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儿童急性白血病(ALL)化疗后白细胞降低的临床运用时机。方法随机选择处于缓解期的急性白血病20例,分为2组,分别在化疗后外周血WBC为1.0-2.0×10^9/L和(或)ANC〈1.0×10^9/L时(治疗组)与WBC〈1.0×10^9/L和(或)ANC〈0.5×10^9/L时(对照组)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至WBC〉3.0×10^9/L和(或)ANC〉1.5×10^9/L时停药。观察ANC变化,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使用天数,WBC恢复的天数及感染发生率。结果治疗组ANC≤0.5×10^9/L持续天数,达到ANC≥1.5×10^9/L时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天数,及感染发生率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在化疗后应尽早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但其拐点仍需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2.
王根杰 《中原医刊》2007,34(11):9-10
目的观察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不同时期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疗效。方法选择处于缓解期,且上次疗程化疗后中性粒细胞数(ANC)曾降至〈0.5×10^9/L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共41例,分为3组,分别在巩固化疗后48 h,ANC降至〈0.5×10^9/L和ANC降至1.5×10^9/L时使用G-CSF,连续用至2 d ANC〉1.5×10^9/L停药。观察ANC变化情况及感染的发生率。结果化疗后48 h用药组ANC持续〈1.5×10^9/L的天数,ANC恢复至≥1.5×10^9/L所需的天数均小于其他两组(P〈0.01),感染的发生率低于其他两组(P〈0.01)。ANC最低值高于其他两组(P〈0.01)。用药天数以ANC〈0.5×10^9/L,预防用药组最少(P〈0.05)。结论对化疗后有发生粒细胞缺乏倾向的患者建议化疗结束后早期使用G-CSF。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不同时期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9月~2013年7月本院收治的80例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G—CSF应用时间分为A组(化疗后48h应用组,20例)、B组EANC值(1.0~1.4)×10^9/L时应用组,20例、C组ANC值(0.5~0.9)×10^9/L时应用组,20例和D组(ANC值〈0.5×10^9/L时应用组,20例,比较4组患者ANC值达到≥1.5×10^9/L的时间、G—CSF应用时间及口腔溃疡发生率。结果:A组ANC值达到≥1.5×10^9/L时间、G—CSF应用时间均短于B组、C组及D组,B组则短于C组及D组,C组则短于D组;A组总的1:7腔溃疡发生率低于B组、C组及D组,B组则低于C组及D组,C组则低于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应及早应用G—CSF,化疗后48h的应用效果相对更好。  相似文献   

4.
兰海涛  罗树春  胡洪林  吴琦 《四川医学》2011,32(12):1879-1882
目的比较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自身交叉对照,纳入42例初治恶性肿瘤患者,接受2个周期相同方案的化疗,其中试验周期给予PEG—rhG-CSF100μg/kg皮下注射1次,对照周期皮下注射rhG-CSF5阻异/(kg·d)直至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达低谷后连续2次检查≥5.0×10^9/L。结果42例患者,在40个试验周期和44个对照周期中,ANC〈2.0×10^9/L的发生率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0%(12/40)和31.8%(14/44),持续时间分别为(3±1.155)d和(4±1.225)d;受试药和对照药的不良反应均主要为骨骼肌肉疼痛、乏力、发热、头晕等,发生率与严重程度相似。结论PEG-rhG-CSF-次给药的疗效与与rhG-CSF多次给药相似,不良反应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rhG-CSF对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恢复的效果.方法24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和2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联合化疗后,白细胞(WBC)计数<1.0×109/L时起加用rhG-CSF300μg/d,皮下注射,直至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1.5×109/L后停用.结果ANC>1.5×109/L在用rhG-CSF组为(5.9±5.1)d明显短于对照组(14.8±5.0)d,用rhG-CSF组明显减少了感染的发生(20%∶80%).结论rhG-CSF能有效地加速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探讨脐血输往与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联合应用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化疗后骨髓仰制期的治疗作用。方法:设治疗组、对照组,化疗方案采用柔红霉素(D)、阿糖脑苷(A)、三尖杉酯碱、阿克拉霉素标准剂量化疗至骨髓抑制,外周血WBC≤1.0×109/L,BPC≤200×109/L时输注脐血,总量平均(8±4)个(每个脐血60~120ml),rhG-CSF按5μg·kg-1·d-1同时应用,隔日检查血象,当WBC≥3.5×109/L,BPV≥50×109/L或化疗后7d作骨髓象复查直至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结果:至骨髓增生活跃需要时间,治疗组(9±2.0)d,对照组(20±6.7)d(t=4.148,P<0.001),感染发生率、治愈率治疗组分别为50%、100%,对照组86.6%、60%;感染持续时间分别为(11.45±4.6)d,(20.9±6.79)d(t=4.97.P<0.001);白血病缓解率分别为75%、40%(X2=4.375,P<0.05)。提示:AML化疗后的骨髓抑制期予脐血输注联合应用rhG-CSF可有效缩短骨髓抑制期,是良好的支持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7.
