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中神经掌皮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预防腕、掌部手术损伤正中神经掌皮支和掌皮支损伤后修复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对40侧成人上肢标本正中神经掌皮支的来源、走行、分支与分布进行解剖观测。结果:40侧标本均有掌皮支,在掌长肌腱桡侧距离远侧腕横纹中点(45.6±20.3)mm处发自正中神经桡侧,距离远侧腕横纹中点(19.3±11.6)mm处穿出前臂深筋膜,距离远侧腕横纹中点(8.2±3.5)mm处浅出掌腱膜。掌皮支长(49.4±24.8)mm,起点处宽(1.2±0.8)mm。掌皮支分3支者22例(占55%),分2支者12例(占39%),1支者6例(占15%)。掌皮支主要分布于鱼际区和掌中区。结论:掌皮支的来源、行程较恒定。腕、掌部手术应在掌长肌腱桡侧作纵行切口,可避免损伤掌皮支。 相似文献
2.
正中神经掌皮支血供的显微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50例上肢标本,观察了正中神经掌皮支的血供,结果是正中神经掌皮支的营养动脉是来自民动脉干、桡动脉干,掌浅弓及桡动脉掌浅支的分皮,共135支,平均每条掌皮支为2.70支营养动脉,其营养动脉进入神经方式有伴入型、直入型及肌支型三种,营养动脉进入神经的方位有4种方向,即由外侧、内侧、前方和后方进入神经。 相似文献
3.
自1995年10月至1998年8月,作者收治了15例腕手掌疼痛患者,经详细检查,发现手掌桡侧感觉限局性减退。局部有固定压痛点。诊断为正中神经掌皮支卡压症。12例行局部封闭治疗治愈。3例经掌皮支近端切断临床症状体征消失。现报告如下。1 应用解剖通过对2具新鲜尸体4侧肢体的解剖观测和对6例前臂外伤患者进行清创探查术的观察,正中神经在腕横韧带的近侧4.6±2.2cm处发出一掌皮支,起始部位于主干桡侧,直径1.2~0.9mm。沿桡侧屈腕肌和掌长肌之间下降,跨过腕横韧带表面,穿出固有筋膜。在手掌分为内外2支。内侧支分布于手掌中部的皮肤,与尺神经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修复正中神经返支提供带血管蒂神经桥接的有关数据和掌皮支血供的解剖学资料。方法用体视学方法研究了40侧灌注红色乳胶液的返支和掌皮支的营养血管。观察返支营养血管的来源、长度、外径和进入神经干的方式;观察掌皮支营养血管的来源和进入神经的方式。结果返支营养动脉主要发自掌浅弓凹侧筋膜支(称之来源动脉)。来源动脉起点至“零点”距离(11.62±2.30)mm,外径(0.95±0.10)mm,长度(10.12±1.30)mm。营养动脉主干长度(2.84±0.10)mm,外径(0.42±0.15)mm。营养动脉从返支主干近侧1/3段直入式进入神经者占86.5%;从返支中、远侧段伴入式进入神经者占14.5%;掌皮支营养动脉主要发自尺动脉(占52.5%)和桡动脉(占37.5%),以直式、伴入式和肌支式进入神经。结论返支营养动脉可作为血管蒂神经移植的受体血管。 相似文献
5.
在50全外肢标本,观察了正中神经掌皮支的血供,结果下下中神经掌皮支的营养动脉是来自在尺动脉干,桡动脉干,掌浅弓及桡掌浅支的分歧,共135支,每条掌皮支为2.70支营养动脉,其营养动脉进入神经方式有伴入型,直入型及肌支型三种,营养动脉进入神经的方位有4种方向,即由外侧,内侧,前方和后主进入神经。 相似文献
6.
正中神经掌皮支形态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为腕掌部手术避免损伤掌皮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双目放大镜下对50侧成人上肢正中神经掌皮支的来源、走行及分支进行解剖和观测。结果:50侧均存在掌皮支,距离“O”点即远侧腕横纹46.0mm处自正中神经桡侧发出,穿出前臂筋膜处距O点19.6mm;穿出掌腱膜处距O点8.3mm。掌皮支长48.5mm,起点宽1.2mm,距舟骨结节垂直距离8.2mm。掌皮支有3个分支的28侧(56.0%);只有外侧支和中间支的11侧(22.0%);只有内侧支和外侧支的4侧(8.0%);只有外侧支的4侧(8.0%);只有中间支的3侧(6.0%)。结论:掌皮支的来源、行程较恒定。腕掌部手术应尽量靠近尺侧,采取纵行切口,免伤掌皮支。 相似文献
7.
