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屈光不正儿童立体视觉敏感期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正常和屈光不正儿童立体视觉发育的敏感期 ,研究不同年龄组发生屈光不正对立体视觉的影响。方法 :对 3 0 0名正常儿童 ,3 3 4名屈光不正儿童进行视力 ,届光度 ,远、近立体视阈值检查 ,分析结果。结果 :( 1)正常儿童中 ,9岁以前各组近立体视、远立体视阈值正常率的提高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9~ 12岁各组近立体视和远立体视阈值正常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 2 )近视儿童中 ,3~ 8岁各组矫正前、后远、近立体视阈值正常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8~ 12岁组间矫正前、后远、近立体视阈值正常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 3 )远视儿童中 ,矫正前近立体视锐度及远立体视锐度 ,3~ 7岁各组正常率的提高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7~ 12岁各组正常率提高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 4 )屈光不正与对照组间立体视锐度正常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远视眼及近视眼组间的近立体视锐皮正常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远立体视锐度正常率有显著性差异差异 (P <0 0 5 ) ,远视组正常率高于近视组。屈光不正患者远、近立体视阈值正常率在高、低度屈光不正组间有差异差异 (P <0 0 5 )。结论 :( 1) 9岁以前是正常儿童立体视觉发育的敏感期 ,屈光不正可影响立体视觉的  相似文献   

2.
屈光不正与立体视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光不正与立体视觉尹苏建报告126例屈光不正患者的立体视觉检查结果如下。临床资料屈光不正患者126例,男57例,女69例,年龄12~58岁。眼部常规检查无器质性病变及斜视。双眼矫正视力≥1.0,其中近视眼98例(-0.75D~-11.00D);远视眼...  相似文献   

3.
屈光不正患者的AC/A比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屈光不正患者AC/A比率均值及其特点。方法用TSJ-3型同视机测定屈光不正270例AC/A比率。行扩瞳验光后,在复验时裸眼及戴矫正眼镜各测量一次;按平时是否戴镜分组,并同正常人AC/A比率作对比。将两类屈光不正分别行不同年龄、性别和屈光程度组的统计分析。结果戴矫正眼镜AC/A比率均值,近视眼为347±194△/D,远视眼为201±143△/D,二者和其分别同正常人间均有极显著的差异(P<001)。近视眼和远视眼的AC/A比率大体上随年龄的增长和屈光度的增高而减少。近视眼AC/A比率与性别无关(P>005),远视眼女性显著高于男性(P<005)。平时戴镜3个月以上者,AC/A比率趋于正常。结论经矫正的屈光不正患者AC/A比率均值,近视眼高于正常,远视眼低于正常。平时戴矫正眼镜能促使辐辏与调节恢复或接近平衡  相似文献   

4.
儿童屈光不正对立体视锐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257例儿童不正患者的立体视锐度进行了检测,发现基中仅有42.4%的人获得中心窝立体视,明显低于国内其它作者对正常视力儿童进行检测的结果.其中以远视眼的立体视锐度最差,混合散光次之,近视眼最好.屈光参差患者的立体视锐度远不及屈光不正者.统计结果表明:屈光不正发生的年龄越小,对立体视受贿发育的不良影响越大,致使部份患儿在获得良好的矫正视力后,仍不能得到立体视受贿或完善的立体视觉关键词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分析调节对儿童屈光构成因素的影响,探讨调节与屈光不正、特别是与近视眼的关系。方法:检测135例(270只眼)儿童睫状肌麻痹前后的前房深度(AD)、晶状体厚度(LT)、玻璃体腔径(VL)、眼轴长度(AL)的变化以及睫状肌麻痹后的屈光状态。对其中136只眼行睫状肌麻痹前后角膜地形图检查。结果:不论远视眼、正视眼还是近视眼在睫状肌麻痹后胶房加深(P<0.01),晶状体变薄(P<0.01),玻璃体腔径缩短(P<0.01),但远视眼睫状肌麻痹后眼轴增长(P<0.05),近视眼眼轴缩短(P<0.01);远视眼睫状肌麻痹后,以角膜中心点中心,直径为3mm的环平均角膜屈光度(MD3,P=0.009)和角膜曲率K1(P<0.05)增加;近视眼睫状肌麻痹后除MD3(P=0.033)、K1(P<0.05),K2以及以角膜中心点为中心,直径为5mm,7mm的环平均角膜屈光度(MD5、MD7)均降低(P≤0.01);角膜垂直径线下方的平均角膜屈光度(LMD)大于上方的平均角膜屈光度(UMD)而水平径线颞侧的平均角膜屈光度(LaMD)大于鼻侧的平均角膜屈光度(MMD)(P<0.01)。结论:调节对眼的几乎所有屈光构成因素有着显著的影响;它本身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晶状体本身屈光度增加,同时还伴有晶状体的相对前移;角膜的非球面性即便是在同一垂直或水平径线上的屈光分布也是非对称的。  相似文献   