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时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小蜂 《广西医学》2004,26(12):1800-1801
目的 观察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不同时期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的疗效。方法 随机选择急性白血病化疗病人 2 6例 ,分别在化疗结束后 4 8h(治疗组 )和中性粒细胞数 (ANC)≤ 0 .5× 10 9/L时 (对照组 )使用G -CSF ,观察ANC恢复时间及感染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ANC≥ 1.5× 10 9/L所需时间及感染发生率、发热持续天数均明显小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急性白血病化疗后早期使用G -CSF能进一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分析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 -CSF)对小儿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症的治疗效果和对感染的防治效果。方法 对急性白血病患儿 ,以化疗后外周血白细胞 (WBC) <1 0× 10 9/L和 (或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ANC) <0 5× 10 9/L为标准 ,分为接受rhG -CSF治疗的治疗组 (110例次 )和对照组 (2 9例次 ) ,比较两组间粒细胞恢复的程度和时间 ,以及感染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rhG -CSF治疗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症 ,有效率达 95 5 % ,治疗组外周血WBC及ANC恢复的数值和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5 ) ,且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rhG -CSF可明显缩短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的持续时间 ,对感染有重要的防治作用 ,化疗后WBC低下时应及时应用rhG -CSF。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缓解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初治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0.5×10^9/L者46例,分为2组。治疗组给予VDLD方案化疗同时加用G-CSF,对照组给予VDLD方案化疗同时加用复方皂矾丸,观察两组化疗效果、ANC恢复时间、感染率、发热持续时间等。结果化疗效果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ANC恢复时间、发热持续时间、抗生素治疗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治疗组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感染率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未发现G-CSF副作用。结论G-CSF可加速中性粒细胞恢复,缩短粒细胞减少时间,降低感染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用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辅助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白血病巩固化疗后不同时期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的疗效。方法 选择处于缓解期 ,且上次疗程化疗后中性粒细胞数 (ANC)曾降至 <0 5× 10 9/L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共 4 1例 ,分为 3组 ,分别在巩固化疗后 4 8h ,ANC降至 <0 5× 10 9/L和ANC降至 1 5× 10 9/L时使用G -CSF ,用至连续 2dANC>1 5× 10 9/L停药。观察ANC变化情况及感染的发生率。结果 化疗后 4 8h用药组 ,ANC持续ANC <1 5×10 9/L的天数 ,ANC恢复至≥ 1 5× 10 9/L所需的天数均 <其它 2组 (P <0 0 1) ,感染的发生率 <其它 2组 (P<0 0 1)。ANC最低值高于其它 2组 (P <0 0 1)。用药天数以ANC <0 5× 10 9/L ,预防用药组最少 (P <0 0 5 )。结论 对化疗后有发生粒细胞缺乏倾向的患者建议化疗结束后早期使用G -CSF。  相似文献   

11.
