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6 毫秒
1.
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细胞亚群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T细胞亚群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变化。方法66例CHB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苦参素葡萄糖注射液联合水飞蓟宾葡甲胺或单用水飞蓟宾葡甲胺治疗3月。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CD4+、CD8+和CTL细胞。结果在苦参素治疗3个月后患者CD3(+72.47±5.14%)、CD4(+37.81±5.04%)和CTL细胞(21.46±4.53%)均较治疗前(68.85±7.31%、33.61±7.33%和18.11±5.21%)升高,也较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分别为67.51±5.26%、32.58±5.52%和17.63±3.56%)升高(P0.05或P0.01)。苦参素治疗患者HBV DNA和HBeAg阴转率(分别为30.30%和24.24%)也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06%和3.03%,x2=6.53,x2=6.3,P0.05)。结论苦参素能提高CHB患者CD3+、CD4+和CTL细胞水平,并显著提高CHB患者的抗病毒应答率。 相似文献
2.
3.
T细胞亚群和TNFα与慢性肝病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采用流式细胞仪和ELISA法检测50例慢性肝炎乙肝后肝硬变患者的T细胞亚群和肿瘤坏死因子以观察其与慢性肝病的关系。结果显示:CD3^+与CD4^+数量减少,CD8^+数量增加,CD4^+/CD8^+比值下降,TNFα含量明显增高,提示T业TNFα在慢性肝腑炎症损伤和纤维化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慢性乙型肝炎的Th细胞亚群及相关细胞因子网络失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辅助性T细胞(helper T cell,Th细胞)是根据功能分类的一个T细胞亚群,根据所分泌细胞因子的不同,Th细胞可分为Th0、Th1、Th2和Th3 4种亚群,其中研究最多的是Th1和Th2两个亚群.Th1/Th2细胞及其细胞因子网络的调节对维持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至关重要.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机体后,多种因素影响Th细胞增殖并且调节其亚型比例,细胞因子网络受到破坏,在细胞因子介导下便可造成肝脏等组织和器官的损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乙型肝炎发病及其转归. 相似文献
5.
6.
目的:观察急性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外周血NK细胞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在40例急性乙型肝炎和4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别在急性期和恢复期检测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和NK(CD3-CD16+CD56+)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率(%)。结果在急性乙型肝炎急性期NK细胞计数为(15.7±7.5)%,而在恢复期则上升至(21.9±8.2)%,(P<0.05);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急性期CD3+CD4+T细胞为(35.5±6.8)%,到恢复期则显著下降(33.6±7.0)%,(P<0.05);急性乙型肝炎在急性期CD3+CD8+T细胞为(35.6±7.6)%,而在恢复期则显著下降(30.0±7.5)%,(P<0.05),后者仍比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病情恢复期高(19.1±7.1)%,(P<0.05)。结论在急性乙型肝炎病程中,NK细胞呈上升趋势,CD3+CD8+T细胞呈下降趋势,而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NK细胞及T淋巴细胞数量下降,致病情迁延不愈。 相似文献
7.
8.
慢性乙型肝炎血清五种免疫球蛋白与T细胞亚群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确诊的ASC、CPH和CAH病人(共计86例)检测IgE与T细胞亚群及其它免疫球蛋白。结果表明,IgE和IgG明显升高,二者均与CD_4/CD_3比值呈负相关,IgE较其它免疫球蛋白能更灵敏地反映肝脏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及NK细胞含量的变化,进一步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免疫功能状况。方法收集4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实验组,其中HBe Ag阳性20例,阴性28例,选择26名健康人群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血清中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和NK细胞的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CD3+T细胞、CD4+T细胞和NK细胞的含量明显降低,而CD8+T细胞含量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Be Ag阳性和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功能低下,这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判断、疾病进展、治疗及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慢性乙肝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宿主免疫调控紊乱是导致慢性肝损伤的主要原因,其中由T细胞亚群介导的细胞免疫以及细胞因子(CK)网络的调控异常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急性乙型肝炎(AHB)与慢性乙型肝炎(CHB)急性发作患者外周血中HBcAg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数量差异.方法:选择HLA-A2阳性的AHB患者17例和CHB患者13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Tetramer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HBcAg特异性CTL细胞频率.结果:30份PBMC标本中测得HBcAg特异性CTL为0.071-31.610,而阴性对照的健康者PBMC标本检测值仅为0.003.AHB患者的HBcAg特异性CTL显著高于CHB患者(9.601±10.425vs0.259±0.193,P=0.002).结论:外周血中HBcAg特异性CTL的数量在AHB与CHB急性发作患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有望成为早期鉴别上述两种疾病状态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12.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及病情严重程度与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水平的关系。方法从29例人白细胞抗原(HLA)-A2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及免疫耐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HLA-A2*HBcAg抗原表位肽-五聚体复合体及CD8单克隆抗体染色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特异性的CTL细胞。并对6例急性发作患者进行动态检测HBV特异性的CTL、肝功能和病毒载量。结果19例急性发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五聚体阳性细胞占CD8阳性细胞的比例平均为1.4%±0.8%,而10例免疫耐受患者为0.6%±0.4%,两组间比较,t=2.18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急性发作导致重型肝炎的患者中,乙型肝炎核心抗原特异性CTL细胞阳性率平均为1.3%±1.0%,而非重型肝炎患者为1.4%±0.8%,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12周的随访期内,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病毒载量逐渐下降,但乙型肝炎核心抗原特异性CTL维持在较高的水平(>0.7%)。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急性发作与HBV特异性CTL有关,但主要的肝细胞损害可能并非直接由HBV特异性CTL引起的。 相似文献
