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评价四川省阿坝州大骨节病病区居民开展大骨节病健康教育的效果,为建立切实可行的干预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阿坝州4个县的6个大骨节病村为干预组,8个村为对照组,在干预组进行健康教育,比较干预前后对大骨节病知信行的改变。结果干预后,干预组村民总体知识知晓率从36.3%提高到68.8%(P〈0.05),各知识条目知晓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村民愿意食用大米的比例由94.4%提高到97.1%(P〈0.05),村民愿意食用硒碘盐的比例由95.1%提高到98.7%(P〈0.05);但干预前后干预组大米占主食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54.8%和56.1%;干预后干预组(97.8%)食用硒碘盐率高于对照组(78.9%,P〈0.05)。结论实施健康教育,可提高阿坝州大骨节病病区村民的大骨节病相关知识、食用大米和硒碘盐的主动性以及村民食用硒碘盐的比例。但主食大米行为的改善尚需时日,且需经费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2.
<正>2009年7~8月对四川省阿坝州大骨节病病区13个样本村的939名常住成年居民大米和硒碘盐食用情况进行了调查,旨在为今后更有针对性地对病区居民开展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1对象与方法将阿坝州58个大骨节病监测点村按生产生活方式分为牧区、半农半牧区、农区3层,根据各层中病村比例的大小,采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西安市大骨节病区小学生饮食行为情况,为大骨节病病因研究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1 076名小学生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 调查对象中当地小麦的食用率为78.81%,其次为外地大米(58.92%)和当地玉米(52.51%).调查对象中坚持食用大米的行为率为51.30%,食用富硒食品的行为率为21.28%;中、重病区食用大米和富硒食品的行为率均低于轻病区(x2=9.351、54.818,均P<0.05).五年级学生坚持食用大米和富硒食品的行为率高于三年级(x2=17.104、6.262,均P<0.05).50.93%的调查对象愿意食用大米,24.67%的调查对象愿意食用富硒食物.四、五年级学生食用大米的意愿高于三年级(x2=19.384,P<0.05),轻病区学生食用富硒食物的意愿高于重中病区(x2=33.331,P<0.05).病区学生最近1周内副食食用情况中蔬菜(73.04%)、新鲜水果(57.43%)和奶及奶制品(44.05%)食用率较高,而家禽及禽产品(18.40%)、猪牛羊肉(15.33%)、鱼类(13.01%)较低.结论 西安市大骨节病病区小学生的饮食行为不合理,存在主食种类单一,以当地小麦、玉米为主,肉类、家禽、鱼类等食用率偏低的情况.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病区居民大骨节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促进居民改善不良的饮食行为,提高病区儿童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西安市大骨节病病区居民饮食行为情况,为大骨节病防治研究和健康教育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903名居民进行自填式调查。结果病区居民主食主要是当地小麦(98.23%)、当地玉米(88.15%)。病区居民坚持食用大米及富硒食物的行为率仅为28.63%和27.36%。大骨节病患者坚持食用大米及富硒食物的行为率(18.81%、21.78%)低于非患者(31.47%、28.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94、4.084,P0.05)。病区居民副食主要为蔬菜(94.24%),鱼类仅为3.77%。大骨节病患者食用新鲜水果、猪牛羊肉、奶类、鱼类的比例低于非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58、23.958、6.329、5.640,均P0.05);重病区居民食用新鲜水果、猪牛羊肉、奶类、家禽类的比例低于中轻病区(χ2=20.617、28.700、59.720、28.540,均P0.05)。病区居民有25.25%和13.95%的居民经常食用剩饭及发霉的粮食,其中大骨节病患者经常食用的行为率高于非患者(χ2=11.473、14.420,P0.05),重病区居民高于轻中病区居民(χ2=7.451、11.359,P0.05)。