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Yin L  Pi Y 《眼科学报》2010,25(2):70-71
目的:观察羊膜移植手术对于减少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2006-2010年期间该院收治的Ⅲ度角膜碱烧伤的患者19例23眼,其中行羊膜移植术(治疗组)11例13眼,未行羊膜移植术(对照组)8例10眼.该两组的年龄和手术外的处理基本匹配.伤后3 d治疗组行羊膜移植术.分别在伤后14、60 d测量各组角膜新生血管面积.应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将此两组的面积进行配对t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烧伤后14 d治疗组新生血管面积(62.133±8.571)mm2,明显低于对照组(89.561.4±9.741)mm2,治疗组较对照组减低30.6%,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烧伤后60 d治疗组新生血管面积(112.019±17.362)mm2,明显低于对照组为(129.481±13.534)mm2,治疗组较对照组减低13.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羊膜移植术能明显抑制碱烧伤所致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  相似文献   

2.
郭青  皮裕琍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12):2253-2255
目的:评价组织工程上皮移植在碱烧伤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症中对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

方法:回顾性非随机的病例研究。2006/2011年我院收治的19例(23眼)完全性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症的碱烧伤患者, 10例13眼行组织工程上皮移植,9例10眼行羊膜移植。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后均用裂隙灯观察角膜新生血管情况,在术后第21,60d对角膜新生血管进行评分比较。

结果:术后第21d和术后第60d组织工程上皮移植组和羊膜移植组角膜新生血管均较术前明显减少( P<0.05),在术后两个评价时间点,组织工程上皮移植组平均角膜新生血管分数明显低于羊膜移植组。

结论:对碱烧伤所致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的患者,组织工程上皮移植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作用明显好于羊膜移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兔角膜碱烧伤立即行新鲜羊膜移植后的角膜病理学和超微结构变化。方法40只新西兰白兔中随机取4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剩余36只制作双眼碱烧伤模型,右眼立即行新鲜羊膜移植术,左眼不做羊膜移植。分别在术后7、14、28d取材分别行HE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光镜、电镜结果显示:羊膜移植组与未移植组相比,上皮愈合好,基质纤维排列整齐,炎细胞浸润轻,新生血管少。结论兔角膜碱烧伤急性期行新鲜羊膜移植可以减少炎症反应、促进角膜上皮愈合、减轻角膜瘢痕形成、减少角膜新生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活体动态观察人羊膜匀浆提取液对大鼠角膜碱烧伤后角膜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羊膜匀浆提取液应用于角膜碱烧伤后的临床价值及作用机理。方法 SD大鼠40只(40只眼),通过1 mol/L的氢氧化钠( NaOH)溶液建立右眼角膜碱烧伤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行人羊膜匀浆提取液( AM)点眼,每日4次,对照组用PBS液点眼,每日4次。碱烧伤后行共聚焦显微镜动态观察大鼠角膜各层细胞数量以及形态的变化。结果实验组角膜上皮层炎症细胞形成晚,数量较少;基质层纤维结构排列较为规则,肌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激活较少、角膜新生血管数量少,管径细。结论新鲜人羊膜匀浆提取液可以有效促进大鼠碱烧伤后角膜上皮细胞的增殖,抑制炎症细胞浸润,减少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抑制成纤维细胞的激活和增殖,减少角膜瘢痕的形成,有利于碱烧伤后大鼠角膜的透明愈合。  相似文献   

