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糖尿病肾病中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肾病(DN)又称肾小球硬化症,是糖尿病患者糖代谢持久异常引起肾小球毛细血管基膜增厚,系膜细胞及系膜基质增加而导致弥漫性或结节性肾小球硬化所产生的微血管并发症。据报道,糖尿病史10年~20年的患者DN发病率可达47.66%,且病变呈进行性发展,5年~10年后即可出现终末期肾功能衰竭。因此,有效预防DN发生,或阻断病情发展,延缓慢性肾衰进程,己成为当今医学界急需攻关课题。目前,西医尚无特效药物,而中医药却逐步显示其优势。故对近年相关中医文献报道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肾病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诗雄  邓德强  高旋 《新中医》2022,54(9):16-22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疾病预后较差,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因之一,糖尿病肾病西医治疗方法较为单一。中医药对糖尿病肾病治疗方法多样,在明显减轻患者临床症状的同时可改善肾功能,对糖尿病肾病的不同时期均有明确的治疗效果。该文总结糖尿病肾病的相关中医治疗文献,对糖尿病肾病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进行汇总和分析,以对其中医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肾病中西医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石绍兰  郑桂海 《河北中医》2003,25(7):556-558
糖尿病肾病 (DiabeticNephropa thies ,DN)是糖尿病危害性最大的慢性并发症之一 ,是糖尿病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目前认为DN的发生是遗传因素、代谢紊乱、激素分泌失调、肾脏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以及凝血机制、免疫机制失调对肾小球的损害等多因素的结果 ,最终进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现就近年来中西药治疗DN的研究进展简要综述如下 :1 病机认识1.1 中医病机认识 中医学多认为DN病机是本虚标实 ,本虚为气阴两虚 ,阴损及阳 ,标实以瘀血、水湿、痰浊最多。侯荣会[1 ] 认为DN的病机演变过程主要是脾肾气虚或肝肾阴虚进而气阴两虚 ,最后发…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中医药对糖尿病肾病(DN)研究很多,现将研究进展做一归纳与探讨。1 病因病机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DN以气阴两虚为主,兼有瘀血、水湿、痰浊等实邪,是正虚邪实、多脏腑受损的共同结果。林氏、冯氏认为DN基本病机是本虚标实。其演变规律是阴虚→气阴两虚→阴  相似文献   

5.
于卓  战晶玉 《黑龙江中医药》2007,36(2):64-64,F0003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主要的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亦是糖尿病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据美国肾脏资料系统统计,超过30%的终末期肾衰由糖尿病所致,且比例在逐年上升,有微量蛋白尿10年以上的患者,约50%进展为糖尿病肾病。该病的特点是进行性进  相似文献   

6.
从中医角度出发,就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辨证治疗、基本方加减及固定成方治疗三个方面进行了综述。提示中医药治疗该病取得了一定成绩,并涌现出一些有效方剂,尤其是注重早期治疗,有希望逆转肾脏病变。  相似文献   

7.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医病名、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法方药(益气养阴活血、活血化瘀、滋肾健脾、益肾活血法)、专方专治及中药治疗机制探讨等,对糖尿病肾病作了综述。指出: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具有一定优势,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但大多数研究只停留在临床疗效观察上,缺乏药物作用机理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肾病中医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于健宁 《山东中医杂志》2001,20(11):698-701
综述了近 10年糖尿病肾病病因病机、临床治疗及实验研究的进展 ,总结了湿、痰、瘀及脾虚在本病病机中的重要性 ,提出化湿祛瘀法为近年糖尿病肾病治疗的最主要治则。参考文献 2 4篇。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严重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糖尿病肾病阶段是糖尿病肾病病理进程的重要转折点,积极有效的治疗,可逆转其向临床期肾病进展。本文就近年来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用药规律方面取得的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肾病包括:肾小球硬化症、小动脉性肾硬化、肾盂肾炎、肾乳头坏死、膀胱收缩不良等,其中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简称糖尿病肾病,为糖尿病特有的肾脏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的简称,主要分为三期,本文介绍了糖尿病肾病每一期的治疗方法及其疗效。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也是导致慢性肾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胰岛素、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糖尿病患者因急性并发症而死亡者已显著减少,慢性并发症则成为此类患者的重要致死病因。糖尿病人早期即有肾脏损害,随着年龄增长及病程延长,糖尿病患者形成DN的危险因素也随之增高,而一旦出现持续性蛋白尿,则肾功能持续性减退直至终末期肾功能衰竭。因此,如何有效防治DN,延缓肾功能减退的进程成为一项重要的临床课题。  相似文献   