结论西安市大骨节病病区居民的饮食行为不合理,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居民饮食行为有差异。今后应针对不同特征人群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及健康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阿坝州大骨节病病区小学生对大骨节病的认知情况,为制定有针对性的策略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以阿坝州3所异地育人小学校310名小学生为研究对象,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自填式调查。结果调查对象的大骨节病相关知识总体正确率为38.1%,各项知识正确率从11.9%到61.3%不等;不同性别、年级、学校学生的知识正确率不同,女生、低年级学生和牧区小学生的知识正确率分别高于男生、高年级学生和农区小学生(P值均<0.05)。结论阿坝州大骨节病病区小学生对大骨节病的认知现况不容乐观,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学生知识知晓率差异明显。应针对不同特征人群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对阿坝州大骨节病病区小学生开展大骨节病知识健康教育的效果,为提高小学生大骨节病知识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级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阿坝州3所小学3个年级的31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配2所学校入干预组,1所入对照组;对干预组实施健康教育并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收集两组干预前、后大骨节病知识情况。结果干预后干预组小学生知识总知晓率提高了33.5%,对照组总知晓率提高了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总知晓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除"影响智力"以外,干预组小学生知识条目知晓率均高于干预前,其中13个条目的知晓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阿坝州大骨节病病区小学生实施健康教育,可明显提高其大骨节病的相关知识。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西安市大骨节病区小学生对大骨节病认知情况,为制定有针对性的策略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以7所病区学校1 076名小学生为研究对象,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自填式调查。结果调查对象的大骨节病相关知识总体正确率为24.79%,各项知识正确率8.74%从到46.65%不等;不同年级、病区学生的知识正确率不同,高年级学生和重病区小学生的知识正确率分别高于低年级学生和轻病区小学生(P值均小于0.05)。345名(占38.63%)名小学生通过电视广播了解到大骨节病防治知识,366名(占34.01%)小学生喜欢从电视广播上了解大骨节病防治知识。结论西安市大骨节病病区小学生对大骨节病的认知现况较差,不同人口学特征学生知识知晓率差异明显。应针对不同特征人群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谢龙  陈伟  靳玲  杨钢  姚培杰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2):2382-2383,2385
[目的]监测西安市大骨节病病区大骨节病(KBD)消长趋势和硒盐食用情况,掌握大骨节病病情现状,为制定防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监测方案选择病区7~12岁儿童进行临床和X线检查;随机采病区居民用户盐样,检测盐硒含量。[结果]临床共监测儿童3955人,检出大骨节病早期及I度以上大骨节病患者各222例和17例,临床检出率分别为5.61和0.43。X线共拍片2248人,检出阳性38例,检出率1.69。居民用户硒盐合格率从2001年的52.5上升到2008年的96.8。[结论]西安市大骨节病病情呈下降趋势,硒盐供应情况良好。应该进一步加大监测力度,建立防治大骨节病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9.
