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百草枯中毒胸部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探讨百草枯中毒致胸部损害的CT特征和诊断价值.方法:分析70例口服百草枯中毒致胸部损害的CT影像学资料.结果:早期(3 d内)主要表现为肺纹理增多、磨玻璃样改变、胸膜下线和心脏增大;早中期(4~7 d)主要表现为磨玻璃样改变、肺间质纤维化、胸膜下线、胸腔积液和心脏增大;中期(8~14 d)主要表现为肺纹理增多、磨玻璃样改变、肺间质纤维化、胸膜下线、胸膜增厚、心脏增大;中后期(15~28 d)主要表现为磨玻璃样改变、肺间质纤维化、胸膜下线、胸膜增厚;后期(>28 d)则以肺间质纤维化、胸膜下线多见.结论:百草枯中毒的胸部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其影像学变化对病情发展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症甲型H1N1流感胸部CT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重症甲型H1N1流感住院患者(2例行CT复查)的胸部CT影像表现。结果9例重症甲型H1N1流感胸部CT表现为斑片影9例(100%)、磨玻璃密度影7例(77.8%)和实变影3例(33.3%)。双肺受累6例(66.7%),单肺受累3例(33.3%),多肺叶受累9例(100%),胸膜下受累为主6例(66.7%),伴少量胸腔积液1例(11.1%)。伴心包积液2例(22.2%),伴胸膜增厚3例(33.3%)。纵隔小淋巴结9例(100%)。结论重型甲型H1N1流感常累及肺部,以两肺、多肺叶及胸膜下受累多见。CT表现以磨玻璃密度影为主。  相似文献   

3.
黄斌  黄德尤  黄忠包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9):2962-2963
目的:探讨百草枯(Paraquat,PQ)中毒致肺损伤的影像学征象,并与病理学基础对照分析.方法:对8例PQ中毒患者的胸片及胸部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变早期(<7 d)以肺纹理增多、模糊为主,部分出现磨玻璃样变;中期(7~14 d)主要表现为两肺弥漫磨玻璃样变和两下肺基底段肺实变;晚期(3周后)以肺间质纤维化及肺实质损害为主.结论:胸片、CT均能很好显示PQ中毒肺损伤的病理演变过程,对评估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吴怡  熊菲 《家庭医药》2016,(7):55-56
目的:总结百草枯肺儿童的肺部影像学改变和预后结局,提高随访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百草枯中毒合并肺部损害的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肺部影响学改变情况,电话随访临床预后结局。结果:百草枯肺损害早期(7天)主要表现为双肺纹理增多、斑片影、条索影,可出现气肿表现,如纵膈积气等;中期(7~14天)主要表现为斑片影及磨玻璃密度影,伴不同程度的间质改变;晚期(14天)表现以肺间质纤维化为主。在明确预后结局的患儿中,病死率较高,为52.78%,平均死亡离服毒时间为8.84±7.81天。结论:百草枯肺是百草枯中毒的主要并发症和死亡原因,但儿童肺部发育与成人有差异,临床应加强对肺部影像学征象和临床预后结局的长期规范化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5.
漆明刚  伍丹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8):2760-2762
目的:探讨百草枯(PQ)肺早期CT影像表现进展、转归及临床预后评价价值.方法:对132例PQ肺病例不同时相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早期(3天内)主要表现为肺纹理增多(33/132)、胸膜下线(10/132)、局部胸膜增厚及少量浆膜腔积液(22/132)、皮下及纵隔气肿(5/132);毛玻璃影(33/132)和肺实变(44/132),早期表现病变较轻,病变影像转归完全吸收或残留少许纤维化;早期表现为弥漫性磨玻璃影及肺实变,其转归则以肺间质纤维化和肺实变并肺小囊性变多见,死亡率极高.结论:CT的早期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可反应出患者口服量的多少及其中毒的程度.早期CT表现是评判患者中毒程度较直观的依据,是指导临床治疗用药的重要依据,并可对其愈后作出较准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百草枯中毒所致肺损伤患者在不同剂量、治疗不同时期的CT影像学特征以及临床预后。方法选取我院2011~2013年收治的50例百草枯中毒患者,对患者不同剂量、不同治疗分期的CT表征与临床预后进行观察。结果患者早期治疗中的主要特征为肺纹理增多、纵隔气肿、磨玻璃征或无明显异常,而中期的主要特征为肺纹理增多、纵隔气肿、磨玻璃征、肺间质纤维化,治疗晚期阶段患者存活患者主要表现为肺间质纤维化。少量组22例患者均好转出院;中量组21例患者中15例好转出院,6例预后不良;大量组患者9例全部死亡。