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武威汉代医简》与《五十二病方》在药物学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 ,炮制方面“在内容上不及《五十二病方》炮制方法丰富 ,尤其是修治内容较少。但《武威汉代医简》所载药物多要炮制 ,具有普遍性 ,实际要比《五十二病方》进步 ,但较《伤寒杂病论》为原始些” ;制剂方面“与《五十二病方》相比 ,已有了较为明显的进步 ;在用药方面“《武威汉代医简》与《五十二病方》在药物使用大体上分为内服和外用”[2 3] 。丁铭等专题对《武威汉代医简》中的骨伤方药作了探析 ,指出武威汉代医简中“治创疗伤的首要任务是挽救生命 ,由此积累了诸如治疗金疮止血…  相似文献   

2.
印度古代医典中的耆婆方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耆婆(Jivaka)不仅是印度佛教医学史上的重要人物,而且在“生命吠陀”医典中也有其医药方流传。现存《精酪书》,《轮授》,一部注疏,《菩萨处胎经》中的四个耆婆医药方,涉及到小儿医方,青腿(象皮病),风病等方面,译介了这四个医药方,并初步探讨了耆婆的医学成就。  相似文献   

3.
参考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和针灸经典著作《针灸甲乙经》中的相关内容,从腧穴、疗法、针灸禁忌、学术价值四方面对已发表的武威汉代医简中的针灸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及分析。文献表明,武威汉代医简中既有与现在同名不同定位的“足三里”,又有《黄帝内经》中未明确记载的“水泉”穴等,且在疾病治疗过程中,选穴精准,配伍得当,针刺深度及顺序明确,针灸禁忌详细,首次将每一个穴位留针时间具体化,不仅突出了古丝绸之路的地方特色,更体现了汉代河西地区针灸发展现状,丰富了汉代前后的针灸医学典籍,为武威汉代医简针灸医学的挖掘和应用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由于汉及汉代以前的医集存世甚少,因此对考证《伤寒杂病论》方药渊源及其同时代方药状况造成极大困难.对1972年在甘肃武威出土的汉代医简进行了考证后认为,武威汉代医简被考古学家推测为东汉早期的医学著作,据此推论《武威汉代医简》将对探讨和研究在相距150年的东汉末年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方药渊源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5.
浅谈《武威汉代医简》中的量词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武威汉代医简》中的量词做了穷尽性考察,共检得21个量词225处用例,对这些量词和用例作简要分析,指出了《武威汉代医简》量词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6.
武威汉代医简中两次出现“大如婴桃”之语,分别见于简4和牍79。其中的“婴桃”当然是指樱桃无疑,但是樱桃为什么会写作“婴桃”呢?《武威汉代医简》、《中国简牍集成》都认为“婴”与“樱”为通假字,《武威汉代医简注解》中两处注解也与此相同。或许基于这种认识,《汉语大词典》、《辞海》、《词源》等大中型工具书均不收“婴桃”一词。  相似文献   

7.
《武威汉代医简》是一部医方性质的著作,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汉早期医药水平的真实情况。医简中有许多治疗疑难病症的方药,如治疗麻风病、风湿病、久泄、久痢、久咳,这些疾病即使在今天仍然是疑难病。将医简方药与《伤寒杂病论》中的有关方药进行了比较,发现医简方在组方技巧和服用方法上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其临床应用价值有待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8.
《武威汉代医简》“■■”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威汉代医简》“■■”考释《武威汉代医简》(以下简称《医简》)摹本的第二类简第44、45和48、49四枚竹简记录的两个医方中均有“■■”二字,现将此医方抄录如下(文中标点系笔者所加):例1(44、45简)治心腹大积上下行如虫状大恿(痛)方:班十枚...  相似文献   

9.
浅谈《武威汉代医简》对痛证的论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谈《武威汉代医简》对痛证的论述张延昌甘肃中医学院李林,王琴甘肃中医学院《武威汉代医简》(以下简称《医简》)中简牍共92枚,其中关于“痛”(简文中用作“恿”,“痛”的异体字)的简牍文就有17枚,文中涉及到对于诸痛证的用方、用药、调护及禁忌等。其内容颇...  相似文献   

