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余欣欣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8):1495-1497
[目的]探讨影响高中复读生心理健康的心理压力因素,为提高复读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生活事件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696名高中复读生进行调查,对获得的数据进行t检验与逐步回归分析.[结果](1)人际关系、学校教育方面的生活事件是高中复读生的主要压力源;(2)男性复读生的总体压力水平显著高于女性复读生;(3)重点中学复读生的总体压力水平显著高于非重点中学复读生;(4)来自学业方面的生活事件对父母文化程度低的复读生的影响显著高于对父母文化程度高的复读生的影响;(5)进入回归方程的因素是:人际关系、学业、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因素.[结论]影响高中复读生心理健康的心理压力源是多方面的,主要因素为人际关系、学业、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研究深圳地区某小学六年级学生生活事件分布特点,探讨其心理状况和心理素质,为提高小学毕业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 list,ASLES)对261名小学六年级学生的生活事件发生频度和应激强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对六年级小学生产生较大影响的应激源主要是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其中考试失败和被人误会等生活事件发生率频率最高;男生受惩罚因子,女生人际关系因子表现较高,性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相对于户籍学生,非户籍学生受惩罚因子较高。结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应激源,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的心理卫生教育,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广西小学生的心理需要状况,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广西11所小学的三一六年级小学生1997名为调查对象。用自编的“小学生心理需要”问卷进行测试。结果物质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是小学生的主要心理需要;女生的良好关系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认可需要、安全需要得分显著高于男生;三、四年级学生的自我实现需要、关爱需要、物质需要、认可需要得分显著高于五、六年级学生;农村学生的多种需要得分显著高于城市和城镇学生;父母低文化程度组学生的关爱需要、物质需要得分显著高于父母高文化程度组学生,而尊重需要得分则显著低于父母高文化程度组学生。结论应满足不同群体小学生的合理需要,改善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4.
孙婷婷  张涵  郭淑英 《中国校医》2010,24(5):335-337
目的制定辽宁地区中小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常模并探究其影响因素,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整群抽样从辽宁省抽取5504名中小学生施测主观幸福感量表。结果小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中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好、父母共同生活、家庭和睦的中小学生主观幸福感更高,父母婚姻状况与家庭和睦程度存在交互作用;沈阳地区学生及经常参加心理健康课的学生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其他学生,且这两维度有交互作用;家庭和睦程度、年级、家庭经济状况、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地区四因素进入主观幸福感的回归方程。结论中小学生主观幸福感在年级、家庭、地区及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存在差异,家庭和睦程度、年级、家庭经济状况、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地区对中小学生主观幸福感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汉族和朝鲜族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布特点及其与应激性生活事件的关系,为减轻应激性生活事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对延边大学的425名朝鲜族和650名汉族医学生进行健康测试。结果 SCL-90各因子得分中,躯体化因子得分朝鲜族显著高于汉族(P0.01)。朝鲜族学生的焦虑因子阳性检出率高于汉族学生(P0.05)。ASLEC各项因子评分中,健康适应因子应激源的民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调整年龄、性别、家庭年收入、父母双方文化水平等诸多因素后,心理健康状况与生活事件呈显著正相关(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为人际关系因子、学习压力因子、丧失因子、健康适应因子、其他因子。结论躯体化因子得分及焦虑因子阳性检出率存在民族差异。心理健康状况与生活事件呈显著正相关,应采取综合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和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武汉市高中生学业压力来源及心理健康状况,为指导学生解压及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方便样本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各一所.选用自编的一般情况调查表、中学生学业压力源量表(SSA)、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846名学生进行调查访问.统计学方法包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线性回归等.结果 不同年级、学校类别、监护人文化水平、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教养方式方面,高中生的学业压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63.83%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异常,轻度50.35%,中度12.53%,重度0.95%.不同心理健康状态的学生学业压力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SSA得分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差.结论 中学生学业压力受年级、照料人文化水平、家庭经济状况及父母教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学业压力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家庭及学校应高度重视,采取有效的措施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冀南地区城市和农村青少年心理压力源的异同. 方法 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对2891名冀南地区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生进行调查. 结果 (1)在各项生活事件中,学习与人际关系是城市和农村学生最主要的压力源.(2)受惩罚、健康适应、其他三个因子的得分均为农村学生高于城市学生.(3)农村初中生的人际关系因子、受惩罚因子和其他因子的得分高于其他年级;城市高中生的学习压力因子和丧失因子得分高于其他年级;农村高中生的健康适应因子得分高于其他年级. 结论 城乡青少年的心理压力源存在着结构性差异,在心理教育与辅导上应注意类别差异和个别差异.  相似文献   

8.