硒与大骨节病生态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按照全国及四川省大骨节病监测方案的要求,我省在阿坝、旺苍、松潘、冕宁、汉源5个大骨节病监测点进行了连续9年病情及发硒的动态监测,现将监测结果分析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监测时间1990年5月~1998年5月。1.2监测点的选择根据以往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选择藏族病区阿坝安羌乡、松潘卡龙乡和汉族病区旺苍檬子乡、冕宁沙坝乡及汉源双溪乡作为监测点。1.3监测对象及方法在各监测点内拍摄7~12岁儿童右手X线片100人,并随机抽取20~30人测定儿童发硒水平。X线片诊断均按GB16003-1995大骨节病诊…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测定西藏大骨节病病区人群血清总蛋白(TP)、总胆固醇(TC)、钙、锌和硒的含量,分析其与当地膳食结构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集西藏大骨节病病区人群580份血液样本,测定上述5项血清指标的含量,并分析与当地膳食结构的相关性.结果 病区人群血清中TC、锌、硒的含量低于正常值,尤其是血清硒含量[(26.87±28.30)μg/L]低于正常值的50%;大骨节病患者血清硒含量[(17.52±14.54) μg/L)]远低于非患者血清硒含量[(30.47±31.34) μg/L](t=5.035,P <0.001);病区内只食用当地糌粑的人群血清硒含量[(18.66±19.64) μg/L]低于食用≥2种主食的人群血清硒含量[(33.23 ±32.12) μg/L](t=-6.354,P<0.001);病区人群中肉、蛋、奶、蔬菜的摄入频率与人群血清中TP、TC、钙、锌、硒的含量相关.结论 西藏大骨节病病区除环境低硒的致病因素外,由于膳食结构不合理导致人群营养状况较差,可能也是大骨节病易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大骨节病病区与非病区小麦中无机元素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无机元素在大骨节病发病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对大骨节病病区与非病区小麦中Zn、Cu、Fe、Mn、Ca、Se、As、Pb、Cd等 10种无机元素的含量进行对比分析。Zn、Cu、Fe、Mn、Ca、Mg用等离子发射光谱法 (ICP)测定 ,Se、As、Pb、Cd用原子吸收法测定。结果 :病区小麦与非病区相比 ,人体必需微量元素Zn、Cu、Se明显低于非病区小麦 ,尤其硒的含量特别低 ,而Ca含量偏高。结论 :大骨节病病区主食小麦中Se含量均明显低于非病区 ,而Ca含量均明显偏高 ,进一步验证了大骨节病与硒等无机元素有关 ,与必需微量元素锌和铜的缺乏也可能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MON和硒对软骨Ⅱ型胶原的影响及与大骨节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大骨节病是一种地方性、慢性、退行性骨关节病,主要损害关节软骨,病变呈对称性.目前,大骨节病病因并不清楚,在我国研究较多的是真菌中毒说和缺硒说.流行病学资料和以往的实验研究表明,串珠镰刀菌素是在大骨节病病区检测到的镰刀茵毒素之一,该毒素在病区、非病区间存在显著差异.因此,串珠镰刀茵素作为大骨节病的可疑致病因子可能与大骨节病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相关性.Ⅱ型胶原作为软骨细胞外基质主要成分,可以作为软骨损伤的检测指标,该研究的目的就是检测串珠镰刀茵素对软骨细胞和体外再建软骨组织的Ⅱ型胶原的影响,以及硒的保护性作用,为大骨节病是否为真茵毒素和环境缺硒复合因素作用的病因假说提供一些实验证据.方法 采用PT-PCR方法检测串珠镰刀菌素毒素对Ⅱ型胶原mRNA的影响;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Ⅱ型胶原、MMP1、MMP13的表达.结果 串珠镰刀茵素能够使Ⅱ型胶原mRNA的表达和原位表达均减少,同时MMP1、MMP13的表达增加;补硒能缓解上述变化.结论 串珠镰刀茵素毒素能够抑制Ⅱ型胶原mRNA的合成,同时MMP1、MMP13的表达均增加,促进其分解代谢,使Ⅱ型胶原原位表达减少;最终导致软骨细胞损伤甚至变性坏死;补硒能减轻病情严重程度,但并不能完全阻止这些变化.这些都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常规监测,掌握宁陕县大骨节病区7~12岁儿童大骨节病患病情况,评估大骨节病综合防治效果。方法按照《陕西省大骨节病监测方案》,对全县6个大骨节病区7~12岁儿童进行临床及X线检查。结果2004—2014年,全县6个病区7~12岁儿童大骨节病平均检出率为0.34%。2004年大骨节病检出率为3.33%;2005年为3.33%;2006年为0.66%;2007年为0.95%;2012、2014年未检出大骨节病患者,宁陕县大骨节病患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宁陕县大骨节病防治已达到国家消除标准。  相似文献   

14.
