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者在解剖一具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双肝右动脉、双胆囊动脉且肝圆韧带变异,现报告如下:肝固有动脉发出肝右动脉,距肝右动脉起始端1.3 cm处,发出1支胆囊动脉,管径0.22 cm,该动脉在胆囊三角内走行1.2 cm后,发出前、后2条分支,前支长3.5 cm,管径0.13 cm,分布于胆囊前壁;后支长2.6 cm,管径0.11 cm,分布于胆囊后壁.在胃十二指肠动脉起始端1.6 cm处,发出 1条副肝有动脉,长5.2 cm,管径0.32 cm,该动脉先水平走行,后转向后上,在胆囊管与肝总管交汇处的后方注入肝实质(图1).  相似文献   

2.
肝固有动脉起自肝总动脉,行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内,位于胆总管的右侧、肝门静脉的右前方,主干行至肝门,分为左、右支分别进入肝左、右叶。右支入肝门前发出胆囊动脉至胆囊。本文在32具尸体中,发现1例双肝固有动脉变异(发生率3.1%)。为积累国人解剖学资料并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现将其走行及各相关动脉起点处外径(D)观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李鸿文 《华夏医学》2002,15(1):108-109
胆囊动脉、肾动脉变异均有统计报道 ,但胆囊动脉且两肾多支动脉伴副肾动脉变异未见文献报道 ,为积累资料和提供临床参考 ,现报告如下。1 标本介绍成年男尸 ,解剖腹部发现有下列动脉变异。1 .1 胆囊动脉肝、胆囊位置、外形和腹腔干均未见异常。肝固有动脉左支上升 5.0 mm后发出肝中动脉 (外径为 1 .5mm) ,右支 (外径为 2 .5mm)起点偏右 1 .0 mm处由前壁发出胆囊动脉 (外径1 .5mm)。胆囊动脉发出后前行 2 .0 mm渐向右弯曲 ,横行于肝总管前方入 Calot三角 ,在胆囊管上缘处至胆囊颈部 (详见图1 )。图 1 胆囊动脉1 .2 多支肾动脉、副肾动脉…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腹腔镜下胆囊动脉变异及其处理.方法 351例择期LC患者,在全麻和人工CO2气腹状态下解剖胆囊动脉.结果 变异胆囊动脉84例,占23.93%,其中双胆囊动脉28例,3条胆囊动脉1例,胆囊动脉来自内脏动脉4例,起自异常右肝动脉胆囊动脉2例,胆囊动脉来自肝总管左侧25例,胆囊动脉起始段位于胆囊管右侧24例.结论 胆囊动脉变异率高,术中准确辨认,仔细解剖及妥善处理预防术中出血和胆管损伤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小儿胆囊动脉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解剖观察了163具(男97、女66)小儿胆囊动脉的支数、起源、起始位置、进入胆囊的部位及分支、分布,主要结果为:1,单支胆囊动脉113例,双支胆囊动脉48例及三支胆囊动脉2例,出现率依次为69.33±3.61%、29.45±3.57%及1.03±0.97%。2、189支胆囊动脉起源于肝右动脉,出现率为87.91±2.22%。3、146支胆囊动脉起始点位于胆囊三角内,出现率为67.91±3.18%。4、160支胆囊动脉经胆囊颈左侧入胆囊,出现率为74.42±2.98%。5、5例双胆囊动脉的深支起源于肝实质内的肝前段动脉,出现率为2.33±1.03%。  相似文献   

