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对湘潭地区HBV感染者的基因型、YMDD基因区序列突变及BCP区突变情况及关系进行探讨。【方法】对952例不同类型的HBV感染者的样本同时进行基因型、YMDD基因区序列突变及BCP区突变检测和分析。【结果】湘潭地区HBV各种基因型分布比例为:B型占73.32%,C型占12.08%,B、C型混合感染14.60%。YMDD基因区序列突变结果显示:YMDD野生型,占88.66%,其余为YMDD突变型。BCP区突变结果显示:1762A/1764G(野生型)占70.59%,1762T/1764A(突变型)占19.75%,其余为混合型。基因型、相关性分析显示:HBVB型和C型YMDD基因区序列突变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序列突变类别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HBVC型YVDD突变率要高于B型。C型BCP区突变率要高于B型(P〈0.01)。HBV YMDD野生型和突变型的BCP区突变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HBV YMDD突变型标本BCP区突变率与YMDD野生型相比无差异,但YVDDBCP区突变率要高于其他类别。【结论】①湘潭地区流行的HBV基因型主要为B型和C型,其中B型为优势基因型,具有南方地区的特点。②拉米夫定治疗前通过HBV基因型检测来预测抗病毒应答可能并无实际意义。③HBV基因分型、YMDD基因区序列突变、BCP区突变检测的应用,将有助于临床上对乙肝患者的预后和转归进行正确评价。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自贡地区乙肝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BCP区1762/1764及前C区1896位点的突变情况,探讨其与HBV相关性肝癌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9月至2018年6月141例经本院确诊的乙肝性相关疾病患者血清标本(HBV DNA≥103IU/mL):慢性乙肝(CHB组)50例、肝硬化(LC组)45例、肝癌(HCC组)46例,并收集临床相关资料。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患者的HBV DNA水平,多通道荧光PCR法检测HBV基因型,然后采用ARMS-PCR法检测HBV基因BCP区1762/1764及前C区1896突变情况。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HCC组和CHB组在e抗原阳性率、HBV DNA水平及HBV DNA>105IU/mL方面对比发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CC组和LC组在e抗原阳性率方面比较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HBV DNA水平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女性乙肝患者HBV基因BCP区1762/1764位点突变率分别为67.0%、57.1%(P>0.05),前C区1896位点突变率分别为61.6%、66.7%(P>0.05)。HCC组患者、LC组患者、CHB组患者的HBV基因BCP区1762/1764突变率分别为91.3%、84.4%、22%,HCC组与CHB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CC组与L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基因前C区1896突变率分别为84.8%、62.2%、42.0%,HCC组与CHB组、L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CC组患者的HBV基因前C区1896和BCP区1762/1764位点同时突变率为78.3%,要高于LC组和CH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基因型方面比较,无论是基因B型还是C型的乙肝相关患者,疾病进程较重(HCC组、LC组)的受试者携带BCP区1762/1764突变型或前C区1896突变型的比例都要高于慢性乙肝患者(CHB组)。结论自贡地区HBV基因BCP区1762/1764和前C区1896突变率高,无性别和基因型差异,其中HBV基因BCP区1762/1764位点和前C区1896位点联合突变与HBV相关性HCC发生可能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常州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前C区(1896)、BCP区(1762/1764)基因的变异,探讨与肝癌的相关性。方法运用基因芯片和核苷酸序列分析技术,对HBVDNA进行分析。结果前C区1896位、BCP区1762/1764位突变普遍存在。(1)在39例HBeAg( )标本组中1896突变为5例(12.8%),1762/1764突变为15例(38.5%);在75例HBeAg(-)组中1896突变为26例(34.7%),1762/1764突变为55例(73.3%)。(2)在114例标本中,慢性乙型肝炎、慢性重型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肝癌组中前C区1896、BCP区1762/1764位的总突变率分别为55.9%、71.4%、75.7%、88.9%。结论前C区1896、BCP区1762/1764位突变与HBeAg(-)显著相关,两者总突变率在肝癌患者中显著升高,尤其前C1896、BCP区1762/1764同时突变与肝硬化和肝癌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张洋 《中国临床研究》2012,25(10):950-952
