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灰毛浆果楝Cipadessa cinerascens茎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与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各种波谱方法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灰毛浆果楝茎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羊毛甾-7-烯-3-酮-22,25-环氧-23,24-丙酮乙缩醛(1)、chisopanin M(2)、3β-羟基-5-烯-豆甾(3)、7α-羟基-4-烯-3-酮-豆甾(4)、3β-羟基-5-烯-7-酮-豆甾(5)、7α-羟基-谷甾醇(6)、22E-7α-甲氧基-5α,6α-环氧-8(14),22-二烯-3β-羟基麦角甾(7)、7β-羟基-4-烯-3-酮-胆甾(8)、3β-乙酰氧基-2β,4β-二羟基-16-酮-孕甾(9)、17α,20R-二羟基-3,16-二酮-孕甾(10)、2β,3β-二羟基-16-酮-孕甾(11)、3β,7α-二羟基-20-酮-孕甾(12)、2α,3β-二羟基-5-烯-20-酮-孕甾(13)、1,4-二烯-3,16-二酮-2-羟基雄甾(14)、5-烯-17-酮-3β,16β-二羟基雄甾(15)、芹菜素(16)和annuionone D(17)。结论除化合物14和17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灰毛浆果楝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黄秋葵石油醚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黄秋葵石油醚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重结晶等方法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黄秋葵石油醚部位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为6-羟基豆甾-4-烯-3-酮(1),6β-羟基豆甾-4,22-二烯-3-酮(2),3β-羟基豆甾-烯-7-酮(3),3β-羟基豆甾-5,22-二烯-7-酮(4),豆甾-5-烯-3β,7β-二醇(5),豆甾-5,22-二烯-3β,7β-二醇(6),豆甾-4,22-二烯-3,6-二酮(7),豆甾-4,22-二烯-3-酮(8),麦角甾-7,22-二烯-3β-醇(9),环阿尔廷-25-烯-3,24-二醇(10),羽扇豆醇(11),橙酰胺乙酸酯(12),豆甾醇(13),棕搁酸(14).结论:化合物1~12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也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中成药》2015,(8)
目的研究薜荔茎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hadex LH-20、ODS、HPLC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然后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薜荔茎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佛手柑内酯(1)、β-谷甾醇(2)、6α-羟基豆甾-4-烯-3-酮(3)、6β-羟基豆甾-4-烯-3-酮(4)、3β-羟基豆甾-5-烯-7-酮(5)、4-acetonyl-3,5-dimerhoxy-p-quinol(6)、胡萝卜苷(7)、柚皮素(8)、金圣草黄素(9)。结论化合物3、4、5和9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和6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并首次对化合物6的碳谱数据进行了归属。  相似文献   

4.
西藏胡黄连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对西藏胡黄连Picrorhiza scrophulariiflora干燥根茎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及重结晶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运用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西藏胡黄连的甲醇超声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1)、棕榈酸(2)、反式阿魏酸二十八酯(3)、3β-羟基-豆甾-5-烯-7-酮(4)、6β-羟基-豆甾-4-烯-3-酮(5)、咖啡酸甲酯(6)、原儿茶酸甲酯(7)、香草酸(8)、咖啡酸(9)、云杉苷(10)。结论化合物2~7、9为首次从胡黄连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革叶山姜Alpinia coriacea全草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制备型HPLC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革叶山姜9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对羟基苯甲醛(1)、4-甲氧基苯甲酸(2)、乔松素(3)、芹菜素(4)、良姜素(5)、山柰酚(6)、5,7,3′,4′-四羟基二氢黄酮(7)、3,5-二羟基-7,4′-二甲氧基黄酮(8)、α-tocospiro A(9)、6α-羟基豆甾-4-烯-3-酮(10)、豆甾-4-烯-3-酮(11)、7-酮基-β-谷甾醇(12)、5α,8α-表二氧-(22E,24R)-麦角甾-6,22-二烯-3β-醇(13)、豆甾醇(14)和β-谷甾醇(15)。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革叶山姜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2、7、9~13为首次从山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李兆  陈龙  赵宏伟  李兵  王晓  闫慧娇 《中草药》2020,51(19):4896-4901