5.
何志  张明昌  张莹 《眼科研究》2010,28(1):25-28
目的检测大鼠角膜碱烧伤后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水通道蛋白1(AQP1)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角膜新生血管(CNV)形成中的作用。方法碱烧伤诱导CNV模型,将25只sD大鼠按处死的时间点不同分成5组,每组5只。每日裂隙灯下观察CNV的生长情况,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RT-PCR法检测AQP1及VEGF在大鼠CNV形成中的表达。结果在正常大鼠角膜组织中,AQP1和VEGF不表达或弱表达。碱烧伤后1d,AQP1表达开始增强,第7天表达最强,14d下降,21d时仍有弱表达。RT—PCR检测显示碱烧伤后AQP1表达增强,在伤后第7天表达最明显,21d后呈弱表达(t1d=3.491,t4d=10.690,t7d=12.936,t14d=10.767,t21d=8.594,P〈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表明,VEGF与AQP1的表达分布相似,强度较弱,统计学分析表明二者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834,P〈0.05)。结论AQP1在碱烧伤后角膜巾的表达水平与新生血管的形成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角膜碱烧伤兔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BMSC)移植后不同时间受损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neovascularization,CNV)发生情况,探讨BMSC移植后对碱烧伤CNV的抑制作用。方法 取日本大白兔24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2只,实验组进行烧伤后BMSC移植,体外分离培养得到BMSC,制备中度角膜碱烧伤模型,随后行BMSC移植。对照组不进行移植。分别于移植后3d、14d、28d观察CNV生长状态、计算CNV面积、采用RT-PCR检测角膜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情况。结果 BMSC贴壁生长,呈长梭形,CD90呈现高表达(表达率97.94%),CD31低表达(表达率0.15%)。BMSC移植后28d时实验组角膜较对照组明显透亮,新生血管面积显著减小(P<0.05)。BMSC移植后14d、28d,实验组MMP-2基因条带的灰度值均低于对照组(均为P<0.05),实验组MMP-2mRNA表达低于对照组且14d时差异最明显(P<0.01)。BMSC移植后3d,实验组TNF-α基因条带灰度值较对照组低,实验组TNF-αmRNA的表达明显受到抑制,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d时,实验组TNF-α基因表达仍低于对照组(P<0.05),28d时实验组与对照组TNF-αmRNA表达量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SC通过抑制MMP-2的表达,减少细胞外基质的溶解,抑制CNV的形成;通过降低炎性细胞因子TNF-α的表达,减轻局部炎症反应,从而抑制CNV的生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在兔角膜新生血管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并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小干扰RNA(siRNA)对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

方法:健康新西兰白兔22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及正常对照组,实验组兔双眼行碱烧伤法建立角膜新生血管模型,造模后每日裂隙灯检查角膜形态学改变并计算新生血管面积,同时自造模当日起右眼每日结膜下注射siRNA 1U组成siRNA治疗组,左眼以control siRNA为实验对照组,分别于术后3、7、14、21d取角膜组织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EPO的表达情况。

结果:实验组最早于碱烧伤后3d可见CNV长入,7~14d生长最为旺盛,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见随碱烧伤时间延长,角膜EPO的表达逐渐增加; siRNA治疗后CNV延迟长入,面积较实验对照组明显减小,炎性细胞浸润减轻,且角膜中EPO的表达较前者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EPO可能在CNV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碱烧伤后siRNA的早期干预可能通过影响EPO的表达而抑制CNV的生长。  相似文献   


8.
温舒  杨炜 《眼科新进展》2018,(1):039-43
目的 研究氢气水(H2水)滴眼对大鼠碱烧伤诱导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抑制作用并探讨H2水抑制CNV的机制。方法 SPF级SD大鼠48只48眼,成功建立碱烧伤诱导CNV模型,随机分为空白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给予1.6×10-6 H2水滴眼,对照组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滴眼,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分别在模型建立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4天测量CNV长度,计算CNV面积。碱烧伤后第14天深麻醉下取大鼠角膜及房水,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角膜组织中PEDF蛋白表达,RT-PCR法检测角膜组织中PEDF mRNA表达,ELISA检测房水内TNF-α蛋白表达。结果 角膜碱烧伤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治疗组新生血管面积分别为(3.26±1.82)mm2、(8.59±3.98)mm2和(3.24±2.34)mm2;对照组分别为(4.27±2.68)mm2、(6.44±4.67)mm2和(15.98±4.75)mm2;空白组分别为(9.49±2.79)mm2、(17.71±4.06)mm2和(25.35±1.40)mm2。碱烧伤后第3天、7天和14天,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小于空白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碱烧伤后第3天和第7天,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碱烧伤后第14天治疗组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碱烧伤后第14天,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治疗组角膜上皮层PEDF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和空白组明显增强,基质层新生血管极少;RT-PCR检测结果显示,治疗组PEDF mRN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空白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ELISA检测结果显示,治疗组房水中TNF-α蛋白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与空白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结论 1.6×10-6 H2水滴眼能有效抑制大鼠碱烧伤诱导的CNV。  相似文献   

