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大鼠高胆固醇血症对听觉器官线粒体DNA483 4 缺失以及听力下降的影响。方法  6 0只大鼠分为实验组 (38只 )和对照组 (2 2只 ) ,实验组大鼠以高胆固醇饲料喂养 ,时间为 6个月 ,建立高胆固醇血症大鼠模型 ;对照组则在相同条件下以普通饲料喂养。通过听性脑干电反应(auditorybrainstemresponses,ABR)检查实验前后ABR阈上升程度。取左侧耳蜗 (实验组 2 1个 ,对照组10个 )和左侧蜗神经核 (实验组 2 7个 ,对照组 13个 ) ,提取DNA ,通过套式聚合酶链反应 (nestpolymerasechainreaction ,nestPCR)扩增检测听觉器官线粒体DNA483 4 (mitochondrialDNA ,mtDNA483 4 )缺失 ,比较两组动物的ABR阈上升程度和听觉器官的mtDNA483 4 缺失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高胆固醇饲料喂养可造成实验组大鼠血清胆固醇水平明显升高 (t检验 ,P <0 0 5 ) ;②两组大鼠随年龄增加ABR阈均上升 ,高胆固醇血症大鼠的ABR阈上升更加明显 ,和对照组的差异具有显著性 (t检验 ,P<0 0 5 ) ;③所有标本都扩增到正常mtDNA编码tRNA和NADH基因 ,实验组听觉器官mtDNA483 4 缺失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 ,其差异具有显著性 (χ2 检验 ,P <0 0 5 )。结论 长期高胆固醇血症可以加剧大鼠的听力下降 ,听觉器官mtDNA483 4 缺失可能是其作用  相似文献   

2.
豚鼠耳蜗电图及听觉脑干电位同步记录法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采用单通道分别记录和双通道同步记录法,检查30只正常豚鼠的耳蜗电图(ECochG)和听觉脑干电位(ABR),比较两者的波形、潜伏期、振幅及阈值。结果提示同步记录法对ECochG和ABR的波形,潜伏期、振幅及阈值均无明显影响;ECochG N_1与ABR I波潜伏期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认为:采用同步记录N_1~V或I~V间期,可提高耳蜗及蜗后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HO-1)在弥漫性脑损伤(diffuse brain injury,DBI)大鼠耳蜗的表达,分析听觉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4 0 Hz听觉相关电位(4 0 Hzauditory event related potential,4 0 Hz AERP)和多频稳态反应(auditory steady-state response,ASSR)与HO-1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建立DBI大鼠模型并随机分为5组,即正常对照组、外伤1、2、3、4周组,每组3 0只大鼠。采用ABR、4 0 Hz AERP、ASSR测定,光镜、免疫组织化学及扫描电镜观察各组动物HO-1表达及ABR、40Hz AERP、ASSR的变化。结果对照组大鼠耳蜗HO-1无表达,外伤后各组内耳HO-1表达有明显变化(P<0.01)。外伤后各组ABR、40Hz AERP、ASSR阈值之间比较有明显差别(P<0.05)。外伤各组内耳HO-1表达与ABR、40Hz AERP、ASSR阈值变化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大鼠DBI对内耳HO-1表达及听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ABR、40 Hz AERP、ASSR阈值变化可能与HO-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鼠高胆固醇血症对听觉器官线粒体DNA4834缺失以及听力下降的影响.方法 60只大鼠分为实验组(38只)和对照组(22只),实验组大鼠以高胆固醇饲料喂养,时间为6个月,建立高胆固醇血症大鼠模型;对照组则在相同条件下以普通饲料喂养.通过听性脑干电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s, ABR)检查实验前后ABR阈上升程度.