里亚尔预防肿瘤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国产基因重组人粒细胞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M CSF ,里亚尔 )防治实体瘤化疗所致白细胞(WBC)和中性粒细胞 (ANC)减少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5 0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入AB和BA两组。A为研究周期 ,即化疗结束 4 8h开始 ,rhGM CSF(里亚尔 ) 15 0 μg、SCqd× 3~ 10d ;B为空白对照周期。自化疗开始隔日查血常规 1次 ,观察WBC及ANC的变化。结果 研究周期于rhGM CSF注射 2 4h后 ,WBC及ANC绝对值迅速上升 ,4 8~ 72h出现第 1高峰 ,第 8~ 10天出现第 2高峰。而对照周期化疗后WBC和ANC绝对值逐渐下降 ,始终低于治疗周期。WBC和ANC的最低值 (WBC <4 .0×10 9/L及ANC <2 .0× 10 9/L)的持续时间及化疗后第 2 8天WBC <4 .0× 10 9/L的病例数在研究周期和对照周期间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 ,感染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亦明显降低。乏力、骨痛和流涕发生率分别为 2 6 %、2 2 %和 16 %。发热、局部反应、皮疹和消化道反应少见。结论 里亚尔是一种有价值的化疗辅助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注射液对乳腺癌术后化疗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防治作用.方法 法将89例术后接受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分为观察组(PEG-rhG-CSF 100 μg/kg皮下注射1次)与对照组[rhG-CSF 5 μg·kg-1·d-1皮下注射,以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至最低点后连续2次其值大于或等于5.0×109/L为宜],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第2个高峰AN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率、抗生素使用率、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及其他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NC由最低点上升至大于或等于2.0×109/L所需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PEG-rhG-CSF 1次注射防治乳腺癌术后化疗致中性粒细胞减少效果与rhG-CSF多次注射相当,且未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益气生髓方治疗上皮性卵巢癌化疗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非盲临床研究方法,将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60例上皮性卵巢癌化疗后出现以白细胞减少为主的重度骨髓抑制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在化疗间歇期对照组采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stimulating factor injection,rhG-CSF)150 μg皮下注射q6-24 h,直至血常规恢复正常;研究组在使用rhG-CSF的基础上加中药经验方“益气生髓方”口服。监测治疗后下次化疗时白细胞总数(white blood cells,WBC)和中性粒细胞计数(absolute neutrophil count,ANC)水平,比较两组患者化疗后第7天和第10天WBC和ANC水平,记录化疗间隔时间、升白治疗时间和rhG-CSF使用剂量,检测肝肾功能水平,采用癌症生活质量通用量表FACT-G (V4.0)中文版评估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 化疗后第7天和第10天研究组患者的WBC和ANC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益气生髓方”是缓解第10天中性粒细胞中重度减少的显著相关因素。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化疗间隔时间分别为(22.31±1.25)天和(25.79±4.76)天,升白治疗时间分别为(4.67±2.11)天和(6.86±2.35)天,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hG-CSF使用量在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52.6±173.6) μg和(852.6±200.3) μ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肝肾功能损伤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FACT的量表总分、生理状况评分、情感状况评分和功能状况评分方面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益气生髓方联合rhG-CSF治疗可以有效升高白细胞,缩短化疗间隔时间和升白治疗时间,减少rhG-CSF使用剂量,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采用益气生髓方治疗并未增加患者肝肾功能的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初步观察我国自主研发的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预防化疗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效果。方法未经放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患者接受2个周期相同剂量的紫杉醇/卡铂方案化疗,第1周期为对照周期,第2周期在化疗药物给药结束后48h给予PEG-rhG-CSF1次,初始剂量为30μg/kg,递增剂量依次为60、100和200μg/kg,每一剂量组4例受试患者,监测中性粒细胞变化。结果第1周期有7例患者因Ⅳ度中性粒细胞计数(ANC)减少应用了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第2周期仅在第1剂量组出现Ⅳ度ANC减少1例。第1周期未使用rhG-CSF的9例患者ANC均值最低点为1·37×109/L。第2周期4个剂量组的ANC均值最低点依次为0·77×109/L、4·54×109/L、3·00×109/L和5·56×109/L。结论PEG-rhG-CSF可减少化疗期间Ⅳ度ANC减少的发生率,升高ANC最低值,60、100或200μg/kg每个化疗周期给药1次能较好地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不同时期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的疗效。方法 选择处于缓解期且上一疗程化疗后曾经中性粒细胞数 (ANC) <0 .5× 10 9L-1的急性白血病患者 5 6例 ,分为 3组 ,分别在巩固化疗结束后 48h(A组 )、ANC <1.5× 10 9L-1(B组 )和ANC <0 .5× 10 9L-1(C组 )时使用G CSF ,当连续 2dANC >1.5× 10 9L-1L时停药。观察ANC变化及感染的发生率。结果 A组ANC <1.5× 10 9L-1的天数、恢复至≥ 1.5× 10 9L-1所需的天数以及G CSF的使用天数均少于其他两组 (均P <0 .0 1) ,ANC最低值高于其他两组 (P <0 .0 1) ,感染的发生率也较其他两组明显低 (P <0 .0 1)。结论 对化疗后有发生粒细胞缺乏倾向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在化疗结束后应早期使用G CSF。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巨和粒)治疗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36例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恶性肿瘤患者分为两组,A组(治疗组)19例使用巨和粒皮下注射1.5mg/d,连用5~12d;B组(空白对照组)17例只使用一般补血和提升血小板计数的普通药物。每周观察巨和粒对血小板计数的影响,连续观察3周。结果:化疗结束后A组血小板计数[(42.00±12.29)×10^9/L]明显低于化疗前[(192.00±73.56)×10^9/L](P〈0.05),B组血小板计数[(44.58±11.74)×10^9/L]亦明显低于化疗前[(203.37±75.28)×10^9/L(P〈0.05)。A组治疗1周和2周后血小板恢复正常水平的比例(42.11%、100.00%)均明显高于B组(0、1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19例患者未出现明显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患者耐受性良好,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结论:巨和粒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患者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17.
