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路志正教授注重对后天之本的调摄,认为许多眩晕病的发生当责之脾胃。痰浊阻滞,清阳不升;湿热中阻,上蒙清窍;脾虚湿盛,清窍失养;脾阳不足,寒饮上泛为其主要病机,由此提出燥湿化痰、升清降浊;清热祛湿、芳香化浊;补气健脾、升运清阳;温化寒饮、健脾利湿等治疗方法,验之临床,其效甚佳。  相似文献   

2.
路志正教授调理脾胃治疗眩晕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秋风  路洁  边永君 《中医药学刊》2005,23(12):2142-2143
路志正教授注重对后天之本的调摄,认为许多眩晕病的发生当责之脾胃。痰浊阻滞,清阳不升;湿热中阻,上蒙清窍;脾虚湿盛,清窍失养;脾阳不足,寒饮上泛为其主要病机,由此提出燥湿化痰、升清降浊;清热祛湿:芳香化浊;补气健脾、升运清阳;温化寒饮、健脾利湿等治疗方法,验之临床,其效甚佳。  相似文献   

3.
路志正教授调理脾胃心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路志正教授注重对"后天之本"的调理,在理论和临床上,博采众长,尤其推崇李东垣和叶天士的学术思想,他将调理脾胃法运用于治疗内科杂病,辨证用药特点鲜明,常获良效.笔者有幸侍诊左右,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路志正教授调理脾胃法治疗胸痹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胸痹相当于西医的"冠心病心绞痛"等病证,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路志正教授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提出从脾胃论治本病,开拓了临床辨治思路,对路志正教授经验进行了总结,希望对广大医务工作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阐述最早见于《内经》,称为"眩"、"眩冒".《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1];眩晕发生的机理,前人论述甚多,归纳起来,有风、火、痰、虚、瘀五个方面,其中痰、虚、瘀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于晓东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2):1686-1687
路志正教授崇尚脾胃学说,临床治疗眩晕病多从脾胃入手,认为痰浊阻滞,清阳不升;湿热中阻,上蒙清窍;脾虚湿盛,清窍失养;脾阳不足,寒饮上泛等为其主要病机,治疗上或祛邪或扶正,但每每兼顾培补后天之本,验之临床,其效甚佳。  相似文献   

7.
介绍路志正教授调理脾胃治疗慢性痛风的临床经验。认为脾胃失调是慢性痛风发病和反复不愈的关键因素,强调调理脾胃是其治本之道,提出调理脾胃、综合治疗为治疗慢性痛风之大法;同时不忘补肾,重视活血祛瘀、化痰散结,使邪去正安。并佐以中药外治。  相似文献   

8.
国医大师路志正调理脾胃法治疗胸痹经验发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调理脾胃法治疗胸痹是一套体系完整的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笔者学习并行发挥,总结认为该法主病针对以心胃同病为主的胸痹,围绕调中理气、治阳建中的调、治脾胃核心治法,在其基础上针对以气虚、血虚为主的本虚和以寒、痰、湿、瘀为主的邪实进行辨治,可以有效指导临床,达到迅速缓解胸痹及化纳失常症状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路志正调理脾胃学术思想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饮食失调、脾胃损伤,是现代常见的冠心病、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痛风等疾病发病的关键因素。脾胃损伤常见气虚血少、蕴湿、痰阻、血瘀、气机紊乱等病证,辨证要着眼于发病的根源,调理脾胃是其治本之道。  相似文献   

10.
《辽宁中医杂志》2013,(7):1323-1324
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在多年临证过程中总结出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为其调理脾胃学术思想的核心。持中央,运四旁指调理脾胃是治疗脾胃乃至五脏六腑、经脉、肌肉、四肢百骸疾病的核心。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分别是指调理脾胃的三大法则:疏肝解郁,调脾和胃;升降相因,燮理气机;燥湿相济,健脾和胃。纳化常是调理脾胃的最终目的,即恢复脾胃正常的受纳与运化功能。  相似文献   

