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报道13例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的临床应用与随访结果。方法对置入10例单腔ICD及3例双腔ICD患者进行电话询问和门诊随访,通过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ICD存储的资料,对患者病情和ICD工作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3例患者共发作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ventricular tachycardia/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T/VF)38次(持续性VT 36次,VF 2次),其中37次治疗成功,1次失败。非持续性VT 121次,发作均自行停止。36次持续性VT中33次经抗心动过速起搏(antitachycardia pacing,ATP)终止,2次经低能量复律(CV)终止,1次VT治疗过程中加速为VF,由高能量除颤(DF)终止。1例共2次阵发性心房颤动心室率超过设置的VT频率,ICD发生误识别,给予ATP治疗。1例术后3个月出现心律失常"电风暴"。共有3例术后因VT发作频繁而服用胺碘酮和(或)美托洛尔,并根据心律失常发作情况调整用药剂量。结论 ICD植入后应加强随访,及时调整工作参数,同时给予患者心理治疗、对提高ICD的治疗效果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我院37例安装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患者中34例长期随访(3例失访)。方法:将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随访时间4~69个月,平均(24.7±18)个月。29例成功接受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治疗,占全部患者的85.3%。共发作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587次,其中313次为非持续性,均自行终止。接受ICD治疗的274次中室性心动过速(VT)238次,占86.9%。心室颤动(VF)36次,占13.1%。VT由抗心动过速起搏(ATP)终止212次,由低能量(2~15J)转复终止23次。有3次VT在ATP治疗时转为VF,由高能量除颤(DF)终止。VF经高能量除颤36次,全部一次成功。5例患者因房性心动过速(房速)或心房颤动(房颤)被误识别为VT而发放电击。34例中有3例死亡,1例死于急性心肌梗死,1例死于心力衰竭,1例死因不明。结论:ICD可以有效的终止VT、VF,是防治心源性猝死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报道7例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情况。方法对6例单腔ICD及1例双腔ICD植入者进行随访,通过ICD程控仪调出储存的资料,了解ICD对恶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情况,并对其工作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随访5~44个月,平均23.7个月,ICD共检测到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2 129次,心室颤动(VF)6次。采用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治疗VT的成功率为91.9%,ATP未能终止的VT经低能量转复(CV)治疗95.3%转为窦性心律,少数VT经治疗后加速为VF。高能量除颤(DF)终止VF的成功率为100%。4例12次误将室上性心动过速误判断为室性事件而启动治疗,其中2次心房颤动,10次窦性心动过速,经调整VT的识别参数及联合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后未再发生类似情况。2例随访期间出现晕厥,ICD存储的信息显示发生了VF并复律成功。2例出现焦虑症,经心理治疗改善。结论术后严密随访,及时调整工作参数,同时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并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和治疗,对提高ICD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 5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ICD)植入术及临床随访情况。方法  5例因反复发作有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颤动 (VT/ VF)均顺利植入 ICD(其中双腔 ICD2例 ) ,随访 6~ 2 4个月 ,观察患者临床疗效及 ICD工作情况。结果  5例患者无 1例死亡。随访期间共出现 VT/ VF事件 30 4次 ,ICD识别并治疗的 VT/ VF事件 71次 ,VT 6 5次 ,占 91.5 % ,VF 6次 ,占 8.5 % ,抗心动过速起搏 (ATP)终止 5 5次 ,占77.5 % ,心律转复 (CV)终止 16次 ,占 2 2 .5 % ,VF经除颤 (DF)全部一次成功。结论  ICD的治疗效果肯定 ,需加强随访 ,及时修改参数 ,同时应加强药物的辅助治疗 ,如 β-受体阻断剂 ,胺碘酮等 ,积极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报道8例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1CO)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随访结果。方法对置入ICD的8例患者进行电话询问和门诊随访,通过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ICD存储的资料,对患者病情和ICDT作情况进行分析。结果8台ICD共检出心律失常事件263次,其中202次为短阵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自行终止,61次为持续性VT/(室颤)VF,32次为抗心动过速(ATP)终止,21次为低能量电击终止,8次为高能量电击终止,再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全部经ICD成功转复为窦性心率,有效率100%。误放电治疗8次。误放电原因:阵发性心房颤动心室率超过设置的VT频率,ICD发生误识别。结论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效果肯定,但应加强随访,警惕误放电。  相似文献   

6.
