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尿白蛋白,筛选出糖尿病肾病32例(其中早期28例,临床期4例),对其进行体外反搏治疗。采用自身对照方法对治疗前后的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量、空腹血糖及血清胰岛素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体外反搏治疗一疗程(共12次)后,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量显著下降(P<0.01)。提示体外反搏疗法有降低糖尿病肾病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 369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分别进行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药物治疗(A组,n=179)或单纯药物治疗(B组,n=190)。治疗行视力、眼底荧光造影、血流动力学等检查。结果 A组患者经治疗后,视力、眼底、血流动力学等指标改善(P<0.05),总有效率高于B组(P<0.05)。结论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采用电脑控制 WFB- IV增强型体外反搏装置对 4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在原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体外反搏治疗 ,对治疗前后尿 AER、尿β2 - MG及血糖等指标的观察 ,结果发现上述指标都有明显下降 (P <0 .0 1 ) ,临床症状好转 ,说明体外反搏治疗糖尿病肾病有一定疗效。并就体外反搏的治疗护理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李子华  王丹  黄衡湘 《现代康复》1998,2(5):498-498
以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尿白蛋白,筛选出糖尿病肾病32例(其中早期28例.临床期4例),对其进行体外反搏治疗。采用自身对照方法对治疗前后的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量、空腹血糖及血清胰岛索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体外反搏治疗一疗程(共12次)后.24小时尿白蛋自排泄量显下降(P<0.01)。提示体外反搏疗法有降低糖尿病肾病24小时屎白蛋白排泄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体外反搏治疗糖尿病患者疗效及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2003年采用体外反搏治疗86例糖尿病患者。结果总有效率93%,其中显效43例(占50%),好转37例(占43%),无效6例(占7%)。结论体外反搏治疗糖尿病改善机体微循环,增加胰岛素的外周及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体外反搏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糖尿病肾病患者216例随机分为2组,常规治疗108例为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行体外反搏治疗108例为治疗组,对治疗前、后24h尿白蛋白和β2-微球蛋白水平进行比较。结果体外反搏治疗后,治疗组糖尿病肾病Ⅲ与Ⅳ期患者24h尿白蛋白、尿及血β2-微球蛋白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P<0.05),较治疗组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P<0.05),治疗组糖尿病肾病Ⅴ期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及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反搏治疗可降低早期糖尿病肾病24h尿白蛋白、尿及血β2-微球蛋白水平,对患者肾脏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作者声明     
我们发表于《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2012年第11期的论文"增强型体外反搏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效果"(文章编号:1006-9771(2012)11-1074-03),经进一步观察后,发现体外反搏治疗暂不适用于糖尿病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体外反搏联合药物治疗并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将6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糖尿病治疗、营养神经与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体外反搏治疗。观察治疗后病人临床症状、血液流变学及神经传导速度变化。[结果]实验组病人临床症状、血液流变学及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体外反搏联合药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配合科学的护理指导,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疗效显著且安全。  相似文献   

9.
体外反搏治疗帕金森病30例临床观察杨桂花(南昌市第三医院体外反搏室,南昌330009)我院1989年9月~1996年12月试用体外反搏治疗帕金森病,收到一定的效果。本文仅对单用体外反搏治疗或经药物治疗无效后再进行反搏的30例进行总结。1方法与结果1....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体外反搏联合药物治疗并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将6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糖尿病治疗、营养神经与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体外反搏治疗。观察治疗后病人临床症状、血液流变学及神经传导速度变化。[结果]实验组病人临床症状、血液流变学及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体外反搏联合药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配合科学的护理指导,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疗效显著且安全。  相似文献   

11.
观察17例脑梗塞患者,体外反搏前后脑局部血流断层显像(脑SPECT的改变,14例有效,3例无效,有效率为82.4%P相似文献   

12.
椎动脉超声及其对外反搏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114次健康中老年人椎动脉超声及94次椎-基动脉缺血性病变患者体外反搏时椎动脉血流的测定。获得了椎动脉及其血流的正常值,试析了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动脉硬化和椎-基动脉供血不足的超声诊断要点。笔者发现外反搏可使椎动脉血流增加0.35ml(15.7%)、舒张期峰速增加0.14m/s(46.7%);从而为之提供了血流动力学依据,证明这是一种卓有成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维吾尔族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与对照组的血液流变学的指标差异,对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的发病机制进行探讨。方法维吾尔族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37例,维吾尔族白内障对照组患者40例,汉族正常眼压性青光眼对照组患者40例。3组年龄、性别无显著性差异。分别测定全血粘度(包括高切、低切)、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其中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采用毛细血管粘度计测定,红细胞压积采用离心沉淀法测定,纤维蛋白原采用双缩脲法,用721分光光度计测定。结果维吾尔族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组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较维吾尔族白内障对照组有显著的升高(P<0.05),较汉族正常眼压性青光眼对照组有轻微的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多伴有高粘滞血症,其原因可能是血浆粘度和红细胞压积的增高,其中维吾尔族患者较汉族为重,但在种族因素上无明显差异。血液流变学因素可能参与了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的发病机制,是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潜在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使用一次性自动静脉采血器(采血器)和普通10ml注射器两种方法在采集血液流变学标本中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医嘱需抽查血液流变学的志愿30例,随机分配同一位患的两次抽血,一次使用注射器,一次使用采血器。盲法检测高切(200/s)及低切(3/s)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含量。结果:注射器组较采血器组低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明显增高(P<0.05)。结论:采血器采血法较注射器采血法对血液流变学指标影响小,应为临床首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特性。方法对10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多项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全血粘度特别是低切粘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P<0.001,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则显著下降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的发生与高粘稠血症、血小板聚集的明显增加、血浆粘度的增加、高纤维蛋白原有着密切关系,是造成心肌缺血、缺氧的重要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人体液间各时点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了监测,发现人体夜间血液流变学指标从22点至凌晨6点呈上升趋势,表明人体在连续睡眠期间随生理节奏的改变血液粘度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参芪固肾汤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8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4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参芪固肾汤。连续治疗12周。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两组血清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血糖、血脂水平、肾功能指标[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结果:观察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CRP、IL-6及IL-8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糖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血脂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Scr、BUN、UAER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采用参芪固肾汤能够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和肾功能指标,改善糖脂水平,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8.
中老年高血压病人血液流变性观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对 147例中老年高血压病人进行了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表明,高血 压病人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除血沉外。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其中 红细胞压积增高明显(P< 0.001),是血液粘度增高的最主要因素。高切全血粘度 明显增高(P<0.001)和血脂明显增高(P<0.001或P<0.01),均反映了红细胞 变形能力下降,是血粘度增高的又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体外反搏术治疗小儿难治性癫痫的远期疗效。方法对9例难治性癫痫患儿在原用抗癫痫药物(AEDs)不变的基础上,辅佐体外反搏治疗,每次持续60 min,每10天为1个疗程,共6个疗程。观察体外反搏治疗前后发作频率的改变及远期随访疗效、不良反应,以及对脑电生理及癫痫灶局部脑血流的影响。结果体外反搏治疗组治疗后癫痫发作明显减少,治疗组9例患儿跟踪随访2年,其中5例未见癫痫发作,2例癫痫发作明显减少,1例无效;对照组1例未见癫痫发作,2例癫痫发作次数减少,5例无效。体外反搏治疗后脑血流灌注好转率达77.8%,痫性放电现象明显减少,转阴率55.6%。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体外反搏治疗小儿难治性癫痫疗效肯定,远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