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惠丹  方军  付霜  连燕虹 《浙江医学》2011,33(4):468-469,472
目的 研究脑电双频指数(BIS)指导七氟醚吸入对老年患者麻醉苏醒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下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44例,ASAⅠ~Ⅱ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BIS组(B组)和对照组(D组),每组22例.D组由麻醉医生根据临床经验调节术中七氟醚的吸入浓度 B组术中维持BIS值在45~55,术毕前10min维持在56~70.记录麻醉诱导前、手术期间和拔管时的BIS值、七氟醚设定浓度和呼气末浓度 苏醒时间、拔管时间、OAA /S评分达到5分的时间.结果 与D组相比,B组术中七氟醚用量减少20%,手术期间的BIS升高、呼气末七氟醚浓度降低,手术结束时呼气末七氟醚浓度降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OAA /S评分达到5分的时间缩短.结论 BIS指导吸入七氟醚能加快老年患者腹部手术的麻醉苏醒,提高苏醒质量,并可减少术中七氟醚的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七氟烷与异氟烷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在老年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术后恢复质量及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1-2级,择期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老年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七氟烷 瑞芬太尼(SR组,n=20)和异氟烷 瑞芬太尼(1R组,n=20)组.两组术前用药,麻醉诱导用药及方法相同,均于插管后即刻用微量泵连续恒速泵入瑞芬太尼(0.15ug/kg/min),同时吸入七氟烷或异氟烷,使其呼气末浓度维持在0.6MAC.术中记录两组基础值(To)、手术切皮时(T1)、气腹后1 min(T2)、气腹后5 min(To)内镜操作结束、拔腹壁套管针时(T4)、苏醒(T5)、拔管后即刻(T6)、拔管后10 min(T7)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同时监测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M)进行麻醉深度监测,记录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并进行拔管后苏醒质量评分(OAAS).结果:两组术中各时点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就手术维持过程而言,收缩压的波动SR组小于IR.而AAI值两组变化趋势相同,但是苏醒期SR组上升快于IR,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七氟烷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显著短于异氟烷组,组间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拔管后患者苏醒质量评分(OAAS)逐渐增加,而拔管后即刻、10min组间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不良反应相似.结论:两组均可提供满意的麻醉效果.但是与IR组比较,SR组麻醉可控性更佳,可明显加速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且苏醒质量恢复优于异氟烷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老年病人静吸复合麻醉时,七氟烷浓度与脑电双频指数(BIS)及年龄之间的关系。方法将普外科上腹部手术病人30例(ASA分级Ⅱ~Ⅲ),按年龄分为两组:A组为60~69岁;B组为70~79岁,每组15例。采用七氟烷与瑞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调节七氟烷浓度使BIS值在50~60。记录术中各时间段吸气末和呼气末七氟烷浓度及BIS值,并记录睁眼时间(从停止吸入麻醉药至病人睁眼时间)、拔管时间、麻醉恢复时间(从停止吸入麻醉药至恢复定向力的时间),对两组病人的年龄与呼气末七氟烷浓度及BIS值之间进行回归分析。结果两组病人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年龄与呼气末七氟烷浓度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两组病人两个时间点(手术开始30min与60min)的呼气末七氟烷浓度与BIS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均〉0.60,大部分具有显著相关性。两组患者睁眼时间、拔管时间、麻醉恢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随访均无术中知晓。结论老年病人年龄与七氟烷浓度及BIS值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临床麻醉中要根据病人的年龄选择合适的七氟烷浓度,同时BIS值可以作为调节七氟烷麻醉深度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比观察国产七氟烷与进口七氟烷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性,评价国产七氟烷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全麻下行开腹子宫切除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根据随机双盲原则分为两组:国产七氟烷组使用国产七氟烷维持麻醉,进口七氟烷组使用进口七氟烷维持麻醉.