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谢志军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3,12(4):294-296
目的探讨利巴韦林联合喜炎平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4-7月收治手足口病普通病例186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96例,对照组90例。对照组予以利巴韦林10 mg/(kg·d)静脉滴注,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喜炎平注射液5~10 mg/(kg·d)静脉滴注,均为1次/d,疗程7 d。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的效果、住院时间和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71%(89/96),对照组为68.89%(62/9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8,P<0.05)。治疗组的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口腔溃疡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2.51±1.12)d、(2.68±0.82)d、(3.78±1.23)d、(4.82±1.48)d,均较对照组[分别为(4.29±1.61)d、(3.89±1.33)d、(4.91±1.77)d、(7.12±1.89)d]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80、6.40、5.08、9.27,均P<0.05)。结论利巴韦林联合喜炎平治疗手足口病普通病例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喜炎平治疗门诊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6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80例,对照组66例。对照组利巴韦林注射液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静滴,同时对症处理;治疗组加用喜炎平注射液o.2~o.4ml/(kg·d)+5%葡萄糖注射液静滴,1~2次/d,其余方法相同。观察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结果两组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退热和皮疹消退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喜炎平联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可明显缩短发热和皮疹消退时间,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4.
目的通过对比治疗观察喜炎平注射液对小儿手足口病治疗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09-2010年收治的儿科手足口病患儿152例随机分组为治疗组74例和对照组78例,治疗组患儿给予喜炎平注射液肌注治疗,对照组给予病毒唑治疗,6-10d后观察治疗效果;分别比较有效率和退热时间、皮疹消失时间、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肝功能恢复比率、血清心肌蛋白I恢复比率、咽拭子肠道病毒DNA检测转阴率等数据。结果治疗组予以喜炎平注射液进行治疗的患儿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病毒唑治疗患儿。结论喜炎平注射液在小儿手足口病治疗上具有明显效果且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喜炎平联合水溶性维生素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5月—2012年6月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10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均进行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喜炎平联合水溶性维生素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26%,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喜炎平联合水溶性维生素治疗手足口病疗效显著,患者退热时间和皮疹消退时间明显缩短,且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喜炎平注射液在小儿手足口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7~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45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22例和对照组23例。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观察2组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均<0.05);肝功能恢复率、肌钙蛋白转阴率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道病毒转阴率达到了100.0%。结论喜炎平注射液用于治疗手足口病,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8.
《社区医学杂志》2017,(24)
目的探讨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联合喜炎平在手足口病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6年6月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8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单用喜炎平治疗,实验组加用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对比两组主要症状消退时间及住院时间、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水平(IgG、IgA、IgM)及不良反应。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实验组溃疡愈合、皮疹消失、发热消退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IgG、IgA、IgM水平均升高(均P0.05),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均P0.05)。实验组有效率(92.9%)高于对照组(77.5%)(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联合喜炎平可显著提升手足口病临床疗效,改善免疫球蛋白水平,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喜炎平注射液在小儿手足口疾病治疗中的临床治疗疗效。方法对该院在2011年2月—2012年10月收治的90例小儿手足口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治疗,观察组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对两组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观察。结果观察组治疗疗效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患儿在体温恢复的时间和皮疹消退的时间上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喜炎平应用于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取得的临床疗效显著,患儿产生的副作用少,是一种安全有效地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临床医学工程》2016,(3):373-374