6.
屈光不正儿童立体视觉敏感期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正常和屈光不正儿童立体视觉发育的敏感期。方法 对300名正常儿童;334名屈光不正儿童进行相关检查,分析结果。结果 正常儿童中,>9岁及<9岁组远近立体视阈值正常率的提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近视儿童以8岁为“分界点”;远视儿童以7岁为“分界点”。屈光不正与对照组间立体视锐度正常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高度、低度屈光不正组间正常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9岁以前是正常儿童立体视发育的敏感期;屈光不正可影响立体视觉的发育,发育敏感期较正常儿童早。  相似文献   

7.
近视矫正前后对立体视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近视眼的立体视功能和近视矫正前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颜少明等《立体视觉检查图》对50例正常青少年及90例矫正视力正常的近视眼初诊及截矫正眼镜后立体视阈值测定。结论 初诊立体视功能≤60S者为35人(38%),戴矫正眼镜3个月后立体视阈值≤60S者79人(87.5%),二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5)。结果 近视可影响立体视阈值,除因远视力减退外,还与调节、辐辏等因素有关。建议近视虱应及时矫正或中高度近视应该经常配戴矫正眼镜。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弱视儿童的视网膜结构和功能、视觉诱发电位及立体视功能的差异性。方法:选取2014-05/2018-05在我院眼科治疗的中度弱视儿童92例136眼为观察组(屈光参差性31例31眼,屈光不正性35例70眼,斜视性26例35眼),另选取在我院眼科检查视力正常的儿童29例58眼为对照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成像仪检测黄斑中心凹厚度、视盘周围及各象限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采用视觉眼电图检测视网膜功能变化,观察视觉诱发电位P100波幅值及潜伏期的特点,并进行立体视觉检查。结果:屈光参差性、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黄斑中心凹厚度、视盘周围及各象限RNFL厚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斜视性弱视儿童(P<0.01)。与对照组相比,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视觉眼电图光峰电位偏低,光峰时间延长,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中近视儿童暗谷电位偏高,Arden比和Gliern比减小(均P<0.01)。三种类型弱视儿童视觉诱发电位P100波幅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1°和15′空间频率潜伏期明显延迟(均P<0.01)。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交叉视差、非交叉视差、近零视差、远立体视功能正常眼数显著高于斜视性弱视儿童(P<0.0167),但与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上述各项指标无差异。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视网膜结构存在明显异常,且P100波潜伏期延迟;斜视性弱视对立体视功能影响最大,而屈光不正性弱视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9.
曾仁攀  梁小琼  王国平 《眼科研究》2009,27(11):1027-1030
目的了解不同类型弱视及不同程度弱视儿童的立体视觉损害情况。方法对178例初诊的不同类型弱视儿童,采用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对弱视儿童分别检测其近零视差立体视锐度、交叉视差及非交叉视差立体感知度。结果屈光不正性弱视组、屈光参差性弱视组、斜视性弱视组3组之间近零视差、交叉视差、非交叉视差存在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屈光不正性弱视组轻度弱视和中度弱视之间比较,近零视差及交叉视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弱视导致儿童立体视觉的发育障碍,且随弱视程度的加重而增加,屈光不正性弱视对立体视觉的影响程度相对较轻,斜视性弱视重,屈光参差性弱视介于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分析屈光相关性弱视儿童的立体视觉的损害情况。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2015年3月至2016年5月初诊为屈光相关性弱视儿童137例,按弱视类型分为A、B两组,A组为屈光不正性弱视81例(127只眼),B组为屈光参差性弱视56例(56只眼)。所有患儿经睫状肌麻痹后检影验光,采用同视机、颜氏《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查同时视、融合功能及立体视锐度。对两组弱视儿童严重程度、立体视、屈光状态的差异进行统计。结果屈光相关性弱视儿童以中度弱视居多,占63.39%;与B组比较,A组重度弱视者比例较小,中度弱视者比例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37例屈光相关『生弱视患儿的屈光状态以远视为主,占69.95%;与B组相比,A组远视比例较大,散光者比例较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相比,A组同时视及融合功能异常率较高,黄斑立体视存在率较高,无立体视者比例较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心立体视及周边立体视存在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屈光相关性弱视会损害患儿的立体视觉,屈光参差性弱视对立体视觉的影响比屈光不正性弱视更严重。远视是屈光相关性弱视最主要的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11.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fundus magnification produced during direct ophthalmoscopy of the corrected eye has not been fully established. Based on paraxial ray tracing, fundus magnification (M) can be defined by a simple equation, M = (K'/4) x (Fs/K), where K' is the dioptric axial power of the eye, Fs is the correcting thin lens power and K is the ocular ametropia. Refractive myopes produce greater fundus magnification than axial myopes, whereas refractive hyperopes produce lower fundus magnification than axial hyperopes. If we assume 15 x fundus magnification as our standard magnification for an emmetropic reduced eye, then wearing glasses or putting the focusing lens at or close to the anterior focus of the eye is able to achieve the standard magnification for axial myope and axial hyperope, whereas wearing contact lenses is able to achieve the standard magnification for refractive myope and refractive hyperope. Vertex distance has greater influence on fundus magnification produced during direct ophthalmoscopy than other funduscopic techniques. In conclusion, the newly defined formula has clinical applications during direct ophthalmoscopy.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术前戴镜时限对术后效果的影响。方法 对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60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儿童,散瞳后进行验光全矫配镜。按术前戴镜时限分为A、B两组,A组为术前戴镜0.5 a且斜视度稳定的患儿30例;B组为术前戴镜1.0 a且斜视度稳定的患儿30例。每组患儿分别记录术前和术后0.5 a的视力、眼位、同视机及Titmus立体视检查结果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 术后0.5 a随访时,戴镜正位54例,过矫1例,欠矫5例。