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门诊1998-2006年间收治的8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作为研究对象.86例患者中,男40例,女46例,平均年龄45岁.病程7~30d不等,平均15d;所有患者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均有病史、体检及辅检三方面资料的支持,并排除一些同样可以引起颈部酸胀、疼痛及手指麻木的相关疾病,确定患者颈部酸胀、疼痛及手指麻木症状与神经根型颈椎病有着必然的因果联系.2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神经根病变程度等资料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意义(P>0.05),表明组间资料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2.
孙允龙  徐勇  刘其桃  吴巍  方忠  熊伟  李锋 《骨科》2019,10(3):188-192
目的 探讨X线引导下经颈椎间孔类固醇激素注射(cervical transforaminal epidural steroids injection, CTFESI)治疗由神经根性颈椎病所致慢性颈部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8年3月于我院门诊骨科治疗室经X线引导下行CTFESI治疗的47例慢性颈部疼痛病人的临床资料,将其纳入研究组;将同期采用牵引、按摩等保守治疗的56例慢性颈部疼痛病人纳入对照组。收集并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并利用Odom''s评分计算两组病人的治疗有效率。结果 研究组病人均顺利完成注射,其中1例病人于术后出现瞳孔缩小、眼睑下垂等Honor综合征表现,2例病人出现疑似局部血肿症状,经按压、冰敷后症状好转,上述病人均经急诊室留观确认病情稳定后出院。治疗后6个月,研究组和对照组VAS评分分别为(1.96±1.23)分、(3.27±1.52)分,NDI分别为20.18%±1.83%、29.73%±3.57%,均较治疗前水平显著改善,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2.34%(34/47),对照组为51.79%(29/56),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50,P=0.043)。结论 CTFESI治疗由神经根性颈椎病所致慢性颈部疼痛临床疗效好,是介于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之间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由于颈椎椎节活动度大,稳定性差,颈椎病行颈椎前路减压,椎间盘切除术后都面临着植骨及固定问题。传统的椎间自体髂骨块植骨以及颈椎前路钢板固定都存在许多并发症。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应用各种颈椎椎间融合器进行椎间融合固定,取得了一定疗效,自2002年6月到2003年12月,我们对22例颈椎病患者共44个椎间隙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加颈椎椎间融合器置入手术治疗,随访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颈椎活血片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锷 《中国骨伤》1993,6(2):28-29
颈椎活血片临床用于治疗各型预椎病达10余年。远期随访313例,其中显效130例,占41.5%:有效162例,占51.8%;无效21例,占6.7%。显效和有效共292例,占93.3%。结果表明,对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和混合型疗效肯定。其作用主要是消灭和改善颈椎病的临床症状,对颈椎解剖结构上的退变、在X一线摄片上未见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5.
宋卿鹏  田伟  何达  韩骁  张宁  李祖昌  王晋超 《骨科》2018,9(4):253-259
目的 评估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 CADR)治疗混合型颈椎病的长期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3年12月至2007年12月于我院行单节段CADR治疗混合型颈椎病的25例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病人年龄为(56.56±8.65)岁,其中男15例,女10例,随访时间均在10年以上。依据术前CT及MRI检查结果将病人分为单纯间盘突出组(7例)、合并骨赘增生组(18例)。收集并比较两组病人手术前后的颈椎整体活动度、手术节段活动度、手术节段Cobb角、椎旁骨化(paravertebral ossification, PO)分级、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估治疗分数、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及Odom''s标准。结果 单纯间盘突出组病人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手术节段活动度分别为9.61°±4.72°、12.63°±4.41°,颈椎整体活动度分别为50.91°±15.58°、57.62°±9.18°,手术节段Cobb角分别为2.61°±1.38°、2.07±1.74°,末次随访时未发生高等级PO,手术前后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合并骨赘增生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手术节段活动度分别为9.73°±4.62°、7.77°±5.82°,颈椎整体活动度分别为45.98°±17.26°、40.89°±15.85°,手术节段Cobb角分别为1.92°±1.11°、0.69°±2.12°,高等级PO发生率为55.6%,末次随访时的手术节段Cobb角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末次随访时,合并骨赘增生组颈椎整体活动度低于单纯间盘突出组(t=2.610,P=0.016),高等级PO比例较单纯间盘突出组更高(Z=2.494,P=0.034),其余各影像学评估指标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人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及N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均<0.05),单纯间盘突出组NDI下降情况优于合并骨赘组(t=2.169,P=0.041),其余各临床功能评估指标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CADR治疗混合型颈椎病,长期临床疗效好,且对于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病人的疗效优于合并骨赘增生的病人。  相似文献   

