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临床较少见,约占非霍奇金氏淋巴瘤的2%~7%犤1犦,可累及淋巴结、皮肤、胃肠道等处,我科偶见1例,现报告如下。患者,女,34岁,因腹胀、右下肢水肿3个月于2002年6月3日入院。查体:双侧锁骨上、腹股沟、腋下均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质中,无压痛,与皮肤无粘连,最大约3cm×4cm,右腹股沟肿大淋巴结活动差,双腋下淋巴结相互融合,右侧乳房皮肤轻度水肿,双下肺呼吸音稍低,腹部膨隆,移动性浊音阳性,右下肢重度凹陷性水肿。查血常规:WBC25.1×109/L,N0.799,L0.076,M0.125,胸部正侧位片:两侧胸腔积液(少量)、右肺部感染,不除外…  相似文献   

2.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是形态学和免疫学上一种独特类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它的发生与t(2;5)(p23;q35)梁色体易位形成ALK-NPM融全基因有关。本文综述了ALCL在形态学、免疫学、遗传学和临床方面的特点及其诊断、治疗、预后。  相似文献   

3.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8 5年Stein等[1] 首次描述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largecelllymphoma ,ALCL) ,并确认为一种新的淋巴瘤类型。ALCL具有下列特征 :肿瘤细胞呈间变性 ,生长具黏结成团倾向 ,侵犯淋巴结窦 ,间变细胞CD30 (Ki 1)强阳性。ALCL也称之为Ki 1阳性大细胞淋巴瘤。虽然ALCL具有上述共同特征 ,但病理形态、基因表型和临床表现有广泛的异质性 (表 1)。B细胞来源ALCL在REAL和WHO分类中归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 ,3 ] 。文中如未提到细胞来源 ,则特指T/null细胞ALCL。  一、病理ALCL诊断性病理特点为淋巴结结构部分消失 ,肿瘤…  相似文献   

4.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tein于1985年首先报道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一种独立类型[1]。最新的WHO分类中ALCL被归类于外周T细胞淋巴瘤,占同期NHL的2%~7%[2]。研究发现,约有半数患者产生致癌性的异常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lymphoma k  相似文献   

5.
约半数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病人中存在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异常,ALK蛋白的异常激活使ALK阳性ALCL具有其典型的临床病理特征,并为ALK阳性ALCL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提示ALK阳性ALCL的淋巴瘤可归类为一独立病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系统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S-ALCL)的临床特征和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S-ALCL患者的临床资料。30例患者均以联合化疗为主,配合局部病灶野放疗8例。化疗方案主要为 CHOP、EPOCH、Hyper-CVAD,以CHOP方案为主。结果 30例S-ALCL患者中位年龄36岁,男女比例为1.5∶1,有B症状、Ⅲ~Ⅳ期和结外侵犯者分别占60.0 %(18/30)、73.3 %(22/30)和60.0 %(18/30);乳酸脱氢酶(LDH)升高者占46.7 %(14/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激酶(ALK)+ 18例(60.0 %),其发病年龄小于ALK- 者(u=3.92,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ALK-及LDH升高是重要的预后不良因素。结论 S-ALCL患者发病年龄较轻,预后较好。但ALK-、LDH升高者预后不良。治疗以联合化疗为主,对于有不良预后因素的患者,大剂量治疗可能获益。  相似文献   

7.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病理学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阐述了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病理学、临床表现、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等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8.
女性,45岁。因右上腹胀痛半年,口、眼、皮肤干燥1个月,发热8天,于2001年11月29日入院。半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常感右上腹胀痛,近几个月更明显。1个月前患者出现口、眼干涩,皮肤干躁。8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伴畏寒、腹泻。体检:贫血貌,皮肤干躁、皲裂,无浅表淋巴结肿大,肝、脾不大,右上腹触及一4cm×6cm肿块,质硬,活动不良,边界不清,有压痛。实验室检查:白细胞7.42×109/L,嗜中性粒细胞71.70%,淋巴细胞21.50%,血红蛋白74g/L;胸片、腹部B超、骨髓检查均未见异常;腹部CT示:…  相似文献   

9.
间变性大细胞性淋巴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间变性大细胞性淋巴瘤的形态学特征 ,免疫表型和鉴别诊断。方法 用光镜、免疫组化对 14例病例进行观察。结果 肿瘤细胞有特征性的多形性的泡状核和明显的核仁 ,且大的瘤细胞呈Ki 1阳性 ,T、B细胞可表达或不表达 ,其中 1例ALK阳性。结论 间变性大细胞性淋巴瘤为非霍奇金氏淋巴瘤的特殊类型 ,需要与转移性癌、恶性黑色素瘤、霍奇金氏病等鉴别 ,应用免疫组化可确诊。  相似文献   

