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2~3 μm的聚苯乙烯微球为种球,克百威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采用单步溶胀法制备粒径均一的克百威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MIPMs)。通过扫描电镜(SEM)、吸附平衡实验和竞争吸附实验分析了克百威MIPMs的形貌及其对克百威的结合特性及吸附选择性,并比较了克百威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柱(MISPE)与C18固相萃取柱(C18 SPE)富集水中克百威的效果。结果表明:合成的MIPMs粒径约10 μm,表面呈蜂窝状;在90 min内可达到饱和吸附,最大吸附量为25.94 mg/g;在克百威、灭多威和三羟基克百威共存的条件下, 克百威MIPMs可实现对克百威的专一性吸附;与C18 SPE相比,克百威MISPE重复使用6次后加标回收率仍在85%以上,可用于水体中痕量克百威的检测。  相似文献   

2.
以抗坏血酸(AA)为模板分子、邻苯二胺(o-PD)为功能单体,在金电极表面电聚合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膜(MIP),并以该MIP修饰的电极为栅极制备了具有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的AA电化学晶体管(OECT)传感器件。应用循环伏安法(CV)、交流阻抗法(EIS)对分子印迹聚合物电极进行一系列的表征与检测。实验结果表明:以pH=5.2,浓度为0.2 mol/L HAc-NaAc(体积比2.1∶7.9)的缓冲液为背景溶液,o-PD与AA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以0.5 V/s的扫描速率在0~0.8 V内扫描20圈,所得分子印迹膜电极性能最佳。应用以该分子印迹修饰电极作为栅极的电化学晶体管检测AA,得到AA浓度的检测限为0.3 μmol/L,沟道电流与AA浓度在0.3~3 μmol/L(低浓度)与3~100 μmol/L(高浓度)这2个范围内成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3.
首先,以光敏小分子肉桂酸(CINN)为疏水基元,通过酯化反应对葡聚糖(Dex)进行疏水改性,制备双亲性大分子Dex-CINN;然后,利用选择性溶剂法诱导Dex-CINN与模板分子葡萄糖(Glu)共组装,制备分子印迹胶体粒子(MINPs)。通过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氢谱(1H-NMR)确定Dex-CINN的化学结构及改性率。利用Zeta电位及纳米粒度仪和透射电子电镜(TEM)对MINPs的粒径、电位及形貌进行表征。利用滴涂或电泳沉积的方法使MINPs在电极表面二次组装构建MINPs涂层,通过光交联固定涂层结构,再洗脱除去模板分子后得到分子印迹传感涂层。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两种分子印迹传感涂层的形貌进行表征,并进一步利用循环伏安法(CV)、差分脉冲溶出伏安法(DPSV)对比研究两种分子印迹传感涂层的分析检测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滴涂或电泳沉积的方法均能在电极表面制备分子印迹传感涂层;相比于滴涂法,电泳沉积法所制备的分子印迹传感涂层连续均匀,所形成的传感器对Glu具有更好的响应性以及识别能力,检测下限更低。  相似文献   

4.
以手性药物左旋萘普生(S-naproxen)为模板分子,四乙烯基吡啶(4-VPy)为功能单体,采用表面印迹法,以介孔材料SBA-15为载体合成了能选择性识别S-naproxen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扫描电镜及孔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具有粒径均匀、孔径分布窄、比表面积大等特点;同时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和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载体表面形成了分子印迹聚合物层,Scatchard分析表明分子印迹聚合物在自组装过程中存在两类结合位点,聚合物高亲和力和低亲和力结合位点的最大表观结合容量分别为Qmax1=2.504 μmol/g,Qmax2=16.680 μmol/g;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热力学研究表明,吸附过程可以自发进行。  相似文献   