目的对红果樫木Dysoxylumbinectariferum的叶部位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综合应用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MS及核磁共振数据进行化合物结构鉴定。结果从红果樫木叶的乙醇提取物中得到5个甾体类化合物,分别为豆甾-4(5)-烯-β,6β,22-三醇(1)、豆甾-5(6)-烯-3β,21,2-三醇(2)、2α,3β,4β-三羟基孕甾-16-酮(3)、2α,3β-二羟基-4β-乙酰氧基孕甾-16-酮(4)、2α,3β-二羟基孕甾-17(20)-烯-16-酮(5)。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红果豆甾A。化合物2~5均首次从红果樫木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李斯达  褚晨亮  崔婷  詹若挺  高幼衡 《中草药》2017,48(6):1076-1079
目的研究三桠苦Melicope ptelefolia茎枝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法、凝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重结晶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NMR、ESI-MS等现代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三桠苦茎枝石油醚部位和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大黄素甲醚(1)、豆甾-3,5-二烯-7-酮(2)、β-谷甾酮(3)、(24R)-乙基-3β,5α,6β-三羟基胆甾烷(4)、dihydroxanthyletin(5)、正二十烷酸甲酯(6)、大黄素(7)、(+)-marmesin(8)、rudicoumarin C(9)、3-(2′,3′-二羟基)异戊基-7-羟基香豆素(10)、4-甲基喹啉酮(11)。结论化合物1~11均为三桠苦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0为新化合物,命名为三桠苦素D。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日本路边青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大孔树脂柱色谱、硅胶柱层析、聚酰胺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反相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性质与核磁共振波谱学数据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日本路边青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6-C-β-D-葡萄糖-8-C-β-D-半乳糖芹菜素(1)、柯伊利素-7-O-β-D-葡萄糖苷(2)、柯伊利素(3)、金合欢素-7-O-β-D-葡萄糖苷(4)、5-反式香豆酰基奎宁酸(5)、4,5-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6)、3,4-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7)、3,4-二咖啡酰基奎宁酸(8)、阿魏酸(9)、阿魏酸-对羟基苯乙醇酯(10)、对羟基桂皮酸(11)、豆甾-4-烯-3-酮(12)、豆甾-22-烯-3,6-二酮(13)、3β-羟基豆甾-5,22-二烯-7-酮(14)。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苟亮  卯锦  刘博超  雷丹  孙河  刘蓉  肖朝江  姜北 《中草药》2024,55(5):1451-1459
目的 研究高寒植物长鞭红景天Rhodiola fastigiata干燥全株的脂肪族类化学成分和抗疟活性。方法 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以及RP-18、MCI、Sephadex LH-20等多种色谱手段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通过SYBR Green I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抗疟活性筛选。结果 从长鞭红景天干燥全株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5个脂肪族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0α-葫芦-7,24二烯醇(1)、β-香树脂醇乙酸酯(2)、豆甾烷-3-酮(3)、豆甾-4-烯-3-酮(4)、β-谷甾醇(5)、schleicheol 1(6)、豆甾-4,6,8(14),22-四烯-3-酮(7)、(22E,24R)-5α,8α-epidioxyergosta-6,22-dien-3β-ol(8)、豆甾-4-烯-6β-醇-3-酮(9)、3β-羟基豆甾-5-烯-7-酮(10)、6α-羟基豆甾-4-烯-3-酮(11)、豆甾烷-3,6-二醇(12)、正二十二烷醇(13)、二十四烷醇(14)、去氢木香内酯(15)。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表葫芦二烯醇;化合物2、13和14为...  相似文献   

10.
鬼箭羽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方振峰  李占林  王宇  李文  华会明 《中草药》2007,38(6):810-812
目的研究鬼箭羽Euonymus alatus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开放RP-C18柱色谱以及PTLC分离,经理化常数测定,结合1H-NMR、13C-NMR、EI-MS鉴定结构。结果从鬼箭羽95%乙醇提取物的氯仿萃取层中分得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表木栓醇(Ⅰ)、豆甾-4-烯-3-酮(Ⅱ)、6β-羟基-豆甾-4-烯-3-酮(Ⅲ)、β-谷甾醇(Ⅳ)、2,4-二羟基-3,6-二甲基苯甲酸甲酯(Ⅴ)、2,4-二羟基-6-甲基苯甲酸甲酯(Ⅵ)、4-甲基-7-甲氧基异苯并呋喃酮(Ⅶ)、香草醛(Ⅷ)、正二十八烷醇(Ⅸ)。结论化合物Ⅶ为一新天然产物,化合物Ⅴ~Ⅷ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11.