记录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生命体征、吸入麻醉药浓度变化[包括诱导期麻醉药的吸入浓度与挥发罐设定浓度比值达到1/2的时间、麻醉药的呼气末浓度与挥发罐设定浓度比值达到1/2的时间以及麻醉药的呼气末浓度与吸入浓度比值达到1/2的时间、诱导期麻醉药呼气末浓度达到0.8 MAC(肺泡最小有效浓度)的时间以及苏醒期麻醉药呼气末浓度与肺泡内麻醉药浓度比值达到1/2的时间],术毕记录苏醒时间、拔除气管内导管时间、应答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各时点血流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诱导期和苏醒期麻醉药吸入浓度、呼气末浓度及肺泡最小有效浓度值的变化趋势以及苏醒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国产七氟烷与进口七氟烷相比具有相似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可用于妇科开腹手术麻醉,且可有效降低麻醉药品相关费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七氟烷对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index,AEPI,以A-line ARX Inden为代表,即AAI)、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 ,BIS)、皮质醇(cortisol,Cor)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评价AAI判断七氟烷麻醉深度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行腹部手术美国麻醉医师协会体格检查分级Ⅰ~Ⅱ级的患者50例,在咪唑安定、异丙酚、维库溴铵、芬太尼诱导插管后吸入七氟烷,使呼气末浓度分别达0.8%、1.0%、1.2%,并每个浓度维持20 min后以及停吸七氟烷3 min、5 min、拔管时记录AAI、BIS、血压、心率和血清Cor.结果 随着呼气末七氟烷浓度的增高,AAI、BIS下降,以上变化与呼气末七氟烷浓度呈线性相关(r=-0.816,-0.813),血压、心率、Cor无显著变化.停吸七氟烷后随着呼气末浓度的下降麻醉减浅AAI、BIS、血压、心率和血清Cor显著升高(P<0.05).结论 七氟烷呼气末浓度在0.8%~1.2%的范围内AAI可作为七氟烷麻醉深度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指导高龄患者七氟醚吸入麻醉的可行性.方法 65岁以上行腹部手术病人70例,ASAⅡ-Ⅲ级,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5例,对照组的麻醉医师根据平时的麻醉经验以及术中血压、心率的变化用七氟醚的吸入浓度调节麻醉深度;实验组根据BIS值调整术中七氟醚吸入浓度来调节麻醉深度.术中维持BIS值在40-60,手术结束前调整BIS在60-70.记录患者睁眼时间(从停止吸入麻醉药至病人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拔管即刻的七氟醚呼出末浓度,记录术中各种用药量;术后随访患者是否有术中知晓.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明显缩短(P<0.05),两组术后随访均无术中知晓.结论 BIS指导高龄患者吸入七氟醚能加快其麻醉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7.
李华  孙波  佘高明  谢红  王琛 《上海医学》2012,35(4):277-279
目的观察七氟烷减量法对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苏醒时间的影响。方法 45例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Ⅰ~Ⅱ级、行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15例:Ⅰ组,皮肤缝合结束时停止吸入七氟烷,增加氧流量至10L/min;Ⅱ组,腹膜缝合结束时停止吸入七氟烷,增加氧流量至10L/min,静脉注射丙泊酚0.5mg/kg;Ⅲ组,关闭腹膜即刻,降低七氟烷浓度至0.5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缝合皮肤结束时停止吸入七氟烷,增加氧流量至10L/min。观察苏醒时间(自皮肤缝合结束至患者接受指令睁开眼睛时间)、脑电双频指数(BIS)值达90的时间及生命体征监测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结果Ⅱ、Ⅲ组患者停止七氟烷吸入后的苏醒时间及BIS值恢复至90的时间均显著短于Ⅰ组(P值均<0.05),Ⅲ组又显著短于Ⅱ组(P值均<0.05)。3组在气管拔管前即刻各项生命体征(MAP、HR、petCO2及SpO2)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麻醉苏醒阶段采用七氟烷逐步减量法,可减少联合药物使用的影响,缩短患者术后苏醒时间,并且不会影响麻醉后苏醒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七氟烷与瑞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和术后苏醒过程。方法:ASAI-II级择期腹腔镜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七氟烷组(S组)(n=20),术中吸入七氟烷,维持呼气末浓度在1.3%左右;异氟烷组(1组)(n=20例),吸入异氟烷,维持呼气末浓度为0.7%~0.8%:瑞芬太尼两组输注方法相同,微量泵持续注入0.2ug/(kg.min)。记录各时点血压、心率;观察术毕停药后患者恢复情况。结果:(1)两组血压、心率各时点变化一致;(2)S组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较重组显著增快(P<0.05)。