6.
在解剖一具50余岁的男尸时,发现肝胆动脉供应明显异常:肠系膜上动脉发出肝动脉右支,肝固有动脉缺失,胃左动脉发出肝动脉左支.肠系膜上动脉发出肝动脉右支:在胰颈的后方,距肠系膜上动脉根部 17.42 mm 处,发出一支长 57.18 mm、直径 4.08 mm 的分支,著者暂称肝动脉右Ⅰ支,该动脉走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门静脉的右侧、胆总管的后方,经胆囊管后方进入胆囊三角,在胆囊三角内分出胆囊动脉后进入肝右叶.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腹腔镜下胆囊动脉变异及其处理。方法351例择期LC患者,在全麻和人工CO2气腹状态下解剖胆囊动脉。结果变异胆囊动脉84例,占23.93%,其中双胆囊动脉28例,3条胆囊动脉1例,胆囊动脉来自内脏动脉4例,起自异常右肝动脉胆囊动脉2例,胆囊动脉来自肝总管左侧25例,胆囊动脉起始段位于胆囊管右侧24例。结论胆囊动脉变异率高,术中准确辨认,仔细解剖及妥善处理预防术中出血和胆管损伤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胆囊三角区的血管、胆管及肝管解剖关系,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给26具防腐成年尸体标本行胆囊三角区显微解剖,观测胆管及血管的走行分布特点及与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结果]胆囊管的长度为(31.12±1.16)mm,直径为(3.12±0.26)mm;左右肝管汇合点距肝表面长度为(12.26±1.18)mm,左肝管长度为(16.26±1.42)mm,右肝管长度为(8.86±0.72)mm,少数标本的肝总管于肝内汇合.单支型胆囊动脉可走行于肝总管的前方或肝总管的后方;双支型和多支型胆囊动脉可同时走行于肝总管的前方或肝总管的后方,也可分别走行于肝总管的前方或后方.胆囊动脉直径为(1.68±0.40)mm,肝右动脉直径为(3.20±1.50)mm.部分标本胆囊三角内可见1,2个胆囊淋巴结,直径为(3.32±0.26)mm.[结论]胆囊动脉在其起始、分支及走行等方面存在变异;胆囊管长短不一,形态多样,管径变化较大,存在较多的变异.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应该仔细辨认胆囊管、肝总管及胆总管的关系及解剖学特征,以防止对胆囊三角区组织结构的破坏.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腹腔镜下胆囊动脉变异及其处理。方法351例择期Lc患者,在全麻和人工CO2气腹状态下解剖胆囊动脉。结果变异胆囊动脉84例,占23.93%,其中双胆囊动脉28例,3条胆囊动脉1例,胆囊动脉来自内脏动脉4例,起自异常右肝动脉胆囊动脉2例.胆囊动脉来自肝总管左侧25例,胆囊动脉起始段位于胆囊管右侧24例。结论胆囊动脉变异率高,术中准确辨认,仔细解剖及妥善处理预防术中出血和胆管损伤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120例国人胆囊动脉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言胆囊劫脉为肝右动脉的一分支①—③,但具起点、位置、支数、行程等,在一般解剖教科书中,记载不,尤对其起点位置、行程说法较多,有谓①—①于肝管左侧起于肝右动脉,然后经肝总管前方或后方,分布于胆囊;有谓⑩—⑾于肝总管和胆管连结处发自肝右动脉;亦即在胆囊三角内,发自肝右动脉。至于胆囊动脉的支数,多认为是一条,亦有认为两条(即浅。深支)。这些说明胆囊动脉的变异是非常繁多的。  相似文献   

11.
50例胆囊动脉和肝外胆道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剖观察了50具尸体标本,胆囊动脉支数以1~2者多见,报告发现一例四支型者。胆囊动脉多起于肝右动脉,且多数走行在肝胆三角内。肝右动脉94%起于肝固有动脉,少数变异者起源与行程均较复杂。本文报告7例副肝管,有二例由肝右叶直接进入胆囊。胆囊管和肝总管汇合类型以角型为多见占74%。  相似文献   

12.
作者在解剖中发现1例营养肝的动脉变异,报道如下。女尸,身高152cm,50 ̄60岁。该例来源于肝总动脉的肝固有动脉(直径0.55cm)管径比正常小(正常管径0.583cm±0.166cm)[1],并出现了起始于肠系膜上动脉的较粗的支配肝右叶的变异肝动脉,在此暂且将它称为副肝右动脉(见附图)。附图来自于肠系膜上动脉的副肝左动脉示意图肝固有动脉在行程过程中先后发出胃右动脉(直径0.25cm)和另外3个分支右支(直径0.20cm)、中支(直径0.25cm)、左支(直径0.40cm),经肝门左侧份入肝。其中左支还发出食管支。肠系膜上动脉于腹腔干下方0.50cm处起自的腹主动脉前壁,副肝…  相似文献   

13.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囊动脉变异及其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 (LC)中胆囊动脉变异及其处理。方法  5 5 0例择期LC患者 ,在全麻和人工CO2 气腹状态下解剖胆囊动脉。结果 变异胆囊动脉 1 1 8例 ,占 2 1 .4 5 %,其中胆囊动脉行经胆总管前后方并紧贴胆囊前后方上行 5 3例 ,双胆囊动脉 4 3例 ,胆囊动脉来自胃十二指肠动脉 5例 ,迷走胆囊动脉 8例 ,来自异常右肝动脉的胆囊动脉 5例。结论 胆囊动脉变异率高 ,术中准确辨认、解剖和妥善处理对预防术中大出血和胆管损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胆囊动脉的解剖学观察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解剖学和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采用成人尸体45具(男40具,女5具),解剖、观察胆囊动脉的起源、分支、毗邻关系,测量其管径。结果78.8%的胆囊动脉起源于肝右动脉,且行于胆囊三角内,最后入胆囊。69.2%的胆囊动脉只有一个分支。胆囊动脉的平均管径为0.179±0.05cm。结论胆囊动脉通常由肝右动脉发出。胆囊动脉通常只有1个分支,走行于胆囊三角入胆囊。研究表明,胆囊动脉的起源、走行、分支、分布、管径及其与周围毗邻结构存在重要差异。在外科手术中,应对胆囊动脉和胆道的解剖关系注意,以避免对血管和胆管的损伤。  相似文献   