术后0.5 a复查时,患儿术后双眼视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0),其中,A组无同时视及拥有一级视功能、二级视功能、三级视功能者分别为10例、2例、4例、14例,拥有近立体视功能者14例;B组无同时视及拥有一级视功能、二级视功能、三级视功能者分别为5例、3例、4例、18例,拥有近立体视功能者18例。A、B两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眼位的正位率、各级视功能保留率、拥有近立体视功能的比例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对于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患儿术前戴镜0.5 a即可以行手术矫正眼位,以期尽早改善眼位及双眼视功能。若因各种主、客观因素限制不能在戴镜0.5 a时手术,则宜在戴镜 1.0 a 时手术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采用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 rigid gas permeable,RGP)治疗成人高度与特殊类型屈光不正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1/2012-12在本院眼科中心验配RGP的110例185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屈光不正类型分为高度近视散光组49例92眼、圆锥角膜组36例64眼、特殊屈光不正组25例29眼,观察三组患者行RGP配戴后不同时间的视力、常规框架镜的矫正视力差异及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配戴 RGP 后即刻,高度近视散光组的矫正视力为4.94±0.16,圆锥角膜组4.98±0.15,特殊屈光不正组4.87±0.19,均显著优于配戴框架镜时的矫正视力(4.86±0.23,4.79±0.22,4.61±0.27),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RGP后第3,6 mo三组患者的视力复查结果显示优于配戴框架镜时(P<0.05)。视散光组、圆锥角膜组、特殊屈光不正组配戴RGP后的视力分布明显优于配戴框架镜时(P<0.05)。
  结论:RGP配戴矫正成人高度与特殊类型屈光不正较普通框架镜均具有显著的效果,不会增加干燥、异物感、易疲劳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4.
孙笑笑  张钰  陈跃国 《眼科新进展》2021,(11):1052-1056
目的 探究角膜塑形镜(OK镜)对近视性屈光参差儿童双眼视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8年至2019年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视光中心就诊的60例近视性屈光参差儿童资料,随机分为OK组(配戴OK镜)和SP组(配戴普通框架眼镜),每组各30例。基线时(配戴OK镜或框架眼镜前)和戴镜后6个月、12个月时,分别对受试儿童进行远距斜视度、远距融合范围、远近距立体视的检查。比较OK组和SP组儿童双眼视功能参数的差异,以及两组儿童双眼视功能参数随戴镜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 与基线时相比,戴镜后6个月、12个月时,OK组儿童的远距融合范围、远距集合范围显著减小,近距立体视显著提高(均为P<0.05),而远距斜视度、远距融合点、远距散开范围、远距立体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基线时相比,戴镜后6个月、12个月时,SP组儿童的近距立体视均显著提高(均为P<0.05),而远距斜视度、远距融合点、远距融合范围、远距集合范围、远距散开范围、远距立体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OK组和SP组儿童基线时和戴镜后6个月时的远距斜视度、远距融合范围、远距融合点、远距集合范围、远近距立体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戴镜后12个月时,OK组儿童的远近距立体视均优于SP组(均为P<0.05),而两组儿童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近视性屈光参差儿童配戴OK镜后,远距融合范围减小,近距立体视提高。与框架眼镜相比,OK镜改善近视性屈光参差儿童远近距立体视的作用更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近视儿童青少年配戴角膜塑形镜对眼表和睑板腺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12/2021-02于我院眼视光门诊就诊的近视儿童青少年患者120例240眼,根据近视矫正方式分为角膜塑形镜组(60例120眼)和框架眼镜组(60例120眼)。分析两组患者戴镜前后眼表和睑板腺的变化,并对比两组中不同年龄段患者戴镜前后眼表和睑板腺的变化。结果:与戴镜前比较,角膜塑形镜组戴镜后3、6、9、12mo角膜曲率降低、非侵入式泪膜破裂时间(NIBUT)缩短、睑板腺评分升高,戴镜后6、9、12mo下泪河高度升高,而框架眼镜组戴镜后6、9mo下泪河高度升高(均P&#x003C;0.05)。角膜塑形镜组戴镜后3、6、9、12mo角膜曲率明显低于框架眼镜组,戴镜后3、9、12mo NIBUT短于框架眼镜组,戴镜后6、9、12mo睑板腺评分高于框架眼镜组(均P&#x003C;0.05)。戴镜12mo,角膜塑形镜组各年龄段患者角膜曲率显著低于框架眼镜组,而8~12、13~15岁年龄段患者NIBUT显著低于框架眼镜组,且睑板腺评分显著高于框架眼镜组(均P&#x003C;0.05)。 结论:配戴角膜塑形镜可能会影响眼表和睑板腺功能,其对年龄12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的眼表影响更明显,因此年龄较小的儿童青少年可优先考虑配戴框架眼镜矫正近视,待年龄增加再考虑配戴角膜塑形镜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6.
LASIK矫治高度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立体视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鹏飞  周跃华  孙省利 《眼科》2010,19(4):270-274
目的观察儿童高度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接受LASIK后立体视觉的恢复情况及其矫治儿童高度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疗效。设计前瞻性非随机自身对照观察。研究对象36例36眼行LASIK手术的6~12岁高度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患者。方法患者在LASIK术前、术后3、6及12个月检查视力、屈光度,采用颜氏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查立体视觉。立体视锐度≤60”为有中央立体视;80"-800”为有周边立体视;〉800”为立体视盲。按最佳矫正视力分为轻、中、重度弱视三组。主要指标立体视锐度。结果LASIK术后12个月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参差程度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均〈0.05)。术前、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立体视盲分别占55.6%(20例)、33.3%(12例)和16.7%(6例)(P均〈0.05)。术后12个月轻度弱视组100%恢复了立体视,其中40.0%(8例)恢复了中央立体视;中度弱视组有10.0%(1例)恢复了中央立体视,70.0%(7例)恢复了周边立体视;而重度弱视组仅33.3%(2例)恢复了周边立体视(P均〈0.05)。术后12个月,年龄〈10岁者与≥10岁者分别有89.5%、76.5%恢复了立体视(P=0.351)。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立体视建立与弱视程度、弱视治疗时间有关。对于不能耐受戴镜矫正的严重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LASIK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术后可能恢复正常或部分立体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早期真性低度近视者不戴眼镜与配戴合适的眼镜对近视发展程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12/2009-12年就诊于我院的8~12岁在校学生中有完整病例,近视在-0.50~-2.00DS之间的初诊患者,分为2组,两组患者均采用睫状肌麻痹剂散瞳医学验光。第1组:未配戴眼镜组24眼;第2组:戴框架眼镜组28眼。将两组患者2a近视增长结果进行比较。应用t检验方法比较两组患者近视增长的程度。结果:第1组患者近视增长-2.07±0.52D,第2组患者近视增长-1.49±0.48D,两组差异显著(P<0.01)。结论:对于未戴镜患者近视增长较快,近视-0.50D以上者看远应配戴眼镜,以提高视网膜成像质量,使家长走出近视后不愿戴眼镜的误区。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不同近视程度患儿戴角膜塑形(OK)镜前后角膜滞后量(CH)和角膜阻力因子(CRF)的动态变化。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01/2020-01于我院收治的近视儿童40例80眼,依据等效球镜度数(SE)水平将试验对象分为低度组、中度组,均选择夜戴型OK镜配戴治疗,分别于戴镜前、戴镜1wk,1、6mo,1a检测并记录患儿的裸眼视力(LogMAR),眼部A超监测患儿中央角膜厚度(CCT)和眼轴长度(AL)水平,综合验光仪验光测量SE水平,角膜地形图测量角膜曲率(K)值,采用ORA分析仪测量角膜补偿眼压(IOPcc)水平,同时计算出CH和CRF数值。

