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腹泻是婴幼儿的常见疾病,大约80%的婴幼儿腹泻2周内可痊愈,约有2%的腹泻虽积极治疗,仍持续不愈。腹泻病程达2周~2个月的称迁延性腹泻,腹泻病程〉2个月的称慢性腹泻。国外把两者统称为迁延性腹泻。常合并营养不良,影响儿童健康。我科于2006年1月-2006年6月采取综合方法治疗小儿迁延性、慢性腹泻,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小儿腹泻或称腹泻病,是儿科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6个月~2岁婴幼儿患病率高。在临床工作中,迁延性和慢性腹泻患儿较常见。西医治疗本病往往疗程长、效果欠理想。1999年至今,采用艾条隔中药吴茱萸灸脐治疗迁延性和慢性腹泻患儿76例,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对284例婴幼儿腹泻病尿锌铜的测定,发现各种腹泻儿尿锌均降低,其中以迁延性腹泻为最低,尿铜在迁延性腹泻与反复发作性腹泻时显著下降;短期补锌后,全部腹泻患儿尿锌上升达正常水平,尿铜与补锌前无显著性差异;补锌可使迁延性腹泻患儿的疗程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4.
王博 《药物与人》2014,(10):338-338
目的:探讨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检验特点。方法:指定一名具有专业知识厦丰富经验的临床实验室检查医师完成100例腹泻患儿病原微生物检验工作,记录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100例腹泻患儿中阳性率78.00%、阴性率22.00%(P〈0.05),78例感染所致腹泻患儿粪便中大多为轮状病毒(43.59%),其他主要致病菌还包括大肠埃希菌(17.95%)、腺病毒(12.82%)等。结论:临床医生应准确掌握婴幼儿腹泻临床特点,及时给予病原茸检验确诊腹泻类型从而制定正确的用药治疗方案,显著提高病毒性腹泻患儿临床疗效及预后,保障患儿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5.
小儿感染性腹泻病685例病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近 5年小儿感染性腹泻病的病因 ,各年龄段、不同季节的主要病原及迁延性、慢性腹泻病的病原。 方法 对 1997年 3月至 2 0 0 2年 3月我院住院的 6 85例感染性腹泻病患儿进行病原检测分析 ,行粪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者留取粪便标本后置 - 2 0℃存放待检 ,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者留取粪便后立即送培养 ,迁延性、慢性感染性腹泻病每例均行粪便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结果  6 85例中检出各类病原共 4 75例 ,其中轮状病毒阳性 2 84例 ,检出率为 5 9.79% ,32 9例做粪便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191例分离出细菌 ,埃希氏大肠杆菌属 97例 ,肠球菌 5 9例 ,福氏Ⅱ型痢疾杆菌 2 0例 ,鼠伤寒沙门氏菌 8例 ,阴沟肠杆菌 2例 ,肺炎克雷伯氏菌 2例 ,白色念珠菌 3例。迁延性、慢性感染性腹泻病 14 0例 ,大便培养阳性 10 3例 ,其中肠球菌 5 2例。 结论 婴幼儿腹泻病原以轮状病毒为主 ,发病高峰为每年 11月至次年 2月。肠球菌与迁延性、慢性腹泻病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贝飞达治疗婴幼儿腹泻病的疗效。方法:收集2004年5月至2005年5月在我院儿科住院的急性腹泻患儿100例,迁延性腹泻32例,慢性腹泻10例,共142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70例,入院后给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抗感染助消化等对症治疗。治疗组7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贝飞达口服。结果两组患儿腹泻控制时间及效果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加用贝飞达口服,可以明显缩短病程。治疗小儿急性、迁延性及慢性腹泻疗效满意,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贝飞达治疗婴幼儿腹泻病的疗效.方法收集2004年5月至2005年5月在我院儿科住院的急性腹泻患儿100例,迁延性腹泻32例,慢性腹泻10例,共142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70例,入院后给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抗感染助消化等对症治疗.治疗组7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贝飞达口服.结果两组患儿腹泻控制时间及效果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加用贝飞达口服,可以明显缩短病程.治疗小儿急性、迁延性及慢性腹泻疗效满意,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腹泻病是我国婴幼儿的常见病,急性腹泻未彻底治疗或治疗不当,常致迁延性腹泻病,迁延性腹泻病病因复杂,感染、食物过敏、酶缺陷、免疫缺陷、药物因素等均可引起.各种病因所致腹泻损害小肠黏膜时,均易继发乳糖酶缺乏而导致迁延性腹泻病.