及钙化等征象占比则明显低于CT检查,数据对比差异均显示为P<0.05。结论:CT以及MRI检查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均具有较高的诊断率,MRI的诊断率更为显著,但二者的影像学特征显示各具优势,因此在进行腰椎间盘突出检查时应当结合两种检查方法的优势,进而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与MRI表现,并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在诊断腰椎间盘突出方面的差异。方法:收集本院2016年1月~2020年10月之间经临床证实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0例,其中行CT检查26例,行MRI检查24例,分析并统计比较两种检查方法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相关影像征象及符合率。结果:以临床手术结果为金标准,CT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符合率为76.9%(20/26),MRI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符合率为91.7%(22/24),两者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在显示相关影像征象方面,CT检查对腰椎间盘真空征及钙化的检出率高于MRI检查;而MRI检查对腰椎间盘变性、硬膜囊、脊髓及神经根受压检出率高于CT检查,两者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的检出MRI具有优势,可做为首选检查方法;但联合CT与MRI检查,可优势互补,提高腰椎间盘突出诊断的符合率,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联合MRI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诊断效果及ROC效能。方法:选择河池市人民医院2018年4月—2020年1月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6例为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检查确诊(金标准)。确诊前患者均行CT、MRI检查,并将CT、MRI检查结果与“金标准”进行比较;绘制ROC曲线,分析CT联合MRI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诊断效能。结果:CT检查诊断符合率为85.53%;MRI检查诊断符合率为93.42%;联合检查诊断符合率为98.68%;CT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诊断时影像学征象中积气、钙化检出率高于MRI(P<0.05);脊髓变形、椎间盘变性及硬膜囊受压检出率低于MRI(P<0.05);ROC曲线结果表明:CT联合MRI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诊断灵敏度高于单一CT和MRI(P<0.05)。结论:CT联合MRI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能获得较高的诊断符合率,且二者联合诊断灵敏度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MRI与CT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1年9月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收治的102例疑似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依次对所有患者进行CT与MRI。以椎间孔镜手术结果为金标准,比较MRI与CT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准确率灵敏度与特异度以及各征象检出率。结果:磁共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准确率、灵敏度以及特异度均显著高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钙化等征象检出率方面,磁共振检出率显著高于CT检查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MRI与CT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效果良好,但MRI检查具有更高的准确率、灵敏度与特异度,对钙化、脊髓变形等检出率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诊断(附56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表现,评价CT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价值及限度。材料与方法:收集经手术证实的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56例,对它们的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诊断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符合率为85.7%;CT分型:中心后型,后外侧型,椎间孔内或外型;主要CT表现有:(1)腰椎间盘后缘局限性后突软组织密度块影,边缘光滑,硬膜囊受压、变形;(2)游离碎块形成;(3)神经根受压、水肿或湮没;(4)突出髓核部分钙化或骨化;此外,CT还能清楚显示椎管及侧隐窝狭窄、黄韧带肥厚、小关节病变以及椎间盘真空征等合并征象。结论:CT是诊断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首选检查方法,大部分病例经CT检查可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64排CT和1.5T MRI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优势和不足。方法对20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64排CT及高场MRI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4排CT显示椎间盘膨出135个,突出86个,脱出17个;1.5T MRI显示椎间盘膨出166个,突出101个,脱出32个。结论64排CT和1.5T MRI均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检查方法,各有优势和限度,但1.5T MRI相对64排CT更有优势,MRI已成为腰椎间盘突出的首选检查方法,CT检查可作为必要时的补充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MRI与CT联合诊断技术的实际效果。方法:选择经我医院在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进行诊断治疗的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共60例。所有纳入对象均进行CT和MRI诊断。以手术病理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对比分析MRI与CT检查后的征象表现,CT检查、MRI检查、CT联合MRI检查的诊断效能。结果:CT和MRI检查征象中的患者神经根受压占比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种检查方法在脊髓变性、椎间盘变性、钙化、积气、硬脊膜受压占比率比较存在差异性显著(P<0.05)。MRI与CT联合诊断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高于单一CT诊断和单一MRI诊断。结论:MRI和CT在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相较于单一MRI或CT诊断,联合诊断能进一步提升诊断效能,诊断价值更高,为后续临床治疗提供更为有力的参考依据,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MRI与CT的特异性及准确度。方法:由本院2019年11月—2020年10月期间内就诊群体,随机选择60例患者作为对比研究对象,对60例患者分别通过MRI与CT进行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对比两种诊断手段对60例患者的结果准确性,同时对比两种诊断手段的征象。结果:60例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MRI确诊57例患者,诊断准确率为95%,CT确诊49例患者,诊断准确率为81.67%,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CT对钙化、积气的征象诊出率明显高于MRI,MRI对椎间盘变性、硬膜囊受压、脊髓变性征象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两者在神经根受压的检出率不存在差异性。结论:相较CT,MRI对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准确性更高,但CT也有其应用价值,对钙化和积气的检出率更高,因此临床上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必要时可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10.