结论百草枯中毒患者肺损伤包括肺实质与间质同时受损,以纵隔气肿、磨玻璃征、实质病变、肺气肿与胸腔积液为主,晚期主要表现为间质纤维化,可以明确百草枯中毒肺损伤治疗具有明显的CT表征,且与预后存在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CT(HRCT)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肺部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有肺部浸润的SLE患者28例肺部CT及HRCT表现。结果28例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肺间质纤维化,以两肺外周分布为主,小叶间隔增厚及磨玻璃样密度为其常见表现。结论应用HRCT检查可以帮助确定SLE浸润肺的程度,并能初步估计预后。小叶间隔增厚、磨玻璃样密度影是病变的早期活动性表现,蜂窝状囊腔改变为后期表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肺部改变的CT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分析3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肺部CT表现。结果 6例患者无明显改变,27例有一种或多种不同程度的异常表现,其中2O例累及肺实质,包括肺实变、磨玻璃密度影及肺内结节等;纵隔淋巴结增大12例;18例可见胸膜改变;肺动脉高压6例。结论 肺实质病变、胸膜改变和肺血管改变是SLE最常见的CT表现;HRCT可以有效检查出SLE肺部改变;多种病变的同时存在可诊断SLE。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利用高分辨率CT(HRCT)技术对胸部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胸部病变患者常规CT和HRCT图像。结果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HRCT检查:胸膜下陷、肺内小结节影、肺内磨玻璃样影、小叶间隔增厚及蜂窝状改变等常规CT无法显示征象;支气管扩张和慢性阻塞性肺气肿HRCT检查:边界不清低密度区、轨道征、肺大泡及印戒征等常规CT无法显示的征象;周围型肺癌HRCT检查显示:空气支气管征、胸膜凹陷征及空泡征;良性结节HRCT显示:灶周肺气肿、晕征。结论 HRCT可提高胸部病变的诊断率,可作为常规胸部CT的补充及进一步无创性检查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10.
王祥发  史恒峰  宋芹霞 《安徽医药》2021,25(6):1158-1161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的高分辨率CT(HRCT)影像特征及其转归规律,提高对新冠肺炎的影像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2日至2月25日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80例确诊为新冠肺炎的临床和胸部HRCT资料.结果 80例新冠肺炎病人男性较多(60%),症状以咳嗽、发热和乏力为主.包括轻型7例,普通型72例,危重症型1例.7例轻型和2例普通型病人胸部CT显示阴性,71例新冠肺炎的入院胸部HR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仅累及单侧13例(18.3%),双肺58例(81.7%),其中双肺下叶受累为主28例(48%);肺野中外带近胸膜下分布为主33例(46%),合并支气管血管束周围分布38例(54%).斑片及结节状为主52例(73%),部分融合成大片状14例(20%),网格索条状5例(7%).密度为纯磨玻璃影(pGGO)或混合性磨玻璃影(mGGO)34例(47.8%),磨玻璃影与实变影并存24例(33.8%),索条影4例(5.6%),磨玻璃影与实变影及索条影混合9例(12.7%).6例见铺路石征(8.5%).支气管气像64例(90%);胸膜增厚8例(11.2%);反晕征3例(4.2%);支扩6例(8.5%);纵隔及肺门淋巴结增大、胸腔及心包积液均未见.治愈出院病人中,54例基本吸收,16例仍残留较明显纤维索条.结论 新冠肺炎早期HRCT表现为多发、胸膜下为主、斑片/结节状、pGGO或mGGO、伴/不伴间质性改变,进展期表现为中央实变或纤维化增多及磨玻璃影减少,转归期大部分完全吸收、部分残留少量纤维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肺泡蛋白沉着症(PAP)的X线及CT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2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PAP的X线及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寻求具有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的CT及HRCT征象。结果 PAP胸部影像表现呈多样化,X线平片呈非特异性弥漫分布的肺泡实变影或磨玻璃阴影,CT及HRCT扫描双肺见散在磨玻璃影和实变影,且以双侧中下肺野为主,病变呈地图样分布,碎石路征、肺泡实变影内的空气支气管征及肺间质纤维化样表现等。肺部阴影重而临床症状相对较轻,可出现临床症状与影像学表现分离现象。结论 CT及HRCT可清楚显示PAP的影像特征,结合临床病史,能较准确地做出PAP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CT诊断特征。