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提出一些新的术语并判定其在OCT分析中的可靠性,比较临床观察囊样黄斑水肿(CM O)和视网膜下液(SRF)与OCT检查的结果,研究光动力疗法(PD T)对黄斑形态的影响。方法:对继发于老年性黄斑变性(AM D)、主要在黄斑下的典型脉络膜新生血管(CN V)患者行PDT治疗后对其进行最佳矫正LogM AR视力(VA)、裂隙灯生物显微镜、立体荧光血管造影(FFA)及OCT等检查。用于描述O CT扫描的新的术语包括:视神经视网膜黄斑厚度(NFT)、双层黄斑厚度(BFT)、外层高反射带厚度(OH RBT)、视网膜内液(IRF)、视网膜下液(oSRF)以及玻璃体黄斑的透…  相似文献   

2.
目的:老年黄斑变性(A M D)患者接受360°视网膜切开(M T360)联合黄斑转位及硅油填充术以治疗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导致的双侧视力下降。测量术后12个月的视功能及视力改变。设计:前瞻性、干预性、非比较性连续病例序列研究。受试者:64例新生血管性AM D导致双侧视力下降的患者。方法:AM D患者手术指征为术眼存在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和至多6个月的中心视力下降史。术前及术后12个月的检查包括近、远视力及阅读速度的标准化测试。接受M T360及硅油填充术的患者,在术后2月再次行眼外肌手术及硅油取出术。主要观察指标:与M T360术前…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O CT在诊断环形萎缩患者黄斑囊样水肿中的重要性。设计:观察性病例报道。方法:对1例脉络膜视网膜环形萎缩的12岁男孩进行眼科、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血浆鸟氨酸水平为735μm ol/L。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显示双眼包括黄斑中心区的强荧光。O CT显示双眼视网膜内低反射囊性区域,伴有偶发的视网膜层间连接高信号和视网膜增厚。结论: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和O CT都有助于诊断脉络膜视网膜环形萎缩引起的相关黄斑病变,患者只有视力下降而无任何临床证据的黄斑囊样水肿。视网膜脉络膜环形萎缩的黄斑囊样水肿:荧管造影和OCT评估@Olivei…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吲哚菁绿(ICG)内界膜染色剥离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M H)后,视网膜色素上皮的变化以及脉络膜、黄斑的继发改变。设计:观察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接受内界膜染色及剥离的31例M H病例。对术眼进行OCT、激光扫描检眼镜、荧光素及ICG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有3例患者的视网膜色素上皮发生变化,在原先的手术区,黄斑变薄、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这3例与其他没有视网膜色素上皮变化的病例相比,视力明显下降,视网膜厚度显著变薄(P=0.003,P=0.009)。结论:采用ICG染色加眼内照明的内界膜剥离术,可能会增加损害视网膜、继发脉络…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脉络膜巩膜外折法行黄斑转位术治疗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疗效,并探讨与术后视力下降有关的因素。设计:回顾性干预性病例研究。方法对27例曾手术治疗黄斑下CN V的连续病例行跟踪随访达2年以上。用钛夹对脉络膜巩膜进行放射状外折,达到黄斑转位的目的。手术后观察指标包括视力、中心凹移位、手术引起的散光及相关的并发症。经多元逻辑回归分析得出与术后视力下降有关的影响因素。结果:中心凹移位的距离范围为349~3391μm(M=1576μm)。手术引起的散光范围为0~3.0D(M=0.5D),27例患者中的19例(70.4%)术后视力得以改善(M=5…  相似文献   

6.
报道1例伴有脉络膜痣(CN)的典型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成功的病例。干预性病例报道。对一53岁女性患者行眼科评估,包括荧光素和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前瞻性分析临床检查及血管造影资料,以评估视力变化及血管造影变化。TTT治疗3个月后,患者视力由20/100提高到20/40。荧光素和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显示CN V无渗漏。经过15个月随访,最终视力为20/32。虽然还需进一步研究以确定TTT的治疗参数,但TTT可能是治疗伴CN的典型黄斑下CN V的一个正确选择。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伴脉络膜痣的黄斑下脉络膜新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OCT和视网膜厚度分析仪(R TA)测量脉络膜新生血管(CN V)患者的黄斑厚度。方法:共11例(11只眼)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分别用OCT及RTA检查其黄斑厚度。结果:3例患者因不能固视及高度近视而无法用R TA进行检查。OCT检查黄斑平均厚度289.9±92.1μm,RTA检查的平均厚度207.7±60.8μm。两种方法测量的黄斑中心凹周围平均厚度分别是293.8±46.3μm及200.8±61.3μm。用O CT测量的最大中心凹周围厚度335±104.0μm,R AT测量值则是316±86.8μm。结论:OCT及R TA可检测出因CN V及液体渗出而导致的视网膜厚度增…  相似文献   