(3)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均无术中知晓。结论:与异氟烷相比,七氟烷与瑞芬太尼联合麻醉苏醒更迅速、苏醒质量更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七氟醚麻醉下脊柱侧凸矫正术中唤醒和术后恢复时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快速鉴别意识存在和消失的比较.方法 30例行脊柱侧凸矫正手术的成年病人,入室后行BIS和AEP等监测,全麻诱导后持续泵注雷米芬太尼0.3μg/(kg·min).吸入七氟醚.根据调节七氟醚吸入浓度方法的不同,将病人随机分为3组,其中对照组病人完全凭麻醉医生的临床经验调节七氟醚吸入浓度;AEP组根据AAI数值调节七氟醚吸人浓度;BIS组根据BIS数值调节七氟醚吸人浓度.唤醒试验开始时,停止吸入七氟醚,雷米芬太尼的输注速度降至0.05μg/(kg·min),唤醒试验完成后按上述方案继续维持麻醉.记录三组病人在清醒时(T0)、开放环路即刻(T1)、自主呼吸恢复时(T2)、唤醒时(T3)、拔除气管内导管时(T4)和定向力恢复时(T5)的AAI、BIS、呼气末七氟醚浓度,唤醒试验中自主呼吸恢复、唤醒以及拔除气管导管和定向力恢复时间等参数.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EP组和BIS组在T1的AAI和BIS增加(P<0.05);与AEP组比较,BIS组在T5时的AAI升高(P<0.05).BIS、AAI与呼气末七氟醚浓度呈负相关.与对照组比较.AEP组和BIS组的自主呼吸恢复、唤醒、拔管和定向力恢复时间缩短(P<0.05),呼气末七氟醚浓度在T1时降低(P<0.05).讨论使用AEP监测和BIS监测均可预测脊柱侧弯矫正术病人的术中唤醒,区分清醒和麻醉状态.在预测无意识水平到清醒的转变方面,AAI要优于BIS,但从七氟醚麻醉状态苏醒后的AAI可能不如BIS稳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靶控吸入地氟烷麻醉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脑电双频指数、血压变异性及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0年6月于我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80例患者临床资料,将采用新鲜气体控制地氟烷吸入麻醉的42例患者归为对照组,将采用靶控吸入地氟烷吸入麻醉的38例患者归为观察组。比较两组不同时点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对比两组手术期间血压变异性及术后苏醒质量。结果:两组患者插管后5 min、气腹建立后10 min、术毕时BIS均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但观察组患者插管后5 min、气腹建立10 min、术毕时BIS均高于对照组(P <0. 05);手术期间,观察组收缩压(SBP)变异性、舒张压(DBP)变异性均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 05)。结论:靶控吸入地氟烷麻醉可维持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术后苏醒质量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七氟烷减量法对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苏醒时间的影响.方法 45例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Ⅰ~Ⅱ级、行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15例:Ⅰ组,皮肤缝合结束时停止吸入七氟烷,增加氧流量至10 L/min;Ⅱ组,腹膜缝合结束时停止吸入七氟烷,增加氧流量至10 L/min,静脉注射丙泊酚0.5 mg/kg;Ⅲ组,关闭腹膜即刻,降低七氟烷浓度至0.5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缝合皮肤结束时停止吸人七氟烷,增加氧流量至10 L/min.观察苏醒时间(自皮肤缝合结束至患者接受指令睁开眼睛时间)、脑电双频指数(BIS)值达90的时间及生命体征监测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结果 Ⅱ、Ⅲ组患者停止七氟烷吸入后的苏醒时间及BIS值恢复至90的时间均显著短于Ⅰ组(P值均<0.05),Ⅲ组又显著短于Ⅱ组(P值均<0.05).3组在气管拔管前即刻各项生命体征(MAP、HR、petCO2及SpO2)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麻醉苏醒阶段采用七氟烷逐步减量法,可减少联合药物使用的影响,缩短患者术后苏醒时间,并且不会影响麻醉后苏醒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用于小儿全麻复合用药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小儿外科泌尿系手术患儿80例,麻醉方式为气管内插管吸入麻醉,采用数字表随机法分为两组:术中均采用BIS监测,观察组40例术中根据预设理想的BIS值调整用药量,对照组麻醉医生不能观察BIS监测结果,根据临床经验结合常规监测调节用药量,记录两组患者术中/术末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末七氟烷浓度、BIS值和七氟烷用量,并比较两组苏醒、拔管、出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平均时间。