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摘 要 目的:分析我院近5年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以促进临床安全用药。 方法:汇总我院 2013~2017年上报的1 293例ADR报告,分别从ADR上报人职业、患者一般情况、用药情况、临床表现与转归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 293例ADR报告中,患者男女比例为1.36 ∶〖KG-*4〗1, 既往有ADR史者103例(8.0%)。227例(17.6%)患者联合使用多种药物。发生ADR的抗微生物药品和抗肿瘤药物的构成比分别是28.1%、25.8%。ADR的临床表现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胃肠系统损害多见。ADR的关联评价情况,其中肯定99例(7.7%),很可能789例(61.7%),可能396例(30.6%)。ADR的分级中,一般的ADR 1 082例(83.7%),严重的ADR 137例(10.6%),新的ADR 74例(5.7%)。〖HTH〗结论:〖HTK〗加强抗微生物药品和抗肿瘤药物ADR的监测,以减少或避免 ADR 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摘 要 目的:了解徐州某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病例的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该院2005~2016年上报的ADR病例进行分析,并按年龄、性别、药品种类等进行分类统计。结果:12年间该院共上报ADR病例1 356例,男性679例(50.1%),平均年龄(36.4±26.1)岁。每年上报的ADR数量从18例到274例不等,以一般不良反应为主(1 169例,86.2%),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1 110例,81.9%),以单一用药引发为主(1 041例,76.8%);ADR主要累及消化系统(568例次,22.8%)和皮肤及其附件(537例次,21.6%);ADR由抗微生物药引发最多(1 006例,55.6%),其次是中成药(175例,10.0%)和抗肿瘤药(125例,7.1%);抗微生物药主要以喹诺酮类(29.9%)、β-内酰胺类(27.2%)和大环内酯类(22.5%)为主;引发ADR排名前3位的药物分别是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等。结论:该院上报的ADR病例主要由抗微生物药、中成药和抗肿瘤药引起,应加强该类药物的管理,同时积极开展ADR监测,提高医务人员上报ADR的积极性,促进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3.
摘 要 目的:了解抗感染药物致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ADR)的情况,分析其特点和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安全用药。方法:检索1999~2016年“中国知网、万方医学数据库、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抗感染药物致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病例,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文献学计量方法,对国内公开报道的503例抗感染药物所致ADR进行总结性分析。结果:药物以喹诺酮类和头孢菌素类为主,共348例,占总病例69.18%,喹诺酮类中以左氧氟沙星最多,共86例,占总病例17.10%;头孢菌素类中以头孢吡肟和头孢他啶最多,共37例,占总病例7.36%,其中21例为肾衰或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碳青霉烯类以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最多,共32例,占总病例的6.36%。发生ADR最多的时间为用药1~7 d后,共325例,占总病例的64.61%。结论:抗感染药物致中枢神经系统ADR比较多见,症状表现多样,尤以老年人群居多,临床在使用时要多加注意。  相似文献   

4.
摘 要 目的:探讨阿帕替尼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一般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 检索2015~2018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对收集到的阿帕替尼致ADR的文献报道从患者性别、年龄、原患疾病、给药途径、给药剂量、合并基础疾病、联合用药、以及ADR发生的时间、临床表现及转归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共纳入文献11篇,涉及151例ADR病例。ADR多发生在46~60岁的患者(41.72%)。151例ADR中,给药剂量250 mg·d-126例,500 mg·d-1 64例,750 mg·d-1 7例,850 mg·d-1 54例;联合用药18例。发生ADR时间最短的为用药后3 d,最长的为用药后10个月;大部分ADR发生在用药后1~3个月。ADR累及器官 系统最多的是全身性损害(46.35%),主要表现为高血压,其次为皮肤黏膜系统(19.20%),主要表现为手足综合征,第三是消化系统(17.23%),主要为消化道出血、恶心、呕吐。急性左心衰竭、快速性房颤、甲状腺功能减退为阿帕替尼新的ADR。 结论: 重视阿帕替尼所致新的,严重的ADR,加强用药监测,以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仑伐替尼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与临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PubMed、WebofScience、CNKI和万方数据库从建库至2023年6月关于仑伐替尼致ADR个案报道,对病例中患者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仑伐替尼致ADR个案报道54篇,涉及ADR共61例;ADR主要集中50岁以上患者(93.44%);ADR以心血管系统(16例)、泌尿系统(11例)和消化系统损害(11例)较为多见;严重的不良反应57例(93.44%),新的不良反应14例(22.95%),死亡4例(6.35%)。结论:仑伐替尼相关ADR累及全身多个系统,且其中不乏新的、严重的甚至致死性的ADR,应加强对仑伐替尼ADR的认识,以降低用药风险。  相似文献   