目的研究鲁南地区肝细胞癌(HCC)、肝硬化(LC)患者与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及基本C区启动子(BCP)基因区A1762T/G1764A双位点变异之间的关系,探讨其相关性。方法按慢性HBV感染者111例的不同临床分型,对其中HCC、LC和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各37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及PCR微板核酸杂交ELLSA技术进行HBV基因定量、分型检测;采用HBV基因多态性芯片检测BCP区A1762T/G1764A双位点变异;对不同性别、年龄、病毒基因型分布、临床分型患者进行HBV基因分型、BCP区双突变,以及不同HBV基因型BCP双突变的比较。结果在CHB、LC、HCC患者中,HBeAg阴性者分别为24.3%、75.7%和83.8%;HCC患者HBeAg阴性率较CHB患者明显升高(P<0.05)。男、女性别HBV均以C基因型占优势,分别为57.3%和54.5%,性别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30岁组HBV以B基因型(40.3%)、C基因型(51.7%)占优势,≥30岁组以C基因型(67.2%)占优势,<30岁组B基因型构成比高于≥30岁组(29.6%,P<0.05);HCC、LC患者中HBV以C基因型为主,分别占73.0%和75.6%。BCP双突变率在HCC、LC分别为64.9%和56.8%;HBVC基因型多发生BCP双突变,占63.6%(42/66)。结论鲁南地区HBV基因型以C型和B型为主,其中LC、HCC患者基因型以C型占优势,HCC患者BCP双突变率显著高于CHB患者,在慢性HBV感染者中HBVC基因型多发生BCP双突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用芯片显色法检测HBV DNA在前C/C区、BCP区、P区基因突变来探讨拉米夫丁使用与HBV基因多态性关系.方法用含有HBV DNA前C区1896、1814和BCP区1762、1764以及P区552位点突变信息的探针芯片与HBV DNA杂交,采用显色方法判断结果,检测184例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多态性,并将拉米夫丁治疗组和非拉米夫丁治疗组HBV基因多态性进行比较.结果 184例乙肝患者中,前C区1896、1814和BCP区1762、1764以及P区552位点的突变率分别为28.8%、22.2%、25.5%、29.8%和7.0%;拉米夫丁治疗组和非拉米夫丁治疗组P区552位突变率分别为44.4%和8.7%.结论乙肝患者HBV DNA前C区和BCP区的突变与肝炎慢性化、肝硬化以及HBeAg表达有关;拉米夫丁的使用在HBV DNA P区基因突变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前C区(1896)和BCP区(1762/1764)变异对肝癌发病率的影响。方法对520例HBV感染(慢性乙肝)患者进行HBV前C区(1896)和BCP区(1762/1764)变异检测,并观察其继发肝癌情况。结果 520例慢性乙肝患者HBV前C区(1896)变异肝癌发病率为8.3%,BCP区(1762/1764)变异肝癌发病率为30.0%,前C区(1896)和BCP区(1762/1764)同时变异肝癌发病率为10.9%,变异者合计肝癌发病率为22.9%;前C区(1896)和BCP区(1762/1764)均未发生变异(野生型)肝癌发病率为1.1%。变异者肝癌发病率显著高于未发生变异者(P<0.01)。结论 HBV前C区(1896)和BCP区(1762/1764)变异可能与肝癌的发病有关,应加强对此类患者HBV基因变异的检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阿德福韦酯治疗后乙型肝炎病毒(HBV)P区、前C/BCP区的变异情况,为合理进行抗病毒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采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及核苷酸序列分析技术,将2010年3-8月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收治的共计61例临床乙型肝炎患者,根据是否使用过阿德福韦酯分为试验组(33例)和对照组(28例),并进行HBV DNA P区、前C/BCP区的突变点检测,对2组的数据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HBV DNA前C/BCP区G1896A和A1762T/G1764A突变率最高,尤其以乙型肝炎后肝癌患者表现最高[50.0%(8/16)、25.0%(4/16)],且试验组A1762T/G1764A双突变及G1896A突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39.4%(13/33)比17.9%(5/28),27.3%(9/33)比10.7%(3/28),P<0.05].