方法 收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2月经阜阳市疾控中心核酸检测确诊的32例阜南县人民医院和阜南县第三人民医院COVID-19患者的CT征象,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早期单发或多发纯磨玻璃影4例(12.50%),局部血管影稍显增粗,短期复查,密度增加,范围扩大。进展期多发磨玻璃影伴周围间质性肺炎改变16例(50.00%),磨玻璃影内小叶间隔增厚,呈网格状改变,周围见条索状纤维化灶;多发磨玻璃影伴部分实变影12例(37.50%),内可见空气支气管征;病灶内见"晕征"1例, "反晕征" 1例。重症期两肺多发实变影,严重者呈"白肺"表现;两侧胸腔少量积液6例(18.75%);胸膜肥厚5例(15.62%)。结论 COVID-19患者CT征象主要有多发磨玻璃影,间质性肺炎改变,出现"晕征""反晕征""白肺征",胸腔积液及胸膜肥厚,结合流行病史及实验室检查,均能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周长青 《安徽医药》2014,(8):1501-1502
目的探讨CT在百草枯中毒胸部损害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口服百草枯中毒致胸部损害的CT资料。结果 5例患者首次CT检查4例表现为肺内斑点状、斑片状、线条状密度增高影,伴少量胸腔积液;1例胸部未见明显异常。5例首次CT复查肺部病变和胸腔积液同时吸收1例,仅肺部病变吸收1例;1例首次CT检查胸部未见明显异常者出现肺部病变和胸腔积液;2例肺部病变范围增大;1例胸腔积液增多。4例第2次复查2例肺部病变和胸腔积液增多。3例第3次复查胸部病变基本吸收。结论 CT对百草枯中毒后胸部损害的评估、治疗和判断疗效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4.
吕圣秀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0):1453-1455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PCP)的不同时期的CT表现.方法:将22例临床确诊的AIDS合并PCP患者胸部CT检查不同病理时期的CT表现及治疗后的CT随访进行分析.结果:早期改变较少(占5%);中期较多,影像学改变典型,表现以双肺实质对称性渗出性改变为主的磨玻璃影,预后较好(占82%);晚期表现较复杂,除了肺实质改变外,以间质改变为主的网格状影,弥漫性小结节影或网织结节影,胸膜下"月弓征",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小片实变较多见,预后差.结论:胸部CT不仅可以充分显示PCP的病变影像,同时认识不同病理时期的CT表现,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避免发生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百草枯中毒肺部64层螺旋CT表现及临床价值。方法对百草枯中毒患者的不同时期分别行胸部64层螺旋CT检查,并对74例胸部CT影像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4例患者出现了肺纹理增多、肺实变和肺纤维化。结论百草枯中毒在肺部有明确的影像学征象,其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密切相关,多层CT征象与中毒机制的对照研究对临床治疗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白血病肺部感染的HRCT的诊断价值。方法 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期间,我院诊治的48例白血病肺部感染患者,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Balance 64层螺旋CT机,进行CT扫描检查,对其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白血病肺感染病灶多分布于多个肺叶,或者多个肺段。48例白血病肺感染患者中,有44例的病灶位于多个肺叶、多个肺段,大约占91.67%。由于同一患者病变形态的多样性,其同次CT检查结果,也可能出现不同的影像学表现。白血病肺感染的影像学表现以磨玻璃密度影最为常见,或者合并实变影。48例白血病肺感染患者中,36例出现磨玻璃密度影,而其中24例合并实变影,多叶、多段的小空洞影较为常见,有12例,占25%。有9例胸腔积液,多为双侧胸腔积液。单纯实变影相对较为少见,仅有3例。结论对于白血病肺感染,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HRCT影像学结果,进行最终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微浸润型肺腺癌的高分辨率CT(HRCT)表现及病理特征,为临床影像学诊断寻找重要特征。方法分析浙江苍南县第二人民医院与温州市中心医院2009年2月至2013年2月病理诊断为微浸润型肺腺癌患者24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多层螺旋CT 扫描筛查,病灶行HRCT 扫描,观察分析病灶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特征。