取左侧耳蜗(实验组21个,对照组10个)和左侧蜗神经核(实验组27个,对照组13个),提取DNA,通过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nest PCR)扩增检测听觉器官线粒体DNA4834(mitochondrial DNA, mtDNA4834)缺失,比较两组动物的ABR阈上升程度和听觉器官的mtDNA4834缺失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高胆固醇饲料喂养可造成实验组大鼠血清胆固醇水平明显升高(t检验,P<0.05);②两组大鼠随年龄增加ABR阈均上升,高胆固醇血症大鼠的ABR阈上升更加明显,和对照组的差异具有显著性(t检验,P<0.05);③所有标本都扩增到正常mtDNA编码tRNA和NADH基因,实验组听觉器官mtDNA4834缺失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其差异具有显著性(χ2检验,P<0.05).结论长期高胆固醇血症可以加剧大鼠的听力下降,听觉器官mtDNA4834缺失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听觉脑干反应波形与头颅体积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检者生理特性能影响听觉脑干反应(ABR)潜伏期和波幅。成年女性 ABR 潜伏期短于成年男性,虽然有些研究者认为这种性别差异同中枢神经系统和脑体积的差异有关,但确切机制迄今不明。为探讨头颅体积与 ABR 潜伏期和波幅的关系,作者对60名正常听力(纯音测听证实)成年人(男30名,女30名,年龄17~34岁,平均24.9岁)进行头颅体积测量和 ABR 记录。研究结果表明,男性受检者头颅体积明显大于女性受检者,ABR 各波潜伏期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正常豚鼠听性脑干反应(ABR)和听性稳态反应(ASSR)阈值的差异,为利用豚鼠进行听力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正常听力豚鼠12只(24耳),在戊巴比妥钠镇静状态下,分别行ABR和ASSR测试.ABR为click刺激声,刺激率为11.1次/s,记录ABR的Ⅱ渡反应阈值.ASSR载波频率(CF)为0.5、1、2、3、4、6 kHz,调制频率(MF)为154 Hz,记录各载频的反应阅值.结果 正常豚鼠ASSR反应阈值高于ABR反应阈值,CF:0.5.4 kHz时.ABR与ASSR阈值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CF=6 kHz时,两阈值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正常豚鼠ABR与ASSR阈值间存在较大差值,但ABR与6 kHz的ASSR阈值间无显著差异.故对豚鼠进行听阈评估时,要注意两者间由于ASSR载波频率不同所引起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听觉器官线粒体DNA缺失在老年聋发病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听觉器官中线粒体DNA缺失在老年聋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饲养不同年龄组的大鼠,测试ABR阈值,PCR检测其耳蜗、蜗核、大脑、颞肌和外周血中是否存在mtDNA~(4834)缺失,对存在的缺失进行定量分析;PCR产物进行克隆、测序。结果:老年组大鼠的ABR平均阈值为92.22±10.60dBSPL(n=20),中年组为42.75±5.73dBSPL(n=24),青年组为30.50±1.54dBSPL(n:24),老年组大鼠的ABR阈值明显高于中年组和青年组,其差别具有非常显著性的意义(方差分析,P<0.01);(2)所有老年大鼠的听觉器官和颞肌中均存在mtD-NA~(4834)缺失,其缺失发生率高于中年组,青年组mtDNA~(4834)缺失发生率最低;(3)定量分析显示不同年龄大鼠听觉器官中mtDNA~(4834)缺失占总mtDNA的百分比不同,老年组mtDNA~(4834)缺失占总mtDNA的百分比高于中年组。结论:老年大鼠的ABR阈值明显升高,其包括耳蜗、蜗核在内的多种组织中普遍存在的mtDNA~(4834)缺失,提示mtDNA缺失在老化和老年聋的发生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比较大鼠在双侧耳蜗切除术后不同时间点听性脑干反应(ABR)的变化,探讨ABR在测试听力剥夺大鼠模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周龄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4组(2周组、4周组、6周组、8周组)和对照组4组,每组5只(10耳)。实验组动物在双侧耳蜗损毁术后不同时间点与其对照组行ABR检测,记录ABR阈值及各波潜伏期和波间期。