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的发病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并评估其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天坛医院和青岛即墨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静脉窦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006~2010年两院共收治确诊的脑静脉窦血栓患者48例,24例(50.0%)患者为亚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高颅压综合征,8例(16.7%)患者伴肢体活动障碍或肢体抽搐,8例(16.7%)患者有意识障碍。颅脑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MRV)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脑静脉窦闭塞。治疗以病因治疗、抗凝治疗、对症支持治疗为主,部分患者联合介入溶栓治疗。痊愈15例(占31.3%),好转30例(占62.5%),无效3例(占6.25%)。结论 CVST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及时行颅脑磁共振检查是正确诊断和及时治疗的关键,抗凝治疗是CVST的主要治疗方法,治疗后该病预后相对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CVST )形成患者磁共振成像与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联合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脑静脉窦血栓患者40例进行分析。诊断过程中,全体患者均接受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 ,MR)平扫,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检查12例,MRV检测6例,增强扫描22例。结果单一横窦受累6例,上矢状窦、乙状窦及横窦受累8例,单一乙状窦受累16例,横窦和上矢状窦联合受累10例。所有患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 ,MRI)及磁共振静脉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 ,MRV)均表现出信号改变。22例患者增强扫描显示脑静脉非正常强化,但静脉窦内部血栓未强化。M RV检查6例患者及DSA 12例患者的结果显示其受累静脉窦不明显、狭小、不规则,且出现侧支血管形成现象。结论 M RI与M RV联合诊断对于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具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CVST)的MR征象及磁共振脑静脉系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 MRV)的技术方法。方法4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男2例,女2例,年龄32~51岁,全部经常规MRI及MRV检查,2例患者行增强扫描,全部患者经DSA检查证实。结果4例患者平扫SE序列均可见静脉窦内正常流空信号消失,代之以异常等或高信号。出血性脑梗死3例;广泛脑肿胀及脑水肿1例。MR增强可见静脉窦异常低信号或闭塞;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contrast enhanced magnatic resonance venography, CE-MRV)见受累静脉窦腔内血流信号不规则或信号完全消失。结论MRI结合3D-CE-MRA是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脑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DCVT)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2月~2013年5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或者磁共振静脉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MRV)确诊
的12例DCVT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情况。
结果 12例DCVT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24.5(19.75,33.5)岁。临床表现:头痛11例[11/12
(92%)];不同程度意识障碍5例[5/12(42%)],其中1例为昏迷;抽搐发作5例[5/12(42%)];其
他局灶体征(单侧肢体无力)2例[2/12(17%)]。影像表现:累及直窦和大脑大静脉最多见,分别为
11例[11/12(92%)]及8例[8/12(67%)],累及大脑内静脉3例[3/12(25%)],基底静脉1例[1/12
(8%)],所有患者均合并其他静脉窦受累。8例患者行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
和(或)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其中丘脑病灶4例[4/8(50%)],基
底节区病灶2例[2/8(25%)],额或顶叶病灶3例[3/8(38%)],其中病灶内合并出血者2例[2/8
(25%)]。治疗预后:12例患者中除1例因感染性休克死亡,未能接受抗凝治疗外,其余11例均给予抗
凝治疗,最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复查影像学病灶明显好转或消失。
结论 意识障碍及双侧丘脑病变是DCVT的常见临床及影像表现,需注意识别;大脑大静脉及直窦为
常见受累深静脉(窦),且常并存其他静脉窦受累;DCVT虽急性期症状凶险,如及早诊断及治疗,预后
可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5.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及影像学诊断25例报道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 研究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因、临床特点、特别是影像学的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已确诊的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男2例,女23例)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包括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头部CT、磁共振成像(MRI)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的异常表现。结果 25例本病患者除2例男性外,余23例均有明确病因,如妊娠期、产褥期、口服避孕药等,临床表现以亚急性颅压高症状为主;部分头部CT可见条索征及空三征,MRI特征性表现为T1、T2加权像窦内异常高信号,MRA示栓塞的静脉窦未显影。结论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多可找到明确病因,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异性,MRI/MRA可帮助确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我科CVS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本组10例均为中青年患者。临床表现头痛10例,视物模糊3例,癫发作2例。MRI+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显示脑静脉窦异常10例。本组均予以抗凝、脱水治疗,痊愈3例,好转7例。结论 CVST的临床特点是中青年人发生率高,以头痛等颅高压症状为主要表现。MRI+MRV能显示闭塞的静脉窦及其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7.