我院自2009年6月-2011年10月采用无乳糖奶粉联合补锌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病合并乳糖不耐受患儿4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婴幼儿慢性腹泻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1997年4~9月对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1987年1月至1996年12月住院治疗的32例慢性腹泻患儿,以急性腹泻患儿为对照组进行了1∶4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单因素χ2分析发现发热、呕吐、里急后重、血便、腹泻次数、营养不良、抗生素联用、粪便条件致病菌培养阳性、粪便霉菌阳性与婴幼儿慢性腹泻有关联。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筛选出了4个危险因素,即营养不良、不用或使用1种以上抗生素、粪便条件致病菌培养阳性及粪便霉菌阳性。趋势χ2分析发现营养不良程度、抗生素联用数与腹泻慢性化存在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抗生素应用与婴幼儿慢性腹泻病的关系。方法于1997年4~10月,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1987年1月~1996年12月住院治疗的32例慢性腹泻患儿为病例组,分别以急性腹泻患儿、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为对照组进行了1:4配比和成组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以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有效控制其他因素的混杂偏倚后,无论是以急性腹泻患儿为对照,还是以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为对照,急性期无选择地使用抗生素都是慢性腹泻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5.61(OR95%CI1.15~27.36)和16.92(OR95%CI2.67~107.32),而且趋势x2分析发现,急性期所用抗生素种类越多,OR值越大。结论急性期无选择地使用抗生素是慢性腹泻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发病早期加强病原学诊断、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减少婴幼儿急性腹泻慢性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何诗华 《药物与人》2014,(10):176-176
目的:观察小儿迁延性腹泻临床特征,探讨有效治疗方法。方法:我院选择了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来我院治疗的52例小儿迁延性腹泻患者,通过对52例小儿迁延性腹泻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小儿迁延性腹泻病因、观察临床症状、以及治疗效果。结果:造成小儿迁延性腹泻的原因主要有喂养不当、感染、滥用抗生素治疗等,并且迁延性腹泻患儿存在脱水、电解质紊乱以及营养不良等现象,导致迁延性腹泻。结论:造成小儿迁延性腹泻的原因是复杂且多方面的,患儿临床症状多样,且易引发多种并发症。因此在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时,要认真观察患儿临床症状,分析病因,采取有针对性治疗措施,从而提高小儿迁延性腹泻治愈率,促进小儿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2.
小儿条件致病菌肠炎119例调查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了解引起小儿条件致病菌肠炎的病原菌及临床特点。方法:从774例腹泻患儿粪便中分离出条件致病菌的119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条件致病菌占总分离菌的71.3%,除氧氟沙星,复达欣,丁胺卡那霉素外普遍耐药。结论:近年来条件致病菌感染性腹泻呈上升趋势,细菌耐药谱广,敏感药物少。  相似文献   

13.
腹泻是以大便性状异常这一特殊症状命名的一种疾病。一般认为,粪便量超过每天每平方米体表面积200mL以上即为腹泻。小儿腹泻病是我国儿科的常见疾病。临床上,根据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2类,以感染性为主。根据腹泻症状持续时间将腹泻病分为3型:①急性腹泻病。病程≤2周,如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病程一般在5~8d。②迁延性腹泻病。急性起病后,病程迁延〉2周,但≤2个月。⑥慢性腹泻病。腹泻经久不愈,病程迁延〉2个月,甚至多达数年或十余载。在小儿腹泻病中,急性腹泻病的患病率和病死率已明显减少。急性腹泻病主要是由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感染所引起,由于我国人民的营养和卫生状况有了显著改善,过去多由志贺菌属等引起的中毒性菌痢和中毒性消化不良已较少见。目前,小儿普遍流行的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急性肠炎,大多病情较轻,容易治疗,且有自愈倾向。而慢性腹泻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发病机制复杂,防治比较困难。除腹泻外,或多或少会影响患儿的营养吸收,重者影响生长发育;还会削弱小儿防御其他疾病的能力,预后欠佳,甚至引起死亡。以下将专题讨论小儿腹泻病的诊治问题,与同行商榷。[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婴幼儿腹泻时血清锌含量变化,改善腹泻患儿锌营养状况,提高婴幼儿腹泻病防治水平。