6.
摘 要 目的:分析血液系统药物相关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解放军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2009~2014年血液系统药物相关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073例ADR报告中,男女比例为1.31∶1,平均年龄(51.4±19.2)岁,青年(31.45%)和中年(28.92%)患者为主;单一药引发占81.27%;抗血小板药(41.24%)、促凝血药(31.20%)、血浆及血浆代用品(11.47%)引起ADR位列前三位;注射剂占比88.76%;静脉滴注(77.86%)为主要给药途径;前列地尔(25.26%),氨甲环酸(22.42%),右旋糖酐40(6.63%)位列引起ADR单品种前三位;ADR导致消化系统(28.69%),心血管系统(22.51%)、皮肤及附件(16.51%)损害列为前三位,临床表现多见恶心、呕吐、静脉炎、皮疹等;新的及严重的ADR临床表现多见血压异常,过敏性休克等。结论:血液系统药物的合理使用需重视,应加强ADR监测以防范或规避相关用药风险。  相似文献   

7.
摘 要 目的:了解云南省保山市儿童抗癫痫药物(AEDs)所致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为促进AEDs安全使用提供参考。方法: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调取2016年10月~2018年10月保山市二甲以上医院上报的AEDs所致儿童ADR报告325例,对患儿基本情况、AEDs分类、ADR累及系统及临床表现、ADR分级和关联性评价结果、病例转归等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25例AEDs所致ADR中,男、女比例为1.1 ∶〖KG-*2〗1.0(169 ∶〖KG-*2〗156);6岁以下年龄段占58.5%。传统AEDs所致ADR有242例(74.5%),新型AEDs所致ADR为83例(25.5%)。ADR累及器官/系统最多的是皮肤及其附件,其次是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325例ADR中严重的ADR 33例(9.50%),新的一般的ADR 11例(3.38%),新的严重的ADR 1例(0.31%)。传统AEDs所致严重ADR主要包括卡马西平引起的皮肤损害和丙戊酸钠引起的肝功能损害,新型 AEDs所致严重ADR主要为奥卡西平及拉莫三嗪引起的皮肤损害和低钠血症。176例(54.15%)ADR发生在给药后24 h内。结论:医疗机构应重视AEDs(特别是传统AEDs)所致ADR,加强AEDs的临床应用监管。  相似文献   