9.
贝伐单抗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贝伐单抗(avastin)局部应用对小鼠角膜新生血管(CNV)的抑制作用。方法通过碱烧伤建立CNV模型,将30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5组,A组贝伐单抗1mg/mL每日点眼2次;B组贝伐单抗3mg/mL每日点眼2次;C组贝伐单抗5mg/mL每日点眼2次;D组0.1%地塞米松每日点眼2次;E组生理盐水每日点眼2次。分别于术后3、7、14d观察CNV情况并拍照。术后第14天,处死全部小鼠,行CNV内皮细胞荧光标记,计算CNV所占全角膜面积的比例。结果各组CNV面积为A组(37.11±3.17)%、B组(29.75±3.56)%、C组(18.76±2.55)%、D组(20.91±2.75)%,E组(41.65±2.11)%。各组小鼠CNV面积依次为c组〈D组〈B组〈A组〈E组,C组同A、B、E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与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4)。结论局部应用贝伐单抗对小鼠角膜化学烧伤后的CNV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AIM: To investig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local and systemic administration of AMD3100 for alkali burn induced 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 (CNV) in mice. METHODS: CNV was induced in vivo by alkaline burn of cornea in C57BL/6 mice. AMD3100 was administrated topically by subconjunctival injection or systemically by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for 7 days; balanced salt solution was administrated topically or systemically as a control respectively. Inflammatory index was evaluated by slit-lamp biomicroscopy and inflammatory cells infiltrated to cornea tissue were detected by histologic analysis at multiple time points. CNV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local and systemic treated mice 2 weeks after alkali burn, as quantified by CD34 immunostaining. Fluorescence-Activated Cell Sorter Analysis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mobilizing effects of EPC in mice after subconjunctival injected or intraperitoneal injected AMD3100. Immunohistochemistry was used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 of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PC) marker proteins VEGFR2 and CD34. RESULTS: Three days after alkali burn, infiltration of inflammatory cells was found in corneal tissue. At the first 7 days of local injection group, the number of inflammatory cell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systemic injection group. CNV could be seen at the 7th day, and at the 14th day reached the peak, then started to decrease. The number of CNV in the subconjunctival injection group was 7.57±1.26 per 0.034mm2, compared to a number of 14.87±2.21 per 0.034mm2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On the contrary, the number of CNV in the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group was a little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16.34±1.53 per 0.034mm2 vs 13.26±1.87 per 0.034mm2. The research also showed that intraperitoneally, but not subconjunctivally injected AMD3100 could mobilize EPC. On the other hand, subconjunctival, but not intraperitoneally injected AMD3100 could reduce the expression of EPC marker proteins. CONCLUSION: In mice locally administrated AMD3100 can reduce the number of alkali burn induced CNV. The number of inflammatory cells and inflammatory responses in corneal tissue.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碱烧伤后兔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的不同时期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角膜内的表达,探讨HIF-1α对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 实验研究.取30只健康家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5组,每组各6只兔,右眼采用1 mol/L氢氧化钠溶液建立角膜碱烧伤模型,左眼作为自身对照.分别于碱烧伤前和碱烧伤后1、3、5、7、14 d,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家兔角膜新生血管增生情况,HE染色观察角膜组织病理学特征,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验角膜组织中HIF-1α的表达,计算炎性细胞(多形核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和HIF-1α阳性细胞核数,对其结果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相关分析.结果 角膜碱烧伤后,HIF-1α主要表达在角膜基质中的炎性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核中.随着时间的增加,炎性细胞表达增强,HIF-1α表达量也相应增加,并于碱烧伤后5 d达到高峰,以后逐渐减少.碱烧伤后1、3、5、7、14 d,角膜组织中炎性细胞和HIF-1α表达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22.086,437.555;P均<0.05),且HIF-1α的表达与新生血管的形成在时空上一致.经相关分析,角膜中炎性细胞和HIF-1α阳性细胞表达呈正相关(r=0.860,P<0.05).结论 碱烧伤后炎症反应能诱导HIF-1α的表达,而HIF-1α能促进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分泌粒蛋白III (Scg3)抗体对兔角膜新生血管(CNV)的干预作用。方法 选取健康新西兰白兔45只,未做碱烧伤的5只作为对照组,剩余40只白兔用碱烧伤法构建CNV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20只)和干预组(20只),自碱烧伤之日起每隔2 d结膜下分别注射0.1 mL 1×PBS溶液或0.5 mg·L-1的Scg3抗体工作液。碱烧伤后14 d, Western blot检测对照组与模型组兔角膜组织中Scg3的蛋白表达。分别在碱烧伤后1 d、7 d、14 d应用眼前段分析仪测量CNV的面积和长度,应用角膜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眼表变化,利用蛋白芯片法检测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白细胞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等炎症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结果 角膜碱烧伤后14 d,模型组兔烧伤区域出现大量CNV,而干预组兔角膜无明显CNV生长。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兔角膜中Scg3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角膜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模型组兔的角膜缘内出现大量活动性CNV。角膜碱烧伤后7 ...