10.
中医古籍主要收录在历代综合性书目及中医专科书目中,介绍了中医古籍在七分法、四分法、十二分法中的归类,以及中医专科书目《医藏目录》和《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的医籍分类,分析了中医古籍的分类体系及其演变过程,有助于从分类角度在浩如烟海的古文献中查找医籍文献。  相似文献   

11.
《神农本草经》始见于梁代的《七录》,而《汤液经法》则见于《汉书·艺文志》。按知识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药物知识应先于方剂知识存在。从文献的发生和著录来看,作为经方一类的《汤液经法》著录于西汉的《七略》之中,远早于《神农本草经》。那么,西汉及之前的药物知识存于何处?对汉代经方著录和有关本草的记述进行考证,可以发现汉代以前相当长时期内,本草与汤液知识合为一体,西汉刘向等校书时,皆将之归入“经方”一类。东汉时,应辨证组方、规范用药的需求,本草遂脱胎于“经方”而自成一类。  相似文献   

12.
方证对应史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方证对应是中医学典籍中蕴藏的一种相对成熟完整的疾病诊治方法。其理论形成大致经历了汉代以前的雏形阶段、东汉末年的升华阶段以及后世对之进行发展完善的阶段。在雏形阶段,直录临证所见所闻,积累对病对症的治疗经验;在升华阶段,《伤寒论》将临床运用较为成熟的结构固定的方剂与特定的病证表现之间的特殊对应关系以方证形式固定规范下来;在发展完善阶段,后世在经方方证基础上不断重复验证传统方证对应的科学性,同时多有创新、发展与完善。来源于经验,升华于经典,丰富发展完善于后世诸家为其发展史的重要特征。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各时期方证对应理论与实践的源流,为临证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依据《古书通例》所论述的周秦西汉古书体例特点和帛书《五十二病方》文献的本来面貌,论证了《五十二病方》篇名、章名及方名的主要命名方式符合周秦西汉古书"多摘首句两字以题篇"的通例,并探讨了《五十二病方》篇章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了《五十二病方》"前后相属,以类相从"的编写原则,从而进一步申述帛书《五十二病方》是周秦西汉"一部首尾完具的医方专书"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依据《古书通例》所论述的周秦西汉古书体例特点和帛书《五十二病方》文献的本来面貌,论证了《五十二病方》篇名、章名及方名的主要命名方式符合周秦西汉古书“多摘首句两字以题篇”的通例,并探讨了《五十二病方》篇章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了《五十二病方》“前后相属,以类相从”的编写原则,从而进一步申述帛书《五十二病方》是周秦西汉“一部首尾完具的医方专书”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络病学说是祖国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络病学说对整个中医药学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挖掘络病治疗方剂当是重中之重。汉代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内载治疗络病方剂颇多,奠定了络病学临床治疗方剂的基础,本文试从流气畅络﹑化瘀通络﹑散结通络﹑解毒通络﹑袪痰通络﹑祛风通络﹑络虚通补七种治法来略论《金匮要略》中的治络方剂,为中医药后学者服务。  相似文献   

16.
经方起源考     
从考古发现和史料出发,分析了《神农本草经》和《汤液经法》的成书时间,发现两书均约成书于公元1世纪时,且前者成书可能还稍晚于后者。经方起源于古单方,于汉代获得空前发展而形成,成熟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相似文献   

17.
汉代张仲景《伤寒论》创制少阴病表证证治的麻黄附子细辛汤,全方三味中药,味少而效专,各药气味相似,相互配伍,体制严谨,主从有序。笔者对其方中三药逐一分析,其后列出各药现代药理研究进展,以体会经方的奥妙之处。  相似文献   

18.
曹艳丽 《医学综述》2009,15(8):1259-1260
目的研究小儿解颅(先天性或后天性脑积水)的证治方药规律。方法采用文献学方法与统计分析相结合,运用中医理论知识,对汉代至今的各类中医文献中记载有关解颅的方药进行分析研究,依托古方、探索规律。结果频数分析总结出29味高频药物,因子分析从3个方面总结出本病的病因病机,聚类分析总结出6个聚类方。结论中医治疗解颅具有优势与专长,本研究能够为小儿解颅的诊疗提供更多借鉴与思路,并为临床开发新药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主要探讨七情配伍理论在汉以前方剂中的应用,通过分析汉以前317首方剂,以图表形式客观的显示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配伍的应用情况,以期对方剂配伍特别是汉以前方剂配伍理论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