结果:戴镜后1wk,1、6mo,1a裸眼视力(LogMAR)水平明显低于戴镜前(均P<0.05),SE、角膜曲率明显低于戴镜前(均P<0.05)。戴镜后1wk,1、6mo,1a CH及CRF明显低于戴镜前(均P<0.05)。与戴镜后1wk相比,戴镜后1、6mo,1a CH明显升高(t=6.010、6.447、6.556,均P<0.05)、CRF明显升高(t=6.429、6.786、7.143,均P<0.05)。戴镜后1wk,1mo, CH、CRF分别与K、CCT呈明显正相关(P<0.05)。戴镜后1wk,1、6mo,1a低度组CH明显低于戴镜前(t=8.330、3.922、3.432、3.334,均P<0.05)、中度组CH明显低于戴镜前(t=13.276、4.964、4.052、4.387,均P<0.05)。与戴镜后1wk相比,戴镜后1、6mo,1a低度组CH明显升高(t=4.413、4.903、5.001,均P<0.05)、中度组CH明显升高(t=8.312、8.773、8.889,均P<0.05)。戴镜后1wk,中度组患儿CH水平明显低于低度组(t=2.089,P<0.05)。戴镜后1wk,1、6mo,1a低度组CRF明显低于戴镜前(t=8.684、3.928、3.618、3.308,均P<0.05)、中度组CRF明显低于戴镜前(t=15.432、5.576、5.057、4.668,均P<0.05); 与戴镜后1wk相比,戴镜后1、6mo,1a低度组CRF明显升高(t=4.755、5.065、5.376,均P<0.05)、中度组CRF明显升高(t=9.856、10.374、10.764,均P<0.05)。戴镜后1wk,中度组患儿CRF水平明显低于低度组(t=2.610,P<0.05)。