8.
摘 要 目的:分析肾康注射液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ADR)相关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2000年1月~ 2018 年4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同时收集我院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ADR报告,筛选出肾康注射液新的、严重的ADR病例报告,并对其性别、年龄及原患疾病、过敏史情况,肾康注射液给药方式、溶媒、合并用药,ADR出现时间、临床表现、关联性评价和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3例肾康注射液ADR中,新的ADR 15例(65.22%),严重的ADR 8例(34.78%),新的、严重的ADR 6例(26.08%)。患者中男11例,女12例,60岁及以上的老年患者占52.17%。5例患者既往有药物过敏史。多数ADR发生在用药后30 min 内。ADR以全身性损害最为常见,表现为发热、寒战、过敏样反应及过敏性休克等。结论:临床应重视肾康注射液ADR 的预防,规范肾康注射液的临床应用,加强用药过程中的监测,从而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摘 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某三甲儿童医院515例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为预防药品不良反应和促进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该院2010年1月~2017年5月主动上报的515例有效ADR报告,按照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及其临床表现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515例ADR报告中,男女比例是3∶〖KG-*2〗2,1~12岁的患儿ADR构成比〖KG*4〗83.90%;静脉给药致ADR构成比〖KG*4〗48.62%;抗感染药致ADR构成比〖KG*4〗38.80%,其中头孢菌素致ADR构成比〖KG*4〗52.71%,严重ADR构成比〖KG*4〗11.84%。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构成比〖KG*4〗39.46%。结论:医务人员应重视ADR的监测与报告,对常见ADR应密切观察,及时对症治疗,对新的严重ADR应及时上报,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0.
摘 要 目的:了解西安地区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帕累托(Pareto)最优分析法对2013~2015年西安地区医疗机构发生的2 076例ADR报告进行整理,汇总患者年龄、药物品种、给药途径、药物剂型和临床表现等并进行分析。结果:2 076例ADR中,引发ADR的年龄段、药物种类、给药途径、药物剂型及累计的系统/器官及主要临床表现情况的主要因素分别为:0~10岁(16.81%)、51~60岁(16.81%)、61~70岁(13.34%)、71~80岁(12.24%)、21~30岁(11.27%)和41~50岁(10.31%)年龄段;抗感染药物(46.97%)、中药注射剂(14.40%)、中枢神经系统用药(9.34%)和维生素类、营养类药物、酶制剂及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药物(8.14%)四大类药物,其中抗感染药物中头孢菌素类的报告例数最多(35.79%);静脉给药(85.84%);注射剂(88.05%);皮肤及其附件损害(41.43%)、消化系统损害(14.92%)、全身性损害(13.49%)和神经系统损害(10.75%)相关的ADR例数较多。结论:根据西安地区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应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管理,有针对性加强重点品种、患者的用药监护与ADR检测,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1.
摘 要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为其安全评价与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4年2月收集的135例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ADR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131例ADR报告中,舒血宁注射液病例数最多(29例);多在用药30 min内发生(107例,81.68%);患者原患疾病多为神经系统性疾病(48.85%)、循环系统疾病(28.00%);不良反应涉及多个器官或系统,以全身性损害最多(42例,17.87%)。 结论:临床应重视对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ADR的监测和报告,临床药师参与临床治疗工作,促进该类药品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2.
摘 要 目的:分析三唑类抗真菌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2~2014 年湖北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227例三唑类抗真菌药物ADR报告的患者年龄、性别,药物剂型、给药途径,ADR发生时间、累及器官系统分布及临床表现,ADR分级、关联性评价及其转归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三唑类抗真菌药物所致ADR患者男女比例为1∶1.32;各个年龄段均有分布,其中31~40岁年龄段构成比最高,占38.33%。ADR报告涉及9种药品剂型,以膏剂为主,占总剂型59.03%。ADR报告涉及给药途径主要包括外用(70.04%)和阴道给药(24.23%)等。所致ADR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损害(69.87%)和女性生殖系统损害(24.02%)等,ADR临床表现为皮疹、瘙痒、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其中咪康唑(42.73%)引起的ADR例数最多,酮康唑(36.56%)次之。227例ADR报告中一般的ADR 200例,新的ADR 27例。关联性评价结果:肯定17例,很可能68例,可能142例。ADR病例的转归以治愈和好转为主。结论:应严格控制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加强ADR监测,完善药物使用说明书,规范临床用药,以降低ADR/ADE风险。  相似文献   

13.
摘 要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为ADR监测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提取国家ADR监测系统中2011~2014年孝感市上报的ADR/ADE有效报告7 732例,采用SPSS 19.0对报告来源、患者性别、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累及器官/系统等进行分析。结果:7 732例报告,主要来自医疗机构(6 959例,90.00%)和临床医师(5 061例,65.46%);引起ADR/ADE最多的药物为抗菌药物(4 388例,54.90%)和中药注射剂(897例,11.60%);引起ADR的给药途径以静滴多见(69.83%);一般ADR/ADE主要累及皮肤及附件(42.96%)和消化系统(16.55%);严重ADR/ADE 181例(2.43%),其中严重过敏性反应80例(42.20%),皮肤及附件损害36例(19.89%)。引起严重ADR/ADE的药品中抗感染药物79例(43.65%),中药注射剂32例(17.68%);前3位的药品分别为头孢哌酮/舒巴坦(14例)、参麦注射液(10例)和头孢呋辛(10例)。结论:加强ADR/ADE的监测报告力度和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的监管,重视严重ADR/ADE的监测,不断提高ADR监测水平,降低用药风险。  相似文献   