与核苷酸药物阿德福韦酯密切相关的P区突变点以A18lV和N236T突变率最高.结论 前C/BCP区G1896A突变、A1762T/G1764A双突变以及A181V和N236T的突变与核苷酸药物阿德福韦酯治疗密切相关,对于合理指导抗病毒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HBV基因型与HBV YMDD突变的相关性.方法 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核酸检测技术,检测150例慢性乙肝(CHB)患者未服用拉米夫定治疗前血清HBV基因型以及服用拉米夫定治疗12个月血清中YMDD突变情况.结果 治疗前患者血清HBV基因型为B型者发生YMDD突变率较低,治疗前基因型为C型者发生YMDD突变率高(P<0.05).结论 YMDD变异与HBV基因型具有相关性,治疗前患者HBV基因分型检测可作为发生YMDD变异的早期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前C区和基本棱心启动子(BCP)突变与HBV-DNA裁量之间的关系,明确检测突变的意义.方法 PCR扩增HBV-DNA前C区序列,进行PCR产物直接测序,测序HBV感染者血清中HBV前C区A1896突变及BCP T1762/A1764双突变例教.结果 3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发生ntl896位核苷酸G-A点突变18例;发生nt1762住A-T 16例;发生nt1764 位G>A 18例;发生nt1762位A-T与1764位G-A双突变16例;1762位A-T1764住G-A双变异和1896住G-A变异的联合变异频率明显高于单个变异.用SPSS16.0软件分析突变与HBV-DNA载量的关系.前C区A1896变异,BCP T1762/A1764变异均与HBV-DNA戴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BV-DNA裁量仅能反映实时病毒裁量,HBV前C区A1896变异和BCP T1762/A1764双变异在各种病毒载量感染者中存在,仅依靠血清学指标及HBV-DNA裁量来判断传染性是不够的.检测HBV-DNA前C区A1896变异和BCP T1762/A1764双变异,可辅助判断传染性及制定抗病毒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用芯片显色法检测HBVDNA在前C/C区、BCP区、P区基因突变来探讨拉米夫丁使用与HBV基因多态性关系。方法用含有HBV DNA前C区1896、1814和BCP区1762、1764以及P区552位点突变信息的探针芯片与HBV DNA杂交,采用显色方法判断结果,检测184例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多态性.并将拉米夫丁治疗组和非拉米夫丁治疗组HBV基因多态性进行比较。结果184例乙肝患者中。前C区1896、1814和BCP区1762、1764以及P区552位点的突变率分别为28.8%、22.2%、25.5%、29.8%和7.0%:拉米夫丁治疗组和非拉米夫丁治疗组P区552位突变率分别为44.4%和8.7%。结论乙肝患者HBV DNA前C区和BCP区的突变与肝炎慢性化、肝硬化以及HBeAg表达有关;拉米夫丁的使用在HBV DNA P区基因突变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逆向斑点杂交技术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及YMDD变异。方法 合成有生物素标记的引物,PCR扩增两种DNA片段,与尼龙膜上的探针同时杂交,BCIP/NBT显色。结果 检测21例拉米夫啶治疗中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1例HBV为基因型B,10例为基因型C;YMDD基序有47.6%(10/21)为YMDD,28.6%(6/21)为YVDD,23.8%(5/21)为YIDD。结论 在同一张尼龙膜上检测HBV基因型及YMDD变异,经济实惠、准确快捷,且易于开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治疗1年后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发生YMDD基序变异的状况及其检测方法。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含量,荧光PCR法和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HBV YMDD基序变异。结果61例CHB患者经过拉米夫定治疗1年后,40例(65.6%)HBV DNA阴转;在21例HBV DNA阳性患者中,10例为YMDD野生型,11例出现YMDD基序变异,变异率达18.0%(11/61)。在11例基序变异中,完全变异7例(63.6%),部分变异4例(36.4%)。