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皮氏罗尔斯顿菌所致医院感染的临床易感因素、防治措施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医院20株皮氏罗尔斯顿菌所致医院感染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进行菌株鉴定,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判断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标准;采用WHONET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皮氏罗尔斯顿菌所致医院感染与患者的年龄、伴有基础疾病、接受呼吸机治疗、使用大量广谱强效抗菌药物密切相关;皮氏罗尔斯顿菌对氨苄西林、头孢替坦、氨曲南、呋喃妥因耐药率达100.0%,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左氧氟沙星、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曲松、头孢吡肟、氨苄西林/舒巴坦、环丙沙星较敏感等,耐药率≤15.0%。结论对于皮氏罗尔斯顿菌所致医院感染,治疗上可考虑β-内酰胺酶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第三、四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等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医院临床菌株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调查方法对医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4种条件致病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及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经χ2趋势检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头孢唑林、妥布霉素、氨苄西林及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呈增高趋势(P0.05),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呈降低趋势(P0.05);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头孢唑林、妥布霉素、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均呈上升趋势(P0.05);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吡肟、妥布霉素、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及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均呈下降趋势(P0.05);鲍氏不动杆菌对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及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均呈上升趋势(P0.05),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及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呈降低趋势(P0.05)。结论两种致病菌对头孢吡肟、头孢唑林及妥布霉素的耐药率均呈增高趋势,条件致病菌中鲍氏不动杆菌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呈下降趋势,临床用药时可参照药敏结果临床菌株的耐药趋势,选择合适的的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医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流行病学特征和耐药趋势。方法采用VITEK-2Compact自动化微生物分析系统对2008-2010年医院感染患者送检标本进行细菌鉴定和耐药性检测,并用Cox-Staurt趋势检验分析耐药趋势。结果 2008-2010年医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分离率为18.78%,为检出细菌首位,且呈上升趋势,其主要分布在干部保健特诊科、重症医学科、血液科;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曲松、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头孢唑林、头孢替坦、氨苄西林的总耐药率>70.0%,对妥布霉素、庆大霉素、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亚胺培南、氨曲南的总耐药率<30.0%;Cox-Staurt趋势检验分析,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头孢曲松、头孢唑林、头孢替坦、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而对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头孢他啶、氨曲南、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无上升趋势。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医院感染越来越严重,应定期进行细菌耐药性监测,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控制耐药菌株的产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荆州市医院感染大肠埃希菌(ECO)的感染现状和耐药性,为临床医师治疗感染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细菌分离培养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菌株鉴定采用法国梅里埃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操作;药敏试验采用K-B法。结果 375株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均产生了一定的耐药性;其中对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达81.6%;耐药率>50.0%的抗菌药物有头孢唑林、头孢呋辛、环丙沙星、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对亚胺培南敏感率为100.0%;敏感率>60%的抗菌药物有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头孢西丁、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氨曲南。结论医院应加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管理,严格控制耐药菌的产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河南地区细菌的耐药状况,监测2004-2008年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的耐药性.方法 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采用WHONET5.3软件对患者首次分离菌株进行耐药数据分析.