6.
我院近年来采用椎间孔阻滞治疗颈椎病 78例 ,取得满意疗效。本组男 48例 ,女 30例 ,年龄 38~ 77岁 ,病程 2周~ 5年不等。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 5 6例 ,椎动脉型颈椎病 9例 ,交感型颈椎病 13例。患者取侧卧位 ,阻滞侧在上 ,在病变相应棘突旁开 3cm处稍向内穿刺 ,针触及关节突后继续进针约1 5cm ,当病人出现异感证明穿刺针达到椎间孔附近后注入阻滞药液。每个椎间孔注药 4至 5ml,根据病情每次阻滞1~ 3个椎间孔 ,每周 2次 ,6次为一疗程。间隔 1周后开始第 2疗程 ,一般 2个疗程结束。阻滞药液配制 :2 %盐酸利多卡因 5ml +地塞米松 10m…  相似文献   

7.
旋转式颈椎牵引治疗颈椎病106例的疗效观察魏淑珍,刘丁禄,张炳然,蔡建华,靳秋峰,孙义富1987年以来,我们使用既可作颈椎静态牵引,又可作中医旋转复位动作的旋转式颈椎牵引机,经临床试用,取得较好的疗效,兹小结如下:1.临床资料1.1设备和治疗方法旋转...  相似文献   

8.
<正>颈椎病是泛指颈段脊柱病变后所表现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目前国际上较一致的看法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害而表现的相应症状和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Hybrid手术(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颈椎全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7月~2019年12月接受颈椎前路Hybrid手术的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并获得临床随访资料者共56例,其中获得完整影像学随访资料者40例.56例患者中神经根型颈椎病36例,混合型...  相似文献   

10.
许浩  李锋  廖晖  熊伟  方忠 《骨科》2016,7(4):225-229
目的:探讨颈椎动态稳定器(dynamic cervical implant, DCI)植入术治疗因颈椎间盘病变引起的颈椎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4年12月于我院行颈椎DCI植入术的23例患者(男15例,女8例)的临床资料和早期随访情况。应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17分评分法、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评分和术后Odom评级评价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影像学检查测量各时间点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disc height,DH)、手术节段的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手术节段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 spinal unit, FSU)的角度(Cobb’s角)和颈椎整体角度(C2~7 Cobb’s角)。结果 DCI手术时间,单节段为(70.55±13.43)min,双节段为(153.45±12.66)min;术中失血量,单节段为(109.20±16.22) ml,双节段为(166.75±15.30)ml。患者术后及各随访时间段JOA评分较术前均显著增加;术后及各随访时间段NDI评分、VAS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显著降低。DCI植入节段的ROM、DH和FSU Cobb’s角术后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显著增加。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2~7 Cobb’s角随访时与术前相比稍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I植入术治疗颈椎病既保留了手术节段的活动度,又降低了异位骨化率,并且DCI假体可以遏制因过度运动造成的小关节退变加速。患者症状缓解明显,短期临床疗效令人满意。其中远期疗效亟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随着脊柱运动保留技术即非融合手术的发展,其已经成为治疗脊柱退行性疾患的另一种治疗策略,并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1-3].颈椎动态稳定器(dynamic cervical implant,DCI)正是基于此理念而设计的一种新型颈椎前路减压非融合植入物,目前主要用于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我们对19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管减压后DCI植入术治疗,现将其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探讨其临床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硬膜外腔注药治疗腰腿痛200例疗效观察刘强,刘海宏,王桂香临床资料本组男性128例,女性72例,年龄21岁~80岁。病史最长40年,最短3小时,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87例,坐骨神经痛12例,腰肌劳损30例,腰椎骨质增生39例,风湿性关节炎3例,急性腰扭...  相似文献   

13.
自1988~1991年我们对126例颈椎病,采取颈部牵引,硬膜外腔注药治疗,现小结如下。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126例,男79例,女47例;年龄24~76岁之间,病程18天~8年,半年以内91例,半年以上35例。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 ,我们在疼痛门诊采用椎间孔阻滞治疗颈椎病 5 0例 ,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男 2 8例 ,女 2 2例。年龄 36~ 76岁 ,40岁以上 48例。病程 1周~ 5年。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38例 ,椎动脉型颈椎病 5例 ,交感型颈椎病 7例 ,均发生于 C4~ 7椎节段。症状局限于一侧者 41例 ,双侧者 9例。对于颈型颈椎病和脊髓型颈椎病则未采用该方法治疗。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 ,拟阻滞侧在上。确定病变部位 ,于相应棘突旁开3cm为穿刺点。常规消毒、局麻后 ,用 7号腰穿针稍向内侧进针触及关节突 ,并滑过关节突继续进针约 1.5 cm,病人出现异感时…  相似文献   

