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颈内动脉颅外段(EICA)重度狭窄中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检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8-05—2023-01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63例EICA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表现及检查结果 分为症状组(n=34)、无症状组(n=29)。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TCD诊断,对比2组患者EICA狭窄情况,对比不同狭窄程度患者的MCA血流动力学参数,以及重度无症状、症状患者MCA血流动力学参数,对比症状组、无症状组侧支循环开放情况。结果 症状组、无症状组患者EICA狭窄分布情况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组重度EICA狭窄发生率高于无症状组。不同狭窄程度患者大脑中动脉(MCA)血流动力学参数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狭窄症状组患者MCA的收缩期峰时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均低于重度狭窄无症状组(P<0.05)。TCD显示,2组轻度、中度狭窄患者均未见侧支循环开放事件,而重度无症状组前交通动脉(ACoA)、后交通动脉(PCoA)侧支循环开放率均高于重度... 相似文献
2.
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时脑部症状与Willis环侧支循环建立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目的应用经颅超声多普勒(TCD)检测颈内动脉(ICA)严重狭窄,探讨Willis环的侧支循环与临床症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分析34例ICA严重狭窄患者(其中有症状组16例和无症状组18例)侧支循环的类型、大脑中动脉(MCA)的平均血流速度(Vm)、脉动指数(PI)及频谱改变,并与30例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存在3种侧支循环类型前交通动脉(ACOA)型,后交通动脉(PCOA)型,眼动脉(OA)型.无症状组的侧支循环中,ACOA型占88.9%,狭窄侧MCA Vm为59.1±8.7cm/s;有症状组ACOA型占50%,有4例未检出侧支循环,狭窄侧MCA Vm为48.6±7.3cm/s(P<O.OO1).所有患者狭窄侧的MCA PI减低(p<O.001),且频谱低平呈波浪状,波峰变钝,失去收缩峰的特征.结论TCD可以发现ICA严重狭窄患者Willis环侧支循环的显著异常改变,研究Willis环的侧支循环对ICA产重狭窄患者治疗和授后的判断其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症状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评估。方法 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总医院(原第二炮兵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症状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41例,首先采用德国EME公司TC-2000S型经颅彩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仪,常规检测双侧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颅内Willis环及相关主要动脉分支,进行侧支循环评估; 进一步采用德国西门子64层螺旋CT扫描机行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 in diagnosis,CTA)检查,明确颈内动脉病变的存在; 再应用PHILIPS FD20 DSA数字减影机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并进行侧支循环评估,评估颈内动脉闭塞性病变后的侧支循环代偿能力,评估眼动脉侧支循环通路的开放情况及作用。结果 41例患者颈内动脉重度狭窄24例,颈内动脉闭塞17例。TCD显示ACoA开放5例,占12.2%,DSA为4例,占9.76%; TCD显示PCoA开放5例,占12.20%,DSA为3例,占7.32%; TCD判断OA开放25例,占60.98%,DSA为23例,占56.11%; TCD提示LA开放3例,占7.32%,DSA提示2例,占4.88%; TCD显示无侧支循环开放者16例,占39%,DSA为14例,占34.15%。TCD和DSA在评估侧支血管开放数量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TCD评估眼动脉开放在颈内动脉重度狭窄和闭塞的患者中有显著差异(P<0.05)。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和闭塞患者的TCD及DSA侧支循环评估无显著差异(P>0.05)。OA单独开放患者较无OA开放患者PI值高。狭窄组MCA的PI值低于闭塞组,狭窄组OA最高流速低于闭塞组(P<0.05)。颈内动脉狭窄组OA单独开放数量<闭塞组(P<0.05)。结论(1)TCD与DSA在评估侧支循环血管开放数量方面的作用基本一致,TCD可作为CTA和DSA侧支评估之前的初筛手段,可以独立作为侧支循环评估的检查手段;(2)眼动脉是否参与侧支循环及眼动脉的的开放程度与颈内动脉本身病变程度有关。眼动脉作为次级侧支通路参与侧支循环的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相关性,在颈内动脉慢性闭塞性患者眼动脉单独开放的比例>重度狭窄的患者,重度狭窄的患者OA最高流速低于闭塞组患者,这说明颈内动脉慢性闭塞性患者其OA开放后提供的灌注代偿作用相对更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TCD对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后颅内侧支循环的诊断和预后评价的价值。方法 收集超声诊断为一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同时行TCD检查评价颅内侧支循环的病例共22例。根据患侧大脑中动脉(MCA)平均血流速度分组,同时根据磁共振和CT病变侧脑梗死范围大小将病例分为4级。分析侧支循环出现率以及侧支循环与MCA平均血流速度、脑梗死范围的关系。结果 所有病例均检测到侧支循环开放,16例(73%)前交通动脉开放,16例(73%)后交通动脉开放,13例(59%)眼动脉开放。患侧MCA平均血流速度正常组5例,偏下限组7例,减低组9例,明显减低组1例。病变侧脑梗死范围1级3例,2级7例,3级6例,4级6例。前交通动脉开放者的患侧MCA平均血流速度[(47.4±11.7)cm/s]明显高于无前交通动脉开放者[(35.8±5.0)cm/s,Z=—2.559,P=0.010]。前交通动脉开放者的梗死范围级别(2.4±1.0)明显低于无前交通动脉开放者(3.5±0.5,Z=—2.598,P=0.022)。结论 TCD在评价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后颅内侧支循环方面起重要作用,且前交通动脉侧支开放对...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国内神经科医生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动脉狭窄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中认识的不断深入,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 sonograply,TCD)检查的作用和地位也在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6.