结果24例均表现为单发磨玻璃结节影,均位于周围肺野。其中纯磨玻璃结节14例(58.3%),混合密度10例(41.7%);病灶最大直径0.8~2.9cm,平均(2.3±0.4)cm。其他影像学征象为细支气管扩张征、边缘清晰、胸膜凹陷、分叶及毛刺征。Matsuguma量化分型:Ⅰ~Ⅲ型19例(79.2%),Ⅳ~Ⅴ型5例(20.8%)。病理特征:瘤细胞沿肺泡壁附壁性生长,肺泡间隔增厚。结论 HRCT检查时发现磨玻璃结节影后,如果伴有细支气管扩张征、边缘清晰、胸膜凹陷、毛刺征及量化分型较低时,应高度怀疑微浸润型肺腺癌可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胸部X线片(以下简称胸片),胸部CT(以下简称CT),高分辨CT(以下简称HRCT)对特发性肺问质纤维化(以下简称IPF)的诊断价值,探讨它们动态变化与IPF疗效的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符合中华医学会1994年颁的IPF诊断标准的病例56例均作胸片、CT、HRcT的检查并随访12至48个月,分析其动态变化与疗效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IPF X线胸片主要表现:早期双下肺模糊磨玻璃密度增高影,提示肺泡炎性改变;中期两下肺野,外周出现线性条状纹理,以网状、网结状阴影为主;晚期囊泡状改变,出现蜂窝肺,肺客积缩小,膈肌上抬,叶间裂移位.CT的IPF主要表现:胸膜下方弓形线影系支气管周围纤维性变和肺泡萎陷所致;网线影提示小叶间隔和肺泡壁增厚;蜂窝影更早发现,好发于胸膜下,大小不等,多在10mm内,壁厚等均匀,呈筛空状阴影.HRCT的IPF主要表现:由于进一步提高了PWA空间分辨率,对早期肺泡炎与纤维化鉴别以及蜂窝肺的早发现极有帮助.它无创,不需对比,比胸片、CT更能动态观察判断疗效及预后.结论:胸片、CT、HRCT的联合运用能更细致、准确地反映IPF的影像学特征.诊断还须结合临床、肺功能、肺活检并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间质疾病,职业性疾病和结缔组织疾病.  相似文献   

19.
吴炅  高才良  曾文兵  杨染  秦媛  李翔 《安徽医药》2021,25(12):2403-2407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发病早期、进展期、转归期的胸部CT影像学动态变化与临床分型及表现的关系.方法 收集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2020年1—2月88例治愈出院COVID-19病人的临床与影像学资料,其中出院诊断普通型51例,重型29例,危重型8例.每例病人做了(4±1)CT检查,范围为3~6次,每次检查间隔3~7 d,总共346次胸部CT.回顾性分析每例病人发病早期(1~7 d)、进展期(8~14 d)、转归期(>14 d)胸部CT影像学表现及变化.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非正态分布)比较普通型、重型、危重型病人的年龄、发病至影像学好转天数、发病至出院天数差异.结果 COVID-19发病早期CT主要表现为双肺多叶多段(74/88,84%)、斑片状磨玻璃影(82/88,93%),以外带及胸膜下分布为主(374/492,76%);进展期双肺磨玻璃病灶逐渐增多、增大,密度增高,边缘变清晰,其内纹理增多、间质增厚,常出现"铺路石"征(29/88,33%)和"蜘蛛网"征(26/88,30%),斑片状实变影及条索影增多;转归期双肺磨玻璃及实变病灶逐渐吸收、减少,95%(84/88)的病人出院时双肺残留条索影、浅淡磨玻璃影或条网状间质纤维化病灶.普通型、重型、危重型病人的年龄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47(7)、49(13)、69(20)岁,发病至影像学好转天数分别为13(6)、17(3)、24(9)d,发病至出院天数分别为18(5)、23(4)、29(4)d,三者均P<0.001.结论 胸部CT可以很好地观察COVID-19病人发病早期、进展期、转归期的影像学动态变化,COVID-19病人临床分型的严重程度与病人年龄、影像学及临床好转天数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肺部磨玻璃密度影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部磨玻璃密度影的CT特征及在肺内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及临床综合诊断证实的32例以磨玻璃密度影为主要表现的肺部疾病CT、HRCT及临床资料,观察磨玻璃密度影的分布范围、出现部位、形态、伴随征象及动态变化。结果:32例中,以间质性病变为主的疾病15例,磨玻璃密度影呈弥漫性分布,其中外围型磨玻璃密度影11例,中央型磨玻璃密度影4例,12例伴有间质增厚及纤维化征象。以实质性病变为主的疾病10例,磨玻璃密度影呈限局性或弥漫性分布,4例伴有肺实变阴影。慢性阻塞性肺病7例,磨玻璃密度影呈小叶、亚肺段分布,常伴有病灶区小血管增粗和肺气肿表现。在动态观察的12例中,8例磨玻璃密度影消失,1例进展为蜂窝肺,1例病变范围增大,2例无明显变化。结论:肺部磨玻璃密度影是一种非特异性CT征象,可见于多种疾病,密切结合临床,观察分析磨玻璃密度影的分布范围、出现部位、形态、伴随征象及动态变化特点有助于缩小拟诊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