第二和第三掌背动脉皮支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为掌背动脉远段皮支皮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0侧成人手标本动脉乳胶灌注后,解剖观测第2、3掌背动脉走行,皮支的起始部位、走行、外径和吻合方式,模拟掌背动脉皮支皮瓣的切取方法。结果第2、3掌背动脉位置恒定,其皮支发出部位主要集中在远1/3段,直径大于0.2mm者占15%,小于0.2mm占85%,可解剖长度大于20mm;在指蹼处指蹼动脉1~3支,大于0.3mm者为1支,可解剖长度超过10mm。结论以掌背动脉远段皮支为蒂可设计顺行或逆行皮支皮瓣,修复近、中手指皮肤缺损。以指蹼动脉为蒂的顺行皮瓣可修复近、中节手指掌侧皮肤缺损。皮瓣面积以不超过20mm×40mm为宜。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皮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数据。方法 选取10侧新鲜上肢标本进行解剖研究,其中5侧标本乳胶灌注血管进行显微解剖,5侧制作铸型标本,拍照记录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皮支的起始、走行和吻合,测量皮支的直径和蒂长。结果 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平均发出7.3支皮支,对在近、远侧发出的皮支数进行比较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在近、远侧发出皮支的直径和蒂长统计分析发现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发出的皮支吻合形成血管链供应皮瓣,同时与尺神经手背支伴行。结论 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皮支皮瓣能以近侧或远侧皮支为血管蒂可能就近修复手腕部皮肤缺损。 相似文献
9.
10.
正中神经前臂段浅层肌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量正中神经前臂段浅层肌支的解剖学数据,为正中神经的创伤修复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采用解剖剥离测量方法,对30侧10%甲醛固定的成人上肢标本正中神经发出的前臂段浅层肌支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正中神经前臂段浅层肌支的分支类型有1支型、2支型、3支型和4支型。其中,旋前圆肌支以3支型(87%),指浅屈肌支(90%)以4支型,桡侧腕屈肌支(96.7%)和掌长肌支(96.7%)以1支型出现率最多。正中神经前臂段浅层肌支主要集中于前臂的4%~65%。结论确定了正中神经前臂段浅层肌支在前臂的危险区间;讨论了有利于开展带神经血管蒂肌瓣移植的肌支类型。 相似文献
11.
正中神经在肘部及肘上部受压综合征是由于正中神穿经此处受到某些解剖结构压迫所至,它的原因是多种的,成人和儿童皆可发病。由于在每个病例中正中神经受压因素和程度的不同,所以,不同病例的症状及体征区别较大。典型的主诉为:前臂放散性疼痛,手握力降低,拇指和食指麻木或无感觉。当前臂用力旋前或抵抗前臂旋前,或屈肘,或前臂被动旋后时疼痛加剧,压迫正中神经通过该处的某一点时可出现沿正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为髂腹股沟神经皮支及其营养血管为蒂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7侧经红色乳胶液灌注的会阴及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髂腹股沟神经皮支及其营养血管的来源、走行、分布、吻合及外径,2侧成人新鲜标本灌注墨汁,观测营养血管的墨染范围。结果:髂腹股沟神经来源于第1腰神经腹侧支,其皮支从腹股沟管浅环穿深筋膜,穿出点横径为(1.89±0.47)mm,穿出时位于精索或子宫圆韧带下方。髂腹股沟神经皮支营养血管主要来源于阴部外浅动脉的升支、降支及股内侧支,并沿途发出皮支营养周围皮肤。结论:可以设计以髂腹股沟神经营养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 相似文献
14.
正中神经鱼际肌支功能束定位显微外科解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为臂丛损伤后正中神经及其手内在肌支的定位提供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较新鲜的上肢标本上 ,按照自然分束、醋酸浸滴法逆行显微解剖分离各功能束组 ,分段观察手内肌束组在神经干中的走行分布方位和与其他功能束的交错混合情况。结果 :(1)正中神经鱼际肌支 83 %自神经干掌桡侧汇入 ,至 5 /16平面 86%的鱼际肌支已分散到神经干截面积的 1/2以上。 (2 )正中神经鱼际肌支汇入神经干平面距尺桡骨茎突连线之间距离为 5 .3± 0 .7cm。结论 :.臂丛损伤修复正中神经手内在肌支时 ,以选择在前臂远端 (或以远 )直接修复为宜。 相似文献
15.
