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2(IL-2)、白介素-1β(IL-1β)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2004年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及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内科45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血清TNF-α、IL-2、IL-1β,并与正常对照组35名进行比较。结果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急性期TNF-α、IL-2、IL-1β明显高于恢复期及正常对照组(P<0.01);病情越重,血清TNF-α、IL-2、IL-1β越高;并与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H1)呈明显的正相关;恢复期血清TNF-α、IL-2、IL-1β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TNF-α、IL-2、IL-1β增高可能与其发生、发展有关,并可作为病情判断及疗效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对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1的影响。方法 56例老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为ACI组、30例陈旧性脑梗死(OCI)患者为OCI组、3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NC)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HCMV抗体Ig M和Ig G水平及血清TNF-α、VCAM-1水平,并分析HCMV-Ig G阳性率与血清指标的关系。结果 ACI组HCMV-Ig G、Ig M阳性率及含量明显高于OCI组和NC组(P0.05或0.01);OCI组HCMV-Ig G阳性率及含量明显高于NC组(P0.05或0.01);HCMVIg G阳性组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其中,HCMV-Ig G阳性组软斑比例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硬斑比例显著低于阴性组(P0.05),颈动脉IMT、软斑积分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或0.01);ACI组血清TNF-α、VCAM-1含量明显高于OCI组和NC组(均P0.01),OCI组血清TNF-α、VCAM-1含量明显高于NC组(均P0.01);在ACI组和OCI组中,抗HCMV-Ig G阳性患者的血清TNF-α、VCAM-1含量明显高于阴性患者(P0.01或0.05);ACI组抗HCMV-Ig G阳性与阴性患者比较,Ig G明显升高(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TNF-α、VCAM-1含量与HCMV-Ig G阳性率呈正相关(r=0.367,P=0.005;r=0.325,P=0.015)。TNF-α、VCAM-1含量之间呈正相关(r=0.332,P=0.012)。结论 HCMV感染通过提高血清TNF-α、VCAM-1水平,增加了斑块不稳定性,参与了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与血管性认知障碍(VCI)关系的临床分析,为早期预防VCI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方法收集徐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自2016年7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42例为研究组,选择同期无器质性病变的成人血清40例作为对照组,在脑梗死后急性期(0~7 d)、恢复期(16~30 d)及脑梗死后3个月进行血清BDNF、IL-6、TNF-α的测定,随访3个月,根据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和中文版蒙特利认知评分量表,将14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预后分为2组,非认知障碍组和认知障碍组;比较2组BDNF、IL-6、TNF-α的差异,评估血清BDNF、IL-6、TNF-α含量与VCI关系。 结果研究组在急性期、恢复期的BDNF、IL-6、TNF-α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脑梗死后3个月的BDNF、TNF-α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脑梗死后3个月的IL-6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3个月,14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29例发生VCI,为认知障碍组;113例没有VCI,为非认知障碍组。非认知障碍组在急性期、恢复期、脑梗死后3个月的BDNF高于认知障碍组,特别是恢复期,BDNF含量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05,P=0.017)。非认知障碍组在急性期、恢复期、脑梗死后3个月的IL-6、TNF-α均低于认知障碍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BDNF、IL-6、TNF-α参与脑梗死后VCI的病理过程,BDNF在脑梗死后VCI有保护作用;IL-6、TNF-α在脑梗死后VCI可能存在负作用。  相似文献   

4.
齐献忠 《山东医药》2012,52(5):46-4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IL-6和TNF-α水平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并以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清MCP-1、IL-6和TNF-α的水平,并对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CP-1、IL-6和TNF-α水平较正常组升高(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血清MCP-1、IL-6、TNF-α水平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下降更为明显(P均<0.05)。结论 MCP-1、IL-6和TNF-α可能参与了脑梗死的免疫炎症过程。阿托伐他汀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并有助于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脑梗死患者血浆EDRF、vWF、TNF含量变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内皮细胞舒张因子(EDRF),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及肿瘤坏死因子(TNF)血浆中的含量。方法测定42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38例恢复期脑梗死患者及40例正常人血浆E-DRFv、WF、TNF含量,并分析其相互关系。结果(1)急性期脑梗死患者vWF、TNF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EDRF明显降低(P<0.01)。(2)大梗死组与小梗死组相比较,vWF、TNF水平升高和EDRF水平下降均有显著差异(P<0.01)。(3)急性期脑梗死患者vWF升高与TNF呈正相关(r=0.72、P<0.01),vWF升高与E-DRF呈负相关(r=-0.74,P<0.01)。(4)恢复期脑梗死患者vWF、TNF及EDRF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内皮细胞损伤和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6.
