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多年来一直沿用前辈自制的臁疮膏,治愈病人300余例,此方成为治臁疮的专方验方,临床上一般不作化裁,个别患者感染较重,或合并湿疹,酌情配抗生素,或抗过敏药物。一本病的临床特点: 臁疮好发于小腿下1/3处,踝骨上三寸的内外侧,胫面,尤其胫面发病较多,本病可反复发作,溃疡日久不愈,创口凹陷,常溢出黑色或带绿色秽臭脓水,疮面易出血,  相似文献   

2.
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临证体会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熊琼春 《河南中医》2006,26(2):32-33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可侵犯全身多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于青年女性,临床症状多种多样,反复发作,以关节、皮肤、肾脏等为主要累及组织或器官,中医根据本病的症状描述,可归属于中医学“痹证”、“阴阳毒”、“鬼脸疮”等范畴。1病因病机西医认为SLE是一种多器官、多系  相似文献   

3.
<正>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儿童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随着气候变暖、病毒变异周期的加快,本病的发病率也急剧升高,其临床特点是常年反复发作的呼吸道感染,每次发作时的症状或轻或重.缠绵难愈,病程较长,对小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均有不良影响。故本病是很多家长的"一块心病",小儿推拿能够帮助解决这类问题吗?  相似文献   

4.
湿疹属中医学“湿疮”、“浸淫疮”范畴,因其发病部位不同,又有“旋耳疮”、“头面疮”、“乳头疮”、“脐疮”、“阴湿疮”等名。本病符合湿邪为患,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之特点,临床上治疗时需注意病与证、局部与整体相结合治疗。  相似文献   

5.
徐建欣 《陕西中医》2013,34(8):1104-1105
<正>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RRTI)是指在单位时间内上、下呼吸道感染反复发作,超过规定次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体虚感冒"、"久咳"、"肺炎喘嗽"等肺系疾病范畴。RRTI是小儿常见病、多发病,易反复发作,病程较长,缠绵难愈,同时涉及多种呼吸道疾病。现就近5年来国内中医药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疗方面的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慢性盆腔炎性疾病指女性上生殖道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炎症,多由感染之初的急性期未经及时正确的彻底治疗,使病情迁延所致。临床亦有部分无明显急性感染史者。本病患者常存在慢性盆腔痛,在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因病灶病原体活跃而出现急性或亚急性反复发作。炎性包块及盆腔包裹性积液亦为临床所常见,而炎症引起的盆腔粘连等病理改变又可导致不孕或异位妊娠等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7.
苦参合剂足浴治疗脚湿气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敏 《中医药信息》2002,19(6):31-31
脚湿气 ,中医认为由脾经湿热下注或接触湿毒邪气而发病 ,属西医“足癣”范畴 ,系真菌 (癣菌 )感染所致。笔者近几年来 ,在临床上采用苦参合剂 ,治疗本病 30例 ,疗效显著 ,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女 2 0例 ,男 10例 ;病程 2~ 3年 6例 ,年内 34例。患者初病时 ,趾间出现小水泡 ,泡内有透明微黄清水 ,呈碱性 ,继之可有脱屑或结痂 (水疱型 )。因反复发作加重 ,出现趾间湿烂 ,渗出液增多 ,并有特殊臭味 ,病变皮肤擦烂后 ,露出红色糜烂面 (糜烂型 )。此型易继发感染 ,感染时 ,病灶处可有脓疮 ,局部肿胀 ,甚至连及足面。少数患者表现为足…  相似文献   

8.
慢性胆囊炎chroniccholecystitis系胆囊慢性病变,大多数合并胆囊结石,少数为非胆石性慢性胆囊炎。本病大多为慢性起病,亦可由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迁延而来,可因结石,浓缩的胆汁刺激或代谢障碍导致胆固醇沉积于胆道粘膜上形成结石及慢性炎症,出现胆囊壁增厚,内壁粗糙,黏膜有溃疡面,胆囊萎缩。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情志不畅,肝胆疏泄失常,  相似文献   

9.
口腔粘膜溃疡是临床较常见的口腔疾患,多发于青壮年。临床以口腔粘膜及牙龈、舌等处,发生淡黄色或灰白色大小不等的小疮或溃疡面为其特征。本病易反复发作,每因吃煎、炒、熏、炙等辛辣刺激食物而诱发病,因此,又名“复发性口腔溃疡”。  相似文献   

10.
<正>湿疹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性、瘙痒性皮肤病。中医依据其发病部位和性质进行区别,其命名亦不相同。以丘疹为主的称血风疮或粟疮。顽固性湿疹临床具有发病时间长或易反复发作的特点,且一般治疗方法难以收到较好的疗效。历代医家认为湿疹之病因病机多与风、湿、热有关,且以内因为主[1]。现代中医普遍认为,形成慢性顽固性湿疹的主要因素为蕴湿日久、风毒凝聚。治疗上主要以化湿、健脾、熄风为主要治疗思路。但对于顽固性湿疹的  相似文献   

