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甲巯咪唑片致重度粒细胞缺乏症的一般规律和临床特点。方法 基于1例甲巯咪唑片致重度粒细胞缺乏症的病例,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2月公开发表的文献,分析甲巯咪唑致重度粒细胞缺乏症的一般规律及临床特点。结果 共纳入文献44篇,包含患者49例,其中男性7例(14.3%),女性42例(85.7%),年龄(39.3±15.5)岁,日剂量为(29.9±11.9)mg,重度粒细胞缺乏症多发生于用药后1~3个月内,常有高热、咽痛等症状,大部分患者经积极治疗可好转,但仍有部分患者因感染性休克、呼吸衰竭而死亡。结论 甲巯咪唑可导致罕见的重度粒细胞缺乏症,临床医生应注意合理用药,以减少和避免重度粒细胞缺乏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中南药学》2014,(9):928-931
目的探讨甲巯咪唑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粒细胞缺乏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对策。方法回顾分析某大型综合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因使用甲巯咪唑致粒细胞缺乏症3例住院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甲巯咪唑所致的粒细胞缺乏症多出现于用药的13个月内,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痛、乏力等症状,严重的出现败血症;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经验性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和升白细胞药物能提高抢救成功率。结论甲巯咪唑可导致白细胞和粒细胞减少;用药前后应密切监测血常规,一旦出现粒细胞缺乏,立即停药,并采取积极的综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3.
李琳 《中国实用医药》2014,(31):167-167
目的:总结抗甲状腺药物治疗(ATD)致粒细胞减少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本院收治的16例ATD致粒细胞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在1~3周内粒细胞恢复正常,5例迁延到3个月内。结论粒细胞减少多发生在用药初期,易至粒细胞缺乏,是ATD最严重的不良反应,应早期监测血常规,早期防治粒细胞减少及粒细胞缺乏症。  相似文献   

4.
刘丛海 《中国药业》2010,19(19):60-61
目的总结临床药师参与诊治甲巯咪唑致粒细胞缺乏症伴重症感染的成功经验,以供临床医师及药师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药师参与诊治1例甲巯咪唑致粒细胞缺乏症伴重症感染的全过程。结果在临床医师与药师共同努力下,优化了治疗方案,成功救治了患者。结论临床药师参与临床治疗,可真正发挥药师的作用,对医、护、患三方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我院1例甲巯咪唑致甲亢患者严重粒细胞缺乏症及肝功能损害的诊治进行分析总结.方法:停用抗甲亢药物甲巯咪唑,及时给予升白细胞药物、保肝药物、激素等综合措施,病情稳定后予碘131治疗.结果:甲巯咪唑导致的粒细胞减少及肝损害可以有效治疗.结论:抗甲亢药物首次服用后,应短期内密切观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肝功能,及时防止严重粒细胞缺乏症及肝功能损害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通过1例甲巯咪唑致粒细胞缺乏症病例分析,探讨药物致粒细胞严重缺乏患者升白细胞治疗的用药经验。  相似文献   