10.
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病理诊断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形态学特征、免疫组化特征、分子遗传学特征、鉴别诊断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病因学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42例初治原发系统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LCL)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河南省肿瘤医院淋巴瘤病区42例初治原发系统性ALCL住院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表达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 ALK)分为ALK+组和ALK-组。根据临床特征数据的类型,分别采用秩和检验、卡方检验和Student's t检验比较各组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ALK+组ALCL患者年龄低于ALK-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K+组患者外周血PLT、Ann Arbor分期Ⅲ-Ⅳ比例和EMA表达比例高于ALK-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与ALK-ALCL患者相比,ALK+ALCL患者年龄较小,有较高的外周血PLT,Ann Arbor分期多为Ⅲ-Ⅳ,有高的EMA表达。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目的探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特征,并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镜下见肿瘤细胞弥漫分布,排列疏密不一,形态多样。肿瘤细胞体积较大,异型性明显,细胞界限尚清,呈圆形或多边形,胞质丰富,胞核大,常呈马蹄形,染色质呈粗颗粒状或为弥漫细颗粒状,核分裂象较多见。免疫组化显示:CD30表达均阳性, CD20、CD79α、Pax-5表达均阴性,符合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结论掌握间变大细胞瘤淋巴瘤的病理特点,提高对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认识,对其避免误诊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原发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选取22例ALCL患者,均进行分期、国际预后指数(IPI)、乳酸脱氢酶(LDH)检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Ki-67、Caspase-3、CD30、EMA、Granzyme B等,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病理形态学资料、免疫表型及生物学特性,并进行预后分析。结果 22例均为原发系统性ALCL,ALK+ 15例(68.2 %),ALK- 7例(31.8 %);ALK+患者发病年龄、Ki-67增殖指数较ALK-患者低,Caspase-3表达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18,P=0.032);15例ALK+ALCL均表达CD30和EMA。ALCL中ALK的表达与Ki-67、Caspase-3的表达呈负相关(r=-0.581,P=0.006;r=0.458,P=0.032)。ALK+病例较ALK-病例Granzyme B(χ2=0.11,P=0.74)、 TIA-1(χ2=0.01,P=0.92)的表达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率为 54.5 %(12/22),其中完全缓解率为18.2 %(4/22);全组中位生存期12个月,1年生存率为59.1 %(13/22),2年生存率为50.0 %(11/22)。Ann Arbor分期、LDH及IPI与疾病预后相关。结论 ALK+较ALK-ALCL患者核增殖低,恶性程度低,临床特征和免疫表型具有一定的特征性;ALK、Ki-67、Caspase-3、分期、血清LDH及IPI对预测ALCL患者的生存和指导治疗有帮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例原发于骨和鼻腔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鉴别诊断和预后。方法:2例ALCL均经4%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常规HE和免疫组化染色后观察其组织病理学特点和免疫学表型特征,并进行随访。结果:光镜下,2例病变区肿瘤细胞均呈弥漫性生长,异型性明显,体积大,界限清楚、胞浆丰富,核圆形或卵圆形,核仁明显,核分裂像易见。免疫组化结果示肿瘤细胞表达CD30、EMA、ALK和Clusterin。结论:原发于骨和鼻腔的ALCL罕见,明确诊断须依赖组织病理学观察和免疫学表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例原发于骨和鼻腔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鉴别诊断和预后。方法:2例ALCL均经4%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常规HE和免疫组化染色后观察其组织病理学特点和免疫学表型特征,并进行随访。结果:光镜下,2例病变区肿瘤细胞均呈弥漫性生长,异型性明显,体积大,界限清楚、胞浆丰富,核圆形或卵圆形,核仁明显,核分裂像易见。免疫组化结果示肿瘤细胞表达CD30、EMA、ALK和Clusterin。结论:原发于骨和鼻腔的ALCL罕见,明确诊断须依赖组织病理学观察和免疫学表型。  相似文献   

17.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rna,ALCL)是WHO新的分类标准中较少见的一种亚型。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46岁。因发热、咳喘两个月,发现左乳肿块十余天就诊,就诊前在当地诊断为“肺炎”,给予抗生素及中草药治疗无效。查体:体温38.8℃,面部及双下肢轻度水肿。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血红蛋白102g/L,白细胞9.3×109,血小板257×109。结核IgM抗体、肥达氏反应、外斐氏反应、ASO、军团菌抗体、抗ds-DNA抗体、抗ss-DNA抗体检测均阴性,CEA、补体C3检测值均在正常范围内,血培养及骨髓穿刺培养均无细菌生长,骨髓涂片轻度感染象。胸部X线示:双肺野内多发散在斑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界模糊;心脏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巩固对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定义、诊断、临床表现及治疗、预后的认识。方法 对1例ALCL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影像学检查及治疗进行回顾。结果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复习,进一步学习和巩固了ALCL的定义、诊断、临床表现和相关治疗及进展,预后相关因素。结论 ALCL是一种具有特殊免疫表型和临床特点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治疗方案尚无统一,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为最重要预后影响因素。 【关键词】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淋巴瘤,非霍奇金; 肿瘤; CD30 德国物理学家Stein等[1]1985年首次提出了"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的命名。其具有独特的病理学改变和生物学行为,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一种特殊的罕见类型。现报道一例我科诊断的全身多发的ALCL,结合文献讨论如下。 无  相似文献   

20.
背景与目的: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是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较为特异的标志,近来研究发现一种新的蛋白clusterin在ALCL中也有较高的表达率,其可能在ALCL的发展中起作用,并对诊断和治疗具有潜在价值.本研究探讨ALCL中ALK及clusterin蛋白表达特点、相互关系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90例淋巴瘤组织中ALK及clusterin蛋白表达,其中包括47例ALCL及对照组周围T细胞淋巴瘤非特殊型(PTCL-u)22例,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21例.结果:ALK在ALCL、PTCL和CHL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0%(28/47)、0和0;clusterin在三者中的阳性率分别81%(38/47)、27%(6/22)和14%(3/21),ALK和clusterin在ALCL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PTCL和CHL的阳性率(P<0.05),clusterin在ALK阴性的ALCL中的阳性率为68%(13/19),也显著高于PTCL和CHL的阳性率(P<0.05).ALK阳性的ALCL中位年龄20岁(3~70岁),显著低于ALK阴性者(P<0.05),阴性中位年龄48岁(4~71岁),ALK阳性与否与发生部位、性别无关(P>0.05).clusterin的表达与否与年龄、部位和性别均无关(P>0.05).结论:ALK在ALCL中的特异性表达对其诊断、鉴别诊断并可能对临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clusterin作为一新的分子标志物,在ALCL中的相对特异性高表达对ALCL的诊断、特别是对ALK阴性的ALCL与PTCL和CHL的鉴别诊断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