11.
复发性口疮病程长,反复发作,难以痊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李果烈教授认为其发作与脾肾亏虚密切相关,脾肾虚损、湿浊内蕴、虚火上浮而发为本病,治疗当注重补其虚损,以补脾滋肾为本,祛邪为标,灵活运用健脾益气、祛湿生肌,温阳健脾、补虚托疮,温肾助阳、降火敛疮,补肾滋阴、解毒促愈等法,疗效颇佳。附验案2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2.
<正>泌尿系感染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多见于育龄期妇女、老年人、免疫力低下及尿路畸形者。一般多由细菌引起,根据感染部位可分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上尿路感染指肾盂肾炎,下尿路感染指膀胱炎。根据有无尿路功能或结构的异常,又可分为复杂性、非复杂性感染~([1])。本病临床上症状不典型、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等特点,给患者生活带  相似文献   

13.
加味苍耳子汤治疗慢性化脓性鼻窦炎18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化脓性鼻窦炎 ,是鼻窦粘膜慢性化脓性炎症 ,多因急性化脓性鼻窦炎反复发作未彻底治愈而迁延所致。临床上各窦可单独罹患 ,也可同时发病 ,但以上颌窦炎发病率为最高。用自拟“加味苍耳子汤”对耳鼻喉科门诊转来 (多系拒绝做止颌窦穿刺冲洗或根治术的病人 )及部分慕名来诊资料保存完整的 1 86例慢性化脓性鼻窦炎患者进行临床总结。1 病例选择凡符合以下两个条件者 ,方纳为本文观察对象 :1、鼻窦炎反复发作 ,病程在半年以上 ,临床症状典型 ,有脓涕、鼻塞、头痛、头昏、嗅觉减退等症状 ,经X线摄片或CT扫描及鼻镜检查确诊为本病者。 2、自…  相似文献   

14.
正咳嗽在临床上是呼吸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病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中医认为,咳嗽有虚实之分,病因有外感和内伤之别。外感多属实,内伤多属虚。咳嗽也有本虚标实或寒热湿浊错综复杂者。而在外感咳嗽中,以风为先导,夹寒、热、燥、湿等外邪入侵,伤于肺系,肺失宣降而致咳。西医认为,咳嗽为人体的自身保护性防御功能,各种病菌所致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或外来异物等,均需通过咳嗽排出。咳嗽反复发作则元气耗损、脾肺气虚。西医治疗咳嗽多以应用抗生素及镇咳化痰为主。  相似文献   

15.
葡萄膜大脑炎又称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 ,有原田病与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病二种类型 ,是眼科常见病 ,病情严重 ,病程长 ,易复发 ,难治疗 ,预后差。常因反复发作后继发青光眼并发白内障等而致失明。近年来以中医中药为主治疗葡萄膜大脑炎取得了一些可喜成果。1 病因病理探讨病因 :导致葡萄膜大脑炎的病因为感染风湿热邪 ,或毒邪深伏营卫、气血、津液 ;或外感风湿 ,郁久化热 ;或素体阳盛 ,内蕴热邪复感风湿 ,风湿与热搏结于内 ,上犯清窍。或肝经风热及肝胆火邪攻目而发病。也有因劳伤肝肾或久病伤阴致虚火上炎而发病。因此本病与风湿热毒有…  相似文献   

16.
湿疹为临床常见的一种皮肤搔痒性疾患,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在临床症状土又分为丘疹、紅斑、水泡、脓泡、糜烂、皹裂等类型。由于本病表现多种症状和发生于各种不同部位,在中医文献上有很多病名所描述的症状与湿疹相近似,例如粟疮、浸淫疮、黄水疮、血风疮、旋耳疮、燕窩疮等等。本院外科,通过祖国医学文献的复习,結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拟用湿痒油膏治疗急慢性湿  相似文献   

17.
圆形脱发俗称“鬼剃头”、“斑秃”,是一种突然发生的局限性斑状脱发,病程经过缓慢,可持续数月至数年,可自行缓解又常会反复发作。斑秃中约有5%-10%的病例在数天内或数月内头发全部脱光而成为全秃,少数严重患者可累及眉毛、胡须、腋毛、阴毛、毳毛等而成普秃。秃疮俗称“癞头疮”,是一种生于头皮毛发的传染性皮肤病,系由湿毒内蕴,上蒸头皮,郁久化虫,虫蚀发根,秃落成疮。病程缓慢持久,常规用药难以奏效。  相似文献   

18.
周丹 《中医药信息》1991,8(5):18-20
雷诺氏病为肢端小动脉与微动脉痉挛,引起指趾发绀、发凉、皮肤苍白;反复发作,严重者可形成肢端坏死。本病与雷诺氏现象在临床上有相似之处,但后者系其他血管疾病或胶原疾病的体征之一,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疾病。本病似属于中医“四肢逆冷”的证候范围。西医多用交感神经阻滞及血管扩大张剂、B 族维生素、甲状腺素片等治疗。近4年采用中医药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疗效,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系指上呼吸道和支气管、细支气管、肺组织等部位的反复感染或经久不愈,临床以发热、咳喘等症状反复发作或久治难愈为基本特征,本病是小儿机体抵抗力低下所致。  相似文献   

20.
周霁  陈可 《湖北中医杂志》2010,32(12):56-56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所致的一种以簇集状丘疱疹、局部刺痛为特征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中医称之为“蛇串疮”、“缠腰火丹”、“蜘蛛疮”,认为本病因为情志内伤,肝经气郁生火以致肝胆火盛;或因脾湿郁久,湿热内蕴,外感毒邪而发病。临床中医辨证分型为:肝经郁热型、脾虚湿蕴型、气滞血瘀型。由于患处皮肤神经疼痛难忍,以夜间为甚,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