肌皮神经与正中神经之间交通支的观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肌皮神经与正中神经之间交通支的出现率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解剖观测56侧成人上肢尸体标本。结果:肌皮神经与正中神经之间交通支的出现率为21.43%,依交通支发出的数量可将其分为两种类型:I型、Ⅱ型,I型又以其发出的部位分为Ia型(高位型)、Ib型(穿喙肱肌型)和Ic型(低位型)三种。结论:肌皮神经和正中神经之间的交通支并不少见,在臂部手术时应对其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16.
正中神经返支卡压及易损伤部位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腕管综合征术后大鱼际功能恢复不良的原因与返支易损伤部位。方法:对20侧成人新鲜上肢标本进行显微解剖,观测正中神经返支走行中存在的卡压因素以及易损伤部位。结果:(1)拇短屈肌浅头尺侧存在腱弓及腱纤维束结构,对正中神经返支形成卡压;(2)住屈肌支持带远侧返支与掌腱膜关系密切,在此部位掌腱膜可对返支形成卡压或术中易误伤返支;(3)走行中返支与拇长屈肌腱和示指屈肌腱存在交叉走行关系。结论:(1)返支走行中存在易卡压因素,治疗腕管综合征时应常规探查松解返支;(2)涉及拇长屈肌腱,示指屈肌腱和掌腱膜手术时,应注意防止损伤返支。 相似文献
17.
正中神经在肘部及前臂上段卡压综合征的解剖基础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正中神经在肘部及前臂上段卡压综合征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在50例上肢标本上解剖观察正中神经受压的解剖因素。结果:肱二头肌腱膜与正中神经的关系;非覆盖型80%(40侧),部分覆盖型12%(6侧)和全覆盖型4侧(8%)。64%(32侧)反转筋膜斜过正中神经前方。18.6%(8侧)旋前圆肌肱骨头肌内有明显腱束,94%(47侧)尺骨头浅面有增厚腱膜。指浅屈肌起始两头间的形态结构:88%(44侧)联合腱弓型,4%(2侧)纤维弓,8%(4侧)指浅屈肌腱束。结论:正中神经通过前臂上段及肘部时,肱二头肌腱膜,旋前圆肌肱骨头的反转筋膜和肌内腱束,尺骨头浅面的腱膜,指浅屈肌起始部的联合腱弓和纤维弓等可能是导致其受压的解剖学因素。 相似文献
18.
指固有动脉背侧支为蒂的逆行掌指背筋膜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指固有动脉背侧支为蒂的逆行掌指背筋膜皮瓣提供系统翔实的解剖学依据。方法14只新鲜成人尸体手标本,灌注红色乳胶,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测手背和2~5指指背血管的走行、分布、吻合情况及外径。结果手指近、中节每侧各有1~7支间接背侧皮支,2~8支背侧皮支。手指近节中段、近节远段、中节近段或中段每侧较为恒定的存在一支较粗大的指固有动脉背侧皮支,皮支平均外径通常≥0.30mm。掌背动脉终末段和远端掌深弓穿支的指背分支在近节指背与指固有动脉背侧皮支交通。不同节段指固有动脉背侧皮支在指背外侧缘交互吻合,在指背外侧缘形成一条营养血管链。结论以指固有动脉背侧支为蒂的逆行掌指背筋膜皮瓣解剖简单、快捷,旋转弧长,利于修复手指中远节较大面积的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9.
正中神经返支的观测及表面解剖定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100侧正中神经返支的形态进行观察、计测,82±3.84%源于正中神经主干分叉处。依其形态分为多支形(85±3.57%),双支型(10±3.60%),单支型(1±0.99%)、重复型(4±1.96%)。鱼际肌群(拇收肌除外)各肌神经分布呈多源性,拇对掌肌98%由正中神经返支支配。设计自舟骨结节中点与手掌第2指胰中点连线为纵轴线,通过第1掌骨小头顶端作纵轴线垂线为横轴线,以此座标测计正中神经返支的表面Ⅰ解剖定位。采用距纵轴线尺侧10~15mm设计适于临床应用的纵行切口,可避免损伤正中神经返支。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