北栽秧花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颜朦朦  肖世基  丁立生  周燕 《中草药》2014,45(3):314-317
目的 研究北栽秧花Hypericum pseudohenryi茎叶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各种柱色谱及制备液相色谱等分离方法对该植物茎叶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经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北栽秧花茎叶的丙酮提取物中分离纯化出21个化合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3, 4-O-异亚丙基莽草酸(1)、莽草酸(2)、原儿茶酸(3)、咖啡酸(4)、苯甲酸(5)、绿原酸(6)、绿原酸甲酯(7)、1, 3, 6, 7-四羟基氧杂蒽酮(8)、4-羟基-2, 3-二甲氧基氧杂蒽酮(9)、1, 5-二羟基-2-甲氧基氧杂蒽酮(10)、C-3/C-8″双芹菜素(11)、山柰酚(12)、槲皮素(13)、槲皮苷(14)、槲皮素-3-O-β-D-吡喃阿拉伯糖苷(15)、金丝桃苷(16)、异槲皮苷(17)、黑燕麦内酯(18)、杜鹃素(19)、1-棕榈酸单甘油酯(20)和β-谷甾醇(21)。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820为首次从金丝桃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罗静  裴瑾  康亚兰  刘薇  刘维  陈翠平  吴清华 《中草药》2014,45(18):2691-2695
目的克隆中药橘核主要来源品种椪柑Citrus reticulata的柠檬苦素-UDP-葡萄糖基转移酶(limonoid-UDP-glucosyl transferase gene,LGT)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及表达分析为橘核有效成分合成及调控机制研究提供基础。方法克隆获得LGT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对该基因蛋白的特征进行分析,构建LGT与相关物种LGT的系统进化树,利用RT-PCR分析橘皮、橘肉以及橘核中LGT基因表达量,并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测序所得椪柑LGT序列全长为1 530 bp,具有1 509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502个氨基酸。并对其蛋白二级、三级结构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基因表达分析结果发现椪柑LGT基因在橘核中表达量最低,其次为橘皮,表达量最高为橘肉。结论成功克隆、分析并表达了椪柑LGT基因,为橘核中柠檬苦素类物质合成及调控机制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3.
云南土沉香中的香豆素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云南土沉香Excoecaria acerifolia茎中的香豆素类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与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各种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云南土沉香茎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2个香豆素类成分,分别鉴定为秦皮素8-O-β-D-葡萄糖苷(1)、秦皮素(2)、异秦皮素(3)、6-羟基-8-甲氧基-香豆素(4)、5, 7-二甲氧基-6-(1′, 2′, 3′-三羟基丙基)-2H-1-苯并吡喃-2-酮(5)、5′-二甲基沉香木质素(6)、瑞香辛(7)、臭矢菜素A(8)、臭矢菜素B(9)、白背叶素A(10)、白背叶素B(11)和白背叶素C(12)。结论 除化合物312外其他成分均为首次从海漆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毛酸浆浆果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贾远敏  陈重  许琼明  李笑然  杨世林 《中草药》2013,44(9):1086-1090
目的 研究毛酸浆Physalispubescens浆果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反复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中压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根据核磁共振谱、质谱等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毛酸浆浆果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7,3′-三甲基槲皮素(1)、山柰酚(2)、金圣草酚(3)、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4)、2α,3β,23-三羟基-12-烯-28-齐墩果酸(5)、白头翁皂苷A(6)、白头翁皂苷D(7)、咖啡酸(8)、1-O-咖啡酰基-β-D-吡喃葡萄糖(9)、N-反式-阿魏酰酪胺(10)、新橄榄脂素(11)、梣皮树脂醇(12)、松脂醇(13)、蔗糖(14)、尿苷(15)、β-谷甾醇(16).结论 化合物5~7、9~15为首次从酸浆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尖瓣瑞香茎中双黄烷酮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圣卓  马青云  刘玉清  周俊  赵友兴 《中草药》2013,44(14):1887-1892
目的 研究尖瓣瑞香Daphne acutiloba茎中双黄烷酮类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与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尖瓣瑞香茎95%乙醇回流提取物醋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14个双黄烷酮,分别鉴定为毛瑞香素A(1)、毛瑞香素C(2)、毛瑞香素C'(3)、毛瑞香素F(4)、毛瑞香素E(5)、荛花醇(6)、毛瑞香素K(7)、异狼毒素(8)、狼毒素(9)、毛瑞香素D1 (10)、毛瑞香素H(11)、3-甲氧基-毛瑞香素H(12)、毛瑞香素K ’(13)和毛瑞香素B (14).结论 除化合物14外,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广西不同产区两面针HPLC指纹图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雷欣潮  杨焕琪  赖茂祥  冯看  刘华钢 《中草药》2012,43(5):1003-1008
目的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两面针的HPLC色谱指纹图谱分析方法,为其品质控制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采用HPLC-UV分析两面针的指纹图谱.色谱柱:UltimateTMXB C8柱(250 nn×4.6 mm,5μm);流动相为水(0.2%磷酸+0.2%三乙胺)(A)-乙腈(B),梯度洗脱;0~5 min,8%~12% B; 5~7 main,12%~15%B;7~14 main,15%~21% B; 14~35min,21%~25%B; 35~40min,25%~36%B; 40~60min,36%~52%B; 60~80min,52%~100%B; 80~95min,100%B;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35℃;检测波长250 nm,测定24批两面针指纹图谱,应用相似度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对两面针进行分类研究.结果 在色谱指纹图谱中,确定了22个共有峰,根据相似度分析、系统聚类分析的结果,将24批药材分为2类.结论 该指纹图谱检测方法方便,重现性好,可用于两面针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7.