5.
分子印迹技术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通过该技术制备出的分子印迹传感器具有稳定性及重复性高、操作简便和费用低等优点。目前,基于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电化学和光学传感器已广泛应用于生物传感、药物分析和医疗诊断等方面。本文简要介绍了不同类型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电位型、阻抗型和电流型)和分子印迹光学传感器(荧光型、表面等离子共振型和发光型)的原理,以及各类传感器在小分子物质分析方面的应用进展,并提出一些需解决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以期为分子印迹传感器的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水相中制备硅胶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及色谱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结合β-环糊精在水相中制备以硅胶为骨架的苯丙氨酸分子印迹聚合物,并进行色谱性能研究。方法: 在乙烯基硅胶表面,结合丙烯酰化β-环糊精,以苯丙氨酸为模板分子,2-丙烯酰胺基-2-甲基-1-丙磺酸(AMPSA)为功能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A)为交联剂,采用热聚合法在水相中制得以硅胶为骨架的苯丙氨酸分子印迹聚合物,并以此固定相装填不锈钢色谱柱,以乙腈-水-甲酸(10∶90∶0.1)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200 nm为检测波长,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并与空白分子印迹聚合物柱进行比较。结果: 苯丙氨酸在印迹柱上的保留比在空白印迹柱上强,与赖氨酸、脯氨酸达到基线分离。结论: 在水相中采用硅胶表面印迹法结合环糊精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对模板分子具有良好的特异选择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采用分子印迹技术合成罗红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的方法,并对其特性进行研究。方法 以罗红霉素为模板分子,α-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以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采用分子印迹技术合成分子印迹聚合物。通过特异性吸附实验研究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特性。结果 通过静态平衡吸附法研究了模板聚合物的结合动力学以及该聚合物的结合能力和选择特性,通过Scatchard分析法研究了印迹聚合物对模板分子的结合特性,经计算聚合物的最大表观结合量(Qmax)和平衡离解常数(Kd)分别为90.3 mg·g-1和1.35 mg·mL-1。结论 合成的分子印迹聚合物有形状、大小以及识别位点都与模板分子相匹配的空穴,即具有印迹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β-环糊精修饰的壳聚糖(CDCS)和二茂铁修饰的聚乙二醇(FcPEG)为构筑单元,以β-环糊精和二茂铁的主客体相互作用为驱动 ,构筑了水溶性的超分子聚合物CDCS-FcPEG。在此基础上,加入α-环糊精(α-CD),通过其对聚乙二醇的穿环络合诱导结晶作用,制备 了壳聚糖基水凝胶。使用核磁(1H-NMR)、紫外可见光谱法(UV-Vis)、X射线衍射分析(XRD)和循环伏安法(CV)等手段进行了验证。 结果表明:超分子聚合物CDCS-FcPEG与共价键连接的传统聚合物一样可以和α-CD形成凝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咖啡因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吸附性能,分析该印迹聚合物用于提取茶叶中咖啡因的可行性。方法: 以咖啡因(caffeine)为模板分子,功能化的介孔分子筛SBA-15为载体材料,合成咖啡因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采用扫描电镜对其表面进行表征,利用吸附平衡实验研究聚合物对咖啡因的吸附性能;用该印迹聚合物提取茶叶中的咖啡因。结果: 在最佳吸附pH为7.0的条件下,印迹聚合物吸附速度快,吸附容量大,对咖啡因的吸附平衡和动力学数据分别符合Freundlich等温线模型和Pseudo-second-order动力学模型。提取实验表明印迹聚合物能有效地从茶叶粗提物中分离咖啡因。结论: 分子印迹技术为茶叶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依达拉奉(Edaravone)为模板分子,合成依达拉奉分子印迹聚合物(MIP)。方法研究不同功能单体对依达拉奉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影响,并通过Scatchard方程研究依达拉奉分子印迹聚合物选择吸附特性。结果以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合成的分子聚合物具有较高的选择性。结论依达拉奉分子印迹聚合物有望用于临床对依达拉奉的富集与检测。  相似文献   

11.
通过将巯基乙酸作为一种支持电解质,将巯基固定在导电聚吡咯薄膜电极上,从而制得巯基—聚吡咯薄膜修饰电极,该修饰电极保持了巯基的螯合性能,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对水溶液中的重金属离子具有很好的吸附作用,其灵敏度与未修饰的玻碳电极相比,测汞离子时电沉积提高了3倍,化学吸附时提高了近5倍。并对其吸附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证明了其对汞离子的吸附为不可逆的产物弱吸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使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测定大鼠下丘脑、海马、皮质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的方法,所测指标包括去甲肾上腺素(NE)、五羟吲哚乙酸(5-HIAA)、高香草酸(HVA)、多巴胺(DA)、和5-羟色胺(5-HT)。方法:色谱柱采用Waters C18反相色谱柱(3.9mm×150mm,5μm),流动相为水相(每1L中含辛烷磺酸钠2.5g,磷酸二氢钾13.6g,乙二胺四乙酸36mg,pH值3.3):甲醇:乙腈=78:19:3,流速为0.8mL/min,柱温35℃;电化学检测器工作电极为玻璃碳电极,参比电极为银/氯化银(Ag/AgCl)电极,工作电压为0.7V[1]。结果:脑组织中五种神经递质的保留时间分别为:去甲肾上腺素3.4min、五羟吲哚乙酸4.2min,高香草酸4.8min,多巴胺5.8min,5-羟色胺11.4min;最低检测限为4~16ng/mL。线性范围为20~320ng。脑组织样品的相对回收率为87.5%~113.9%,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小于7%。结论:该方法具有快速、准确、灵敏且样品制备简便等优点,可用于大鼠部分脑区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分离测定。  相似文献   