结果:实验组ABR反应阈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波潜伏期和波间期明显延长(P〈0.01);实验2周组、4周组与6周组和8周组相比,ABR反应阈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双侧耳蜗切除术可导致大鼠ABR反应阈明显增高,各波潜伏期和波间期明显延长;听力剥夺效果从术后4周开始越发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铬中毒对大鼠听力功能的损伤以及锌、硒对铬中毒大鼠听力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40只雌雄各半的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A)、铬染毒组(B)、锌(染铬)保护组(c)、硒(染铬)保护组(D)4组,连续灌胃30 d后,通过脑干电诱发电位测定大鼠听力功能.结果 与A组相比,B组听觉脑干电诱发电位图(ABR)极为平缓,其Ⅰ、Ⅱ波潜伏期明显延长,波峰幅度明显降低;C组大鼠ABR两波潜伏期短于B组,D组大鼠ABR两波潜伏期明显短于B组而高于A组,c、D两组的两波波峰明显高于B组而低于A组.结论 铬中毒对大鼠听力造成一定伤害,锌、硒对这种伤害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硒对铬中毒听力损伤的保护作用强于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听力正常和ABR缺失儿童相反极性短声所记录的耳蜗微音电位(cochlear microphonics,CM)和DPOAE,以探讨它们在小儿听神经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根据短声ABR阈值、DPOAE和声导抗测试等结果,将受试儿分为听力正常及ABR缺失两组。听力正常组由短声ABR阈值≤30dB nHL、DPOAE正常的54名受试儿(91耳)组成,年龄为1~43月龄,平均为8月龄(中位数4月龄)。ABR缺失组由短声ABR100dB nHL无反应的93名(158耳)受试儿组成,年龄为2~67月龄,平均22月龄(中位数18月龄)。测试状态为水合氯醛镇静睡眠。ABR的刺激声为短声,极性为疏波和密波,刺激速率为19.3次/秒,耳机为ER-3A插入式耳机。听力正常组ABR的分析强度为80dBnHL,ABR缺失组为100dBnHL。结果听力正常组除6耳(6.6%)在80dBnHL未记录到明显的CM外,其余85耳(93.4%)均记录到CM,其时程为0.89±0.19ms。ABR缺失组中24耳记录到CM,其中有12耳(6人)(7.6%)DPOAE正常,有12耳(5人双耳,2人单耳)(7.6%)未记录到DPOAE,该组CM时程为2.61±0.72ms。听神经病在所有ABR缺失病例中的发病率为13.98%。结论CM是一种可靠的评价内耳外毛细胞功能的指标,与DPOAE相比,不易受到其它病理状态的影响。如果不进行CM的测试,可能会将一部分听神经病误诊为耳蜗性听力损失,因此建议对于双耳ABR最大输出无反应、而未记录到DPOAE的婴幼儿病例行CM检查,以避免听神经病的漏诊。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噪声暴露下大鼠行为学的改变,探讨噪声对生物体情绪行为和听力的负性影响及其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选取行为学指标和ABR反应阈接近的健康大鼠24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对照组(A组):正常喂养;噪声组(B组):每天固定时间噪声暴露4 h,持续28 d;氟西汀组(C组):噪声暴露的条件和时间与噪声组相同,每天噪声暴露后即腹腔注射剂量为10 mg/kg的氟西汀,持续28 d,噪声暴露前1 d、第7、14、28 d观察大鼠的旷场行为并检测ABR反应阈,实验前后记录大鼠的糖水偏爱百分比,最后断头取脑,剥离大鼠海马,Western-blot法测定各组大鼠海马CRF表达。结果第7、14、28 d,与对照组比较,其它组大鼠的旷场行为表现显著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氟西汀组大鼠与噪声组比较,旷场行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噪声暴露28d后,与对照组相较,噪声组和氟西汀组糖水偏爱百分比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噪声组比较,氟西汀组大鼠糖水偏爱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噪声暴露时间的延长,其ABR反应阈升高,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氟西汀组海马CRF的表达较正常组增加,但较噪声组表达降低,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的噪声暴露可使大鼠产生焦虑抑郁样行为,抗抑郁剂能改善这些行为的改变。海马CRF表达的增加可能参与噪声应激所致的大鼠行为学变化。  相似文献   

12.