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患儿应用利巴韦林联合喜炎平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96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观察组患儿采用利巴韦林和喜炎平联合治疗,对照组患儿给予利巴韦林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体温恢复时间、皮疹消退时间、疱疹消退时间、食欲好转时间、出院时间。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9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7.50%(P<0.05);观察组的各项临床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小儿手足口病患儿联合应用利巴韦林和喜炎平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明显缓解患儿的临床症状,缩短患儿痊愈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常州市2008年6~10月手足口病流行时期进行病原学调查,了解导致本次流行的肠道病毒感染情况。[方法]采用荧光基因探针PCR方法,对400例临床诊断为手足口病患儿的咽拭子标本进行肠道病毒7l型和柯萨奇病毒A16型RNA的检测。[结果]400份咽拭子标本检出率为54.5%;检测结果为194例患儿EV71阳性,阳性率为48.5%;24例患儿CoxAl6阳性,阳性率为6%;两者之比为8.08︰1。重症45例,占11.25%,其中阳性25例,均为EV71型。肠道病毒核酸检测EV71阳性的194例患儿中,25例并发脑炎,38例伴有高热,25例有神经系统症状,23例伴有心律失常、巴氏症等其他并发症;而CoxA16阳性的24例患儿中,5例伴有高热,未发现并发脑炎、神经系统症状及心律失常、巴氏症等其他并发症的患儿。[结论]2008年常州市儿童手足口病标本中以EV71感染为主,Cox-Al6也有散发病例;重症患儿以感染EV71型肠道病毒为主,EV71型肠道病毒感染者较CoxAl6型感染者更易发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487例重症手足口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Hand foot mouth disease,HFMD)的流行特征与临床分析,及早发现危重症,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方法]分析聊城市人民医院2009年3~8月收住院的487例重症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及临床特点.总结重症患儿的特点及降低病死率的方法.[结果]发病特点以4岁以内为多,病死率及死亡率高.重症患儿常有易惊、四肢抖动、惊厥、昏迷、皮肤有皮疹或大理石纹、四肢发凉、发热时间长、心率快、血压高、WBC高、血糖高、血乳酸高.有上述重症表现有向危重症转化的可能,应尽早机械通气.[结论]HFMD重症患儿高热>3d、WBC>12.8×109/L、血糖>9.8 mmol/L、血乳酸>3.2 mmol/L,表示有转化为危重症的可能,应住ICU,早期机械通气降低患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渗盐水在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1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250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组,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高渗盐水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钠离子浓度。结果实验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的钠离子浓度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第4天和第6天实验组患儿的钠离子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采用高渗盐水治疗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效果,提高患儿的钠离子浓度,改善预后。高渗盐水治疗危重症手足口病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92例手足口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与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92例手足口病的临床资料。结果 92例手足口病中22例重型,70例轻型;轻型平均年龄为(2.00±0.23)岁,重型平均年龄(1.68±0.37)岁;7、8、9三个月份的发病人数占66.3%;手足徐动、膝反射亢进及呕吐的发生率在重型患儿分别为77.27%、40.91%及22.73%,轻型患儿均未见。重型患者中有13例外周血白细胞升高,10例血糖明显升高,7例心酶CK-MB增高。轻型患儿均治愈出院。重型患儿中2例死亡(9.09%)、7例好转出院(31.82%)、13例治愈(59.09%)。结论手足口病的治疗上应当强调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加强观察临床表现及相关指标,并采取积极措施,对症处理,以降低疾病的致死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5.
16.
北京市大兴区2007年手足口病流行特点及临床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点. [方法]对约10%的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用SPSS及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手足口病的流行高峰为5~7月份,好发年龄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在常态下,此病与经济发达程度并无过多关联;不同年龄表现出的症状也不完全相同,其中3~5岁组的伴随症状多类似上感;5岁以下部分病例表现出嗜睡、肢体无力、呕吐的症状,应警惕神经系统并发症. [结论]应增加开展手足口病的病原学监测,预测发病趋势及特点,提早做好应对;在流行期间,托幼机构的晨午检更要做细.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观察采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甲泼尼龙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合并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90例小儿手足口病合并神经系统损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小剂量甲泼尼龙、利巴韦林与20%甘露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大剂量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发热持续时间、神经系统症状恢复时间、病程等。结果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两组持续发热时间分别为(4.31±1.23)、(5.67±1.01)d,神经系统症状恢复时间分别为(2.08±1.23)、(2.93±1.31)d,病程分别为(4.31±1.39)、(6.01±1.34)d;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7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78%,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甲泼尼龙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合并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有效缩短患儿持续发热时间、神经症状恢复时间与病程,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12月我校附属医院小儿科、感染内科手足口病患者15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病年龄以5岁以下多见,占90.5%,男性患儿多于女性;发病高峰为4~7月份;患儿发病前有可疑流行病学接触史及不洁史;临床表现典型,伴有发热,症状轻微,皮疹以手部和足部较多,而疱疹多出现在口腔和手部。针对病情,进行口腔、皮肤、心理等护理,密切观察病情,积极进行健康宣教。[结论]手足口病的发生存在明显季节、性别、年龄差异,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采取行之有效的护理干预,可预防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