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围绝经期综合征诊治新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莉  李少银 《中国妇幼保健》2004,19(10):105-105
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我国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有早现趋势。症状加重现象。如何有效地帮助她们顺利度过这一非常时期.我院改变过去认为这是正常生理现象。给予对症治疗的医学模式,成立了更年期咨询门诊。从2002年10月~2003年10月1年内共诊治了1982人(年龄最小为38岁)。效果十分满意。体会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围绝经期综合征诊治新模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我国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有早现趋势,症状加重现象.如何有效地帮助她们顺利度过这一非常时期,我院改变过去认为这是正常生理现象,给予对症治疗的医学模式,成立了更年期咨询门诊,从2002年10月~2003年10月1年内共诊治了1 982人(年龄最小为38岁),效果十分满意.体会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围绝经期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绝经期妇女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内分泌、躯体和心理方面的变化,部分绝经期妇女能通过神经-内分泌自我调节达到新的平衡而无自觉症状。然而,大约85%~90%的围绝经期妇女因不能适应内分泌的变化而表现出一系列的症状——围绝经期综合征,又称为更年期综合征,即以内分泌改变引起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症候群。  相似文献   

4.
世界卫生组织倡导,废除“更年期”采用“围绝经期”的概念。即从绝经前,出现与绝经相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起至绝经后一年内的时间。绝经提示卵巢功能衰退、生殖能力终止。城市妇女平均绝经年龄49.5岁,农村妇女为47.5岁。约三分之一的妇女可以平稳过渡,没有明显不适,约三分之二的妇女可能会出现程度不同的低雌激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基层卫生人员必须掌握的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病因及诊治等相关内容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6.
7.
月经紊乱指与月经有关的多种疾病。月经是妇女的一种生理现象,它是卵巢功能的外部表现,也是具有生育功能的标志之一。正常月经是全身功能正常的综合表现,因此很多因素,例如疾病、情绪、生活条件、居住地变化,以及营养甚至体重的变化等都能影响月经。偶尔一两次短期的月经紊乱一般不足为怪,但若长期(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的月经紊乱则要引起重视,应及时就医,寻找病因。而实际上月经紊乱得到正规治疗的比例很少,严重影响了女性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本刊特组织本笔谈,力求较为全面地介绍月经紊乱的相关问题,帮助基层医生更好地掌握各种情况的规范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8.
围绝经期是指绝经前后的时期 ,包括临床特征、内分泌学及生物学开始出现绝经趋势 ,即卵巢功能衰退的征兆 ,一直持续到最后一次月经后1年。围绝经期开始年龄约在40岁左右 ,持续时间个体差异较大 ,短者1年、长者高达12年 ,绝经的年龄一般在45~55岁。在围绝经期 ,由于卵巢功能衰退 ,体内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 ,神经内分泌系统不适应雌激素水平骤降而发生紊乱 ,出现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失调症状 ,称此为围绝经期综合征。其发病率占75 % ,其中25 %的患者症状明显 ,需要治疗。1发病机制妇女进入围绝经期后 ,卵巢功能开始衰退 ,卵巢对垂体促性腺激素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实施辨证心理护理对治疗效果影响。方法将2008年6月-2009年11月,在我科就诊的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120例,随机分组,两组治疗相同,观察组、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观察组除一般护理外根据辨证分型辅以辨证心理护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实施辨证心理护理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10.
浅谈围绝经期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一生分为新生儿期、儿童期、青春期、育龄期、更年期和老年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自1994年开始,临床上把更年期这一阶段分为围绝经期和绝经期。 围绝经期又分为绝经前期和绝经期。绝经前期是指月经完全停止之前的一段时间,大约1~8年。绝经期指最后一次月经来潮后的一年时间。这段时期是一个妇女从有生殖能力到无生殖能力的过渡阶段,是卵巢功能自然衰退的过程。伴随着卵巢功能的逐渐衰退到生殖功能终止,妇女在这段时间将发生不同程度的生理、心理方面的变化,从而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我们称之为“围绝经期综合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健康的要求、对生命质量的要求日渐增高,  相似文献   

11.
围绝经期综合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病因、发病机制目前仍存在异议和争论。国内外尚无系统、规范的治疗方案,较为一致的是肯定激素疗法(HT)对改善症状的疗效,但认识到单纯HT治疗不全面,主张采取综合治疗。本文重点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症状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围绝经期综合征(perimenopausal syudrome,PMS)是指妇女从生育旺盛的性成熟期进入老年期的过渡期,在绝经前后由于卵巢功能衰退的内分泌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躯体和精神心理的症状[1],据研究表明,我国妇女平均绝经年龄为49岁,近年来在固绝经期女性的发病率高速84.2%.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脏躁"、"月经不调"等多种疾病的范畴,现代中医称"经断前后诸证".  相似文献   