在完全变异型中,YIDD变异型5例,YVDD变异型2例;在部分变异型中,YIDD变异型3例,YVDD变异型1例。结论CHB患者拉米夫定治疗1年后,出现较高的YMDD基序变异率。利用荧光PCR法结合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基序变异,经济便捷,可作为CHB患者YMDD基序变异的常规监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耐药感染者HBV基因型与YMDD变异的相关性。方法采用PCR扩增后测序的方法,对162例拉米夫定耐药感染者进HBV基因型的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YMDD变异及HBVDNA载量。率的比较采用Y2检验法,两组均数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法。结果162例拉米夫定耐药感染者中,B基因型102例(63.0%),C基因型60例(37.0%)。YMDD变异111例(68.5%),其中YIDD变异30例(18.5%),YVDD变异32例(19.7%),YIDD/YVDD混合型变异49例(30.3%)。统计结果显示,不同性别之间HBV基因型分布没有显著性差别(P〉0.05)。B型患者的年龄(29.7岁±10.2岁)显著低于C型患者的年龄(35.3岁±11.3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YMDD变异的发生率在B、C基因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基因型患者血清的HBVDNA含量(6.08±0.71)显著高于B基因型组(5.73±0.90)(P〈0.05),而血清ALT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别(P〉O.05)。结论拉米夫定耐药感染者YMDD变异与基因型无关。但C基因型患者平均年龄、病毒载量显著高于B基因型,可能是导致CHB患者对拉米夫定耐药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90例HBV基因型与拉米夫定疗效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乙肝病毒 (HBV)基因型与拉米夫定疗效的关系。方法 :选用 90例慢性乙肝病人 ,采用口服拉米夫定 10 0mg/d治疗 2 4个月。根据HBV前C区保守序列作为通用包被探针 ,HBV不同基因型的序列作为基因分型显色探针 ;另外拉米夫定YMDD及耐药突变的两种形式 (YIDD/YVDD)分别作为显色探针。采用PCR微板双探针杂交ELISA技术进行HBVDNA定量、HBV基因分型、YMDD及突变耐药株 (YIDD/YVDD)的检测。结果 :90例乙肝病人C基因型占 4 3% ,B基因型 30 % ,D基因型 16 % ,混合基因型为 10 %。其中有 1例出现YIDD耐药株(称为先天性耐药 )。口服拉米夫定 12个月后 ,5 14 6 /90 )的病人HBVDNA转阴 (<0 .1pg/ml血清 ) ;YMDD耐药株发生率为 16 % (14 /90 ) ,其中C基因型 6例 ,D基因型 6例 ,混合基因型 2例 ,先天性耐药株对拉米夫定无反应。口服拉米夫定 2 4个月后 ,HBVDNA转阴率为 5 2 % (47/90 ) ,YMDD耐药株的发生率为 2 7% (2 4 /90 ) ,其中D基因型 10例 ,C基因型 9例 ,B基因型 1例 ,混合基因型 4例。结论 :本研究中乙肝病人HBV基因型主要为C型 ,其次为B型及D型。口服拉米夫定后大多数病人可以明显降低DNA水平 ;其YMDD突变耐药株的发生与HBV基因型有关 ,以D型及C型YMDD突变耐药株发生率较高。PCR微板双探针杂交技术不但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前C区G1896A变异和基本C区启动子(BCP)区A1762T/G1764A双变异对拉米夫定(LAM)抗病毒疗效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上海及其周边地区3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单用LAM或LAM+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进行抗病毒治疗共48周,应用TrugeneHBVgenotyping试剂盒测定分析治疗前(0周)、治疗过程中(24周)、治疗结束时(48周)及随访结束时(72周)RT区YMDD变异;采用HBV基因多态性检测芯片试剂盒测定前C区1896、BCP区1762/1764位点的变异情况。结果在治疗前有9例患者检测出前C区G1896A变异,均为HBVe抗原(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例前C区G1896A变异患者中7例治疗应答(77.8%,7/9),BCP区A1762T/G1764A变异在治疗应答者与无应答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例患者分别在治疗24和48周时检测到YMDD变异,对治疗均无应答。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血清HBVDNA变异状态可能影响LAM抗病毒治疗应答及YMDD耐药变异株的复制能力。  相似文献   

16.