不同年龄组大鼠听性脑干反应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老化时听性脑干反应 (auditorybrainstemresponses,ABR)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分别对幼年 ( <1月龄 )、成年 ( 2~ 3月龄 )及老年 ( 2 2~ 2 4月龄 )Wistar大鼠各 10只进行ABR测定 ,并分析有关数据。结果 老年大鼠ABR反应阈值范围在 4 0~ 80dBSPL ,较成年组平均高出 2 1.5 0dBSPL(P <0 .0 1) ,90dBSPL强度剌激声下波Ⅰ、Ⅱ潜伏期延长 (P <0 .0 1,P <0 .0 5 ) ,Ⅰ~Ⅲ波间期缩短 (P <0 .0 1)。结论 提示老年大鼠不仅周围听路发生病变 ,中枢听路亦存在病变  相似文献   

13.
听觉脑干反应(ABR)目前已在听力学、神经学、新生儿学和麻醉学方面得到广泛的研究。为了提高 ABR 在临床诊断中的重要性,确定 ABR 波形参数的正常范围是极为重要的。虽然各试验室都能确定,在特定的刺激和记录条件下 ABR 潜伏期的正常范围,但个体间差异仍是和 ABR 临床意义紧密相连的一个因素。为此本文对头部的大小在 ABR 潜伏期的性别差异中的作用,做了进一步的探讨。对107名听力正常的成人,其中男性57人,年龄23~32岁,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单纯抑郁症大鼠模型的听性脑干反应(ABR)的改变。方法16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8只):正常喂养;模型组(8只):每天随机给予多种低强度刺激,造成动物的抑郁状态,持续28天。记录各组大鼠实验前1天、第14、28天的行为学,并在造模完成后对两组大鼠行ABR检测。结果造模第14、28天,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旷场行为学、体重及摄食量的改变、糖水偏爱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第28天,在声强90dB SPL条件下,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Ⅰ波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Ⅱ波的波幅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郁症模型大鼠可能存在外周听觉神经至脑干通路存在神经电活动的异常。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脉冲噪声暴露对大鼠下丘核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Gap-43)表达的影响.方法 SPF级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噪声暴露组24只,正常对照组不接受噪声暴露,噪声暴露组接受脉冲噪声暴露,噪声平均压力峰值156 dB SPL,脉宽0.25 ms,单次暴露6 s,共暴露50次.于噪声暴露前及暴露后3、7、14、28 d分别测试对照组及噪声暴露组(每个时间点6只)大鼠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阈值;然后取双侧下丘进行免疫组化染色,通过灰度值检测各组大鼠下丘Gap-4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噪声暴露后各组大鼠ABR反应阈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噪声暴露后14、28 d组ABR阈值显著低于暴露后3 d组(P<0.05);噪声暴露后各组大鼠双侧下丘Gap-43蛋白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暴露后28 d组大鼠下丘Gap-43蛋白表达显著低于暴露后3 d组(P<0.05).结论 脉冲噪声暴露可导致大鼠ABR反应阈显著升高,下丘Gap-43蛋白高表达;脉冲噪声暴露后不同时间大鼠ABR阈值升高和下丘Gap-43蛋白高表达的变化规律可能与听皮层突触重塑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太子参醇提物(EPHPH)对自然衰老模型大鼠听性脑干反应(ABR),耳蜗组织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合酶(NOS)及分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影响,探讨其对老年性聋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自然衰老模型大鼠分别灌胃给予太子参2.16、4.32及8.64g·kg-1·d-1的醇提物,每日1次,共6个月,分别测定自然衰老模型大鼠ABR,耳蜗组织中MDA、SOD、NOS及iNOS。