7.
探讨临床药师在药物致粒细胞缺乏症经验性治疗中的作用。通过甲巯咪唑致粒细胞缺乏症1例案例分析,讨论药物致粒细胞缺乏症的经验性治疗。药物致粒细胞缺乏症应给予经验性的抗菌药物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同时注意对症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甲巯咪唑致粒细胞缺乏合并甲亢危象患者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以提高对此类疾病的抢救治疗水平。方法:对2003年9月至2009年12月我院住院的符合甲巯咪唑致粒细胞缺乏合并甲亢危象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7例患者,男2例,女5例,粒细胞计数:0.01~0.1×10 9/L,Burch甲亢危象定量评分:55~95分,所有病例停用甲巯咪唑,并予碘剂、心得安、广谱抗生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治疗。5例治愈,1例失访,1例死亡。结论:①甲巯咪唑致粒细胞缺乏合并甲亢危象病情重,死亡率高,抢救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停用抗甲状腺药物,尽早使用糖皮质激素并及时应用碘剂、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控制感染及升白细胞治疗。(参甲亢治疗初期应密切监测白细胞计数和分类。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回顾1例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应用甲巯咪唑致粒细胞缺乏症的诊疗过程的,探讨药师如何依据患者的病理生理情况完成药学监护。方法药师与临床医师密切配合,预估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粒细胞缺乏症的治疗终点、合理选择和调整抗菌药物的品种、根据肾功能状况确定给药剂量,以及对患者进行的用药教育。结果患者共住院28d,粒细胞缺乏症得到纠正,感染得到控制,顺利地完成了131I放射治疗。结论临床药师加入临床治疗团队,提供药学服务可以提高临床药物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甲巯咪唑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引起白细胞减少的规律及治疗对策。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7年2月至2012年2月使用甲巯咪唑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致白细胞减少1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75%(9/12)的病例白细胞减少发生在治疗开始的第2~3个月;全部病例白细胞减少均发生在甲巯咪唑15~45mg/d治疗阶段;口服抗白细胞减少药物及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的有效率为83.3%(10/12)。结论甲巯咪唑药物可导致白细胞减少、粒细胞减少;用药前后应密切监测血常规,掌握白细胞减少的情况,如明显减少应及时停药,予以升白细胞药物对症治疗,必要时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皮下注射治疗。  相似文献   

11.
甲巯咪唑是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的一线治疗药物,粒细胞缺乏是其少见但严重的副作用,可预测性差。通过分析应用甲巯咪唑致严重粒细胞缺乏症的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特点、发生机制及预防诊疗措施。分析发现抗甲状腺药物用药过程中特别是治疗初期,应高度警惕粒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韩萍  李文华 《中国药师》2010,13(12):1803-1805
目的:回顾分析抗甲状腺药物(ATD)引起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相关因素及其防治策略。方法:对45例因服用ATD引起肝功能损害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患者的诊断、临床特征、用药、相关因素及预后恢复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从896例患者中选取47例无肝损害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45例肝损害患者中,初次用药者发生肝损害时间为5~108d.肝损害发生于3个月内者41例(91%)。甲巯咪唑和丙硫氧嘧啶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ALP及胆红素水平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甲巯咪唑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甲状腺激素水平、甲亢合并显著突眼及合并甲亢性心脏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5例患者经停药及治疗后,肝功能完全恢复时间为7~92(40±21)d,无一例发生急性肝功能衰竭。结论:甲亢患者服用甲巯咪唑致肝损害发生率5.6%,服用丙硫氧嘧啶致肝损害发生率4.4%,服用甲巯咪唑较丙硫氧嘧啶易致药物性肝损害,且肝损害发生在初次服药后3个月内;国际共识会议肝损害诊断标准能有助于诊断、鉴别药物性肝损害,但仍有少数病例为疑似状态,现行的临床诊断方法尚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13.
136例甲巯咪唑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临床安全、合理使用甲巯咪唑提供参考。方法对136例甲巯咪唑引起的不良反应的临床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136例不良反应中,41~65岁人群最多,占44.9%;严重的、一般的不良反应构成比分别为29.41%、70.59%%;严重病例临床表现以肝损害和粒细胞缺乏最为突出,肝损害不良反应可发生在用药后7天至3个月内,粒细胞缺乏症可发生在用药后9天~2个月内。结论甲巯咪唑引起的不良反应不容忽视,临床使用时应注意用药剂量,加强用药肝功、血象监护,防止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甲巯咪唑致粒细胞减少(包括缺乏组)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及其受体(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granulocytote clony-stimulating factor receptor,G-CSF-R)的水平变化是否相关.方法 将研究对象分为正常组,甲巯咪唑治疗粒细胞正常组(粒正组),甲巯咪唑致粒细胞减少组(粒少组).检测12例粒正组,8例粒少组及18例正常人外周血中G-CSF和中性粒细胞G-CSFR的表达率,分析中性粒细胞减少与G-CSF水平及G-CSFR表达的关系.结果 粒少组及粒正组G-CSF水平均较正常组升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粒少组G-CSF水平较粒正组的G-CSF水平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粒少组G-CSFR表达率较粒正组及正常组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G-CSFR表达率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呈显著相关.结论 甲巯咪唑致粒细胞减少与患者G-CSFR的表达率相关.甲亢患者G-CSF表达率反应性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广谱抗菌素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GSF)及综合治疗对粒细胞缺乏症并严重感染的疗效。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比较治疗前后患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结果。结果9例粒细胞缺乏症并严重感染的患经广谱抗生素和G—GSF及综合治疗均痊愈出院。结论广谱抗生素和G—GSF及综合治疗措施对粒细胞缺乏症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6.
临床药师参与1例甲巯咪唑致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坏死性淋巴结炎患者的临床实践。患者因甲状腺机能亢进症、中性粒细胞缺乏入院,入院后经抗感染及抗病毒治疗后效果不佳,并伴有淋巴结肿大疼痛,临床药师对用药情况及药物治疗情况分析,给临床提供用药建议,并分析患者高热可能与药物热、细菌及病毒性感染无关,考虑患者淋巴结炎不排除坏死性淋巴结炎可能,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后无发热。该病例提示临床药师通过参与甲巯咪唑致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坏死性淋巴结炎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利用自身药学专业特长,提升了合理用药水平,可更好地为临床和患者服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他巴唑引起的急性粒细胞缺乏症的有效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他巴唑引起的急性粒细胞缺乏症患者临床资料。结果4例在服药后2个月内发生粒缺,1例在2年后发生。临床表现均为突发高热、咽痛。所有患者停用他巴唑,选用广谱抗生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糖皮质激素等综合治疗,4例治愈,1例死亡。结论他巴唑治疗过程中应高度警惕并发急性粒细胞缺乏症之可能。早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抗感染,迅速提升白细胞,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积极治疗甲亢等综合治疗措施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邱越  袁军  郑韬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4):2152-2153
目的 探讨甲巯咪唑致粒细胞缺乏的治疗方法.方法 13例患者均停用甲巯咪唑,给予普萘洛尔、广谱抗生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糖皮质激素等治疗.结果 12例治愈,1例死亡.结论 甲巯咪唑致粒细胞缺乏多于服药后3~8周内发生,一旦发现立即停药并给予综合治疗是治愈的关键;甲状腺功能亢进治疗初期应及时监测白细胞计数和分类.  相似文献   