13.
张建青 《家庭医学》2008,(12):42-44
多数妇女50岁左右总感觉自己身体这也不舒服,那也不合适,其实女性围绝经期(旧称“更年期”)的表现。近年来,由于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许多女性进入“围绝经期”有提前趋势。那么,我们该如何保持健康的心态,又该如何平稳度过这段特殊时期?  相似文献   

14.
围绝经期妇女饮食习惯与围绝经期综合征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了解广东地区围绝经期妇女饮食习惯与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对4 489名 40~65岁妇女进行围绝经期综合征与饮食习惯调查。结果: 文化程度高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牛奶及豆制品的摄入量所占比例较大; 经常喝牛奶及经常吃豆制品者其围绝经期综合征较不喝牛奶及不吃豆制品者发生率低; 嗜好饮茶者占 37. 3%, 其围绝经期综合征、关节疼痛发生率低于不饮茶者。结论: 围绝经期综合征除药物治疗外, 改变饮食习惯, 增加牛奶及豆制品的摄入,可降低或减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多因卵巢内分泌功能异常、生殖器良性病变或肿瘤等所导致。治疗围绝经期功血,首选药物治疗,原则为止血、调整月经和诱导闭经,药物治疗无效则手术治疗。通过控制出血和预防子宫内膜增生症达到围绝经期功血患者调节周期的目的。方法有药物治疗(雄激素、雌激素、孕激素、米非司酮、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手术治疗(诊断性刮宫、子宫内膜切除术、子宫切除术、射频消融术、介入治疗);中西医联合治疗等。  相似文献   

16.
1女性一生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女性从胎儿形成到衰老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生理过程。医学上常根据女性卵巢功能的出现到消失的过程,把女性的一生分为7个生理阶段:胎儿期、新生儿期、儿童期、青春期、性成熟期、绝经过渡期和绝经后期。每一期都是以前一期为基础,同时又影响着下一期,好似一条生命链,环环紧扣,任何一个环节断裂必然会影响下游链的正常运转。  相似文献   

17.
所谓的围绝经期综合征又名更年期综合征,指代的是女性在绝经期前后体内出现激素波动的一种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症状,此外还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一组症候群。根据女性绝经情况的表现来看,可以将其分为人工绝经、自然绝经两种。自然绝经指代的是女性体内卵巢部位卵泡用尽,或者卵巢中的生育卵泡以及对女性体内促性腺激素失去了反应,导致卵泡不能再自行分泌雌激素,由此导致女性子宫内膜不再生长,出现绝经现象。人工绝经指代的是通过手术方式,将患者卵巢进行切除,或者采用其他方式停止卵巢功能,例如化疗以及放射性治疗等。如果只切除患者子宫部位但是却保留单侧卵巢或者双侧卵巢者,不能被称为人工绝经。  相似文献   

18.
王海英 《职业与健康》2009,25(24):2736-2738
目的探讨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及影响因素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选取北京市顺义区医院收治的72例妇科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针对围绝经期症状、心理等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主要心理因素症状为易怒(86.1%)、常感烦恼(82.0%)、不满意(82.0%)等;主要症状体征为失眠健忘(91.7%)、潮热汗出(86.1%)、情绪烦躁(72.2%)、腰颈酸痛(77.8%)、口干舌燥(90.3%)。结论围绝经期症状除生理因素外还与妇女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有关,针对个性特点,配合精神和心理方面治疗,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助于防治围绝经期综合征。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研究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生殖健康现况及围绝经期症状的影响因素,为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生殖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台州市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内的围绝经期妇女中随机抽取413例围绝经期社区妇女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围绝经期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症状、Kupperman评分,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疲乏(19.85%)、眩晕(17.19%)、骨关节痛(15.74%)为主要症状;51~60岁年龄段平均Kupperman评分高于40~50岁年龄段(P<0.05)。51~60岁年龄段以中度、重度多见,40~50岁年龄段以正常、轻度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1~60岁年龄段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87.1%,高于40~50岁年龄段的6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绝经期综合征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文化程度、月经情况及运动与Kupperman评分值有关,高年龄、高文化程度为Kupperman高评分的危险因素,更易发生围绝经期综合征,月经正常及有运动习惯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保护性因素。结论早期预防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有良好的延缓及防治作用,应加强围绝经期妇女的保健工作。  相似文献   

20.
女性在绝经后将度过人生中漫长的时间,围绝经期症状常影响到她们的正常生活与工作.最传统的治疗方法为激素替代疗法,多年来该治疗存在较大的争议.非激素类药物、中药治疗、植物替代疗法等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干细胞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实验研究中也取得一定的研究进展,该文将对以上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做进一步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