15.
李忠海  侯树勋  李利  虞舜志  侯铁胜 《中国骨伤》2014,27(12):1050-1055
目的:观察颈椎动态稳定器(DCI)治疗颈椎病的早期临床疗效,探讨其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自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符合DCI植入指征的颈椎病患者19例,其中男8例,女11例;年龄35~54岁,平均43.2岁.脊髓型颈椎病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14例.病变节段:C3,4 1例,C4,56例,C5,66例,C6,74例,C3,4合并C5,6、C6,72例.19例患者均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管减压后DCI植入术,其中2例同时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术前和末次随访采用改良日本骨科学会17分法(mJOA)、颈椎残障功能量表(NDI)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扣患者满意度(PSI)评价临床疗效.测量DCI植入节段的活动度(ROM)和椎间隙高度(DHI)以及相邻节段的ROM.采用Miyazaki颈椎间盘退变分级方法评定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42个月,平均19.8个月.mJOA评分术前13.6±1.1,末次随访16.3±1.2,平均改善率为85.0%;NDI评分术前17.1±7.4,末次随访6.1±3.9;VAS评分术前6.6±1.4,末次随访1.4±0.8;以上指标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CI植入节段术前ROM (7.6±1.9)°,末次随访(7.8±2.1)°;C2-C7节段术前ROM (38.6±7.2)°,末次随访(39.9±6.4)°;以上指标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CI植入节段DHI术前(6.3±1.1)mm,末次随访(7.1±0.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未见异位骨化.MRI随访发现38个相邻节段中3个(8%)椎间盘退变分级加重1级,但无相关临床症状出现.结论:应用颈椎动态稳定器治疗颈椎病早期随访的临床效果满意,手术节段活动度得到一定的保留,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较低,无相邻节段病发生,但仍然需要更长期的随访来进一步评价其功能和对邻近节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正>牵引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CSR),可通过调整和恢复已被破坏的颈椎内外平衡,恢复颈椎的正常功能,但如何牵引可取得最优的临床疗效,目前尚无明确和统一的标准[1]。优值牵引(superior value traction, SVT)通过对牵引角度、时间、力量等优化,可形成针对CSR的“最优”牵引模式,从而提高牵引效果[2]。本研究观察了SVT在CSR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颈椎压力固定器治疗单间隙脊髓型颈椎病疗效,探讨影响颈椎前路手术疗效的技术因素。[方法]2007年1月~2010年2月,共收治单间隙脊髓型颈椎病56例,随访1~3年,平均1.5年。采用JOA 17分法对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进行评定,观察术后患者的颈部症状并进行分级。[结果]单节段融合无假关节发生,术后平均神经功能改善率为90%,颈部症状的发生率为82%。[结论]颈椎病前路手术提高疗效的关键操作是彻底减压,颈椎压力固定器操作简单、置入方便、能起到良好的作用,而达到确切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因颈椎间盘退变及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邻近组织 ,并引起各种症状和 /或体征者 ,称之为颈椎病 [1 ] 。而颈椎病的发生发展 ,与颈椎后纵韧带生理功能的改变关系密切。通过针灸为主 ,调节后纵韧带及邻近组织的生理功能 ,从而达到了防治颈椎病的目的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收集确诊为颈椎病的患者 6 0例 ,其中男 2 6例 ,女 34例 ,病程半年~ 10年 ,年龄 33~ 45岁。按专科分类法 [1 ] ,其中颈椎间盘症期为 46例 ,骨源性颈椎病14例。全部经颈椎侧位 X线片示生理曲度变直。其中颈椎生理曲度数值最大为3mm,最小 0 mm。测量颈椎生理曲度的方法 …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3D显微镜辅助下经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合并骨性颈椎间孔狭窄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的36例接受3D显微镜辅助下ACDF手术治疗合并骨性颈椎间孔狭窄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病人的临床资料。观察病人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病人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颈痛、上肢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结果 所有病人均成功实施手术,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中出血量为(56.4±22.3)m L,术后引流量为(6.7±4.6)m L。末次随访时颈痛VAS评分、上肢痛VAS评分及NDI指数别为(1.1±0.8)分、(1.4±0.9)分和15.6%±4.6%,较术前的(4.8±1.1)分、(6.3±0.9)分和49.3%±6.7%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显微镜辅助下经前路治疗合并骨性颈椎间孔狭窄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确切,是一种高效、安全、可视化的手术技术,值得临...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