目的:综述低硒、低碘、低维生素、低蛋白、低微量元素等营养要素在大骨节病中的作用。方法:广泛查阅关于KBD病因的相关文章,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低硒、低碘、低维生素、低蛋白、低微量元素统称为低营养要素,但都不能完全的解释KBD的发病原因和机制。结论:KBD的发生、发展是多因素、多病因作用的结果,单纯从某一个方面或某一要素都很难完全解释其真正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青海省成人大骨节病(KBD)患者血清新碟呤(NPT)水平变化。方法:2018年7月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贵德县KBD病区,依据《大骨节病诊断》(WS/T 207-2010),选取确诊的20岁以上成人KBD患者及健康人群分别作为KBD组和病区内对照组;同时,在生产、生活方式相似的非病区循化县选取20岁以上...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古蔺县居民改炉改灶情况及其对居民地方性氟中毒防治知识的影响。方法 2011年2—3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8岁及以上居民1 482名,通过发放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面对面调查,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 343份。结果 1 343名调查对象中,30.38%的听说过地方性氟中毒,防治知识总知晓率为18.17%。居民获得相关知识的前3种途径依次为改炉改灶项目人员、医生、宣传单。参加了改炉改灶项目的居民地方性氟中毒防治知识知晓率为19.79%,高于没参加居民的7.39%;地方性氟中毒防治知识来源于改炉改灶项目工作人员的居民中参加了改炉改灶项目的比例为94.12%高于没参加居民的5.8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该地区居民改炉改灶率较高,地方性氟中毒防治知识较欠缺,健康知识的宣传有待于加强。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宁波市居民麻风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及健康教育干预对麻风病知晓率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奉化市、宁波鄞州区中的两个社区,共计100人,对其进行访谈式问卷调查,所收集资料采用Epidata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16.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干预前有16.0%的人群愿意和正在治疗的麻风患者交往,33.0%愿意与麻风病患者家属交往,34%的人群认为麻风病人治好以后可以结婚,干预后,36.0%的人群愿意和正在治疗的麻风患者交往(P=0.001),62.0%的人群愿意和麻风患者家属交往(P〈0.001),75.0%人群认为麻风病人治好以后可以结婚(P〈0.001)。干预前有80.0%的人群想了解麻风病的有关防治知识,干预后上升至89.0%(P〈0.01)。结论:健康教育对人群的麻风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有显著影响,是麻风病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泥石流灾害发生后灾区居民健康知识、卫生行为掌握情况,为制定系统的灾后健康教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于2008年8月17-20日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灾区15~69岁常住居民1100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和获取卫生知识的途径.结果 灾区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为71.64% (788/1 100),其中做饭前洗手的知晓率最高,达91.82%(1 010/1 100);16.6%( 182/1 100)的调查对象直接饮用河水或井水;39% (429/1 100)出现腹泻、发热等症状时就医治疗;19% (209/1 100)感觉自己有心理问题,但未参加过任何相关咨询或辅导;59.1%(650/1 100)在灾害发生后才了解灾后防病知识;52.45%(577/1 100)通过张贴的宣传画和发放的宣传单获得防病知识,27.64% (304/1 100)通过卫生工作者的讲解获得防病知识.结论 灾后居民对防病知识需求较高;灾后卫生防病知识宣传必须及时到位;多种卫生防病知识传播手段,特别是卫生人员开展健康教育更有利于灾区居民健康生活方式形成.  相似文献   

19.
我国城乡居民健康素养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我国城乡居民健康素养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79 542名15~69岁常住人口开展问卷调查。结果中国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比例是6.48%,城市为9.94%,农村为3.43%。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发现,文化程度、地域、民族、婚姻、家庭规模和收入是城乡居民健康素养共同影响因素。文化程度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文化程度越高,具备健康素养的人口比例越高(城市OR=1.854,农村OR=2.972)。与东部地区比较,中部地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较高(城市OR=1.063,农村OR=1.255),西部较低(城市OR=0.86,农村OR=0.72)。少数民族低于汉族;已婚者略高于未婚者;家庭规模越大,家庭收入越低,家庭成员的健康素养水平越低。多因素分析发现,城市居民年龄越大健康素养越高(OR=1.005),农村居民与此相反,年龄越大健康素养越低(OR=0.985);城市男性健康素养水平高于女性(OR=1.069),但农村不同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城乡居民健康素养影响因素略有差异。文化程度是居民健康素养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地域、民族、婚姻、家庭规模和收入不同程度地影响城乡居民健康素养。  相似文献   

20.
万家进  吕庭荣 《职业与健康》2010,26(14):1599-1600
目的了解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农村居民及中学生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为开展健康教育和防治结核病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该县平原区与高山区农村居民进行入户面对面询问式问卷调查,对抽样选中的平原区与高山区乡镇中学初三学生进行面对面询问式问卷调查。结果农村居民共调查584人,结核病防治知识总知晓率为55.8%,其中平原区农村居民为60.2%,高山区农村居民为51.8%,初三学生知晓率为72.5%,学生高于农村居民,平原区高于高山区。结论农村居民单项知识知晓率间差距较大,应采取适合该县的健康教育方式,力争在短时间内使农村居民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80%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