背景:螺旋CT扫描与多模式三维重建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中有术前定位、术中指导手术和术后复查等作用。目的:评价螺旋CT扫描与多模式三维重建在腰椎间盘突出中的应用,寻找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以"腰椎间盘突出症,螺旋CT,三维重建"为中文关键词,"Lumbar disc herniation,Spiral,Three 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为英文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与万方数据库1998-01/2010-12相关文章。纳入与有螺旋CT扫描技术及其后处理的各种数据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进行诊断和治疗相关的文章;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以36篇文献为主重点进行讨论。结果与结论:目前国内外学者多应用螺旋CT扫描技术及其后处理的多模式三维重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现已有部分学者把螺旋CT扫描技术及其后处理的各种数据应用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上,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利用多层螺旋CT配合多层面重组技术能更加准确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的直接征象与间接征象,提高椎间盘突出诊断率,并能与其他引起腰腿痛的疾病相鉴别;引入手术时还有定位、引导和复查等作用。提示科学合理的综合运用螺旋CT扫描技术及其后处理的各种三维重建数据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诊断和治疗是末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影像学检查在恶性黑色素瘤转移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2例AJCC分期中ⅢⅣ期临床无症状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临床资料及确诊后6周内的影像学资料,分别计算各检查方法的真阳性率、假阳性率、特异度及准确率,对影像学可疑转移病灶均行病理组织学活检或临床及影像学随访证实或予以排除.结果 82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分别行超声、胸部X线平片、头CT、胸部CT、腹部及盆腔CT、头MRI、PET及PET/CT影像学检查,其中每例患者均行头CT、胸部CT、腹部/盆腔CT,PET,PET/CT检查,总检查次数为548次,其中未发现转移病灶次数为400次(73.0%),发现或可疑转移病灶次数为148(27.0%)次,其中,84(15.3%)次证实为真阳性.影像学总体真阳性率及假阳性率比值为1.3:1(84:64),其中,传统影像学(除PET及PET/CT外)、PET、PET/CT的真阳性率及假阳性率比值为分别为1:1.5(30/46)、2.4:1(24/10)、3.8:1(30/8),特异度分别为77.5%(237/306)、89.6%(43/48)、90.9%(42/44),准确率分别为69.5%(267/384)、81.7%(67/82)、87.8%(72/82).除PET/CT与PET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413)外,PET与传统影像学、PET/CT与传统影像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ET及PET/CT较常规影像学检查在诊断恶性黑色素瘤转移中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空蝶鞍综合征(ESS)患者的X线、CT、MRI表现,探讨三种诊断方法在ESS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32例ESS具有完整的X线、CT、MRI及临床资料。结果:X线、CT、MRI均能发现蝶鞍扩大,X线不能分辨鞍内结构;CT可显示垂体萎缩,识别75%的垂体柄,有少量伪影干扰,观察细节受影响;MRI完全显示鞍区解剖结构及信号变化。结果:MRI是ESS的最佳影像学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3.