16例置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术后随访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对 16例埋置了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的患者进行随访 ,以便及时调整ICD的诊断及治疗程序 ,予病人更恰当的治疗。 16例有晕厥史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置入了ICD。根据电生理检查结果设定ICD的工作程序 ,随访时通过体外程控仪调出ICD储存的资料进行分析。在出院前及第一次心动过速发作后进行资料分析 ,术后每 3个月随访一次。平均随访 30个月。结果 :16例室性心动过速 (VT)发作 789次 ,其中 12 7次为非持续性VT ,均自行终止 ;6 6 1次 (99.9% )被ICD有效终止 ,其中 6 5 0次 (98% )由抗心动过速起搏 (ATP)终止 ,9(1.4 % )次由低能量 (小于 10J)转复终止 ,2次 (0 .3% )在ATP治疗过程中加速转为VF ,由高能量除颤终止 ,1次自行终止。ICD诊断的VF共 37次 ,均被成功转复。随访过程中 2例更换过ICD ,但保留原导管系统 ,1例术后死于心力衰竭 ,1例自杀。结论 :术后严密随访及时调整工作参数 ,并在随访过程中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 ,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和治疗 ,对提高ICD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35例次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告35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随访结果.方法对我院1998年5月至2004年4月植入的31例,另有4例更换ICD患者进行电话询问和门诊随访(3~70个月,平均36.5个月),通过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ICD存储的资料,对患者病情和ICD工作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4例患者死亡.31例患者共发作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VT/VF)725次(VT534次,占73.7%,VF191次,占26.3%),其中719次(96.8%)治疗成功,6次(3.2%)失败.534次VT中,454次(85.5%)经抗心动过速起搏(ATP)终止,80次(14.5%)经低能量复律(CV)终止.191次VF中,185次(96.9%)经高能量除颤(DF)终止,1例患者无效放电6次.3例患者发生误放电7次.结论 ICD疗效肯定,须密切随访,及时调整工作参数;应高度重视ICD患者的心理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对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以及随访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方法48例植入ICD患者(其中8例为双腔ICD),根据患者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发作时的频率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确定方法和参数,并对植入ICD患者定期随访。结果48例患者顺利植入ICD,无并发症,在随访1~38个月中,患者共发作VT/VF 1 025次(VT764次,占74.5%;VF 261次,占25.5%),其中1 009次(98.4%)治疗成功,16次在ICD充电结束前自行终止。764次VT中,658次(86.1%)经抗心动过速起搏(ATP)终止,106次(13.9%)经低能量复律(CV)终止。261次VF中,经高能量除颤(DF)均终止。6例患者发生误放电19次,8例双腔ICD患者无误放电。结论ICD的疗效是确定的。但单腔ICD常会发生误识别、误放电,随访和及时调整参数可避免或减少此类情况发生。双腔ICD提高了对室上性心律失常的识别能力,从而减少误发电。同时应合理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高度重视ICD患者的心理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置入术中除颤阈值(DFT)的测定方法并观察术后随访结果.方法 52例置入ICD患者,其中单腔ICD 25例(48.08%),双腔ICD 23例(44.23%),三腔ICD 4例(7.69%).置入术中用测定除颤安全范围(DSM)方法进行DFT测定,并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结果 52例ICD置入术中,测得DFT为(13.27±2.95)J,DSM为(17.40±2.89)J,手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52例中,38例出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其中469次为非持续性(可自行终止)室性心动过速(VT),持续性VT发作265次;经抗心动过速起搏治疗1阵转复成功245次(92.45%),2阵转复成功13次(4.91%),抗心动过速起搏治疗转复未成功经电转复7次(2.64%),均经低能量电转复成功.心室颤动(VF)发作141次均成功识别,其中14次在释放治疗前VF自行终止.127次VF经电除颤治疗,经电除颤治疗1次成功116次(91.34%),除颤能量为(12.84±3.18)J,2次成功11次(8.66%),除颤能量为(16.36±2.34)J.结论 应用DSM测定进行ICD置入术中DFT测定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应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的经验.方法 入选我院2004年3月至2012年3月确诊并植入ICD的ARVC患者,收集临床资料,进行常规电话及门诊随诊.结果 共18例患者[男12例,女6例,平均年龄(46.4±13.8)岁]入选,平均随访(46.6±30.5)个月,有6例患者出现了111次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事件,其中仅1次VF事件,其余均为VT事件,其中3例患者术后共出现了7次电风暴.ICD治疗组中的C反应蛋白(CRP)明显高于ICD未治疗组.111次VT/VF事件中,12次经电除颤终止心动过速,其余均通过抗心动过速起搏(ATP)终止了心动过速.结论 ARVC患者ICD植入后的VT/VF事件以VT为主,多数可经ATP终止;出现电风暴的ARVC患者易反复发作恶性心律失常;CRP可能对ICD治疗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69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患者的随访   总被引:24,自引:7,他引:17  
目的 对全国50家医院69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的患者通过较长期随访获得的实际经验,以期促进和提高我国ICD的应用水平。方法 资料来自全国50家医院的门诊随访、电话询问或厂家随访,通过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ICD程控分析仪调出的资料,对串屠 情况及ICD工作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平均随访2.3年中有30例患者接受成功的ICD治理,占全组患者43.5%,总共发作快速心律失常276次,其中VT236次占85.5%,VF40次占14.5%,VT由ATP终止135次,占57.2%,由CV终止101次,占42.8%,VF经DF(除颤)40次,全部一次成功,2例VT加速转成VF,2例无休止发作VT,电击成功,但瞬间又转为VT,2例服胺碘酮后VT频率减慢(140-100次/min),69例中有6例死亡,其中半数因心力衰竭加重所致,结论 ICD的治疗效果肯定,需加强随访及时修改参数,更准确地识别和治疗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同时需注意药物的辅助治疗,积极改善心功能,还应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教育。  相似文献   

12.
