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科研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八年制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泌尿外科根据临床八年制医学教育中的优势与欠缺,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了规范的科研训练模式,在临床技能训练的同时,注重培养八年制学生对科学研究工作的兴趣和探索求知的欲望。通过系统的科研训练,学生们对科研的兴趣逐渐加深;在知识创新,查阅文献,实践操作,论文写作及学会发表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均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
八年制高等医学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建立的培养高层次临床医学人才新模式,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医学博士学位的少数高层次医学人才.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教育体制、科研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存在着重教学轻科研,教学和科研相脱离的现象,对八年制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还不够正规.在八年制科研能力的培养模式上,采用了授课、实验室见习、临床与科研相结合、CBL教学法的系统训练.有效地提高了八年制医学生从临床提出科研问题的能力,系统的培养了八年制医学生的科研素质.  相似文献   

3.
加强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以下简称七年制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训练是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要求,对七年制医学生实施早期科研训练,将为其后期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在七年制医学生的第三学年,通过组织他们对肝癌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调查,对其进行早期科研实践训练,结果表明,学生的科研意识增强了,文献检索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医患沟通能力得到了提高,初步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  相似文献   

4.
八年制医学教育是一种精英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临床医学专门人才。培养八年制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对其适应二十一世纪的挑战至关重要。在基础医学阶段,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早期科研训练,提高八年制医学生的科研素养、创新思维和转化医学科学研究能力,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八年制医学生对八年制医学教育现状和期望的认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前八年制医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对5所院校正在就读8年级的八年制医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八年制医学教育总体满意率偏低,表现在对于八年制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招生形式、教学内容、导师安排和时间安排的现状与期望存在差距.基于研究结果,未来八年制医学教育改革应该厘清培养定位;改革招生形式;合理分配临床能力和科研能力训练时间;整合医学前教育和医学教育课程;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  相似文献   

6.
八年制医学生儿科见习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八年制儿科临床见习教学中开展对临床思维、科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Simbaby临床病例培训及专业医学英语的训练,有助于提高八年制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八年制医学生代表了我国目前医学教育水平的最高层次。然而目前培养模式中存在重基础轻临床的问题,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是八年制临床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本研究结合相关教学培养要求,选取第四军医大学2010级八年制医学生,以近年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显微外科技术为教学内容,进行相关课程的培训和手术操作训练,并对教学效果及经验进行总结,由此探索提高八年制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可行方案.并为深化八年制医学生外科学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激发北京协和医学院八年制医学生的科研兴趣、培养科研思维并锻炼科研能力,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北京协和医院SAPHO综合征研究团队提出了基于项目的科研训练方法(project-based research training),由临床医生提出科研问题,在教师和高年级学生的帮助下,由八年制医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完成科研项目。该方法在保证学生临床学习精力的同时,有效提升了其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取得了较丰富的成果,值得进一步借鉴和推广。  相似文献   

9.
八年制医学教育是中国医学教育的最高层次,目前正处于试行阶段。八年制培养的医学生应具有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但由于八年制学生时间短、任务重,对其临床实践能力的系统性培养有一定难度。通过对第二军医大学八年制医学生临床基础和临床科研能力的培养模式进行分析探讨,期望能对八年制医学教育学制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八年制医学生是一种新的培养方式,目标是培养达到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水平的高层次人才。2004级临床医学八年制是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的首届八年制,对我院首届八年制的内科学见习带教,我们结合八年制医学生自身特点及培养目标,探索了一些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从重视教学准备人手,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重视三基训练和临床思维的培养、灌输循证医学观念、培养科研意识,使学生全面提高,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尽早开展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实践能力培训是现代医学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针对二年级部分医学类五年制本科生,连续8年开展了"基础医学论坛活动"。通过对本科生科研素质现状的调查分析,探讨培养医学本科生科研素质与创新能力的途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12.
八年制医学教育是一种贯通式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关键所在.为了早出人才、出好人才,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自编思想情况调查表和毕业生调查表,以及研究生深度辅导访谈等方法,研究北京大学医学部八年制基础医学专业医学生在研究培养阶段的抑郁心理状况.结果 表明,八年制医学生的心理抑郁检出率低于博士研究生,而与硕士研究生相近,但其重度抑郁和实际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比例明显多于其他研究生.八年制医学生抑郁心理产生的主要外因是科研和就业压力,而内因是孤独感,不善于排解烦恼和低逆商.因此,应当提高八年制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加强职业教育,培养抗挫折能力.  相似文献   

13.
八年制医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较高的临床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血液科针对八年制医学教育的优缺点,制定了规范的科研训练模式,着重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求知精神和对科研工作的兴趣。经过科研训练,学生们的学习更主动、更积极,查阅文献、实践操作、论文写作等各方面能力都有明显提高,与导师、研究生、其他医务人员的交流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均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相似文献   

14.
中医学七年制学生的临床能力培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通过明确七年制中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中医学七年制学生的中西医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规范各类医疗文件的书写、加强临床能力考核及合理应对新形势下的各类矛盾等几个方面努力,全面提高中医学七年制学生的临床能力。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双语教学模式不利于八年制学员思维方式的培养,也不利于发挥学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思考,建立一种综合利用CBL、PBL、网络等模式和工具的全新的药理学双语教学模式,改革八年制医学生药理学双语教学,为八年制药理双语教学带来全新的气象,为培养具有创新性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高层次人才奠定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加强七年制医学生早期科研能力培养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医学微生物学的课外实践活动,加强七年制医学生早期科研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方法针对本专业的特点及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方向,指导学生参加部分科研项目;指导学生围绕感兴趣的某个专题查阅文献,撰写综述;由能力强的学生独立选题、立题设计出实验方案,再结合本教研室的实际情况,由教师适当地予以指导。结果学生通过课题的研究了解了医学微生物学的新进展、新发现及相关的科研思路,力求科研题目有前沿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通过实验设计了解了实验的整体过程,培养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及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了学生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17.
医学长学制是我国培养高水平医学人才的有效形式,医患沟通能力是八年制医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标准化病人能充分发挥模拟患者、评估者和指导者三重作用,可以用于八年制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考评,有效提高医患沟通能力。  相似文献   

18.
八年制医学生临床技能模拟训练探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本文探讨了临床技能模拟训练的必要性及其在北京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包括遴选训练项目、学时安排、训练流程和方法、考核与认证体系。通过临床技能模拟训练,部分地解决了目前医学生临床操作机会减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一条适合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科研工作的指导模式,以提高该专业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方法本研究拟结合国内外研究生教学模式,参照首都医科大学研究生教学大纲的要求,招募10名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指导学生文献阅读、读书会及文献撰写等方式让学生逐渐接触科研,撰写论文。10名未接受培训的医学生作为对照组。结果通过培养10名医学生均能熟练掌握文献检索、撰写论文的方法。已有4名学生撰写出综述,其中一篇已被中华系列杂志接受。结论让医学生早期接触专业论文文献,经过系统指导可明显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相似文献   

20.
鉴于七年制临床医学生对基础科研训练的目的、如何在实践中建构自身基础科学平台尚有诸多疑虑,为此文章从临床医学七年制学生自身特点和困惑、基础科研训练的重要性、基础科研阶段的能力发展策略及导师选择方面展开讨论,希望有助于七年制临床医学生与基础科研良性接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