15.
843例肝移植供肝动脉的解剖变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肝移植供肝动脉的解剖类型和避免变异肝动脉损伤的供肝切取及修整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4月~2006年7月共计843例供肝切取和修整过程中肝动脉变异资料.结果 在843例供肝中,肝动脉解剖总变异率为20.4%(172/843),其中发生频率最高的是变异肝右动脉来自肠系膜上动脉占6.67%(57/843),其次为肝左动脉来自胃左动脉占6.41%(54/843),来自腹腔干或胃十二指肠动脉占1.66%(14/843),变异肝右动脉来自腹腔干、肝总动脉或胃十二指肠动脉占1.54%(13/843),变异肝左动脉和变异肝右动脉同时存在占0.83%(7/843),肝总动脉来自肠系膜上动脉占1.54%(13/843),肝总动脉来自腹主动脉占0.95%(8/843).结论 肝动脉变异发生率较高,在供肝切取及修整过程中易受到损伤.熟悉肝动脉常见变异类型,并保持肠系膜上动脉主干和腹腔干的完整性是减少供肝变异肝动脉损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胃动脉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胃的动脉供应类型:单纯型33例(47.14%);附加动脉型37例(52.86%)。二、胃的动脉 1.胃左动脉:起于腹腔动脉者95.71%,起于腹主动脉者2.86%。有1例达走胃左动脉起于肝左动脉(1.43%)。胃左动脉平均直径为3.6mm。其分支有食管贲门支,胃前、后支及胃体支,有时发出副肝左动脉(21.42%),或迷走肝左动脉(2.86%),或左膈下动脉(7.14%)。双胃左动脉及胃左动脉缺如者各1例(1.43%)。 2.胃右动脉:起于肝固有动脉者为 40%,起于肝总动脉者为24.29%、起于肝左动脉者为17.14%、起于肝右动脉者为4.29%、起自胃十二指肠动脉者为12.86%、起自胰上后动脉者为1.43%。其平均直径为1.7mm。偶见有副胃右动脉。 3.胃网膜右动脉:全部起自胃十二指肠动脉。平均直径2.7mm。双胃网膜右动脉仅1例。 4.胃网膜左动脉:起于脾动脉者为22.86%、起自脾干及其分支者为77.14%,平均直径为2.2mm。 5.胃短动脉:起于脾干者为90%,起于脾动脉者为10%。平均直径为1.4mm。以3~4支者居多。 6.胃的附加动脉:主要是副胃左动脉(20%),左膈下动脉返支(38.57%)。偶见副胃右动脉(2.86%)。三、胃的动脉吻合胃小弯侧,肉眼可见胃左、右动脉吻合成弓者占78.18%;胃大弯侧,胃网膜左、右动脉吻合成弓者占53.7%。  相似文献   

17.
作者在尸体解剖实习中,发现肝右动脉与空肠动脉共干,发自肠系膜上动脉的背侧面,现将此种变异报告如下。 男性,成人尸体,身长162cm。肝右动脉与空肠动脉第1支共干,起自肠系膜上动脉左后侧,发出部位在胰十二指肠下动脉下方0.46cm,空肠动脉第1支靠近起点的周径(指压扁后的血管宽度×2)0.38cm,肝右动脉近起点的周径0.74cm。两者共干的长度0.09cm。肝右动脉全长9.86cm经肠系膜上动脉后方横行向右,经过肠系膜上静脉与胰的后方,在胰后肝右动脉的下缘发出3个胰支到胰腺,第1胰腺支  相似文献   

18.
胆囊床内肝管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提供详细的形态学基础.方法对128例肝脏标本进行解剖,观察胆囊床内肝管的位置、行程,测量其在胆囊床内的长度和直径.结果胆囊床内肝管有胆囊下肝管和右副肝管两类,胆囊下肝管有19例,占14.8%,直径为(1.3±0.52)mm;右副肝管有9例,占7.0%,直径为(3.8±0.53)mm.结论切除胆囊时应注意胆囊床右缘或右侧,以及具有肝门右切迹的病例,辩明清楚胆囊三角内的结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胆囊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87例应用64层螺旋CT进行腹部血管成像患者的资料,将其原始数据进行后处理和胆囊动脉重建,了解64层螺旋CT显示胆囊动脉的能力,观察胆囊动脉起源、分支及其与胆囊三角的解剖关系。结果:64层螺旋CT清楚显示了84例患者的胆囊动脉起源、分支及其走行,占全部病例数的96.55%。胆囊动脉正常起源76例(90.48%),起源变异8例(9.52%);单支胆囊动脉78例(92.86%),双支及以上6例(7.14%);胆囊动脉Ⅰ型74例(88.10%),Ⅱ型8例(9.52%),Ⅲ型2例(2.38%)。结论:64层螺旋CT胆囊动脉成像能够充分显示胆囊动脉的起源、分支及其走行,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前评估胆囊动脉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囊三角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囊三角(Calot三角)是由胆囊管、肝总管、肝下缘所构成的三角区,胆囊动脉、肝右动脉、副右肝管在此区穿过,在胆道手术中易发生误伤。解剖胆囊三角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十分重要的步骤,也是预防术中胆管、血管等重要结构损伤的关键。通常LC是在腹壁上穿刺四个小孔进行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