乙型肝炎病毒YMDD自然变异与抗病毒治疗后变异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未经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和经拉米夫定治疗后的CHB患者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P区多聚酶YMDD变异情况,观察其特点。方法选择未接受过抗病毒治疗的CHB患者119例和经拉米夫定治疗后无明显效果的CHB患者30例,采用荧光标记杂交双探针聚合酶链反应熔解曲线法(FH—PCR—MC)对其血浆标本进行YMDD基因序列突变检测。结果119例未接受过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变异检出率为19.3%(23/119),23例出现自然变异毒株的患者,其体内病毒均为变异株与野生株共生,且变异株为非优势株,变异株在总病毒量中所占的比例均在50%以下,变异类型以YVDD为主(20例)。30例经拉米夫定治疗的患者变异检出率为56.7%(17/30),17例阳性患者有11例患者体内病毒完全为变异毒株,仅6例患者为变异株与野生株共生,且变异株为优势株者占83.3%(5/6);在变异类型上YVDD占8例,居多;YVDD与YIDD同时阳性占3例。结论未经抗病毒治疗的CHB患者存在YMDD自然变异毒株,且变异株皆与野生株共生,变异株为非优势株。经拉米夫定治疗后的变异多数为完全变异,少数为变异株与野生株共生,且变异株大多为优势株。  相似文献   

17.
摘 要: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的HBV YMDD变异检测方法,用于乙肝患者拉米夫定治疗中耐药性突变的监测。方法:采用三种特异性TaqmanMGB探针和一对共同引物,建立了检测HBV YMDD变异的荧光定量PCR方法。分别针对总HBV 、YIDD变异、YVDD变异的三管并行检测,可以确定YMDD变异的类型及其在病毒群中的比例。对YMDD野生株、YIDD变异株、YVDD变异株的病毒质粒经过梯度稀释进行检测验证。以序列直接测定法作为诊断YMDD 变异的金标准,对该方法YMDD变异检测的灵敏度、特异性和诊断符合率作评价。并对112例经拉米夫定治疗的血清HBV DNA持续阳性的乙型肝炎患者检测其YMDD变异情况。结果 该方法在105--108Copies/ml 的YMDD野生株、YIDD变异株、YVDD变异株检测中匀未出现非特异性扩增信号;相同浓度的YMDD、YIDD、YVDD在三种不同探针的反应管中的扩增效率基本一致;病毒野生株与YVDD变异株的实际混合比例与计算比例基本一致;该方法检测YIDD、YVDD的最低检测界限为1000 Copies/ml,能在106Copies/ml病毒群中检出0.1%的变异株的存在。以直接测序方法为金标准,该方法YMDD变异检测的灵敏度100%、特异性96%,诊断符合率97.5%。该方法检测112例经拉米夫定1--3年治疗血清HBV-DNA持续阳性的乙型肝炎患者37 例发生YMDD 变异,阳性率27.2%。结论:该方法能够直接检测HBV YMDD变异的类型及其在病毒群中的比例,具有快速、灵敏、准确、经济实用等优点,适合临床实验室开展拉米夫定耐药性突变的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