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心脏再同步治疗对顽固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可使患者的心室和/或室间达到最大的同步化,从而改善心衰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超声在心脏再同步治疗患者的入选,疗效的预测,指导起搏器电极位置的放置及术后随访过程中起搏参数的调控等方面有重要作用.本文就超声在心脏再同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常规超声心动图及组织同步显像(TSI)技术在扩张型心肌病心脏同步化治疗(CRT)前、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53例CRT治疗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于CRT术前3d、术后1周、3个月和6个月在超声心动图指导下进行个体化参数程控,观察CRT前后不同起搏参数时各指标变化.结果 CRT治疗后左心室发生逆重构,其中术后3个月及6个月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明显小于术前(P<0.01,P<0.05),左心室舒张充盈时间增加,二尖瓣反流量减少,LVEF明显提高(P<0.01),重度延迟节段数减少,节段数量由术前的3.1±1.3减少至6个月的1.5±1.4(P <0.01),左心室起搏电极所在节段的达峰时间有的回复到正常范围,收缩峰值速度亦有改善,但仍没有到正常水平,12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Ts-SD)由术前的(139±33)ms缩短至(110±40)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结论 常规超声心动图和TSI技术是预测评价CRT疗效的临床应用最简便有效的方法,是参与CRT全程的一种无创、准确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多普勒组织显像(DTI)、组织同步显像(TSI)和组织追踪技术(TT)评价心脏同步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减的疗效。方法采用DTI、TSI和TT技术,在ECG监测下起搏器开放和关闭时采集12例充血性心力衰减患者的心尖四腔心、心尖二腔心及心尖长轴观的二维及TVI图像,脱机分析左室EF、左室纵向延迟收缩(DLCs)的比例、QRS距左室各节段收缩速度峰值时间的标准差(Ts-SD),QRS距左室各节段舒张早期速度峰值时间的标准差(Td-SD),二尖瓣瓣环平均收缩速度峰值(LV-Sm),四腔心切面右室侧壁瓣环收缩速度峰值(RV-Sm),并根据组织同步成像图的色彩半定量心室不同步指数,比较每位患者起搏器启闭时各参数变化,并比较Ts与TSI指数的相关性。结果左室收缩功能指标LVEF由起搏关闭时(35.25±11.36)%增高至(44.42±9.93)%(P<0.001),LV-Sm由(3.41±0.65)cm/s增高至(4.79±0.98)cm/s(P<0.001)。右室收缩功能指标RV-Sm由(6.79±1.82)cm/s增高至(7.74±1.90)cm/s(P<0.001)。左室机械不同步指标DLCs比例由起搏器关闭时(35.16±6.41)%降低至(20.31±10.36)%(P<0.001),Ts-SD由(95.17±40.56)ms下降至(54.86±19.42)ms(P<0.01),Td-SD由(87.16±20.51)ms下降至(59.52±29.90)ms(P<0.05),TSI指数由2.13±0.15下降至1.62±0.32(P<0.001)。Ts值的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超声心动图指导下程控优化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方法8例因心力衰竭接受CRT治疗的患者于术后在超声心动图指导下优化AV间期及VV间期。结果8例患者均先后进行了AV间期优化及VV间期优化,左室射血分数从35%升至42%,QRS波宽度从122.3ms降至110.1ms。窦性心律时AV间期从100ms优化到112ms,VV间期从8.0ms优化到24.0ms。程控优化后心率校正的左心室充盈时间从456.2ms升至550.9ms,二尖瓣返流速度时间积分从9.3cm降至6.3cm,间壁与侧壁达峰时间差从45.3ms降至33.2ms,左室流出道速度时间积分从21.2cm升至28.3cm。结论CRT术后程控个体化可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心肌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 tion therapy,CRT)开始用于治疗心力衰竭,并显示了出色的临床疗效。心衰晚期往往伴有房室或室间室内传导阻滞,导致心脏收缩运动不同步,单纯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通过植入永久起搏器,优化心脏房室间、心室间和心室内运动的激动时相,恢复心脏运动的电-机械同步性。众多研究证实,对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室内传导组滞患者,CRT可以改善心功能、运动耐量、生活质量,降低住院率及住院时间,心衰相关的死亡危险性减低。CRT加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CRT-ICD)  相似文献   

6.