病毒性心肌炎血清IL-18、IL-6、TNF-α水平的变化及意义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病毒性心肌炎(VM)患者血清白介素-18(IL-18)、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8例急性期和20例恢复期VM患者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IL-18、IL-6和TNF-α水平,采用免疫抑制法测定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并与30名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VM急性期血清IL-18、IL-6、TNF-α及CK-MB水平显著高于恢复期及对照组(P0.01),而恢复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VM急性期IL-18、IL-6、TNF-α与CK-MB呈正相关(P0.05)。结论 IL-18、IL-6、TNF-α的表达可能在VM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可作为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 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s VCAM)-1的表达,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58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作为观察组,经体检证实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成年人血清标本28例作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二组血清中s ICAM-1和s VCAM-1的表达。结果二组中s ICAM-1和s VCAM-1的表达差别显著。观察组s ICAM-1和s VCAM-1的表达与病变程度密切相关,而与性别及年龄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清中s ICAM-1和s VCAM-1高表达,二者的上调参与病变形成和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某些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6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30名健康对照者sICAM-1含量,并检测他们的某些凝血指标,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清sICAM-1和FIB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T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sICAM-1含量与梗死面积显著相关(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ICAM-1和FIB浓度显著增高,前者与脑梗死面积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ib)的水平变化,从而探讨炎性因子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脑梗死组),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50例(对照组),分别检测血清IL-6、TNF-α、hs-CRP、Fib水平。脑梗死组根据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分为轻度39例、中度44例和重度1 7例,评估患者30 d后总的生活能力状态,生活基本自理59例和生活依赖41例。结果脑梗死组患者血清IL6、TNF-α、hs-CRP、Fib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403,r=0.41 9,r=0.497,r=0.304,P<0.01)。脑梗死组生活依赖患者血清IL-6、TNF-α、hs-CRP、Fib水平较生活自理患者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明显升高,并且影响病情及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0.
内皮素-1和心钠素在脑梗死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脑梗死病人血浆内皮素-1(ET-1)和心钠素(ANP)的相互作用及其在脑梗死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36例脑梗死病人(治疗组)和33例健康人(对照组)的血浆ET-1和ANP含量.结果治疗组急性期血浆ET-1含量明显高于恢复期和对照组,急性期血浆ANP的含量明显高于恢复期和对照组;脑梗死中度~重度病人血浆ET-1含量明显高于轻度病人;急性期病人血浆ANP含量与ET-1含量呈正相关(P<0.01).结论 ET-1和ANP均参与了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监测脑梗死病人血浆ET-1水平可作为反映病人病情程度的一项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加味血府逐瘀汤对冠心病血瘀证病人白细胞介素6(IL-6)、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因子1(VCAM-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选取冠心病气虚证病人32例为对照组,冠心病血瘀证病人30例为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给予常规西药联合加味血府逐瘀汤治疗,两组均治疗2周。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改善情况,生化指标及IL-6、VCAM-1、TNF-α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为71.8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胸痛、心悸、气短及总积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对照组胸痛、气短及总积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治疗后,两组总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治疗组血清IL-6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治疗组IL-6水平较治疗前下降,且治疗组IL-6降幅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VCAM-1、TNF-α较治疗前降低(P<0.05),但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血瘀证病人较气虚证病人血管炎症反应更严重,加味血府逐瘀汤具有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TGF-β_1、TNF-α的含量与肝纤维化程度的关系,寻求肝纤维化的诊断指标。并从细胞因子角度探讨肝纤维化的发病机理。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和放射免疫分析法(RIA)分别测定30例正常人员、45例慢性乙型肝炎及10例肝硬化患者血清中TGF-β_1和TNF-α的含量。结果:①慢性乙型肝炎轻、中、重度及肝硬化患者血清TGF-β_1、TNF-α水平均不同程度高于对照组(P<0.1或P<0.05),并且随着肝损害程度的加重逐渐升高,与肝损害程度呈正相关关系(P<0.01)。②血清中TGF-β_1、TNF-α水平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①血清TGF-β_1、TNF-α水平随着肝纤维化程度加重而升高,与肝纤维化发生发展密切相关。②对血清中TGF-β_1、TNF-α水平同时测定,可作为诊断肝纤维化的血清学指标。③寻找有效的方法拮抗TGF-β_1、TNF-α对抗纤维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血浆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的水平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的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t-PA和PAI-1的水平,常规方法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①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t-PA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PAI-1含量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恢复期PAI-1水平趋于正常,而t-PA水平与对照组比较仍存在一定差异(P<0.05)。②t-PA和PAI-1的水平与多项血液流变指标相关。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凝血纤溶系统失衡,并与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6项蛋白指标联合检测对早期诊断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72 h内急性脑卒中患者160例,分为脑梗死组(80例)和脑出血组(80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45例作为对照组。