13.
以乙醇和水为混合溶剂,采用氧化法制备了纳米尺度的聚苯胺颗粒。采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循环伏安、恒流充放电及交流阻抗等测试手段对其结构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测试。研究了混合溶剂的比例对产物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聚苯胺颗粒大小为50~100 nm;以制备的聚苯胺纳米颗粒为活性物质,在1 mol/L 的H2SO4 电解液中,当电流密度为5 mA/cm2 时,PANI电极的最高比电容达到492 F/g;当乙醇的体积分数较低时,聚苯胺纳米颗粒分散性较好,具有较高的比电容;当乙醇的体积分数逐渐升高时,聚苯胺纳米颗粒的分散性变差,相应的比电容降低。  相似文献   

14.
DNA的电化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开梅  覃华胜  顾生玖 《华夏医学》2004,17(6):1039-1041
由电化学构建的DNA检测器或生物传感器往往比较容易实现微型化、集成化及原位、在体、实时、在线的检测。现着重对DNA的电化学传感器的原理、检测方法及其发展趋势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诺氟沙星在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并对其含量进行测定.方法:在氨-氯化铵底液中,以扫描电压范围为0~-1.2V,扫描速度为50mV·s-1,在电化学工作站上进行循环伏安实验和本体电解.结果:诺氟沙星在玻碳电极上产生一灵敏的还原峰,峰电位为-1.1V(vs.Ag/AgCl).诺氟沙星在玻碳电极上的还原是一个两电子的不可逆过程.诺氟沙星在1×10-4~5×10-6mol·L-1浓度范围内与还原峰电流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6×10-7mol·L-1.结论:对诺氟沙星样品进行测定,获得满意结果,为NFLX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丁基噻吩在硝基苯溶液中以六氟磷酸四丁基季铵盐为支持电解质,在恒电流条件下进行电化学氧化聚合,通过电导率的测量及可见──紫外光谱分析,讨论了单体浓度、电解质浓度、电流密度、聚合温度对聚合物膜的导电性能的影响。扫描电镜图表明,随着聚合的进行.膜的表面呈“菜花”状结构。循环伏安图表明聚了基噻吩与聚噻吩具有相近的氧化峰位。  相似文献   

17.
以空心介孔硅球为模板,酚醛树脂乙醇溶液为碳源制得了分级多孔碳(HPCs)。以酸化处理后的HPCs为载体、对甲苯磺酸(p-TSA)为掺杂剂、三氯化铁(FeCl3)为氧化剂,通过原位化学氧化聚合法制备了聚吡咯-分级多孔碳(PPy-HPCs)纳米复合材料。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透射电镜(TEM)、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恒流充放电、循环伏安以及交流阻抗等测试技术对复合材料进行了形貌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聚吡咯成功地包覆在HPCs的表面,随着聚吡咯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比容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聚吡咯的质量含量为34.9%时,复合材料在电流密度为0.1 A/g时达到最大比容量(316 F/g),在1 A/g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 000次后,比容量保持率为95.8%,聚吡咯的引入有效地提高了HPCs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相似文献   

18.
利用水热法合成了一维的MnO2纳米棒,经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表面改性后与苯胺单体在低温下混和,通过原位化学氧化聚合法制备了聚苯胺-二氧化锰(PANI-MnO2)纳米复合材料。采用FESEM、FT-IR、XRD、TG、循环伏安以及恒电流充放电等测试技术对复合材料进行了结构和性能的分析。结果表明:MnO2纳米棒穿插在聚苯胺纳米线网络中,通过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新的网络结构,随着MnO2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比容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m(An)∶m(MnO2)=1∶3、电流密度为1 mA/c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洛美沙星(LMF)的电化学行为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为药物的药理作用提供依据。方法根据所推导的电化学公式对实验数据进行非线性拟合。结果获得TLMF与ctDNA的结合常数(3.61×10^4mol/L)和结合位点数(1.72),探讨TLMF与ctDNA的结合机理。结论LMF与DNA碱基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0.
采用电化学两步法快速制备了一种含溴胺结构的自支持壳聚糖抗菌敷料(Chit-Br)。利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FTIR-ATR)、碘量滴定、抗菌实验对溴化壳聚糖膜的结构、溴胺(N—Br)含量及抗菌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壳聚糖可通过电极反应原位生成溴化试剂而被溴化,溴化过程同时伴随着对糖单元的氧化。当阳极电量为4.0~20.5 C时,所制备的Chit-Br膜中的N—Br含量无显著差异。溴化壳聚糖膜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能,通过破坏细菌表面结构导致细菌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