结果:自然衰老模型大鼠ABR阈值明显升高,并伴有耳蜗组织中MDA明显升高,SOD、NOS及iNOS活力明显下降。相关性分析表明,ABR阈值升高与耳蜗组织中MDA升高呈正相关;与SOD、NOS及iNOS活力明显下降均呈负相关。自然衰老模型大鼠灌胃太子参2.16、4.32及8.64g·kg-1·d-1的醇提物,能不同程度对抗ABR阈值升高及耳蜗组织中MDA升高,其量效关系均呈负相关;能不同程度抑制SOD、NOS和iNOS活力降低,其量效关系均呈正相关。结论:EPHPH可减轻老年性聋程度,其机制可能与清除耳蜗组织中氧自由基,提高SOD及NOS活力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模拟中长期微重力和噪声环境对大鼠听功能及内耳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空白组(6只)和实验组(30只).实验组给予持续尾部悬吊模拟微重力及飞船舱内噪声(稳态噪声+脉冲噪声)暴露,分别于悬吊及暴露前、悬吊及暴露3天、1周、2周、4周和8周后检测双耳ABR反应阈,并于悬吊及暴露3天、1周、2周、4周和8周取实验动物耳蜗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在内耳的表达.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常规饲养,于实验前及实验3天、1周、2周、4周和8周分别检测双耳ABR反应阈,并于饲养8周后取耳蜗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 实验前两组大鼠ABR反应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大鼠悬吊及噪声暴露后各时间点ABR反应阈较空白组均明显增高(P<0.01),悬吊及暴露4周实验组大鼠ABR反应阈为90.00±4.26 dB SPL,明显高于3天、1周、2周及8周时(P<0.05);悬吊及暴露8周大鼠ABR反应阈(80.00±5.22 dB SPL)有所下降,与暴露2周(85.00±4.77 dB SPL)、4周大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悬吊及噪声暴露后大鼠内耳细胞caspase-3的表达较空白组明显增强,且在一定时间内随暴露时间的延长其表达有逐渐增强的趋势,尤以悬吊及暴露4周时最明显,暴露8周时其表达强度较4周时明显下降.结论 模拟中长期微重力和噪声环境对大鼠的听功能有明显损伤,且与内耳细胞凋亡呈相同的趋势;微重力和噪声因素造成的听功能损伤可能与内耳细胞的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8.
分别用鼓岬电极和乳突电极作参考电极,记录了正常人、感音神经性聋及混合性聋患者的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比较其相应的参量。并用鼓岬电极记录的耳蜗电图(electrocochleogram,ECochG)N1代替乳突电极法ABR波I,比较N1-V与I-V波间期。实验结果:鼓岬电极法ABR波I振幅升高,出现率100%,两种方法记录的ABR波间期无显著性差异,而各波潜伏期均有显著性差异。N1-V波间期大多比I-V波间期缩短,二者有显著性差异。表明用鼓岬电极作参考电极记录ABR,可为耳蜗及蜗后病变的鉴别诊断提供有价值的参数。但如简单地以N1-V替代I-V波间期用于临床,可能会产生假阴性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1800MHz手机电磁辐射(EMR)对SD大鼠听阈及海马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假辐射组、慢性及急性辐射组。慢性辐射组暴露于手机辐射源中每天1小时,连续48天;急性辐射组暴露于手机辐射源中连续48小时。辐射后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测听力阈值;ELISA检测活性氧簇(ROS)含量;透射电镜(TEM)了解海马CA3区组织超微结构改变。结果辐射后ABR无明显改变(P>0.05);ROS含量在急性辐射组中升高(P<0.05);TEM发现辐射暴露组海马CA3区出现超微结构改变。结论 1800MHz电磁辐射不影响大鼠ABR阈值,但可导致ROS含量升高及海马CA3区超微结构的损伤。  相似文献   

20.
听觉脑干诱发电位的名称极不统一,有称听性脑干反应(ABR,本文使用此名称),也有称脑干诱发反应测听法(BERA)、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等。目前以ABR及BAEP最为通用。ABR是目前听觉诱发电位中最常用的一种,它对于了解听敏度及听觉功能异常的病变部位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但是,要正确地分析记录ABR,必须对其影响因素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