结果两组患儿术中/术末MAP、术末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HR明显低于对照组,术中、术末呼末七氟烷浓度明显小于对照组,术中、术末BIS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平均七氟烷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苏醒、拔管、出PACU平均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为2.50%,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507,P=0.034)。结论小儿全麻应用BIS监测可使麻醉药物用量更加精确,从而缩短苏醒时间,提高安全性,为小儿外科的大力发展提供有力的麻醉保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丙泊酚靶控输注联合七氟烷吸入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最佳配伍浓度.方法 100例拟在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5组,每组20例,丙泊酚血浆靶控浓度分别为1(组1)、2(组2)、3(组3)、4(组4)和5 μg/ml(组5).调节七氟烷吸入浓度,使脑双频指数值维持在50±5范围内.记录各组呼气末七氟烷浓度(ETsevo)、收缩压、舒张压、苏醒时间、术中知晓发生率和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发生率.丙泊酚联合七氟烷最佳配伍定义为术后恶心呕叶发生率不随丙泊酚浓度增加而降低时的最大七氟烷浓度.结果 ETsevo与丙泊酚血浆浓度呈负相关,组间收缩压、舒张压、苏醒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无术中知晓.组1和组2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3、组4和组5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显著低于组1.丙泊酚联合七氟烷最佳配伍为丙泊酚靶控浓度3μg/ml联合ETsevo为肺泡最小有效浓度(MAC).结论 丙泊酚靶控浓度3μg/ml联合ETsevo为MAC为最佳配伍浓度,在此浓度下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且有可能防止术中知晓.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对全麻插管术后PACU病人意识恢复判断的有效性,及其预测苏醒和拔管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气管插管全麻下行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病人40例,ASA I-II级。术毕病人带管送至PACU后,待呼吸恢复(VT≥400ml/次,RR≥12次/min),病人对言语指令有反应(OAA/S=3),且脱氧10~20min维持SpO2≥95%,拔除气管导管。记录麻醉诱导前、术毕及呼之睁眼(OAA/S=3)、吸痰、拔管后1min、5min各时点(分别记为T0、T1、T2、T3、T4、T5)的AAI、BIS、HRV、SEF、MAP、HR,计算T2时点AEPindex和BIS的ED50和ED95。结果:①T1时点,AAI、BIS、SEF所测数值均明显低于术前病人清醒时所测基础值(P<0.01),HRV则与基础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T2时点的AAI值明显高于T1时点,接近术前清醒值;BIS值虽较T1有所升高,但仍低于T0时点;SEF与BIS反应一致。③AAI在T3时点明显高于T0(P<0.01),T4时回复至T0水平;BIS在吸痰拔管强刺激下可上升至基础值T0水平,拔管后1min与T0值接近(P>0.05),SEF与其变化一致;HRV在T3时点则明显高于T0(P<0.01)。结论:AAI对全麻插管术后PACU病人意识恢复的判断是有效的,其对拔管刺激较其它几项指标反应更灵敏,可作为预测病人苏醒和拔管的一项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脑电双频指数(BIS)在腹腔镜手术中监测麻醉镇静深度的实用性.方法 选择腹腔镜手术气管内全麻患者60例,随机分为BIS组和常规组,每组30例.记录术中两组患者各时点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的变化、麻醉药用量、术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清醒拔管时间及术中知晓发生率.结果 常规组T2、T3时点MAP与T0相比P<0.05,BIS组麻醉用量显著少于常规组(P<0.05),而且术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清醒拔管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P<0.05).两组均无术中知晓发生.结论 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在腹腔镜手术中起到指导麻醉用药,有助于判断麻醉的深度,减少麻醉药用量,改善麻醉苏醒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七氟烷吸入麻醉对老年手术患者苏醒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腹部手术老年患者46例,随机分为两组:七氟烷+瑞芬太尼(七氟烷组)和七氟醚+瑞芬太尼(七氟醚组),每组各23例,分别吸入七氟烷和七氟醚,并采用复合瑞芬太尼麻醉维持,观察两组患者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拔管后不同时点OAAS评分以及手术前后各时点MMSE评分。结果七氟烷组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均明显短于七氟醚组(P〈0.05),拔管即刻和拔管后10 min时点,七氟烷组患者OAAS评分明显高于七氟醚组(P〈0.05);在拔管后30、60 min时点,七氟烷组MMSE评分均明显高于七氟醚组(P〈0.05)。结论七氟烷静吸复合麻醉有利于老年患者及时苏醒,术后认知功能恢复较快,适于老年患者麻醉用药。  相似文献   

17.