13.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NK细胞和T淋巴细胞计数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NK细胞和T淋巴细胞数量的变化。方法在56例乙型肝炎肝衰竭、49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和41例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3+T细胞、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和NK(CD3-CD16+CD56+)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率(%)。结果肝衰竭患者CD3+T细胞和CD3-CD16+CD56+NK细胞计数比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显著性降低(P0.0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D3-CD16+CD56+NK细胞计数比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显著性升高(P0.05)。结论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外周血T细胞和NK细胞数量减少,而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细胞数量增多。 相似文献
14.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前C区变异株检测及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HBV前C区变异与机体CD4/CD8比值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msPCR法检测53例HBV DNA阳性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HBV前C1896变异,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亚群改变。结果53例重型肝炎患者HBV前C区变异的检出率为71.7%,以HBeAg(-)/HBeAb( )组为最高,与其他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变异株组CD4水平高于野生株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而CD8低于野生株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患者病死率高。结论变异株的检出主要集中在HBeAg(-)/HBeAb( )患者中,随病情加重检出率也增高。HBV变异株组比野生株组有更高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肝脏瞬时弹性检测仪(Fibroscan)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应用.方法:收集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10例,其中包括23例慢性重型肝炎及65例肝硬化患者,使用Fibroscan检测肝脏硬度值,同时检测乙肝标志物HBV DN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水平.结果: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肝脏硬度值显著高于非肝硬化患者.肝脏重度炎症如重型肝炎,也可导致肝脏硬度值增大.年龄和性别因素可能对肝脏硬度值有影响.结论:Fibfroscan是评价慢性乙肝患者肝脏纤维化程度和诊断肝硬化的有效方法.在对个体病例进行分析时,需要考虑年龄和性别、肝脏炎症因素对肝脏硬度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慢性乙型肝炎并发肝硬化的转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远期并发代偿性和失代偿性肝硬化的概率和预示肝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CHB肝脏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与发生肝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经临床病理确诊的382例CHB患者,包括HBeAg阳性者262例,HBeAg阴性者120例,随访肝硬化的发生率。采用Cox生存分析统计代偿性和失代偿性肝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平均随访88.64周后,75例(19.6%)发生代偿性肝硬化,年发生率0.90%;32例(8.4%)进展为失代偿性肝硬化,年发生率0.39%。262例HBeAg阳性CHB患者中48例(18.3%)发生代偿性肝硬化,年发生率0.84%,18例(6.87%)进展为失代偿性肝硬化,年发生率0.32%。120例HBeAg阴性CHB患者中27例(22.5%)发生代偿性肝硬化,年发生率1.01%,14例(11.61%)进展为失代偿性肝硬化,年发生率0.54%。HBeAg阴性CHB与HBeAg阳性CHB的代偿性和失代偿性肝硬化发生率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肝脏纤维化分期为CHB发生代偿性和失代偿性肝硬化的危险因素(P<0.01),纤维化每增加1期,发生代偿性肝硬化的危险度增加2.14倍(HR:2.14,95%CI:1.67~2.75),发生失代偿性肝硬化的危险度增加1.70倍(HR:1.70,95%CI:1.22~2.36);炎症分级不是其危险因素。结论CHB患者代偿性肝硬化年发生率为0.90%,失代偿性肝硬化年发生率为0.39%,HBeAg阴性CHB和HBeAg阳性CHB肝硬化发生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脏纤维化分期的严重程度与代偿性和失代偿性肝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CD8+ T 淋巴细胞功能的变化。方法利用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抗原肽四聚体标记技术检测 HBV 的特异性 CD8+ T 淋巴细胞,并检测其细胞因子的分泌能力,分析其与病毒学指标及临床生化指标的关系。结果人类白细胞相关抗原(HLA)-A 基因型为 A02或 A24的42例患者中,有11例患者至少检出一种被四聚体识别的 HBV 特异性 CD8+ T 淋巴细胞,白细胞介素2(IL-2)及γ(IFN-γ)干扰素的分泌能力相对于其自身的外周血总 CD8+ T 淋巴细胞显著降低(t=14.231、10.450,P <0.01)。检出抗原特异性 CD8+ T 淋巴细胞的患者,其血清ALT 的水平较阴性患者高(t=2.306,P <0.05),而 HBV DNA 水平却相对低(t=-4.447,P <0.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的抗原特异性 CD8+ T 淋巴细胞的功能存在明显的缺陷,可能与病毒抗原的持续刺激导致功能耗竭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B)、乙肝肝硬化(LC)、乙肝肝癌(HCC)患者血清中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变化,为慢性乙型肝炎至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免疫变化研究提供线索,并为患者的临床治疗研究提供免疫学指标。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1年1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就诊的40例CHB患者、40例LC患者、53例HCC患者,用Luminex技术检测血清中Th1类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2、干扰素(interferon,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水平及Th2类细胞因子(IL-4、IL-6和IL-10)水平,并将2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除TNF-α外,CHB组、LC组和HCC组Th1类IL-12、IFN-γ和Th2类IL-4、IL-6、IL-10细胞因子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CHB组中大部分Th1类和Th2类细胞因子都高于LC组和HCC组;HCC组中TNF-α细胞因子水平要高于CHB组、LC组。结论 CHB、LC和HCC患者体内Th1/Th2细胞因子分泌水平受到抑制,Th1/Th2平衡发生漂移,对HBV病毒的清除作用受到抑制。TNF-α在肝癌发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