11.
全国著名中医学家路志正教授精通中医典籍 ,对脾胃学说的研究造诣尤深 ,行医 6 0余年 ,形成一套独特的临床经验 ,善用调理脾胃治疗多种疑难杂症 ,其中运用调理脾胃法辨治胸痹是路老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组成部分。现就笔者学习心得简介如下。1 路老调理脾胃治胸痹的理论依据路老认为 ,胸痹病虽有虚、实、寒、热之分 ,在气在血之异 ,然胸中阳气虚衰 ,邪气乘虚入侵阳位 ,痹阻气机则是共同的发病机理 ,气虚、血少、湿蕴、痰阻、血瘀、寒凝是胸痹的主要病因。胸中阳气 ,又名宗气 ,是心肺二脏功能的总概括。宗气的强弱 ,与脾胃的健运与否有直接…  相似文献   

12.
调理脾胃辨眩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军  于晓东 《河北中医》2009,31(4):549-550
中医学对眩晕的描述最早见于《内经》,称为眩冒,其发病机制可归纳为风、火、痰、虚和瘀5个方面,其中痰、虚二端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故许多眩晕的发生当责之脾胃。但观历代医家对眩晕的论述,多详于肝肾,略于脾胃。我们认为,脾胃在眩晕的发病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现陈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路志正教授是我国著名中医药学大家、首届国医大师,他精通中医理论,临床经验丰富.文章总结了路教授治疗心律失常疾病的临床经验,反映了路老"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调理脾胃学术思想在治疗心悸病中的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路志正从脾胃论治胸痹经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文章对我国著名老中医路志正教授调理脾胃法治疗胸痹的临床经验进行了归纳、总结,概括出7种证候,对其相应的治法进行了分析,并附有验案,以期为临床治疗胸痹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路志正调理脾胃法治疗胸痹300例临床观察报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荣林  李连成 《中医杂志》1996,37(10):606-607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路志正主任医师,行医近60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路氏调理脾胃法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显著。自1991年3月至1993年12月,由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组织10家省市级医院共同临床观察了300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总结路志正教授运用调理脾肾法治疗高血压病的学术思想.认为高血压病的病因与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变化有关,其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于脾肾亏虚,湿、浊、痰、瘀为其标,宜以调理脾肾为法,具体治疗方法包括健脾助运、化痰行气,滋肾潜阳、平肝熄风,温补脾肾、蠲饮通络.组方用药以动静相合,升降相因为特点,古今并用,针药结合,杂合以治,综合...  相似文献   

17.
中医药的优势与特色是辨证论治与个体诊疗,此观点基本成为国内外医学与相关领域的共识,而名老中医的经验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因此,总结和整理名老中医的经验和学术思想对中医药的发展意义重大。路志正教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是首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相似文献   

18.
<正>李老临床重视脾胃,十分重视脾胃在眩晕中的发病作用,认为脾胃虚弱是眩晕发病与病机演变的关键环节,或为病之本,或为病之标,但治疗总不离脾胃。现将李老从脾胃论治眩晕的经验介绍如下。1健脾扶正,化痰祛邪,扶正祛邪兼顾1.1立足脾胃辨证论治(1)脾气虚弱者,健脾扶正为主。若脾胃健运,纳化正常,则水谷精微得以输布,清阳上升,浊阴下降,  相似文献   

19.
“脾胃为后天之本”,“内伤脾胃 ,百病由生”。毕可恩是儿科名老中医 ,他在临床重视调理脾胃 ,治疗小儿多种疾病收效明显。现将毕老师从调理脾胃入手治疗小儿疾病的经验概述如下。1 小儿脾胃疾病当分虚实长久以来 ,只重视小儿脾常不足 ,认为小儿疾病多为脾虚致病。在长期临床中 ,毕老师发现小儿因脾胃实证致病者更为多见。其实 ,早在《证治准绳》中就提出“脾实证”的概念 :“若脾气盛实 ,则亦痞膈中焦……夫中焦热隔 ,则肺与大肠不通 ,其热毒之气必上蒸于肺而生痰 ,故患热者 ,系脾实得之”,还指出“中焦脾实 ,用大承气汤”。不过并没有引…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中医科学院路志正教授为首届国医大师,擅长通过调理脾胃治疗各种慢性及疑难杂症,并提出“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作为调理脾胃学术思想的核心。笔者作为同济大学“中医大师传承人才培养项目”的学员,有幸在北京跟随路老侍诊学习,期间见路老从调理脾胃入手辨治支气管哮喘,疗效颇佳,今试将其经验简介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