结论:配戴OK镜后CH及CRF水平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戴镜后1wk时CH及CRF水平最低,戴镜后1mo恢复至稳定状态,配戴OK镜不影响角膜生物学性能。随着近视度数的增加,CH及CRF水平下降更为明显,以达到最佳矫正效果,此现象与角膜曲率存在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角膜塑形镜联合低浓度阿托品对青少年中低度近视的控制效果。

方法:选取2016-01/06我科收治的中低度近视青少年患者76例152眼,按照自愿原则分为角膜塑形组36例72眼与角膜塑形镜联合低浓度阿托品组40例80眼(联合组),两组患者均配戴角膜塑形镜,联合组加用0.1g/L阿托品滴眼液点眼,均随访1a,检查戴镜前后裸眼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眼压、泪膜功能及角膜各参数的变化,统计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戴镜前、戴镜1a两组裸眼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眼压比较无差异(P>0.05),联合组戴镜前、戴镜1a裸眼视力变化幅度高于角膜塑形镜组,屈光度及眼轴长度差值低于角膜塑形镜组(P<0.05); 戴镜前,两组患者泪膜脂质层厚度(LLT)、客观散射指数(OSI)、泪膜破裂时间(BUT)比较无差异(P>0.05),戴镜1a,联合组LLT、BUT高于角膜塑形镜组,OSI低于角膜塑形镜组(P<0.05); 戴镜前,两组患者角膜曲率、角膜厚度、前房深度比较无差异(P>0.05),戴镜1a,联合组角膜曲率、角膜厚度、前房深度变化幅度均低于角膜塑形镜组(P<0.05);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

结论:角膜塑形镜联合低浓度阿托品可改善青少年中低度近视患者裸眼视力,控制屈光度、眼轴增长,对角膜形态及泪膜功能无明显负面影响,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0.
屈光不正者的视差诱发电位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视差诱发电位检查探讨屈光不正对立体视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用新型静态随机点立体图深度翻转作视刺激,对21名屈光不正者(屈光度>±0.75D,≤±8.00D)和40名正常人进行视差诱发电位检测。 结果 在不同视差刺激时屈光不正者与正常人一样均可记录到与立体刺激相关的宽大正波(即P250波);随视差的增大P250波形和振幅发生相应的变化,变化的特征与正常人相类似;近视与远视者的视差诱发电位P250波振幅和潜伏时无明显差别。 结论 在一定屈光范围内的屈光不正经完全矫正后对立体视功能没有明显的影响。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8,14:225-22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