吴莉  郭春燕  薛明明 《吉林医学》2013,34(2):214-215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与麻醉意识深度指数(CSI)变化监测在小儿全身麻醉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进行各类全身麻醉手术的小儿患者103例。使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所有患儿分为对照组50例与观察组53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监测血流动力学、体征等使用麻醉药物进行全身麻醉,而观察组则采用在对脑电双频指数与麻醉意识深度指数变化的详细监测及指导下使用麻醉药物进行全身麻醉。详细记录所有两组患儿手术中血压、心率、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麻醉药物用量等数据,并对两组患儿上述数据作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术中血压、心率、BIS值、CSI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患儿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麻醉药物用量等数据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详细监测BIS与CSI变化并在其指导下进行全身麻醉的方法,在小儿全身麻醉手术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此方法能有效起到稳定患儿血流动力、生命体征及减少术后苏醒时间及麻药用量的作用,故具有显著的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异氟醚吸入维持麻醉期间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和脑电双频指数(BIS)在麻醉深度监测中的作用.观察吸入麻醉下BIS、AEP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评估这两种监测方法在吸入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0例ASAI级择期行LC的患者,随机分为AAI和BIS两组,每组30例,行常规静脉诱导全麻,持续吸入异氟醚维持,并调整吸入末浓度为1.OMAC、1.5MAc,每一浓度维持15分钟,分别记录基础值(T1)、气管插管时(T2)、气腹后(T3)、1.0MAC时(T4)、1.5MAc时(T5)和气管拨管(T6)六个时间点MAP、HR、从I、BIS值.结果:T1-T6各时点比较,麻醉诱导插管后从I、BIS值有显著的下降(P<O.05)手术结束拔管后(T6)AAI、BIS也明显升高,但较诱导前基础值为低,两者比较有差异性(P<O.05).T3时点为气腹后BIS、AAI值都有上升,随着异氟醚呼末浓度的升高从I、BIS值明显下降(P<0.05),T5较T4有明显下降(P<0.05).MAP、HR诱导后下降,在T3时明显升高(P<O.05),在呼末异氟醚浓度为1.5MAc(T5)时下降,但T4较T5比较无统计学意义.AAI和BIS都与异氟醚吸入浓度有很好的相关性,而与MAP、HR无好的相关性.结论:结合BIS、AAI监测可更全面的反映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联合静吸复合麻醉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早拔管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于该院住院治疗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观察组采用丙泊酚复合七氟烷进行麻醉诱导维持,且术中保持BIS维持在40~60;对照组采用丙泊酚进行单纯的麻醉诱导维持。结果手术前,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观察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的丙泊酚总量、BIS监测值、拔管时间、苏醒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BIS监测联合静吸复合麻醉应用于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可缩短术后拔管时间,稳定机体血流动力学,减少丙泊酚用量,缩短苏醒时间及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与心率变异率(HRV)监测下异丙酚靶控输注(TCI)麻醉用于支撑喉镜下声带息肉摘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支撑喉镜下声带息肉摘除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异丙酚组与恩氟烷组两组,每组20例.术前用药阿托品0.5 mg肌肉注射.于入室后记录基础值(T1),诱导后3 min(T2),经鼻气管插管后(T3)、放置支撑喉镜时刻(T4)、取出支撑喉镜时候(T5)5个时点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BIS、HRV,同时记录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术后随访苏醒情况.结果 整个麻醉手术过程中异丙酚组血流动力学较恩氟烷组平衡,术后并发症靶控输注组明显低于恩氟烷吸入麻醉组.结论 异丙酚TCI麻醉用于支撑喉镜下声带息肉摘除术可以更好抑制放置支撑喉镜所引起的不良心血管反射,且更方便、更适用于短小手术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