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in and sinus thrombosis,CVST)是脑血管疾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常规的影像学诊断有一定难度.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MRV)已成为诊断CVST的主要影像学手段.目前用于诊断CVST的主要成像序列有时间飞跃血流成像(time-offlight MRV,TOF-MRV)、相位对比血流成像(Phase-Contrast MVR,PC-MRV)、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血流成像(three dimensional contrast-enhanced MRV,3D CE-MRV).本文对三种MRV方法的成像原理及其在CVST诊断中的价值与潜在误诊因素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8.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and sinusthrombosis,CVST)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类型,由于其病因多样,临床症状各异,体征不典型且多变,因此常被漏诊和误诊,病死率较高.近年来由于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医生的重视,对CVST的认识、诊断和治疗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低颅压综合征并发静脉窦血栓形成在国内外文献尚无相关报道.现报道我科收治1例低颅压综合征并发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  相似文献   

9.
我国10%~20%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是由脑动脉狭窄所致,究其病因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 我国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发生率高于颅外动脉。因此,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 狭窄的早期诊断对预防卒中的发生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目前,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计算 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等影像学检查已广泛应用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评估。通过血管影像学显示狭窄分 布差异,从而探索卒中的发病机制已成为近些年研究的热点,本文就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脑动脉狭窄 分布规律及影像学评估的研究进展情况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24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分析,揭示CVST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总结24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从病因、临床特点和影像学特点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影像学特点作为重点讨论部分,包括MRI、MRV和DSA表现.结果 24例CVST患者中16例的病因分别为凝血机制异常(33.3%)、产褥期(12.5%),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8.3%)、雌激素水平异常(4.2%)、贫血(4.2%)、肿瘤(4.2%),另8例病因不明;24例患者起病症状包括:头痛、复视、抽搐发作、肢体无力和视力障碍.体征包括:视乳头水肿、偏瘫、脑膜刺激征和意识障碍.影像学特点:MRI 18例有异常改变,其中12例显示静脉窦部分或全部节段性流空消失,代之以短T1长T2信号;MRV 23例相应静脉窦不同程度显影缺失.DSA检查,每例患者均见一处或多处静脉窦狭窄、充盈缺损和显影不良.结论 CVST多数伴有头痛、视乳头水肿、颅压升高,影像学窦腔或浅静脉有异常,临床应想到CVST,确诊需要DSA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儿童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常见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诊疗策略。方法 对2014年1月-2018年12月收住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的3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儿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持续而严重的头痛是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3例患儿发病原因不一,与文献报道感染为主要原因不符,可能与病例数较少有关; 影像学最常见的受累部位为乙状窦和横窦; 经降颅内压、抗凝及对症治疗,1例痊愈,1例死亡,1例遗留颅神经功能异常。结论 儿童以急性发作的头痛起病伴孤立性颅内压增高综合征表现者均应警惕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可能; 对脑脊液压力轻度升高的患儿仍需动态监测颅内压的变化; 儿童目前推荐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为颅脑磁共振成像联合磁共振静脉成像,并具有长期随访优势; 全脑血管造影术在儿童中并非禁忌,在严格控制操作时间及造影剂剂量的前提下由技术熟练的专科医生操作亦是可行的; 强调早期抗凝治疗,治疗药物的选择、剂量及持续时间仍有待大样本病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围产期卒中     
江潍  江滨 《中国卒中杂志》2010,5(10):864-871