19.
曹长春 《中国医药》2011,6(12):1517-1518
目的 研究甲巯咪唑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导致白细胞减少、粒细胞减少甚至粒细胞缺乏的规律,为该类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选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60例因甲亢应用甲巯咪唑而致白细胞减少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甲巯咪唑治疗甲亢导致白细胞减少的60例患者中,43例(71.7%)白细胞减少发生在治疗后4周左右;全部病例白细胞减少均发生在甲巯咪唑30 mg/d的治疗阶段,抗白细胞减少口服药物治疗的有效率为90.0% (54/60).结论 甲巯咪唑药物可导致白细胞减少、粒细胞减少甚至粒细胞缺乏;当中性粒细胞为(0.5~1.0)×109/L时,可用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以加快白细胞数量的上升速度,并不一定要等到粒细胞缺乏时.  相似文献   

20.
摘 要 目的:探讨甲巯咪唑致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注意事项。方法:基于我院发现甲巯咪唑致间质性肺炎罕见病例,检索CNKI、万方、VIP、PubMed数据库有关甲巯咪唑不良反应病例文献报道,重点分析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累及系统等,并评价不良反应与甲巯咪唑的关联性。结果:收集文献68篇共91例不良反应纳入分析。甲巯咪唑不良反应发生女性比例远大于男性,约3∶1,与甲状腺功能亢进发病率一致。用药剂量多为30 mg·d-1,不良反应发生时间短至1 d,最长为3年,多在1个月之内。不良反应表现涉及7大系统,包括血液系统、骨与关节、消化、呼吸及内分泌系统等,严重不良反应为重度粒细胞缺乏致死亡。Naranjo''s量表关联性评价结果提示,除7例不良反应可疑外,其他均与甲巯咪唑相关。结论:甲巯咪唑导致的不良反应不容忽视,在临床使用中要及时监测血常规、肝功能等,确保患者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