中国13所大学本科生心理压力现状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当前中国大学生群体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及其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选取13所高校2007名大学本科生作为研究样本,应用“大学生心理压力调查问卷”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心理压力源排前五位的依次为学习任务、学校环境、职业选择、人际交往和情绪失调.其中,心理压力程度中等的占49.3%,程度较重的临界人群占8.4%,压力程度很重的占0.3%.具体而言,二、三年级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程度普遍高于一、四年级大学生,在择业和学业压力方面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在家庭、恋爱、健康、适应和挫折压力方面男生显著高于女生.乡村来源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明显高于城市来源大学生,普通学校大学生心理压力显著高于重点学校大学生,西部地区大学生心理压力高于沿海开放地区的大学生.结论心理压力已成为影响当前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发展的严重问题,其中某些特殊群体的心理压力问题尤其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与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间的关系,探讨父母教育子女的有效方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方法】采用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Parenting Locus of Control Scale,PLOC)、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ental Health Rate Scale for Pupil,MHRSP)和一般情况调查表对济南市长清区544名农村小学生及其家长进行调查。【结果】PLOC各因子得分在不同性别、年级和偏离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值均0.05),其中男生组明显高于女生组,偏离组明显高于正常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PLOC各因子得分与学习障碍、不良习惯等心理因子得分呈显著正相关(r=0.086~0.200,P0.05)。【结论】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建议提高父母的自身素质、改善父母的教育态度等,以便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0.
师范大学生心理压力感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分析师范大学生心理压力感的影响因素,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大学生心理压力感问卷>,评估大学生心理压力感的水平并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大学生总体心理压力感水平适中,就业心理压力感和学业压力感水平相对较高,经济与地位压力感和体能与生活压力感相对较低;大学女生的人际交往压力感和就业心理压力感明显高于男生(t=2.024,P<0.05;t=2.956,P<0.001);文科学生的经济与地位压力感和就业心理压力感明显高于理科学生(t=2.768,P<0.05,t=4.152,P<0.0001);大一学生的人际交往压力感水平明显高于大三和大四年级学生(P<0.05);大四学生的学业压力感水平明显低于其他3个年级(P<0.05);大二和大三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感明显高于大一和大四(P<0.05);大一学生的总体心理压力感明显高于大四学生(P<0.05).结论 大学生的总体心理压力感存在明显的专业和年级差异,性别及城乡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芜湖市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芜湖市575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1)35.7%的初中生存在轻度心理问题,5.3%的初中生存在中度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水平各因子得分排在前三位的是学习压力,自我强迫,情绪不稳;(2)在抑郁、焦虑、自我强迫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得分高于男生;(3)不同年级的初中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在焦虑因子上,留守初中生得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初中生,在另外9个因子上,两类学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芜湖市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应该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尤其要关注女生和留守初中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哈尔滨市打工子弟心理健康情况, 探讨其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为促进打工子弟的心理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抽取哈尔滨市3所小学3~5年级所有学生及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学生问卷一般情况调查、儿童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核心自我评价量表(CSE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母子接纳量表、心理控制量表等;家长问卷一般情况调查、症状自评量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焦虑自评量表等。