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avastin滴眼液和结膜下注射方法对SD大鼠角膜碱烧伤后早期新生血管增生的影响。方法:制作SD大鼠角膜碱烧伤动物模型,随机分成3组,A组(对照组)、B组(avastin滴眼液组)、C组(avastin结膜下注射组),每组20只。各组分别在烧伤后3,5,7,14d应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neovascu-larization,CNV)增生情况,拍照并计算CNV面积变化。同时每组各处死大鼠5只,摘取角膜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EGFR-2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CD31表达。结果:A组在伤后各时段CNV增生面积均大于B,C组;B,C组伤后各个时段VEGFR-2及CD31的表达均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B,C两组之间CNV增生面积及伤后各时段VEGFR-2及CD31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角膜碱烧伤后早期应用avastin滴眼液和结膜下注射均能有效地抑制CNV生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碱烧伤后兔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的不同时期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角膜内的表达,探讨HIF-1α对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 实验研究.取30只健康家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5组,每组各6只兔,右眼采用1 mol/L氢氧化钠溶液建立角膜碱烧伤模型,左眼作为自身对照.分别于碱烧伤前和碱烧伤后1、3、5、7、14 d,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家兔角膜新生血管增生情况,HE染色观察角膜组织病理学特征,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验角膜组织中HIF-1α的表达,计算炎性细胞(多形核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和HIF-1α阳性细胞核数,对其结果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相关分析.结果 角膜碱烧伤后,HIF-1α主要表达在角膜基质中的炎性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核中.随着时间的增加,炎性细胞表达增强,HIF-1α表达量也相应增加,并于碱烧伤后5 d达到高峰,以后逐渐减少.碱烧伤后1、3、5、7、14 d,角膜组织中炎性细胞和HIF-1α表达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22.086,437.555;P均<0.05),且HIF-1α的表达与新生血管的形成在时空上一致.经相关分析,角膜中炎性细胞和HIF-1α阳性细胞表达呈正相关(r=0.860,P<0.05).结论 碱烧伤后炎症反应能诱导HIF-1α的表达,而HIF-1α能促进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人羊膜匀浆提取液抑制大鼠角膜碱烧伤后新生血管生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人羊膜匀浆提取液对角膜碱烧伤后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PED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的表达影响及对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SD大鼠54只建立双眼角膜碱烧伤模型,随机分为3组:A组为3g/L氧氟沙星滴眼液组,B组为10g/L泼尼松龙滴眼液组,C组为新鲜人羊膜匀浆提取液组,并分别于治疗后不同时间点进行角膜新生血管增生情况观察,HE染色病理学观察,免疫组化行VEGF和PEDF的表达检测。结果:B,C组比A组新生血管增生少,多形核白细胞(poly-morphonuclear leukocyte,PMN)浸润程度轻,VEDF表达水平显著降低,但B,C两组之间VEDF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C组PEDF表达水平显著高于A,B组(P<0.01),但A,B之间PEDF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新鲜人羊膜匀浆提取液能减少碱烧伤后角膜组织中PMN浸润,增强角膜组织PEDF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大鼠碱烧伤后不同时期角膜组织病理学变化、瘦素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epitheliumderivedfactor,PEDF)的表达以及乙酰半胱氨酸对瘦素和PEDF表达的影响,探讨他们与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neovascularization,CNV)的关系。方法 使用碱烧伤诱导大鼠CNV模型,采用浸润1mol?L-1NaOH溶液,直径为3.0mm的单片滤纸,准确置于大鼠右眼角膜中央23s制作CNV模型。75只大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25只,左眼为正常对照眼。A组自烧伤之日起每天滴注PBS液;B组每天滴注乙酰半胱氨酸;C组烧伤后7d之内每天滴注PBS液,7d后每天加滴乙酰半胱氨酸。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CNV,分别计算CNV长度和面积,并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B组CNV生长趋势与A组、C组基本相似,但较A组、C组生长迟缓,C组比A组缓慢,但稍快于B组。C组角膜病理变化与A组相似,较B组稍重。除4d时A组和C组间CNV长度及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外,余时间点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角膜碱烧伤后,瘦素和PEDF的表达开始增高。伤后7d,各组瘦素表达:A组、B组、C组分别为0.2761±01144、02322±0.0749、0.2692±0.0646,PEDF表达分别为0.3521±0.1074、0.3899±0.0721、0.3561±0.1233,三组瘦素、PEDF表达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显示,A组与B组、B组与C组瘦素、PEDF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伤后14d,各组瘦素与PEDF的表达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各组间两两比较显示,瘦素、PEDF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瘦素和PEDF表达水平与CNV的生成具有相关性,乙酰半胱氨酸能有效降低瘦素的表达,提高PEDF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探讨新鲜羊膜移植术在早期角膜碱烧伤治疗中对角膜新生血管和上皮愈合作用的影响 ,并与保存羊膜作比较。方法 :以 48只新西兰大白兔制作角膜碱烧伤模型 ,烧伤后 48小时设立新鲜羊膜移植组、保存羊膜移植组和对照组。术后每日观察角膜新生血管和上皮愈合情况。并于术后 14天、 30天以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定量测定新生血管和上皮愈合面积。结果 :新鲜羊膜移植组角膜新生血管面积小于保存羊膜移植组 ,两者均小于对照组 (P <0 0 1)。术后 14天新鲜羊膜移植组角膜上皮愈合面积较保存羊膜移植组大 ,两者均较对照组愈合快 (P <0 0 1)。结论 :在角膜碱烧伤早期治疗中 ,新鲜羊膜移植可抑制角膜新生血管和促进角膜上皮愈合 ,其效果优于保存羊膜移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Paxillin(PXN)-pY31、PXN-pY118在小鼠角膜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方法 取健康6~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36只,均右眼建立角膜碱烧伤模型为实验组,左眼不作任何处理为对照组,观察碱烧伤后1 d、3 d、5 d、7 d、10 d、14 d 角膜新生血管情况,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Western blot 检测实验组碱烧伤后1 d、3 d、5 d、7 d时PXN-pY31、PXN-pY118在角膜中的表达变化。结果 对照组角膜无新生血管生成,PXN-pY31、PXN-pY118在角膜中未见表达。实验组角膜新生血管长度、钟点数及面积随着碱烧伤后时间的延长均呈曲线样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角膜中PXN-pY31、PXN-pY118的表达均较对照组增强,其动态过程与角膜新生血管的发展进程一致。Western blot检测结果示,实验组碱烧伤后3 d PXN-pY31,PXN-pY118的表达显著升高;碱烧伤后5 d,PXN-pY31、PXN-pY118的表达达到高峰;碱烧伤后7 d,PXN-pY31、PXN-pY118表达开始下降。碱烧伤后3 d、5 d、7 d时PXN-pY31、PXN-pY118的表达与碱烧伤后1 d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PXN-pY31、PXN-pY118在角膜损伤的病理机制中发挥作用,其表达变化与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情况相关。  相似文献   