结果 2004至2008年共分离病原菌10 559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7355株,占69.7%,革兰阳性菌3204株,占30.3%,革兰阴性杆菌中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居前3位;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哌拉西林等耐药率较高,对亚胺培南、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等耐药率较低,铜绿假单胞菌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等耐药率较高,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等耐药率较低;革兰阳性球菌耐药率从2004年以后呈逐年上升趋势,耐药率相对较低的有亚胺培南、头孢唑林、头孢吡肟,尚未有万古霉素耐药株的出现.结论 河南地区耐药检测对于了解耐药状况和指导临床用药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124株多重耐药菌株对5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目的探讨多重耐药菌株对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头孢西丁的耐药性,为临床医生提供抗菌药物选药参考. 方法应用纸片扩散法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及持续高产1型诱导酶(AmpC),应用K-B纸片法对124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菌株进行药物敏感试验. 结果 124株多重耐药菌株ESBLs检出率为42%,AmpC检出率为50%,同时产ESBLs和AmpC两种酶检出率为18%;对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头孢西丁的敏感性分别为98%、71%、69%、44%及26%,其耐药性分别为2%、18%、19%、16%及74%,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中介为40%. 结论 124株多重耐药菌株对5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依次为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西丁,其耐药性依次为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西丁.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2005-2010年铜绿假单胞菌的标本分布及耐药性变迁,以提高临床治疗疗效,预防耐药菌株产生.方法 采用VITEK-60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对菌株鉴定及药敏检测,药敏结果使用WHONET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在痰中检出率最高,为40.6%,其次是创面/脓液,占31.8%;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呋喃妥因、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和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率均>95.0%,对头孢曲松耐药率从80.5%上升至91.8%,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稳定在<6.0%,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吡肟、亚胺培南、氨曲南、妥布霉素、庆大霉素在2005-2008年均稳定在低水平耐药.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及左氧氟沙星耐药率低且稳定,可作为治疗由铜绿假单胞菌引起感染的首选药物,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呋喃妥因、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和氨苄西林/舒巴坦不宜治疗由铜绿假单胞菌引起感染,细菌耐药率不断上升,实验室和临床应加强联系与合作,医师应根据培养结果和药理学特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提高疗效并预防和减少耐药菌株产生.  相似文献   

8.
2009年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调查2009年医院大肠埃希菌感染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09年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培养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或微量稀释法(MIC)测定24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情况,用WHONET 5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2009年共分离出431株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率为47.56%.耐药率较高者依次递减分别为氨苄西林(81.44%)、哌拉西林(71.93%)、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60.32%)、头孢呋辛(51.28%)、头孢唑林(50.35%)、庆大霉素(49.19%)、环丙沙星(49.19%)、氨苄西林/舒巴坦(48.26%)、头孢噻肟(48.26%)、左氧氟沙星(48.03%)、氨曲南(48.03%)、头孢曲松(48.03%)、头孢他啶(47.10%)、头孢吡肟(46.64%);大肠埃希菌对所有抗菌药物均产生一定的耐药性,对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头孢替坦、呋喃妥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以及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敏感性较好.结论 医院感染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十分严重,医院应加强监测与控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大理学院附属医院铜绿假单胞菌(PAE)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K-B法对2011年临床收集的74株PAE进行药敏试验,并分析其耐药性.结果 PAE主要来源于痰标本,其次创面分泌物,分别占78.4%和10.8%;PAE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和头孢呋辛耐药率最高,达100.0%,其次为氨苄西林/舒巴坦、庆大霉素、头孢噻肟和哌拉西林,耐药率分别为95.9%、85.1%、82.4%和79.7%;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和阿米卡星敏感率较高,分别为71.6%、66.2%、73.0%和87.8%,头孢他啶敏感率最高,达90.5%.结论 PAE临床分布广泛,耐药严重,应加强耐药性监测,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0.