8.
报道1例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双眼浆液性黄斑视网膜脱离病例。观察性病例报道。一33岁男性患者,双眼行单纯LASIK术治疗右眼+5.00D,左眼+7.00D的球镜度数,术后第4d双眼视力突然下降。有详细病史并行眼科、全身、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O CT检查。术前眼底检查记录有双侧黄斑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萎缩。现诊断为双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R),O CT上显示视网膜色素上皮发生多灶性改变及黄斑区有袋状浆液性视网膜积液。荧光血管造影的晚期静脉可见多个高荧光渗漏点,右眼视网膜色素上皮着色较多。术前已有如视网膜色素上…  相似文献   

9.
目的:定量分析PD T治疗典型性及隐匿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后出现的暂时性浆液性视网膜脱离。设计:前瞻性连续病例研究。方法:对一组连续的典型性及隐匿性CNV病例进行PDT治疗,在治疗前、治疗后2d、7d进行O CT检查。结果:在典型性CNV病例中(n=6),治疗前视网膜隆起高度为217±42μm,术后2d为626±157μm,术后7d降低至240±157μm。在隐匿性CNV中(n=4),平均视网膜隆起高度治疗前为266±57μm,治疗后2d为544±94μm,7d降低至259±40μm。结论:横切面OCT结果提示,在PDT治疗后,典型性及隐匿性CN V会出现暂时性的视网膜下积液,其部位可…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后1年出现乐观的功能改善结果是否可以持续3年。设计:前瞻性干预性病例研究。方法: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经PD T治疗并随访观察至少36个月的高度近视眼病例纳入本研究。对患者进行远视力(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治疗表)、阅读视力(Jaeger表)、10°静态视野计、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OCT检查。主要观察指标:基线、12个月和36个月时测量值之间的差异。结果:共纳入18例患者的20只眼,女性15例,男性3例。平均年龄64岁(极差36~85)。基线时平均远视力43个字母,12个月和36个月后为53个字母。基线时平均阅读视力为J10.…  相似文献   

11.
目的:报道自体虹膜色素上皮(IPE)转位治疗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 M D)的方法,通过1年多的观察评价其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56例渗出性A RM D的连续病例纳入本研究。在玻璃体切割术中剥除了黄斑下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N V)膜,从虹膜周边切除术中获得的IPE细胞,然后将这些细胞注入黄斑下间隙。56例患者中有黄斑中心凹下隐匿型CN V(11只眼)、典型CN V(10只眼)、混合型CNV(17只眼),伴有色素上皮脱离的CN V(13只眼)以及伴有出血的CNV(5只眼)。主要观察指标有视力、黄斑中心凹固定、荧光造影显示的CN V面积及其复发率等。结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脉络膜视网膜吻合(CRA)和玻璃膜疣以及与之相关的Gass隐蔽CR A患者黄斑区O CT的特征。设计:前瞻性、观察性的病例系列研究。机构:第三级眼科转诊中心。研究对象:2003年2月至2004年3月经连续活组织显微镜检查评估确诊的CR A和玻璃膜疣患者。观察指标:第三代O CT评估和立体荧光血管造影检测。主要观察指标:基线水平和12周时的黄斑形态学特征。结果:11例CR A和玻璃膜疣患者的20只眼被确诊,其中女性7例(63.6%),男性4例(36.4%),年龄为69~82(M=79)岁。CR A1级(临床前期)的患眼可见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局部隆起,CR A2级在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雷珠单抗眼内注射治疗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眼病(cnv)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0例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雷珠单抗的眼内注射,治疗后1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变化情况。给予玻璃体腔内雷珠单抗注射,观察40例患者治疗有效率、治疗后1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变化情况。结果治疗有效率为97.5%,治疗后1个月研究组的最佳矫正视力0.8,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204.76±19.28)。结论雷珠单抗眼内注射治疗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眼病效果确切,能有效促进患者视力改善,降低黄斑视网膜厚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报道1例新生血管性老年性黄斑变性(A M D)患者发生的伴黄斑裂孔的视网膜色素上皮撕裂。设计:观察性病例报道。方法:1例87岁女性患者,发生与AM D相关的伴有视力丧失的纤维色素上皮脱离,对其随访时进行眼底照相、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以及O CT等检查达8个月。结果:色素上皮脱离发展为伴有黄斑裂孔形成的视网膜色素上皮撕裂。这一损害的短暂进展以及OCT的结果表明:视网膜色素上皮(R PE)撕裂导致了沿着视网膜神经感觉层后表面的撕拉力,并引起了继发性黄斑裂开。结论:黄斑裂孔形成是A M D患者R PE撕裂从而导致视力丧失的一种机制。新生…  相似文献   