侯雨  朱琳  张奇镔  叶小风  柯俏颖  徐志士  魏颖慧 《中草药》2023,54(12):3815-3823
目的 研究大黄-黄芪多组分自微乳的处方与制备工艺,评价制剂质量,并考察其大鼠肠吸收特性。方法 通过溶解度实验、油相与乳化剂和助乳化剂配伍实验及伪三元相图的绘制,筛选出最优处方组成;并从自微乳的外观、形态、粒径、稳定性等方面对自微乳进行评价。通过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实验考察自微乳的肠吸收特性。结果 自微乳处方中油相为辛酸癸酸单双甘油酯、乳化剂为聚氧乙烯蓖麻油35、助乳化剂为乙二醇。在微乳形成区选择各辅料用量,采用适宜方法加入大黄总蒽醌及黄芪总皂苷制得的组分自微乳,外观均一透明,加水分散后形成黄色乳光的微乳液,透射电镜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下观察到微乳分散均匀,无黏连,呈大小均一圆球形乳滴;平均粒径为(33.01±0.12)nm、多分散指数(polydispersion index,PDI)为0.10±0.02、电位为(-10.10±1.00)m V;自微乳中大黄总蒽醌和黄芪总皂苷质量分数分别为6.29、8.80 mg/g。自微乳中大黄总蒽醌在十二指肠、空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及表观吸收系数(Papp)较回肠段均有显著提高;黄芪...  相似文献   

18.
朱砂根Ardisiae Crenatae Radix是一种民间常见的观赏性中药材,具有解毒消肿、活血止痛、祛风除湿的功效,是贵州特色民族药八爪金龙的3大来源之一。朱砂根主要含有香豆素类、皂苷类、黄酮类、挥发油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抗炎、抗肿瘤、抗氧化、降血糖、保肝、抗生育等药理作用。主要综述了朱砂根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朱砂根的进一步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获得赶黄草Penthorum chinense转录基因参考序列和表达量信息,探索赶黄草药用活性成分生物合成的遗传基础,为赶黄草的重要功能基因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Illumina Hi Seq 2000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赶黄草进行转录组测序,对获得的数据进行过滤组装,对得到的unigene进行比对注释,同时对本研究获得赶黄草活性成分合成相关代谢通路基因进行分析。结果共获得了40 005 442条有效的短读序,通过de novo拼接得到42 306个unigene,开放阅读框(ORF)分析共计得到518个ORF,其中75个ORF具有转录因子结构域。通过KEGG分析,检测到33、32、59、68个unigene分别参与黄酮类生物合成、固醇类生物合成、萜类骨架生物合成和羧酸代谢。结论本研究发现的这些基因对赶黄草遗传改良和药用活性物质的生物合成路径相关基因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大黄包装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唐文文  晋小军  宋平顺 《中草药》2013,44(14):1925-1930
目的 以大黄有效成分、储藏前后质量耗损、保质时间和经济效益为指标,考察大黄适宜的包装方法.方法 供试用大黄品种为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外观色泽考察依据《中国药典》2010年版;用热浸法提取浸出物;HPLC法测定蒽醌、儿茶素和没食子酸的量.结果 大黄包装含水量对有效成分有显著影响,含水量为24%左右时,浸出物的量最高,为31.36%;含水量为14%左右时,浸出物的量最低;蒽醌的量则相反,此含水量蒽醌的量最高,为1.893%;含水量为20%左右时,儿茶素和没食子酸的量均最高,分别为1.492%和0.400%;真空包装的大黄浸出物和蒽醌的量均最高,分别达33.47%和1.891%,普通包装处理最低,仅分别为28.30%和1.539%;加入脱氧剂包装的没食子酸和儿茶素的量最高,没食子酸的量为0.323%,儿茶素的量达到2.022%;大黄储藏1年时,通过对霉变、虫蛀情况的观察,以及大黄品质的测定发现,在大黄水分的量不超过20%时,采用真空包装,储藏期无霉变出现,大黄外观质量良好.结论 抽真空包装是大黄最优的气调包装方法,它不仅能增加药农收入,也提高了大黄保质储藏过程的水分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