结果 1)学生MHT检出率为9.40%。打工子弟MHT检出率(15.01%)高于城市学生(5.26%)(χ2=25.215, P<0.01), 女生MHT检出率显著高于男生(P<0.01);2)家庭和睦、父亲文化程度高、家庭月收入高的打工子弟学生MHT检出率低, 但打工子弟在性别和进城年限两项上MHT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3)打工子弟MHT总分与SCL-90总分、家长焦虑、抑郁、父母惩罚严厉、父亲拒绝否认、母子控制等因素呈正相关;与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社会支持、自我评价、母子接纳等因素呈负相关;4)社会支持、家长抑郁、自我评价、家长焦虑、父亲温暖理解、SCL-90依次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打工子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心理健康问题, 应引起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北京市流动和户籍小学生及家长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比较不同学校家长和老师对孩子健康知识和行为的影响,分析不同学校学生及家长的健康教育需求。方法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相结合,采取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北京市2个区的8所小学,对4~6年级学生及其家长共4088人进行问卷调查,对24名校医和班主任进行访谈。结果 50%以上的学生和家长自感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一般,户籍小学优于打工子弟小学。户籍小学家长健康知识和行为指导率高于公办打工子弟小学家长,后者又高于民办打工子弟小学家长;公办打工子弟小学老师的指导率最高;家长和老师在用眼姿势和时间方面的指导情况最好,刷牙方法时间和带孩子体育锻炼指导率偏低。34.1%的民办打工子弟小学表示没有上过健康教育课,这些小学健康教育老师、课时频率和资料都不固定,没有常规体检和健康档案。结论北京市流动和户籍小学生及家长健康教育的需求较大,疾病预防和饮食营养方面的需求远高于疾病治疗。学校的健康教育课程时间和教师配备需要规范,特别是民办打工子弟小学,学生健康教育需要家长和学校的配合。  相似文献   

14.
湖州市559名小学生压力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小学生的压力和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采用自编小学生压力事件量表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分别测查小学生的压力和心理健康状况,对其相互关系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24%的小学生体验到中等程度以上的压力,5.2%的小学生有重度以上的压力;压力源中以父母的期望与管教对小学生造成的压力最大;小学生心理问题各因子检出率为0.5%~10.0%,总检出率为22.9%。大部分压力因子对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明显的预测作用,其中预测作用最大的压力因子是价值尊重压力、学习压力和父母压力。结论部分小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压力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了解上海市小学生家长的健康素养水平,为促进小学生健康素养提升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方法 2015年9-10月期间,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上海市中心城区4所小学、郊区2所小学共3 283名小学生,对其家长进行《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调查.结果 在全部参与调查的家长中,具备健康素养的家长占21.6%.随着父母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具备健康素养的家长占比也逐渐提高(x2值分别为110.500,113.886,P值均<0.01).户籍为“上海市”和“外国国籍”的学生家长具备健康素养的比例相当(均为24.56%),均高于非上海市的中国户籍学生家长(16.69%) (x2=27.771,P<0.01).父、母职业为农业劳动者的健康素养具备率均低于其他职业(P值均<0.01).此外,家长对安全标志的辨识,正确率仅为0.27%;“蚊子、苍蝇、老鼠和蟑螂传播疾病的种类”正确率仅为7.58%;“您是否能做到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正确率仅为10.94%.结论 开展小学生健康素养促进工作要加强对低文化水平、非上海籍在上海就读中国学生家长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高素华 《现代预防医学》2018,(10):1812-1815
目的 探究中国大学生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以中国大学生为研究样本的41篇文献,共计42个独立样本(n = 33 313)进行元分析。结果 SCL - 90总分与生活事件总分、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和其他各因子的相关系数为0.479、0.461、0.443、0.345、0.273、0.430、0.417,均达到显著(P<0.001);学校类型对SCL - 90总分与学习压力因子的相关性有调节作用(Q = 4.174,P<0.05);发表年份对SCL - 90总分与人际关系(P<0.01)、学习压力(P<0.01)和其他事件(P<0.05)的相关性有调节作用。结论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各类负性生活事件显著相关。心理健康水平与学习压力的相关程度受到学校类型和发表年份的调节;心理健康水平与人际关系、其他事件的相关程度皆受到发表年份的调节。  相似文献   

17.