14.
摘 要 目的:了解某院2016~2018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和规律,为ADR监测和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收集该院2016~2018年上报的2 100份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药物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反应分级及转归情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ADR报告中,男1 119例(53.28%),女981例(46.72%);患者年龄分布以45~60岁最多,共820例(39.05%)。一般的ADR为2 022例,新的ADR 13例,严重的ADR 64例,新的和严重的ADR仅有1例。医生上报ADR 551例,护士上报171例,临床药师上报1 378例。致ADR的怀疑药物主要为抗感染药物(396例,18.86%),给药方式以静脉滴注占比最高(1 104例,52.59%);累及系统/器官以消化系统受损为主(771例,36.71%)。结论:ADR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加强ADR监测,减少ADR的发生,促进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5.
摘 要 目的:了解本院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本院2010年1月~2015年3月上报的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对患者年龄、性别、发生时间、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新的/严重的ADR报告共157例,其中新的一般的ADR报告73例,严重的ADR报告60例,新的严重的ADR报告24例;ADR可发生于各年龄段,≥60岁比例较高(33.12%);ADR多发生在用药后2 h内(73.88%);给药途径以静脉静滴给药为主(82.17%);涉及药品101种,以抗菌药(46.70%)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中药制剂(14.37%),引起ADR的前5位的药品均是抗菌药;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依次为全身性损害(28.06%)、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9.90%)、呼吸系统损害(15.82%)和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10.72%)。结论:新的/严重的ADR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提高新的/严重的ADR的监测水平,减少ADR风险。  相似文献   

16.
摘 要 目的:探索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流行病学特点。 方法:通过系统检索1979~2015年文献,采集双黄连注射剂ADR详细个例报告,在此基础上应用Microsoft ACCESS构建数据库,进而以Clementine 12.0为数据挖掘平台,应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开展数据挖掘研究。结果:共检索符合纳入条件的双黄连注射剂ADR详细个案569例。其临床诊断大致有7类,皮肤损害案例占32.162%,过敏性休克案例占20.562%,呼吸系统损害案例占16.696%,消化系统损害案例占12.830%,神经系统损害案例占9.490%,循环系统损害案例占6.503%,泌尿系统损害案例占1.757%。其中有172例案例存在联合用药情况;155例ADR发生在给药开始后10 min之内。过敏性休克和循环系统损害的案例在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中构成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剂量规范与否、配液种类、ADR发生时间段在不同的ADR诊断中的分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信度最高的关联规则是“肺炎患者占总研究案例的6.68%,其中52.63%的患者发生皮肤损害”。结论:双黄连注射剂ADR中过敏性休克的发生可能与患者性别、用药剂量、配液种类、ADR发生时间段等因素相关,尚需更大样本量的数据分析验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达拉非尼联合曲美替尼治疗黑色素瘤致皮肤系统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临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收集国内外相关个案报道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共筛选出有效文献31篇,共38例次,患者年龄主要为31~80岁(89.47%);ADR多发生在用药后90 d内(60.52%);主要临床表现为痤疮样皮疹(18.42%)、肉芽肿性皮炎(13.16%)、脂膜炎(10.53%)、纹身并发症(10.53%)及结节性红斑病变(10.53%);34例患者皮肤ADR痊愈或好转,其中2例永久停用了达拉非尼与曲美替尼,10例继续联合治疗,12例暂停联合治疗,其中11例患者好转或痊愈后重启联合治疗。在重启或继续使用联合治疗的患者中,10例再次出现ADR。结论:本研究中,达拉非尼联合曲美替尼致皮肤系统ADR表现出不同的发生率和特征,且免疫治疗后进行靶向治疗可能增加严重皮肤ADR发生风险。临床在联合使用时应加强用药监测,及时发现ADR并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同时严密监测重启或继续用药所致ADR,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8.
摘 要 目的:探索参麦注射剂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通过系统检索1979~2015年文献,采集参麦注射剂ADR详细个案报告,在此基础上应用Microsoft ACCESS构建数据库,进而以Clementine 12.0为数据挖掘平台,应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开展数据挖掘研究。结果:共检索符合纳入条件的参麦注射剂ADR详细个案118例。其临床诊断大致有6类,呼吸系统损害20例(16.95%),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9例(16.10%),全身性损害26例(22.03%),神经紊乱23例(19.49%),胃肠系统损害18例(15.25%),心率及心律紊乱12例(10.17%)。后项包含ADR诊断的关联规则有“ADR发生在0~5 min之内的男性患者占总体研究案例的14.41%,其中41.18%的患者的ADR诊断为全身性损害”。结论:参麦注射剂ADR诊断种类可能与患者性别、配液种类等因素相关,尚需更大样本量的数据分析验证。  相似文献   