2009年肺炎克雷伯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调查医院2009年肺炎克雷伯菌的分布和耐药情况,以给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培养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或微量稀释法(MIC)测定24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情况,用WHONET 5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266株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发生率为30.45%;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高达99.62%;对哌拉西林的耐药率为40.60%;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为17.29%;头孢唑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呋辛、头孢他啶、氨曲南、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吡肟、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呋喃妥因、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在36.09%~17.29%依次递减。结论肺炎克雷伯菌对所有抗菌药物具有一定程度的耐药性,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超高倍显微镜观察阴道分泌物查线索细胞、分离培养法、胺试验3种检测方法在细菌性阴道病(BV)加特纳菌检测中的临床价值,并进行阴道加德纳菌的药物敏感试验,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分别用超高倍显微镜观察阴道分泌物查线索细胞,分离培养法,胺试验3种检测方法对208例下生殖道感染患者行细菌性阴道病加德纳菌检测,并进行阴道加特纳菌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BV、非细菌性阴道病(NBV)患者均经线索细胞检查,BV试验和GV培养,BV患者组三种方法检测到的GV均高于NBV组(P0.05);加特纳菌对万古霉素、菌必治、痢特灵敏感性较高。结论阴道分泌物直接涂片找加特纳菌和线索细胞、细菌分离培养、BV快速诊断等方法在细菌性阴道病(BV)加特纳菌检测中较PCR、免疫荧光法等简便易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对复发性和久治不愈的BV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确定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细菌性阴道病相关细菌阴道加特纳菌的可行性。方法:采用SYBR Green方法建立了阴道加特纳菌荧光定量PCR方法,评价荧光PCR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重复性;并对568例临床分泌物样本进行检测。结果:本实验所建立的荧光定量PCR方法可准确、特异的检测阴道加特纳菌;该方法的灵敏度可达到1拷贝/μl;194例细菌性阴道病患者分泌物标本中荧光定量PCR法检出116例(59.79%)阴道加特纳菌;而在374例非细菌性阴道病患者分泌物标本中荧光定量PCR法检出35例(9.36%)阴道加特纳菌;荧光定量PCR法检出率明显高于细菌培养方法,差异具有显著性,χ2=24.89,P<0.01。结论:荧光定量PCR方法能够应该用于临床分泌物标本中的阴道加特纳菌的检测。  相似文献   

13.
泌尿生殖道感染阴道加德纳菌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检测阴道加德纳菌的理想方法 ,并了解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阴道加德纳菌的检出率及体外药敏情况。方法 对 6 90例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的宫颈分泌物 ,分别用氨试验、直接涂片找线索细胞和分离培养方法检测阴道加德纳菌 ,并对培养出的阴道加德纳菌进行抗生素敏感性测试。结果  3种方法对阴道加德纳菌的检出情况分别为氨试验阳性率 8 7% ,线索细胞阳性率 2 2 6 % ,分离培养阳性率 2 4 3% ,阴道加德纳菌对各种抗生素有不同的耐药性。结论 对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阴道加德纳菌的检测 ,分离培养法是最理想的方法。对阴道加德纳菌引起的感染可选用菌必治、羧苄青霉素和万古霉素等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精液中线索细胞与男性不育的关系。方法对957例患者精液,直接涂片显微镜下查找线索细胞,阳性者再作革兰染色及细菌培养确证,同时进行精液参数分析。结果精液线索细胞检出率为23.5%(225/957)与细菌培养符合率为95.1%、精子活率、精子a级、a+b级活力、密度及低渗肿胀率明显低于阴性组及正常对照组,而精子畸形率、精液pH值明显高于阴性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30例不育者配偶依据Amsel诊断标准确诊为细菌性阴道病(Bv)28例(93.3%)。结论Bv病原体可通过性生活侵犯到男性泌尿生殖道各部位,影响精液质量,是不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并黏附于鳞状上皮形成线索细胞而对加德纳菌及短小球杆菌感染致不育的判断具有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5.
Among all subjects attending a Center for prevention of female genital tract cancer Gardnerella vaginalis was isclated from 57 out of 171 women affected by non-specific vaginitis (NSV), from 15 of 703 non-NSV vaginitis patients and from 10 of 338 healthy adults. Postmenopausal women showed an increased rate of asymptomatic carriage of G. vaginalis. The data suggest a relatively weak association between clinical diagnosis of NSV and isolation of G. vaginalis.  相似文献   

16.
女性尿路感染者病原学监测   总被引:15,自引:8,他引:15  
目的了解女性尿路感染者病原学状况. 方法采集76例女性尿路感染者进行了阴道分泌物常规涂片微生物学检查、阴道加德纳菌(Gv)和解脲脲支原体(Uu)核酸检测,并收集中段尿液作常规细菌培养分离鉴定、Gv和Uu核酸检测. 结果76例女性尿路感染者阴道分泌物中共有70例(92.1%)检出病原菌,其中Gv58例(76.3%)、Uu49例(64.5%)、滴虫4例(5.3%)、念珠菌属8例(10.5%);中段尿液中共有65例(85.5%)检出病原菌,其中Gv45例(59.2%)、Uu26例(34.2%)、细菌25例(32.8%);无论阴道分泌物标本还是中段尿液标本存在多种病原菌混合感染. 结论Gv、Uu已是女性尿路感染的重要病原菌.  相似文献   

17.