8.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20,(1)
目的 探讨双侧颈内动脉(ICA)重度狭窄性病变行一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后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8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41例ICA狭窄患者。所有患者均经基于血管超声的多模态影像学检查证实存在双侧ICA重度狭窄性病变,采用一侧CEA治疗。应用CT血管成像(CTA)评估手术前、后的前交通动脉(ACoA)和后交通动脉(PCoA)的开放情况。根据术后ACoA是否开放,分为ACoA开放组(简称开放组,15例)和ACoA未开放组(简称未开放组,26例)。通过经颅多普勒(TCD)和CT灌注成像(CTP)评估两组手术前、后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包括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达峰时间),并分析其临床转归。结果 (1)CTA显示的脑侧支循环变化情况:CEA后ACoA开放率明显增加[术前为4.9%(2/41),术后为36.6%(15/41)];手术侧PCoA均关闭[术前开放率为51.2%(21/41),术后为0%],非手术侧PCoA未改变[术前、后开放率均为46.3%(19/41)]。(2)TCD参数变化:手术前、后比较,开放组和未开放组手术侧、开放组非手术侧大脑中动脉(MCA)的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均升高(均P<0.05),但未开放组非手术侧MCA Vm、PI术前、术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组间比较,两组手术侧MCA Vm、PI以及两组非手术侧MCA P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开放组非手术侧MCA Vm较未开放组明显升高(P<0.001)。(3)CTP参数变化情况:手术前、后比较,两组手术侧、开放组非手术侧CTP各参数均明显改善(均P<0.05),而未开放组非手术侧CTP各参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组间比较,两组手术侧CTP各参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开放组非手术侧CTP各参数较未开放组均改善(均P<0.05)。(4)临床转归:两组手术侧ICA所供应脑组织区域的神经功能缺损均得以改善,而对于非手术侧ICA所供应脑组织区域的神经功能缺损,开放组改善比例高于未开放组(7/15对比5/26,P=0.024)。结论 双侧ICA重度狭窄性病变行一侧CEA后,ACoA开放能同时改善非手术侧的脑灌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单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时各侧支循环代偿出现的概率与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选择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发现单侧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70%患者46例,其中缺血性脑血管事件24例作为症状组;无缺血性脑血管事件22例作为无症状组。了解Willis血管环内径及构成,及代偿血管构成情况,分析代偿血管与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关系。结果 Willis环代偿是主要的侧支循环。症状组后环的变异率明显大于无症状组(P<0.005);症状组前交通动脉的管径明显小于无症状组[(1.36±0.18)mm vs(1.52±0.18)mm,P<0.01]。结论单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脉狭窄患者是否出现缺血性脑血管事件与Willis环的代偿完整性有关,一级供血代偿能力与Willis环是否存在结构变异及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的管径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及闭塞患者侧支循环形成的因素及其与NHISS、mRS评分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纳入2017年9月-2019年3月就诊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发病72 h内的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及闭塞的52例患者,其中侧支循环不良组21例和侧支循环良好组31例; 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并进行临床量表评估; 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侧支循环形成的因素,Spearman秩相关分析同型半胱氨酸与NHISS、mRS评分的相关性及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侧支循环形成与NHISS、mRS评分的关系。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同型半胱氨酸与侧支循环的形成有关(OR=1.097,95%CI=1.020~1.179,P=0.013); 血总胆固醇水平与侧支循环的形成有关(OR=2.129,95%CI=1.038~4.370,P=0. 039); 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NIHSS评分(r=0.456,P=0.001)、mRS评分(r=0.402,P=0.003)呈正相关。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显示侧支循环良好组NIHSS(z=-2.339,P=0.019)评分、mRS(z=-2.233,P=0.026)评分明显低于侧支循环不良组评分。结论 高血总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不利于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及闭塞患者侧支循环的形成; 低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侧支循环良好可减轻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