用ELISA法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S100β蛋白(S100β)、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水平,评估不同蛋白指标组合诊断脑梗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脑梗死组NSE、v WF、S100β、MMP-9、MCP-1和VCAM-1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出血组除MCP-1外,各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由NSE、v WF、S100β、MCP-1和VCAM-1组成的诊断标志组,其诊断脑梗死的敏感度为73.75%、特异度为72.00%,发病6 h内诊断脑梗死的敏感度为80.77%,特异度为76.32%。结论蛋白指标联合诊断早期脑梗死的敏感度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白细胞介素(IL)-6在脑梗死急性期的表达。方法 18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作为观察组,收集体检证实为无明显器质性疾病的成人3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中MCP-1和IL-6的表达。结果观察组血清中MCP-1和IL-6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中MCP-1和IL-6的表达与脑梗死病变程度及预后均密切相关。相关分析显示二者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MCP-1和IL-6的表达升高,对病变的形成和进展均有一定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MIP-1α)在病毒性心肌炎(VMC)患者血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6例急性期、20例恢复期VMC患者及25名健康人(对照组)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MIP-1α、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通过日立718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结果 VMC急性期组血清MIP-1α、cTnI、CK-MB水平显著高于VMC恢复期组及对照组(P.<0.01);但VMC恢复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MC急性期患者MIP-1α与cTnI、CK-MB呈正相关(r=0.78,0.75;P<0.05);而VMC恢复期MIP-1α与cTnI、CK-MB无相关性(r=0.32,0.39;P>0.05).结论 MIP-1α可能在VMC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评价VMC患者心肌损害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通路,早期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人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中的表达及相关性。 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19年2月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AECOPD患者48例为观察组,健康者30例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NLRP3炎症小体组分NLRP3、ASC、Caspase1及其活化因子IL-1β、IL-18的mRNA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1β、IL-18、TNF -α、HMGB1。 结果观察组NLRP3mRNA、IL-18mRN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中IL-1β、IL-18、TNF-α、HMGB1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NLRP3mRNA表达与IL-18mRNA表达呈负相关(P<0.05);血清中TNF-α、IL-1β、HMGB1之间表达呈正相关(P<0.05);病程>10年患者Caspase1 mRNA、血清IL-18和TNF-α的水平高于病程≤10年患者(P<0.05);Caspase1 mRNA与病程不相关(P>0.05),血清中IL-18及TNF-α与病程正相关(P<0.05),确诊年龄,移动度(右)与病程负相关(P<0.05);病程、移动度对Caspase1 mRNA不相关(P>0.05);移动度对血清IL-18和TNF-α不相关(P>0.05),病程与血清IL-18和TNF-α呈正相关(P<0.01)。 结论NLRP3炎症小体相关指标、TNF-α及HMGB1参与AECOPD的炎症过程。血清中IL-1β、TNF-α和HMGB1可作为AECOPD的临床炎症诊断指标。病程越长,AECOPD体内Caspase1 mRNA、血清中TNF-α、IL-18含量越高,提示感染性炎症越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血清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入住我院的55例老年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MPP)的临床资料,另外选择同期于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25名患者的体检资料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了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对其血清IL-10、TNF-α及TGF-β1水平进行了分析,比较急性期及恢复期与对照组上述指标水平、重症组与轻症组急性期及恢复期上述指标水平。结果 1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清上述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急性期患者血清TNF-α及TGF-β1水平均显著高于恢复期(P0.05),但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IL-10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重症组急性期患者血清IL-10、TNF-α及TGF-β1水平均显著高于轻症组(P0.05);3重症组恢复期患者血清IL-10、TNF-α及TGF-β1水平均显著高于轻症组(P0.05)。结论老年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血清IL-10、TNF-α、TGF-β1水平高低反映了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病情缓解情况,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在冠心病心绞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60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2例),3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采用免疫浊度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TNF-α、MCP-1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AP组和UAP组血浆TNF-α[(15.18±4.12)ng/L比(18.56±4.22)ng/L比(21.79±4.43)ng/L]、MCP-1[(10.23±3.21)pg/L比(14.67±3.42)pg/L比(17.86±3.51)pg/L]水平明显升高(P均<0.01),且UAP组TNF-α、MCP-1水平显著高于SAP组(P均<0.01)。结论:冠心病患者的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显著升高,对预测冠心病的存在和发展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RGZ)对高糖及C反应蛋白(CRP)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的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UVECs,细胞传至5代,随机分为7组,正常对照组(C组),高糖组(HG组),高糖+CRP组(HGC组),CRP组,高糖+RGZ组(HGR组),高糖+CRP+RGZ组(HGCR组),CRP+RGZ组(CRPR组)。采用RGZ 5.0μmol/L干预HUVECs24 h,RT-PCR、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干预前后MCP-1、VCAM-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HG组、HGC组、CRP组HUVECs中MCP-1、VCAM-1的mRNA和蛋白水平较C组显著升高(P<0.01);RGZ干预后,HGR组、HGCR组、CRPR组分别较HG组、HGC组、CRP组MCP-1、VCAM-1的mRNA和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RGZ通过降低HUVECs中MCP-1、VCAM-1的表达,延缓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