王丽 《中国健康教育》2012,28(10):846-848
目的了解卫生类高职院校新生心理发展现状。方法自编《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量表》,对2049名卫生类高职新生进行心理发展现状的调查。结果卫生类高职院校新生心理发展总体呈中等偏上水平,学业与考试焦虑、时间管理问题2个维度的平均得分相对偏低(3分以下),男生在学业与考试焦虑维度的平均得分上要显著高于女生;女生在自我认同问题、人际生活满意、压力感受和大学生网络问题4个维度的平均得分上要显著高于男生。在生涯与人生整合维度上,护理类专业新生的平均得分要显著高于相关医学类和健康服务类专业新生的平均得分,在人际生活满意维度上,护理类专业新生的平均得分要显著高于相关医学类专业新生的平均得分。结论有针对性地开展卫生类高职新生入学心理适应教育,尤其要关注男生的心理发展,构建心理和职业教育相融合的思政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8.
校园生活事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俊  高晓东  王涛 《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0):828-829
目的 探讨校园生活因素及其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互关系,为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自编大学生校园生活事件问卷,对787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因素主要包括资源和环境、学业压力、负性事件和适应;资源和环境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最大;不同年级、性别、学历的学生在各因素上表现出较显著的差异,不同地区学生在各因素上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各校园生活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较大影响,并在各因素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揭示高校新生健康素养水平和健康素养相关信息获取的基本现状,为高校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的问卷进行修改,对2270名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社会性别对健康素养水平某些方面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高校类别对健康素养水平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考生源地对健康素养水平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户口类型对健康素养水平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父母受教育文化程度及职业对健康素养水平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查对象的健康素养水平相对较低,影响健康素养水平的因素有很多,但本研究仅限人口统计学变量,如性别、父母受教育文化程度和职业等,其他研究因素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贵州省苗族小学3~6年级儿童主观生活质量现状以及相关影响因素,以促进贵州省苗族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方法:在贵州省苗族聚居县采用《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以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3~6年级苗族小学生510名作为研究对象。了解苗族儿童主观生活质量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苗族儿童主观生活质量满意度较低。总体满意度均分为(44.59±12.64)分,为不太满意水平,显著低于全国常模的一般满意度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苗族儿童认知成分分数为(49.84±12.06),高于情感成分分数(42.28±1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维度满意度以抑郁体验分数最低,家庭生活分数最高,分数从低到高排列依次为抑郁体验、躯体情感、焦虑体验、学校生活、同伴交往、生活环境、自我认识、家庭生活。男童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总体满意度评分均低于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亲家庭儿童情感评分、总体主观生活质量满意度显著低于其他家庭儿童(P<0.05);父母是文盲的儿童认知成分评分、总体主观生活质量满意度低于父母是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儿童的评分(P<0.05);学习成绩差的儿童情感成分和总体满意度低于成绩好的儿童(P<0.05);父母不关心的儿童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总体满意度评分均低于父母关心的儿童(P<0.05)。不同年级儿童主观生活质量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发现父母对儿童的关心、儿童健康状况及儿童学习成绩对主观生活质量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苗族儿童主观生活质量满意度均较低,以情感成分满意度最低。男童主观生活质量满意度低于女童。儿童学习成绩越好,父母越关心儿童学习、儿童自身的健康状况越好,则主观生活满意度越高。家庭经济水平、家庭类型、父母文化程度、儿童所在年级、是否为独生子女及家庭成员关系并不明显影响儿童主观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