徐毅 《实用全科医学》2010,8(11):1379-1380
目的对比不同方法治疗他巴唑致粒细胞缺乏症的疗效,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15例他巴唑(MMI)致粒细胞缺乏症患者,所有病例均停用他巴唑。病例随机分为3组,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A组:5例,采用普通治疗;B组:5例,采用普通治疗加用糖皮质激素(强的松30mg/d);C组:5例,在普通治疗基础上加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300μg/d皮下注射。以上各组每日复查血常规,观察中性粒细胞恢复到〉2.0×109/L的时间。结果 A、B、C组中性粒细胞数恢复正常时间分别为(12.8±0.4)d、(12.6±0.5)d、(6.4±0.5)d,B组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糖皮质激素在MMI导致粒细胞缺乏症治疗中可能是无效的;rhG-CSF在MMI致粒细胞缺乏症治疗中是最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对恶性血液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化疗后血小板计数≤20×10^9/L的25例急性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患者,接受方案和剂量相同的两周期化疗,采用病例自身对照研究方法,第一周期(对照组)化疗后出现血小板计数≤20×10^9/L时给予输注血小板悬液;第二个周期(治疗组)化疗结束后,在前述治疗基础上,当血小板计数≤50×10^9/L时给予皮下注射rhTP0 15 000 u,每日1次,连续7d,若未见效,最多延长至14 d;血小板计数≥75×10^9/L或血小板绝对数升高50×10^9/L时停药.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心电图.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血小板最低平均值为12.4±6.7×10^9/L和(10.8±9.0)×10^9/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计数≤20×10^9/L的持续时间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8±1.3 d和6.5±1.7d(P<0.05).血小板恢复至≥50×10^9/L、≥75×10^9/L、≥100×10^9/L所需的天数治疗组分别为7.4±1.4 d、9.5±1.5d、11.7±1.8 d,短于对照组的10.3±1.6 d、12.4 ±2.0 d、15.4±2.8 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小板输注量为13.0±6.8u,对照组血小板输注量为18.5 ±7.6 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rhTPO能有效促进血小板的恢复,减轻化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程度和持续时间,减少血小板的输注量.  相似文献   

19.
化疗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动员外周血干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化疗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的效果。方法对10例急性白血病和恶性实体瘤患者采用动员方案为化疗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0例患者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4例,霍奇金淋巴瘤(HD)1例,乳腺癌1例,恶性黑色素瘤1例。主要动员方案为CTV方案:环磷酰胺(CTX)1200~1500mg/m2,鬼臼噻吩甙(Vm-26)400mg/m2,分3天用,长春花碱酰胺(VDS)3mg/m2。于联合化疗后WBC降至最低并开始回升时予rhG-CSF5μg/kg,1次/天,皮下注射,当WBC≥5.0×109/L时开始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结果1例采集1次,9例采集2次,获得MNC为(5.62±2.25)×108/kg,CD34 细胞为(13.26±6.45)×106/kg,CFU-GM为(2.33±1.02)×105/kg。达到目标采集量单个核细胞≥4×108/kg10例中8例(80%),CD34 细胞≥2×106/kg10例中10例(100%),CFU-GM≥2×105/kg10例中7例(70%)。1次采集后8例(80%),2次采集后10例(100%),患者达到了CD34 细胞数目标采集量。结论化疗CTV方案联合rhG-CSF动员可采集到足够数量的外周血干细胞。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国产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对白血病患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化疗后血小板≤20×10^9/L的10例白血病患者接受方案和剂量相同的两周期化疗,第1个周期作对照;第2个周期化疗结束后24h皮下注射rhTPO15000u为用药组,连续用药最长14d(血小板≥50×10^9/L停用)。监测血及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骨髓象。结果用药组血小板最低平均值及血小板恢复最高平均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最低值分别为15×10^9/L、5×10^9/L;血小板恢复最高值分别为450×10^9/L和256×10^9/L,P〈0.001)。血小板〈50×10^9/L的持续天数用药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2d和16d(P〈0.05)。血小板恢复至≥100×10^9/L所需的天数用药组分别为16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2d(P〈0.001)。血小板输注量用药组少于对照组,P〈0.001。用药组和对照组相比,化疗后检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的变化无明显差异。个别患者出现发热、寒战、关节痛和头痛。用药后未见原始细胞增多者。结论rhTPO可减少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的降低程度和持续时间,减少血小板的输注,且毒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