王彬  周沐科  郭建 《华西医学》2014,(2):223-225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早期头部CT、MRI及磁共振静脉成像(MRV)影像学特征,为诊断CVST的影像学检查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月经临床和影像学检查确诊的46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头部CT、MRI、MRV影像学特征。结果头部CT显示CVST的直接征象15例(32.6%),间接征象8例(17.4%);MRI显示CVST的表现17例(68.0%);MRI+MRV检查的阳性率为87.5%,MRI+MRV与DSA的符合率为84.6%。结论根据临床病史高度怀疑CVST患者的头颅CT可作为筛查手段,MRI合并MRV检查对明确CVST的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颅内三叉神经鞘瘤的CT和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颅内三叉神经鞘瘤的CT和MRI资料,9例行CT扫描,8例行MRI扫描。结果颅内三叉神经鞘瘤分三型:颅后窝型(4例)、颅中窝型(3例)及骑跨型(9例);CT扫描肿瘤呈混杂密度、均无钙化;可见岩尖骨质吸收或破坏(4例)。肿瘤MRI 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实性病灶呈均匀强化,囊变(6例)病灶呈环状强化。结论CT和MRI能较准确地显示肿瘤部位、形态、内部结构和增强表现,对颅内神经鞘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MRI对神经鞘瘤的定性诊断准确性优于CT。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影像学检查对肋骨转移瘤的诊断价值并对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本组38例进行如下检查:X线平片17例;CR21例;SCT胸部横断扫描并薄层重建7例;薄层横断扫描6例;薄层倾斜扫描7例;MSCT胸部横断扫描并薄层重建、二维多平面重建和三维容积成像、最大密度投影18例。结果:X线平片、CR图像利于定位,其诊断率分别为71.0%、74.3%,诊断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SCT、MSCT利于显示病变,其诊断率分别为91.0%、92.6%,CT与前两者间诊断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CT扫描对肋骨转移瘤的诊断优于X线平片和CR图像。薄层CT病变诊断率均达100%,将之确定为诊断标准;2D重建可作为横断图像的补充;3D重建可立体显示骨性胸廓的全貌,利于病变的整体观察及定位。结论:CT扫描及其二维、三维重建对肋骨转移瘤的诊断具有明显的优势,与X线平片或CR图像的联合应用,具有良好的定位、定量及定性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脊柱挫伤的影像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搜集60例脊柱外伤患者行X线、CT和MRI检查,对其三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椎体骨折45例:X线显示椎体骨折41例,累及115节椎体(90.6%),伴附件骨折32处(61.5%).CT显示椎体骨折45例,累及127节椎体(100.0%),伴附件骨折52处(96.2%),脊髓损伤3例,硬膜外下血肿2例.MR显示椎体骨折44例,累及123节椎体(96.9%),伴附件骨折48处(92.3%),韧带损伤16处,脊髓损伤10例,硬膜外下血肿6例.椎体挫伤15例:MRI显示23节椎体挫伤,伴附件挫伤7处;X线和CT均未发现异常.结论:显示骨折CT敏感度优于MRI和X线平片,显示骨挫伤和韧带、脊髓损伤MRI明显优于CT和X线平片.  相似文献   

17.
脑白质疏松症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白质疏松的CT、MRI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脑白质疏松的影像学诊断认识。材料与方法:本组130例,男性83例,女性47例,年龄50岁-95岁,平均76岁。临床症状均有头晕、恶心及偏瘫、肢麻、失语、认识障碍或痴呆等神经症状,结合CT、MRI特点对照分析。结果:本病好发于50岁以上,并与年龄成正比,临床上常伴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糖尿病等危险因素;渐进性痴呆和治理减退是常见表现;多伴发急性或亚急性卒中,出现感觉、语言及运动障碍。CT、MRI特征表现为双侧脑室周围脑白质大致对称性低密度及低信号灶,或并发脑梗塞、脑出血及脑萎缩。结论:熟悉本病的临床和CT、MRI特点,对提高本病的CT、MRI诊断正确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CT和MRI两种方法对股骨头坏死早期进行检查,观察两种测试结果的检出率,分析探讨其作用.材料与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3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76例患者(114例髋)确诊为股骨头坏死的患者,对其进行1、2、3、4、5期CT及MRI影像诊断,探讨其诊断准确率及临床表现.结果:检测1~2期敏感性CT为65.38% (17/26),MRI为88.46%(23/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000,P<0.05).总体敏感性、单一囊变上两种检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小梁结构模糊CT检出率为15.38%(4/26),MRI检出率为73.08%(19/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5412,P<0.01).结论:在检查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诊断中,MRI在股骨头坏死早期诊断率高于CT,在早期的细微的骨小梁结构模糊的诊断率方面,MRI显著高于CT,MRI用来诊断早期股骨头坏死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MRCP诊断总胆管结石及其影像学对比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  相似文献   

20.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MRI表现与关节镜下表现的临床对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RI对半月板损伤的诊断价值及其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58个半月板损伤的MRI表现和关节镜表现。根据MRI信号改变将半月板损伤分为Ⅰ、Ⅱ、Ⅲ级,并与关节镜下表现进行对比。结果:本组70例患者的79膝、158个半月板中,MRI检查明确诊断Ⅲ级信号提示半月板撕裂43个,经关节镜证实半月板撕裂39个,其余4个半月板关节镜下肉眼未见明显撕裂;经MR/检查未证实撕裂而关节镜下见撕裂8个,其中有4个MR/检查信号介于Ⅱ~Ⅲ级之间,提示可能撕裂;经MR/检查与关节镜证实无撕裂107个,其中9个MRI检查信号介于Ⅱ~Ⅲ级之间。MRI对半月板损伤诊断的准确度为92.4%。结论:MR]是诊断半月板撕裂元创性的极有价值的诊断方法,是膝关节镜术前的重要检查,半月板内MRIⅢ级高信号影是半月板撕裂的可靠指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