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肛管的境界有两种说法。通常所说的肌管指肛缘至齿状线的部分,即解剖肛管,外科肛管指肛缘至肛管直肠环上缘平面,包括齿状线以一卜约1.5cm的部分,长约4cm。肛缘向内约1.5cm有一环状沟样间隙,叫肛自线,足内外括约肌在体表的分界。齿状线距肛缘约2cm,由肛瓣、肛柱组成。齿线上下的结构存在明显差异(见表1)。  相似文献   

2.
周伟文 《护理与康复》2010,9(5):458-458
肛查是产科工作中观察产妇产程最基础的专业技术操作,可以了解宫颈的软硬度、厚簿、宫口扩张程度,可反映产程进展的情况,及时指导产程处理。而肛查需要通过操作者的感觉和经验来完成。为了提高对新护士肛查带教的效果,笔者自行制作肛查模具用于肛查带教,应用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铜离子电化学疗法治疗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痔疮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我国痔疮发病率达54%。痔是肛垫病理性肥大、移位及肛周皮下血管丛血流瘀滞形成的团块。直肠下段的肛垫组织是人体的正常解剖结构,有重要的生理功能。痔组织与肛垫组织形态基本相同,即由扩张的血管、Treitz肌、弹性纤维和结缔组织构成,30岁以后Treitz肌开始退化,出现断裂、扭曲和疏松,弹性纤维减少;至老年则发生退行性变,肛垫有突出肛管腔的趋势。Treitz肌断裂,支持组织松弛,肛垫可出现回缩障碍,从原来固定于内括约肌的位置下移。肛垫下移又加重了肛垫内静脉的迂曲扩张,血管的脆性增加,一旦受到机械性损伤,极易发生出血等症状。出血是痔最常见的临床症状,长期的慢性出血可发生贫血。脱垂是痔的另一主要症状。当Treitz肌和Parks韧带变性、断裂时,肛垫难以恢复到正常位置而形成痔。  相似文献   

4.
李敏  覃勤  黄小瑜  徐娟  毛艳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0):7446-7446
对直肠肠源性囊肿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女,10月龄。因反复肛内肿物脱出2个月于2010—06—08人院。2个月前患儿于便时肛内肿物脱出肛外,便后肿物能自行回纳入肛中,便时患儿哭闹,无便血,未行诊治。  相似文献   

5.
肛乳头尖锐湿疣变1例浙江绍兴第二医院肛肠科严水根病例报告患者女,44岁。便时肛内肿物脱出3年,近期加重。1989年10月便后肛内肿物脱出可自行回纳肛内,大便每日1次,无明显痛苦。嗣后肛内肿物脱出物逐渐增大;至1992年8月,肛门处呈持续性胀痛,便后肿...  相似文献   

6.
《中华护理教育》2006,3(2):76-76
背量 王女士,69岁。因老年慢性支气管炙,肺气肿继发肺性脑病入院。入院时浅昏迷,二便失禁,肛用湿疹,肛脱。责任护士每日予以温水擦浴、肛周清洗、托扶、施药等,护理后病人逐渐清醒,咳喘症状缓解,肛周皮肤恢复正常。然而护士发现病人消极进食,甚至服药也不敢多饮水。原因何在呢?护士来到了病人床边。  相似文献   

7.
邢改 《护理研究》2006,20(10):2763-2764
混合痔是肛垫的病理学肥大,即Treitz肌松弛、延长、断裂,使肛垫从原来固定于内括约肌的位置下移而形成的,促使肛垫下移的因素很多,除先天性Trcitz肌发育不良的遗传因素、年龄因素外,如便秘、怒挣、久泻外痢,排便习惯不良、盆底肌松弛或下降及括约肌动力失常等,均可增大下推肛垫的垂直压力,使Trcitz肌过度伸展,断裂,导致肛垫下移;肛垫内动静脉吻合因激素、  相似文献   

8.
在临床上,一些长期卧床的患者无法自行排便,常常需要灌肠或开塞露纳肛等。开塞露纳肛时,由于开塞露前端偏短,药液无法完全挤入肛门,影响通便效果。现介绍一次性吸痰管在开塞露纳肛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痔病是一个古老的常见病,人们对痔的认识已有4000年的历史,一直以来,有关痔的学说层出不穷。1975年Thompson首次提出“痔是人人皆有的正常解剖结构,在直肠下端的唇状肉赘称肛垫,肛垫的病理性肥大即为痔。”即:“肛垫学说”。1994年Lorder等进一步提出内痔发生的肛垫下移学说:  相似文献   