常见的围产期卒中的三个主要亚型为动脉性缺血性卒中(arterial ischemic stroke,AIS)、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和出血性卒中(hemorrhagic Stroke,HS)。围产期是人生卒中相对高发的特殊时期,据估计围产期AIS的发病率在17~43.4/10万活产;新生儿期CVST的发病率在41/10万活产;足月婴儿HS的发病率为6.7/10万活产。癫发作是新生儿卒中急性期最常见的表现;在急性期过后,可能会遗留认知障碍和感觉损害、脑瘫(运动功能障碍)和癫等后遗症。由于无明显或无特定的临床表现,围产期卒中的临床诊断主要依赖超声和神经影像学的诊断。对围产期卒中的流行规律、发病机制、诊断、治疗、预防和康复的认识,急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方法分析13例CVST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方法。结果 13例多为中青年患者,临床表现头痛12例(92.3%),癫痫发作8例(61.5%)。11例腰穿显示脑脊液压力增高。头颅CT显示脑静脉窦异常5/13例(38.5%);MRI显示脑静脉窦异常7/13例(53.8%);MRV显示脑静脉窦异常7/12例(58.3%);DSA显示脑静脉窦异常6/6例(100%)。患者均应用脱水和抗凝治疗,部分予溶栓治疗,13例中5例基本痊愈,6例明显好转,2例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偏瘫、癫痫等症状。结论 CVST的临床特点是中青年人发生率高,以头痛、呕吐等颅高压症状为主要表现;MRI+MRV及DSA确诊率高;一旦确诊应及时予抗凝治疗,重症患者可行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调查16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侧窦血栓(87.5%)和上矢状窦血栓形成(37.5%)最常见,70%患者有2个以上部位血栓形成。最常见的症状为头痛14例(87.5%),其次为癫癎、偏瘫、嗜睡及反应迟钝等。头颅CT有14例(87.5%)发现特征性改变,为枕部近颅板下或后纵裂条索状高密度影。头颅MRI结合MRV阳性率为94%。结论:头痛是CVST患者最常见的主诉,CT可作为一种诊断CVST有效的初始检查,MRI结合MRV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以及治疗原则。方法分析14例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的发病年龄、发病形式、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脑脊液检查结果,并比较阿加曲班和低分子肝素对神经功能改善程度及预后的影响。结果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中青年女性多见,以妊娠、感染、免疫性疾病等为常见发病原因。急性或亚急性发病,主要表现为头痛(10例)、癫痼发作(5例)和肢体无力(3例),大部分患者脑脊液压力明显升高。影像学表现为脑静脉及静脉窦闭塞的特征性变化,同时伴有脑实质损害。阿加曲班和低分子肝素治疗总有效病例分别为7例和5例(Z=-0.067,P=0.950),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结论对急性起病且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且头部CT检查显示皮质对称性梗死而无常见脑卒中危险因素的患者,应高度怀疑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虽然脑血管造影检查为金标准,但大部分患者可通过早期MRI联合MRV检查明确诊断。阿加曲班和低分子肝素疗效无差异,早期积极抗凝治疗患者获益更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影像及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分析2009年7月至2012年2月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35例CVST患者的MRI平扫、MRV及MRI增强扫描的直接征象,MRI增强扫描表现为静脉窦内低信号三角征(直接征像),磁共振轴位上,静脉窦呈高信号明显强化,而与腔内血栓无强化,类似三角形,MRI平扫表现为T1为等信号、T2等低信号直接征像。MRV表现为受累静脉窦不显影或者局限性信号缺失、中断。结果本组35例(81.2%)为中青年患者,均行MRI平扫、MRV及MRI增强扫描,其中MRI增强扫描中有31例出现"三角征",29例患者MRV呈阳性,5例MRI平扫呈阳性;由此可见,MRI增强扫描"空三角征"的出现率极高,达到88.6%。结论头部MRI、MRV、增强扫描检查能显示CVST脑组织直接和间接受累征像,本研究得出头颅MRI增强扫描+MRV成像可作为诊断CVST的首选检查,且其联合扫描是CVST最敏感的检查方法,也是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三种检查联合扫描复查能动态观察病情及反映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以视乳头水肿为主征的颅内高压患者病因分布。方法 收集2002年12月至2011年7月间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内科以视乳头水肿为主要体征的颅内高压住院患者的临床和颅脑影像资料,回顾性分析并确定病因学诊断,观察这一类患者的病因构成及各组疾病的临床特点。结果 符合入组条件的颅内高压患者174例,男56例,女118例,平均发病年龄(38.6±11.2)岁。符合特发性颅内高压(idiopathic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IIH)127例(73.0%),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20例(11.5%),其他病因27例(15.5%),该27例包括良性颅内占位性病变7例,硬脑膜动静脉瘘6例,手术相关因素6例(包括慢性中耳炎和胆脂瘤术后、硬脑膜动静脉瘘、动静脉畸形及神经鞘瘤术后),Castleman病、淋巴瘤、脑囊虫、Arnold-Chiari畸形、脑膜癌病、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churg-strauss syndrome)各1例,可疑颅内感染2例。IIH组体重超重者占73.4%(47/64),视力低于0.1的眼球占11.4%(29/254),本组平均年龄(38.3±11.1)岁,女性占75.6%(96/127);CVST组平均年龄(38.3±11.7)岁,影像学提示侧窦受累者占85%(17/20),其中孤立性侧窦血栓形成占65%(13/20),本组中男性13例(65%)。结论 IIH为本组以视乳头水肿为特征的颅内高压患者最为常见的病因。该组患者多为育龄期超重女性,临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视功能损害。CVST是第二常见病因,其中以孤立性侧窦血栓形成较为多见。应注意鉴别包括某些恶性病变在内的其他少见病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方法对17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7例CVST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4.4岁,≤45岁的中青年患者12例(70.6%)。常见的临床症状:头痛15例(88.2%),癫痫发作5例(29.4%);体征:颈抵抗(+)8例(47.1%),视盘水肿4例(23.5%)。16例患者行腰穿CSF检查示压力增高15例,CSF细胞数和蛋白含量轻度增高分别为3例、4例。头颅CT检查显示CVST的直接征象3例(17.6%),间接征象10例(58.8%)。MRI检查显示CVST的表现15例(88.2%);MR静脉造影(MRV)检查有16例患者(94.1%)显示颅内静脉窦血流缺失或降低。经低分子肝素抗凝或合并肠溶阿司匹林、巴曲酶,以及脱水降颅压、抗感染等治疗后,基本痊愈+显著进步11例(64.7%),无变化4例(23.5%),死亡2例(11.8%)。结论 CVST大多为中青年发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头颅CT对CVST的诊断价值较低;而MRI和MRV诊断CVST的准确性高,能显示颅内静脉窦闭塞的表现。本病抗凝治疗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