19.
摘 要 目的:了解喜炎平注射液上市后研究中不良反应(ADR)发生水平及分布特征。方法:以“喜炎平”或“Xiyanping”为检索词,检索Cochrane 图书馆、Medline、EMbase、SinoMed、CNKI、VIP和WanFang Data,由两位研究者独立筛选和提取资料,分析采用Stata 14.0软件。结果:共纳入1 587项研究,其中随机对照试验、队列研究和无对照随访研究分别占90.2%,6.8%和3.0%。共涉及1 778个喜炎平注射液用药组,其中823组报告了ADR发生信息(46.3%),共涉及患者62 464例,报道ADR 1 244例,整体发生率为1.8%(95%可信区间:1.7%~2.1%)。前三位构成为消化系统损害(40.7%)、皮肤及附件损害(23.6%)和用药部位疼痛(8.4%),但涉及药品及对应处理的报告比例较低(低于30%)。Meta回归调整协变量后,无对照随访研究、≤1岁年龄组的ADR发生率相对较低,而每日用药≥2次时、疗程≥1周时、合并抗菌药用药或其他中成药用药时,发生率相对较高。结论:鉴于用药频率越高、服药时间越长、合并用药时,ADR发生率相对较高,建议尽量避免过于频繁或长期使用喜炎平注射液,并谨慎联合用药。同时,建议充分利用医疗大数据开展更多关于儿童的足够规模的主动监测。此外,现有文献质量堪忧的问题,也急需研究者、企业、期刊和政府充分重视,各司其职营造高质量证据诞生的必要氛围。  相似文献   

20.
摘 要 目的:分析某院新的/严重的儿童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为促进儿童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对2017~2018年某院上报的新的/严重的儿童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既往ADR史、家族ADR史,ADR涉及药品品种、剂型及给药途径、是否超说明书用药,ADR累及的系统/器官、发生时间、对原患疾病的影响及转归、关联性评价等。 结果:2017~2018年某院上报117例新的/严重的儿童ADR,其中新的ADR 46例(39.32%),严重的ADR 68例(58.12%),新的严重的ADR 3例(2.56%)。关联性评价结果:肯定1例(0.85%),很可能112例(95.73%),可能4例(3.42%)。男性患儿78例(66.67%),女性患儿39例(33.33%);1~3岁患儿所占比例最高。药品剂型以注射剂(52.99%)为主;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68.38%)为主。涉及药品品种14类58种,构成比最多的为抗感染药物(47.01%);22例(18.80%)ADR存在超说明书用药。ADR累及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系统(60.68%)为主,引起严重皮疹23例(19.66%)。用药后0~5 min内(41例)发生ADR比例最高。115例(98.29%)ADR对患儿原患疾病无明显影响,仅2例(1.71%)使患儿病程延长。 结论:儿童临床用药需加强监测,国家应尽快出台儿童安全用药的指南及相关法规,药品生产企业需积极完善补充药品说明书中儿童用药信息,临床药学人员应加强对医护及患儿家属安全用药知识的宣教,全面促进儿童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