方法:2010年1月~2012年10月诊治的1个月至3岁腹泻患儿95例和同期门诊健康体检的271名婴幼儿为研究对象,化学发光检测法测定血锌含量,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健康对照组、急性腹泻组和迁延性腹泻组患儿血清锌含量(x珋±s)分别为:19.64±2.82μmol/L,13.15±3.18μmol/L,14.11±3.06μmol/L,锌缺乏发生率分别0,12.98%,5.56%,急性腹泻组及迁延性腹泻组患儿血清锌含量显著降低,锌缺乏发生率明显升高。结论:腹泻婴幼儿血清锌含量显著降低,锌缺乏发生率明显升高。婴幼儿腹泻可常规检测体内锌值,指导临床合理补锌。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目前婴幼儿腹泻的致病菌种类及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我们对2 525份急、慢性腹泻患儿粪便或肛拭子进行致病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婴幼儿轮状病毒(RV)腹泻并发肠道菌群失调的相关性,为临床医师诊断疾病及合理用药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采用胶体金法检测RV抗原;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采集粪便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及致病菌性大肠埃希菌等腹泻致病菌的菌种鉴定,同时对肠道菌群失调状态进行分析.结果 采集婴幼儿腹泻病例377例,其中RV阳性组125例,占33.2%;有23例发生肠道菌群失调,发生率为6.1%,在出现肠道菌群失调状态的患儿中,<1岁婴幼儿有14例,占60.9%,>1岁有9例,占39.1%;RV阳性组发生肠道菌群失调9例,发生率为7.2%;RV阴性组发生肠道菌群失调14例,发生率为5.6%,阳性组的发生率高于阴性组(x2 =4.979,P=0.0252).结论 RV阳性组和<1岁婴幼儿肠道菌群失调发生率更高,建议临床医师对婴幼儿腹泻,包括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应常规进行粪便细菌培养,以早期发现肠道菌群失调状态,避免造成婴幼儿腹泻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7.
姜凯  姜锋  王志勤 《职业与健康》2008,24(23):2569-2570
目的探讨婴幼儿腹泻标本病原学特点,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河南省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07年1—12月门诊及住院的600例婴幼儿的腹泻标本进行细菌学检查。结果600例婴幼儿腹泻标本病原学阳性307例(51.17%),检出病原菌17种309株,内源性肠道条件致病菌、外源性肠道病原菌以及轮状病毒3种病原构成比依次为33.98%、33.33%、32.69%。病原主要为轮状病毒101株(32.69%),志贺菌55株(17.80%),克雷伯菌40株(12.95%),致泻性大肠埃希菌33株(10.68%),枸橼酸杆菌31株(10.03%)。结论引起婴幼儿腹泻的病原种类繁多,轮状病毒居首位,内源性肠道条件致病菌在腹泻标本中的构成比大于外源性肠道致病菌,已成为腹泻的重要病原菌。  相似文献   

18.
福州市婴幼儿腹泻三种病毒感染状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福州地区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RV)、诺瓦克样病毒(NLV)及肠道腺病毒(EAdV)感染状况及其型别特点,我们对1997年12月至2002年12月在福建省立医院门诊或住院的295例婴幼儿腹泻粪便标本,进行这三种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1.材料与方法: (1)标本来源:295例婴幼儿腹泻粪便标本采自福建省立医院因腹泻病住院或门诊的患儿,诊断标准按1993年10月修订的《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将收集的粪便标本以  相似文献   

19.
病原性大肠埃希菌腹泻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病原性大肠埃希菌腹泻的实验与临床关系。方法:采集临床门诊急性腹泻患者粪便,进行ETEC,EPEC,EIEC等病原菌常规检测,并收集患者病史临床表现。结果:从839例腹泻患者中检出病原性大肠埃希菌235株,检出率为28.01%;其中ETEC 118株(14.06%),。EPEC 93株(11.08%),EIEC 24株(2.86%),占病原菌检出的61.84%。对214印例病原性大肠埃希菌腹泻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分析,3种病原性大肠埃希菌引起腹泻,临床表现不尽相同。病原性大肠埃希菌问或同其它病原菌混合感染43例13.5%),其临床表现,同单一病原菌感染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病原性大肠埃希菌引起腹泻的临床表现差异甚大;实验室病原检测是重要依据;对腹泻病因诊断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对1987年1月至1996年12月住院治疗的32例慢性腹泻患儿,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患儿为对照组进行了成组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胎次(X1)、营养不良(X2)、急性期无选择应用抗生素(X3)、粪霉菌阳性(X4)与婴幼儿慢性腹泻有关联。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筛选出2个危险因素,即急性期无选择地应用抗生素、粪霉菌阳性。趋势χ2分析发现急性期所用抗生素种数越多发生慢性腹泻病的风险越大;营养不良越严重发生慢性腹泻病的风险亦越大。提示:纠正营养不良,在病原学诊断基础上,有选择地使用抗生素,避免肠道霉菌感染对减少婴幼儿急性腹泻慢性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