心衰患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室内或心室间的不同步化运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明显增强患者的心肌功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随着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应用,超声心动图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以其无创性和可重复性的特点用于筛选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患者,预测和评价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短期和长期效果,其优越性日益显著.本文就心肌机械性不同步运动的形式以及超声心动图在心室再同步化治疗前、治疗中以及治疗后的应用及其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实时三维超声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参数优化中的应用效果,探讨其临床适用性。方法对4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采用实时三维超声以左室16个心肌节段达收缩期末最小容积时间的标准差及最大差值(Tmsv 16-SD%和Tmsv 16-Dif%)作为同步性参数,观察患者CRT术前2d及术后7d起搏间期(VV间期)优化后左心室的收缩同步性情况及左室射血功能情况。结果起搏间期优化后与优化前比较,患者的Tmsv 16-SD%、Tmsv 16-Dif%均显著降低(P<0.05),且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收缩末容积(LVESV)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均显著减小(P<0.05),但射血分数(LVEF)明显增加(P<0.05);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6min行走距离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心脏再同步化术后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进行个体化起搏间期参数优化可以增强左心室的舒缩同步性,显著改善患者的左心室功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组织同步显像技术评价心脏同步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应用组织同步显像(TSI)技术评价心脏同步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后的疗效。方法采用TSI技术,在心电图监测下采集7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心尖四腔观、心尖二腔观及心尖长轴观的组织速度成像,其中5例扩张型心肌病伴有左束支阻滞患者在心脏同步治疗1d后再采集心尖四腔观、心尖二腔观及心尖长轴观的组织速度成像。结果3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在心脏同步治疗后,心室的不同步收缩改善明显,而2例在心脏同步治疗后心室的不同步收缩改善不明显。2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在心脏同步治疗前作TSI检查,1例因不存在心室不同步收缩,故未进行心脏同步治疗;1例下壁收缩活动延迟,但左室射血分数较高,为42%,故暂时不考虑进行心脏同步治疗。结论TSI在心脏同步治疗扩张型心肌病适应证选择及疗效评价方面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高分辨力心内超声组织组织勒显像技术标测心脏传导系统心肌电兴奋诱导心肌收缩的可行性和应用范围。方法 用5条狗开胸模型,通过11F血管鞘从右颈内静脉或股静脉插入10F心内超声导管分别置留于上腔静脉、右心房和右心室,刺激电极随机置入心室壁内(心外膜下心肌和心内膜下心肌),应用二维灰阶超声观察并测量窦房结、右心房壁、房室交界区,室间隔和左心室游离壁的解剖结构;采用心内超声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获取窦性心律上述各点的二维、M型心肌速度和加速度图像;在心室起搏时记录心肌速度和加速度起始的分布,其心肌机械兴奋的空间部位和时相分别与刺激电极的部位与电刺激时相比较。结果 心内起声清晰显示窦房结、心房壁、房室交界是区和室室间隔及心室游离壁的细微解剖结构。心电图P波起始后,窦房结区域内速度和加速度明显增高,窦性尽律心房壁心肌收缩和舒张期为均匀一致速度和加速度分布,心电图P-R间期内,房室交界区心肌速度或加速度增高起始于其上部并向下分布传导至室间隔上部,心电图QRS波起始处,室间隔内心肌速度和加速度分布呈“Y”字形,人工电刺激诱导心肌速度和加速度增高的起始点位于电刺激局部,直径小于5mm;心肌机械收缩延迟小于7 s(帧频为140帧/s);心室壁内心肌速度和加速度传播分布呈同心圆状。结论 心内超声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能够实时同步精确标测心脏传导系统解剖和与电活动相关的心肌机械运动,此超声成像技术对心律扮演的诊断和治疗具重要潜在影响。有助于准确指导心脏介入治疗,观察心室壁内心肌速度和加速度时间顺序的分布和大小变化,有可能提示心室心肌纤维的结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   

10.
成人心脏超声探头在胎儿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成人心脏超声探头在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19例产前超声诊断、产后超声复查和胎儿引产后尸解证实的胎儿先心病病例资料。结果应用成人心脏超声探头探查,诊断胎儿①复杂性先心病14例,占73.6%(14/19),包括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大动脉转位,单心房、单心室、右室双出口、右室发育不良、瓣膜狭窄或闭锁、永存动脉干及法洛四联症;②单纯室间隔缺损(VSD)4例;③房间隔膨胀瘤并房间隔缺损(ASD)1例。结论成人心脏超声探头可应用于胎儿心脏的检查,能清楚显示心脏和大血管的血流信号,大大提高胎儿先心病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1.
组织多普勒与心脏再同步化起搏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临床上的一大难题,死亡率较高。相当一部分心力衰竭患者常合并房内、房室及心室内传导延迟,这些传导障碍的出现常加重心力衰竭。虽然药物治疗在不断发展,但目前抗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对这部分伴房室和(或)室内传导障碍者常无效且不能改善预后。心脏再同步化起搏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却初步显示了对药物疗效不佳的心力衰竭患者临床应用的良好前景。CRT是指对已存在电机械活动失同步的衰竭心脏,通过心房和左右心室多部位组合同步起搏,来纠正、恢复和改善心脏的同步性,提高心脏作功效率和射血功能的治疗方法。CRT拓宽了器质性心脏病终末期的治疗方法,是近些年来国内外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学界研究的热点课题。  相似文献   

12.
