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萜类化合物对蚊虫驱避活性的初步筛选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从32个萜类化合物中筛选对蚊虫有较好驱避活性的品种。方法 小白鼠筛选。结果 32个萜类化合物中有8个化合物表现出对白纹伊蚊具有一定的驱避活性。结论 进一步的人体保护试验有希望筛选出符合国家标准、具有开发前景的萜类驱避剂。  相似文献   

2.
目的测定69个萜类化合物对小黄家蚁的驱避效果。方法荞麦种子浸液选择性生测法。结果在20mg/ml浓度下,69个萜类化合物有37个化合物驱避率都在60%以上,有22个化合物的驱避率达到80%以上,编号为4、5、16、17、21、28、30、38的萜类化合物驱避活性更高,驱避率都在100%,复筛时,发现这几个萜类化合物即使在5mg/ml也有很好的驱避效果,驱避率都在80%以上,5、16号化合物的驱避率为100%。结论编号为4、5、16、17、21、28、30、38的萜类化合物对小黄家蚁有很好的驱避活性,可用于蚂蚁驱避剂。  相似文献   

3.
萜类驱避剂研究概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预防虫媒病传播和吸血昆虫对野战部队、边海防人员及其他专业野外作业人员的骚扰,许多国家都广泛开展昆虫驱避剂的研究。在驱避剂研究中,萜类化合物由于其低毒、刺激性小的特点而引人瞩目。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萜类驱避剂的合成与制剂陆续有不少报道。本文就萜类驱避剂的研究进展简述如下:16类化合物与驱进剂最早使用的驱避剂多为天然植物油[1],1901~1938年间以香茅油(雄油)使用最普遍。天然植物精油虽有驱避效果,但在60年代以前对其有效驱避成份,国内外均未作深入研究和报道。国外自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由于军事上的需要,对化学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筛选评估萜类化合物对德国小蠊的驱避活性。方法滤纸浸液法生物测定。结果 43个萜类化合物在剂量为340μg/cm2时对德国小蠊雄性成虫驱避活性的初步测试结果显示,羟基香茅醛、薄荷醇、羟基香茅醛丙酸酯、龙脑烯醛缩-1,3-丙二醇等4个化合物表现出了较高的驱避活性。对这4个化合物采用几何浓度梯度进一步测试,并与目前广泛应用的昆虫驱避剂避蚊胺(DEET)进行比较。羟基香茅醛、薄荷醇、羟基香茅醛丙酸酯、龙脑烯醛缩-1,3-丙二醇的驱避中量(RD50)分别为154.7、56.2、165.9和151.3μg/cm2,均低于DEET的RD50(194.5μg/cm2)。结论本项研究结果说明,羟基香茅醛、薄荷醇、羟基香茅醛丙酸酯、龙脑烯醛缩-1,3-丙二醇具有作为蟑螂驱避剂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萜类驱避剂的研究与合成分析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许多媒介昆虫传播疾病,引起皮肤病或骚扰严重,从而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和危害.使用驱避剂是重要的防护手段[1].  相似文献   

6.
萜类化合物对蚊虫驱避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用小白鼠筛选对白纹伊蚊有驱避活性的8个化合物进行人体保护试验,以筛选出符合国家标准的驱避剂。方法人体保护试验。结果10%和20%的23号化合物对白纹伊蚊有2.5~3h和4.5~5h的驱避活性,10%和20%的31号化合物对中华按蚊则有4~5h和5~6h的驱避活性。结论23号化合物和31号化合物可分别用于家居和野外的驱蚊保护剂。  相似文献   

7.
蚊虫驱避剂的QSAR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蚊虫不仅袭扰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还传播许多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如疟疾、登革热、西尼罗河热等,因而蚊虫的防治一直是有害媒介生物防治的重要任务之一。蚊虫驱避剂作为个人防护用品,近年  相似文献   

8.
长效驱避剂的初步筛选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一种对人有效保护时间 >8h ,且安全经济的长效驱避剂配方。方法 采用实验室 (GB T173 2 2 .10 -1998)和现场的药效测试方法对所配制的驱避剂配方进行效果测试。结果 实验室试验表明 ,以 2 0 %IR3 5 3 5配制 10、12、13、14号驱避剂配方在实验室内对白纹伊蚊的有效防护时间可达 8h以上 ;现场试验表明 ,10、12、13、14号驱避剂配方对人有效防止丘陵地区伊蚊的叮咬时间达 9h ,有效防止稻田地区中华按蚊的叮咬时间达 8h。结论以 2 0 %IR3 5 3 5与纤维素配制的驱避剂对人的有效保护时间可达 8h。纤维素对IR3 5 3 5有一定延长有效保护时间的缓释作用。实验所用配方对人的皮肤无不良反应 ,可作为户外活动人群防止蚊虫刺叮的驱避剂。  相似文献   