13.
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近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ies)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发病率在2型糖尿病为25%,其中约5%~15%进展为终末期肾病。中医药对于防治DN具有较好的I临床疗效。现就近几年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马利成  高玉珍  王秀慧 《河北中医》2003,25(10):797-798
糖尿病肾病 (Diabeticnephrosis ,DN)是以肾小球硬化症为主的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 ,是糖尿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属于中医学消渴、水肿等范畴。DN的中医辨证分型、分期无统一的方法及标准 ,影响临床研究及学术交流。现将DN中医辨证分型、分期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DN的中医辨证分型DN的中医辨证分型尚无统一的方法及标准 ,近年文献常提及的分型如下 :1.1 阴虚、气虚、气阴两虚型 证见 :头痛 ,头晕 ,目眩 ,耳鸣 ,视物模糊 ,腰酸 ,倦怠乏力 ,失眠多梦 ,急躁易怒 ,五心烦热 ,面红目赤 ,偶有下肢微肿 ,肢体麻痛 ,舌质红苔薄黄 ,脉弦细数…  相似文献   

15.
综述了近几年来中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概况,提出了今后中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左归丸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均系本院近3年来门诊病例.51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均符合1985年WHO糖尿病分类及诊断标准,并排除了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原发性高血压和心力衰竭等疾病.其中年龄最小48岁,最大79岁,平均59.7岁,男25例,女26例,病程最短8年,最长20多年;治疗前空腹血糖(FBG)7.8-12.2mmol/L;尿蛋白定性检测( -- ),伴有高血压18例,21例并发白内障,29例并发周围神经病变.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常见而又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目前在美国和欧洲许多国家,DN成为引发终末期肾功能衰竭(ESRD)的首要原因,占ESRD的25%~42%;在我国,DN约占ESRD的8%左右,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糖尿病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终末期肾脏疾病(end stagerenal disease,ESRD)的主要原因,西医对于DKD的蛋白尿治疗除了RASi、SGLT2i、GLP-1RA、MRA等外,尚没有能有效控制DKD的进展的最佳方法。因此探索中医药治疗DKD的有效方法,延缓DKD的进展,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对于我国糖尿病肾病的防治举足轻重。基于此,本文从当前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概况分析,论述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方药治疗等内容。  相似文献   

19.
受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及人口老龄化等多种因素影响,糖尿病发病率不断上升,糖尿病并发症也相应增多.糖尿病肾病现在是糖尿病并发症中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病情严重会危及人们的生命.糖尿病肾病中医治疗主要改善患者尿频、水肿等临床症状及降低尿蛋白等指标.糖尿病肾病西医治疗以降血糖、降血压、调血脂为主.下面就糖尿病肾病的中...  相似文献   

20.
魏聪 《河北中医》2006,28(1):70-72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又称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常见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DN的主要病理学特征为:肾脏肥大,肾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GBM)和肾小管基底膜(tubular basement membrane,TBM)增厚,肾小球系膜区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进行性积聚,导致结节性或弥漫性肾小球硬化。这种变化的组织学基础即是ECM的积聚。DM病程在10~20年,DN的发生率为30%~50%,临床出现蛋白尿的患者约7年内有50%进入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1]。近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