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TDI)技术评价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拟行CRT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31例,应用TDI测量收缩速度达峰时间判断左室收缩延迟部位,根据左室电极的位置是否与收缩延迟部位相符,将患者分为电极位置和收缩延迟部位符合者20例(A组)和不符合者11例(B组)。应用常规超声心动图及TDI技术观察两组术前及术后1,3,6个月左室收缩功能指标和心脏同步性参数的变化,评价CRT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术前TDI技术评估均提示存在左室内收缩不同步,TDI技术能够指导左室电极植入理想靶静脉。术后1,3,6个月,患者的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NYHA)分级、6min步行距离、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二尖瓣反流(MR)程度及室间机械延迟(IVMD)、左室12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Ts-SD)、左室内最晚收缩-最早收缩(Ts max-min)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6个月各参数改变最明显(P<0.05)。术后6个月,A,B组间NYHA分级、6min步行距离、LVEF、MR程度、IVMD、Tsmax-min及Ts-S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TDI技术可以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CRT的筛选,并能指导左室电极植入位置和评价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Three-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3D-STI)技术评价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短期疗效的临床价值。方法: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15例(心衰组)和正常志愿者20例(对照组),其中心衰组分别于CRT术前、术后1周、术后1月和术后3月,应用3D-STI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不同步性参数,即左心室16个节段的面积追踪达峰时间标准差(AT-SD)和达峰时间最大差值(AT-Dif)。统计学方法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和单组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结果:心衰患者CRT术前LVEDV、LVESV、AT-SD、AT-Dif大于对照组,心衰患者CRT术前LVEF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衰患者术后1周时左心室的AT-SD、AT-Dif均较术前明显减小(P<0.0083),术后1周以后左心室不同步性无进一步改善(P>0.0083)。LVEDV、LVESV随时间延长逐渐下降(P<0.0083),LVEF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加(P<0.0083)。结论:3D-STI为评价CRT的短期疗效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3DT)技术评价左心室收缩同步性,预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短期疗效的临床价值。方法接受CRT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18例,于CRT术前及术后1个月用常规超声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收缩末期容积(LVESV)及射血分数(LVEF)。采用3DT技术分析左心室16节段面积应变达峰时间最大差(A—Max-Ts)和标准差(A—Ts—sD)。将术后LVESV缩小≥15%定义为CRT短期治疗有效。18例患者中,CRT短期治疗有效组11例,CRT短期治疗无效组7例。结果与术前比较,有效组术后LVEDV和LVESV减小,LVEF增高,A—Max—Ts和A-Ts-SD缩短(P〈0.05);无效组各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有效组术前A—Max—Ts和A—Ts-SD大于无效组(P〈0.05),其余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有效组术后LVEDV和LVESV较无效组减小,LVEF增高,A—Max—Ts和A—Ts-SD缩短(P〈0.05)。A—Ts—SD是预测LVESV≥15%的独立因素,A—Ts-SD为48.2ms时预测CRT短期疗效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和83.3%。结论CRT短期即可改善左心室收缩同步性。3DT技术能准确评价左心室收缩同步性,预测CRT短期疗效。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研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术后局部心肌纵向、径向、圆周方向心肌收缩运动及旋转角度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规律,并评估CRT术后左心室各方向收缩同步性。方法:应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分析15例接受CRT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3月局部心肌纵向应变、径向应变、圆周应变及旋转角度,观察纵向应变、径向应变、圆周应变及旋转角度达峰时间,获得不同方向达峰时间标准差。结果:CRT术后1周心肌纵向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减小(P<0.05),径向、圆周、应变及旋转角度达峰时间标准差较术前无明显差异;术后3月径向应变、圆周应变、旋转角度达峰时间标准差均减小(P<0.05)。术后1周心肌纵向应变及圆周应变较术前增大,径向应变及旋转角度较术前无明显差异,术后3月心肌纵向、径向、圆周应变及旋转角度均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结论:应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能评价CRT术后心肌局部功能,CRT治疗有效者术后心肌局部功能恢复在心肌不同收缩方向存在动态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超声斑点追踪显像(STI)技术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短期疗效的评价价值.方法 1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获取心尖长轴观测量各节段收缩期纵向应变达峰时间、径向应变达峰时间,胸骨旁短轴观测环向应变达峰时间,计算CRT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18节段纵向、径向、环向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LS-SD18、RS-SD18、CS-SD18),左室各节段收缩期纵向、径向、环向应变达峰时间最大差值(LS-dif、RS-dif、CS-dif)作为应变非同步指标.将术后3个月、1个月18节段纵向、径向、环向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与术前的差值(△LS-SD18、△RS-SD18、ACS-SD18)与术后3个月、1个月左室收缩末容积减少百分比(△ESV%)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CRT后1个月、术后3个月LS-SD18、RS-SD18、CS-SD18及RS-dif较术前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RS-SD18与术后3个月△ESV%具有明显的相关性(r=0.694).结论 应变非同步指标对评价短期CRT后机械非同步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