10.
TME结肛吻合术术后肛周护理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TME结肛吻合术术后肛周护理的重要性及具体措施。方法 采取有效的护理手段,尽可能减少肛周近远期并发症。结果 经随访,肛门功能6—9月后开始恢复,12个月左右可达到一定程度的自主探便状态,18—24月后多数病例大便次数接近正常。结论 加强术后肛周护理对减少吻合吸肛周盆腔并发症及促进术后肛门括约肌恢复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影响低位直肠癌手术保肛的相关因素。方法将341例低位直肠癌患者按是否施行保肛手术而分为APR组和SP组,对两组病例临床资料(包括肿瘤下缘距肛缘的距离、患者年龄、性别、BMI)及病理资料(包括肿瘤周径、肿瘤位置、肿瘤大体分型、分化程度和Dukes分期)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PR组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显著小于SP组,肿瘤周径小于1/2周、1/2~3/4周、大于3/4周及全周四者保肛率依次下降(P〈0.01),对于肿瘤周径小于1/2周者,肿瘤主体位于后壁、侧壁及前壁者三者保肛率依次下降,但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大体分型中,肿块型、溃疡型及浸润型三者保肛率依次下降(P〈0.05),肿瘤病理呈高、中、低分化癌者三者保肛率逐渐下降(P〈0.01),低位直肠癌Dukes A、B、C、D期四者保肛率呈逐渐下降趋势。青年人、男性、BMI≥23的患者其保肛率显著低于中老年人、女性及BMI〈23的患者(P〈0.05)。结论肿瘤下缘距齿状线或肛缘的距离是低位直肠癌手术保肛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肿瘤周径、肿瘤病理分期、肿瘤主体位置、肿瘤大体分型、肿瘤分化程度及患者的性别及BMI等均可对低位直肠癌手术保肛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人工肛袋与气囊尿管在IC U大便失禁患者的应用效果,探讨护理大便失禁的最佳方法。方法将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79例大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使用人工肛袋接持续负压引流,另一组应用一次性气囊尿管引流,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发生粪液渗漏与堵塞情况,以及发生肛周皮肤潮红与糜烂情况。结果使用人工肛袋的大便失禁患者发生粪液渗漏、堵塞、肛周皮肤潮红、糜烂的情况明显低于使用气囊尿管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便失禁患者应用人工肛袋接持续负压引流较应用一次性气囊尿管引流的护理效果好,发生肛周皮肤并发症少,可以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医疗费用,提高工作效率及护理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婴儿肛周湿疹是婴儿夏季的常见病,患儿临床表现为肛周胡红,便后擦洗时哭闹不止,不能入睡。我们用红霉素眼膏治疗婴儿肛周湿疹6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为了准确地监测产程进展,避免肛诊弊端,对正常初产妇100例,临产后随机分为阴道检查组(阴查组)和肛诊组。阴查组采用新洗灵消毒后行阴道检查,肛诊组沿用传统肛诊,每例均用单盲法作阴道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表明,阴查组细菌培养阳性率低于肛诊组,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5),产后抗生素的使用两组无差异,产妇伤口均为Ⅰ期愈合;未发现有产褥感染和新生儿感染;产道局部新洗灵消毒无任何不良反应。临产后采用新洗灵消毒后作阴道检查监测产程,并无感染率增加之嫌。  相似文献   

15.
林静 《护理研究》2010,(3):700-700
[目的]评价龙珠软膏治疗老年病人肛周红肿的临床效果。[方法]将住院期间发生肛周红肿老年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在常规处理后使用龙珠软膏涂抹肛周红肿处,对照组则用红霉素软膏进行治疗。1个疗程后分别观察两组病人肛周红肿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治愈率94.9%,对照组治愈率6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龙珠软膏治疗老年病人肛周红肿效果好、方法简单。  相似文献   

16.
肛周肿痛是肛门病变或肛周手术后的常见症状,我科近六年来采用五倍子汤熏洗治疗肛周肿痛患者120例,都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该治疗方法使用简单,方便,病人无痛苦,且易于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17.
肛管和直肠下部有丰富的蜂窝组织,容易发生感染,生成肛、直肠周围脓肿。这类脓肿的绝大部分由肛窦炎和肛腺感染引起。肛腺感染后,在内、外括约肌之间生成脓肿,然后沿联合纵肌纤维向各方蔓延解。向下到肛门形成肛周脓肿。由于肛周脓肿感染途径和解剖部位的特殊性,无论脓肿。切开还是任其自行破溃,其后遗症多成肛瘘,给病人带来长期的痛苦,而且肛瘘的治疗也远比肛周脓肿的治疗复杂。近年来,我们采取了脓肿和引起脓肿的肛腺、肛窦一同切开的方法治疗肛周脓肿,避免了肛周脓肿切开后肛瘘的发生,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中下段直肠位于腹膜返折平面以下,肛直肠环以上,距肛缘5-8cm。位于该部位的直肠癌采取什么术式治疗,尚无定论。我们采用保肛手术治疗中下段直肠癌28例,效果良好,现报遭如下。  相似文献   

19.
谈灌肠操作与肛直肠角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灌肠操作必须注意人体所固有的肛直肠角及其变化。[1]肛直肠角是肛道长轴与直肠纵轴形成的向后开放的夹角。[2]作者通过大量灌肠操作体会到:灌肠操作中若注意肛直肠角的变化度数,则可使该项处置更加完善,效果更安全顺利而无痛苦。1人体肛直肠角及其变化1.1肛...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经会阴三维超声对妊娠晚期女性盆底结构的观察,通过测量肛提肌裂孔面积来探讨妊娠对盆底解剖结构的影响。方法 应用经会阴三维超声,对盆底功能正常组孕妇106例及存在压力性尿失禁异常组孕妇20例进行盆底结构观察,Valsalva动作时动态三维超声成像测量肛提肌裂孔面积(cm2)及超声断层成像观察肛提肌形态有无断裂。 结果 盆底功能异常组Valsalva动作后肛提肌裂孔面积(cm2)均明显大于正常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肛提肌裂孔面积此指标能反映妊娠期女性盆底结构改变情况,有助于评估肛提肌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