9.
缓释剂可以延缓各类制剂有效成分的释放,从而增加有效时间。综述了避蚊胺和萜类驱避剂的几种缓释剂型,包括聚合物制剂、微胶囊制剂、水凝胶乳剂、脂质体制剂、包结化合物制剂。在此基础上,对缓释剂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主要介绍了国内外木本萜类精油、木本萜类精油主成分及其衍生物对卫生害虫驱避活性的研究进展,简述了木本萜类精油及其主成分和衍生物的驱避制剂研究现状,并对木本萜类精油驱避剂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4种有机磷药物对臭虫野外种群的杀灭效果。方法果酱瓶法,用4种杀虫药剂各制作3种浓度梯度的广口药膜瓶,并设一个丙酮溶剂对照组,将臭虫放入瓶中持续接触直至死亡。结果臭虫野外种群在各浓度药物中半数致死时间(LT50)分别为敌敌畏15-3、18.4、20.2min,倍硫磷220.5、290.7、231.3min,辛硫磷230.7、335.9、1300.0rain,杀螟硫磷490.5、475.3、460.0min。杀虫效果和起效速度依次为敌敌畏、辛硫磷、倍硫磷、杀螟硫磷。结论4种受试药物中建议首选辛硫磷,敌敌畏在紧急情况下可酌情使用。  相似文献   

12.
儿童是使用驱蚊产品的一个重要群体,最容易受到有害物质影响。调查驱蚊产品的使用状况及其对儿童健康的潜在影响,分析风险因素可为消费者选购、使用驱蚊产品提供参考,并为开展驱蚊产品的风险研究及管理监督提供依据。调研是以问卷为基础,由经过培训的学校老师分发给学生家长分别填写。结果发现儿童使用驱蚊产品防止蚊虫叮咬的现象较普遍,但是家长对驱蚊产品的认知水平较低,导致其在选购、使用、存放过程中的不当行为,加剧了儿童暴露的风险。12%的被访儿童使用驱蚊产品后有不同程度的健康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刺激、眼睛刺激。驱蚊产品存在交叉管理、标识混乱等问题。建议要正确适当使用驱蚊产品,尽量降低暴露风险,尽可能减少儿童使用,孕妇则需慎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2种新型驱避剂,8-羟基别二氢葛缕醇甲酸酯和羟基香茅醛1,2-丙二醇缩醛在新疆伊犁地区防蚊效果。方法试验人群暴露下肢,并在下肢上均匀地涂抹驱避剂,同时以国际公认的驱避剂避蚊胺(DEET)为对照药剂,观察驱避剂的有效时间及有效率。结果新型驱避剂中20%羟基香茅醛1,2-丙二醇缩醛效果最好,最短有效时间大于6 h,有效率可达100%;20%8-羟基别二氢葛缕醇甲酸酯有效时间为3~5 h,有效率37%~67%;20%避蚊胺有效时间4 h,有效率37%;10%避蚊胺最短有效时间小于3 h,有效率为0,保护效果最差。结论新型驱避剂羟基香茅醛1,2-丙二醇缩醛在20%含量时在新疆伊犁地区对蚊虫有很好的驱避效果,驱避效果明显优于20%避蚊胺,20%R1与20%避蚊胺的效果相当。2种新型驱避剂对皮肤无任何副作用,使用方便,具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一种新型的室温挥发驱蚊的方法,确定适合用于室温挥发驱蚊产品中的有效成分和溶剂。方法比较不同有效成分及溶剂的挥发速率,初步选定合适的溶剂;通过比较不同配方样品的生物效果及其中药液和有效成分的挥发速率,最终确定合适的有效成分和溶剂。结果无味煤油D110和D130的挥发速率比多数有效成分略快,但较为接近,初步选定无味煤油D110和D130为合适溶剂。相当的药液成本下,四氟苯菊酯+无味煤油D110制备的样品生物测试结果KT50为20min,明显好于其他样品。结论无味煤油D110和四氟苯菊酯为室温挥发产品中合适的溶剂和有效成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甲期分泌抗原-6(ESAT-6)及培养基滤过蛋白-10(CFP-10)肽库的结核分枝杆菌模拟抗原的筛选,旨在建立一个临床鉴别诊断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新方法.方法 基于蛋白ESAT-6和CFP 10的序列,随机设计合成一组1 9肽库,通过γ-干扰素释放试验筛选特异性结核分枝杆菌抗原模拟多肽,并研究确立其工作浓度.结果 经过多轮筛选获得3条特异性模拟多肽,分别是P1MG、P8NV、P11LD,灵敏度分别为93.3%、90.0%、80.0%,特异性均>90.0%;工作浓度均为2 μg/ml;将3种模拟多肽等浓度混合作为刺激原,初步临床验证试验表明,其灵敏度为95.3%,特异性为96.2%.结论 基于蛋白ESAT-6和CFP-10的序列设计、筛选、制备的混合型模拟多肽抗原,有望建立一种临床结核分枝杆菌鉴别诊断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改进痰培养标本筛选方法对细菌学检验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2009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653份痰标本设为对照组,将2010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703份痰标本设为试验组,对照组痰标本采用传统筛选方法,试验组痰标本采用改进筛选方法,观察两组标本合格率、痰培养阳性率.结果 对照组标本合格率为25.9%、试验组合格率为52.9%,两组合格率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痰培养阳性率对照组为37.9%、试验组为33.3%,两组培养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改进痰培养标本筛选方法可提高标本合格率,不影响细菌学检验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