19.
新鲜羊膜移植治疗急性期眼碱烧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观察新鲜羊膜移植治疗急性期眼部碱烧伤的疗效。方法 采用新鲜羊膜移植治疗急性期眼部碱烧伤22例(24眼)。结果 所有患者眼表迅速稳定,平均随访11.5月,病情未进展。结论 新鲜羊膜移植可有效重建眼表面,且新鲜羊膜来源广,是临床上治疗急性期眼部碱烧伤的一种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培养生长于人羊膜的兔角膜上皮细胞使其扩增并移植治疗角膜碱烧伤的效果。为培养角膜上皮细胞移植技术及应用于临床实践提供最佳的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新西兰白兔30只(30眼),随机分为3组(n=10),右眼制成碱烧伤模型。A组:角膜上皮细胞羊膜移植组;B组单纯羊膜移植组;C组为对照组(碱烧伤后不作任何移植)。术后观察角膜透明度、角膜新生血管及上皮修复情况,裂隙灯显微镜照相记录。3组均于术后1周、2周、1个月及3个月时各取1眼角膜标本行病理组织检查。结果A组除1眼移植片在第7天脱落外,所有移植片在术后3d水肿消退,角膜逐渐透明。B组移植片持续水肿,眼前段炎性反应稍重,但较碱烧伤对照组轻。C组角结膜高度水肿浑浊,烧伤后观察3个月未发现角膜恢复透明现象。病理组织检查显示:A组角膜及周边上皮细胞为多层结构,角膜新生血管消失,基质的炎性细胞浸润减退;B组覆盖上皮细胞表现为完整上皮细胞型,C组角膜浑浊,新生血管及肉芽组织形成。结论人羊膜作载体体外培养兔角膜上皮细胞移植重建角膜基底膜和角膜上皮结构治疗兔碱烧伤后的角结膜损伤是一种合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