目的:实验观察阴道毛滴虫十堰分离株对灭滴灵的敏感性。方法:收集阴道毛滴虫临床分离株,体外传代培养4代,培养11管至对数生长期,调整虫体浓度为0.5×106个/ml,计算加入甲硝唑,使终浓度分别为:62.50μg/ml、50.00μg/ml、31.25μg/ml、25.00μg/ml、15.63μg/ml、7.81μg/ml、3.91μg/ml、1.95μg/ml、0.98μg/ml、0.49μg/ml、0μg/ml,置37℃培养,分别于2、4、6、8、12、24 h观察虫体生长存活情况,计算高倍镜下虫体数目和死亡率。结果:62.50μg/ml和50.00μg/ml浓度组,滴虫死亡率均为100.00%;作用后2 h,15.63μg/ml浓度组死亡率为7.69%,31.25μg/ml组死亡率为65.51%;作用后4 h,7.81μg/ml浓度组死亡率为78.94%,3.91μg/ml浓度组死亡率为18.75%;作用后6 h,3.91μg/ml浓度组死亡率为73.68%,1.95μg/ml浓度组死亡率为21.52%;24 h滴虫最低致死量为3.91μg/ml。结论:阴道毛滴虫十堰分离株对灭滴灵较敏感,体外有效最低杀虫浓度为3.91μg/ml。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 评价三种培养基对阴道加德纳菌(GV)的分离效果。方法 GV标准菌株接种于三种培养基;计算和比较不同培养基中目标菌落平均生长指数(GI);用三种培养基对300份生殖道标本培养后鉴定GV。结果 人血哥比血琼脂培养基的GV平均生长指数为7.65±0.47,明显高于其他两种培养基(P=0.00;F=358.64)。人血哥比琼脂对生殖道标本中GV的总检出率为27.7%。结论 人血哥比琼脂培养基是一种较好的GV选择性培养基,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细菌性阴道病(BV)患者阴道加德纳菌(GVA)感染及实验室检测方法的应用,建立简便的BV检测方法。方法采用自制加德纳菌选择性培养基对A、B、C 3组宫颈、阴道分泌物进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与进口的加德纳菌琼脂培养基的试验结果对照,并同时涂片找线索细胞、胺试验、BV试验及白带常规检验。结果自制阴道加德纳菌选择性培养基与进口的加德纳菌琼脂培养基对GVA分离率两者效果相近(P0.05);156例BV患者GVA的总检出率为39.7%,其中100例宫颈炎患者GVA的检出率为41.0%;56例阴道炎患者的GVA检出率为37.5%;健康妇女GVA检出率为8.3%;65株GVA对头孢类、青霉素类抗菌药物敏感;而对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耐药性较高。结论自制加德纳菌培养基更有效抑制了革兰阳性菌和真菌的生长,配制简便;GVA的分离率与阴道分泌物的pH值、白细胞数及取材部位相关。  相似文献   

20.
阴道加德纳菌感染与男性不育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精液中阴道加德纳菌(Gv)感染与男性不育的关系。方法采用套式PCR术进行Gv检测并与精液参数、精液白细胞含量、AsAb进行相关分析;383例男性不育就诊者精液中检出Gv阳性者设为阳性组;精液Gv阴性者设为阴性组。结果就诊者精液中检出Gv阳性者86例,阳性组精子密度、精子活率、a b活力、低渗肿胀率明显低于阴性组(P<0.05);而阳性组精子畸形率、精液pH值,白细胞精液症检出率、AsAb阳性率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P<0.01);两组精液量、精液黏度增高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精液中Gv感染可影响精液质量,是男性不育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