15.
背景:在一项非随机性、公共机构性和前瞻性的研究中,应用维替泊芬对伴有黄斑下渗出和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老年性黄斑变性(AM D)患眼进行光动力治疗。方法:应用PD T治疗40只PCV患眼,以患者最初检查和治疗后超过2年的盲法检查最佳矫正视力、荧光血管造影和吲哚青绿血管造  相似文献   

16.
目的: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 CT)视网膜地形图评估玻璃体切除手术前后玻璃体黄斑牵拉综合征。方法:前瞻性研究。在玻璃体切除术前及术后6个月,分别行O CT视网膜地形图检查。用ETDR S视力表检查视力(VA)。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黄斑区厚度均变薄,黄斑中心区术前的平均厚度609μm,而术后6个月平均厚度243μm(P<0.001)。用ETDR S视力表检查V A,患者V A提高≥2行,1例V A无改变。V A的平均提高幅度为3.1行。结论:用OCT检查视网膜地形图是一种评估玻璃体黄斑牵拉综合征在玻璃体手术前后黄斑厚度的好方法,而且对大多数病例,玻璃体手术可以提…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1种对继发于老年性黄斑变性的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患者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进行三维成像的新技术。方法:对接受荧光素血管造影的连续患者采用新一代视网膜厚度分析仪(RTA)进行扫描。从以中心凹为中心的3×3m m区域开始,采用外部表格程序软件计算并构建RPE水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荧光素血管造影(FA)为基础制订光动力疗法(PDT)再次治疗的特征。通过测量视网膜厚度对PD T的效果进行定量评价。方法:因老年性黄斑变性引起的典型性为主型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 V)的患眼被纳入研究。如有需要,每3个月行1次PDT。基线时及治疗后6周、3个月和随后的每3个月测量OCT、FA和远视力。将一组仅以FA结果为基础行再次治疗的连续患眼设为对照组。结果:共有38例患者的40只眼被研究,患者平均年龄73岁。视网膜厚度的最大值由基线的404μm降至第12个月的281.6μm,而且两个小组的视网膜厚…  相似文献   

19.
背景:中央静脉阻塞(CR VO)是一种常见的视网膜血管异常,是引起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通常被认为是由于筛板区的血管阻塞引起。本研究旨在评价神经放射状切开术(R ON)的潜在优势,明确CRV O患者黄斑厚度和黄斑体积的变化。方法:选择10例CR VO患者进行前瞻性先导研究,术前和术后6个月经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治疗研究量表和相应的Snellen等量视力检查,得出视力(VA)评分。术前和术后2、6、12、24周检查彩色眼底照相、荧光血管造影(FA)和OCT,用O CT评估黄斑厚度和黄斑体积。结果:10例患者中有4例术中可观察到再灌注,8例视力评分提高,中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继发黄斑水肿(macular edema,M E)的有效性。方法采用前瞻性连续性非对照的临床病例分析。选择2014年9月至2015年2月就诊的RVO继发ME 30例30眼,其中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CRVO)继发的ME 9例9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继发的ME 21例21眼。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3次,随访6个月,观察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 T)。结果 BRVO患眼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BCVA分别为(0.77±0.24)log M AR、(0.27±0.19)log M AR,CM T分别为(596.8±139.6)μm、(272.6±29.2)μm,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4.483,P<0.05;t=7.189,P<0.05);CRVO患眼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BCVA分别为(0.87±0.55)log M AR、(0.43±0.2)log M AR,CM T分别为(647.3±163.6)μm、(393.1±121.5)μm,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2.288,P<0.05;t=7.189,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是一种治疗RVO继发M E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