对22例埋置了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的有晕厥史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了随访,观察ICD的治疗效果。22例中扩张型心肌病8例、肥厚型心肌病2例、冠心病7例、QT延长综合症1例,4例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证实有室性心动过速或(和)心室颤动(VT/VF)发作。ICD具有多项治疗及信息储存记忆功能(即第三代)。随访时通过体外程控仪调出ICD储存的资料进行分析。平均随访7.1(1~23)个月,11例患者(50.0%)VT/VF发作118次,其中54次为非持续性VT,均自行终止;接受ICD治疗的64次为VT/VF发作,45次为VT,22次由ICD的抗心动过速起搏(ATP)终止、16次由低能量(2~15J)转复终止、2次发作为窦性心动过速(误判为VT),其余5次VT在ATP治疗过程中加速转为VF,由高能量除颤终止。ICD诊断的VF发作共有19次,发生于4例患者,有1例患者接受除颤16次,4次系为频率超过VF感知频率的VT。19次发作均被ICD有效除颤终止。2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1例术后3个月死于心功能衰竭,另1例术后2个月反复发作VF,多次接受ICD除颤治疗,最后死于心功能衰竭。结果表明常规进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直接原因.而大部分患者先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继而蜕变为心室颤动(室颤).研究表明,抗心动过速起搏(ATP)可有效终止室速.本文观察了172例植人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患者应用ATP终止室速的效果.方法172例植入ICD的患者,男性137例,女性35例,平均年龄52.8岁.103例患者术前有阿-斯综合征发作史,其中75例有电击除颤史.137例术前记录到室速或室颤心电图.植入ICD患者定期随访,随访时应用体外程控仪调出ICD储存记录,分析ICD治疗中ATP治疗室速的效果.结果在平均随访37个月中,ICD共记录室速l 789阵.其中,316阵为短阵室速,在ICD治疗前自行终止;1 473阵室速接受了ICD有效治疗.其中ATP治疗成功981阵(成功率66.6%),余492阵室速由低能量转复终止.在981阵ATP治疗成功的事件中,ICD第一次发放ATP成功终止室速513阵(成功率52.3%).结论ICD抗室速起搏功能可有效终止大多数室速,对于植入ICD前有明确室速史的患者,ICD治疗应尽量先采用ATP治疗,以减少ICD放电,延长ICD使用寿命及避免电击时的痛苦,即所谓的"无痛性ICD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惟一有效的治疗措施。不适当识别和治疗是ICD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导致ICD患者再住院最主要的原因。本文旨在评价本中心的ICD患者不适当识别和治疗的发生率及常见原因。方法 入选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本中心因室性心律失常植入ICD并能定期随访的50例患者。根据患者心律失常特点和心功能情况程控ICD的各项参数,定期随访,询问ICD中所有信息,打印、存盘并对储存的腔内电图进行逐条分析,以确定ICD诊断是否准确以及治疗是否有效,判断有无ICD不适当识别和治疗。结果 38例患者在随访期间发生了心律失常事件,ICD共记录到491次室性心动过速(VT)或心室颤动(VF)事件(VT383次,VF108次),其中有11例(22%)发生过≥1次的不适当识别和治疗事件。14.3%(55/383)的VT事件为不适当识别,并导致了78次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治疗和9次电击治疗。VF不适当识别的发生率为26.9%(28/108),并导致了56次不适当电击事件。结论 植入新一代ICD患者中,不适当识别和治疗发生率仍较高。不适当识别和治疗最常见的原因是心房颤动(房颤)伴快速心室率,占50%以上;其次是由于电磁干扰或肌电干扰所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应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长QT综合征(LQTS)患者的经验.方法 8例LQTS患者接受了ICD治疗,平均年龄(38.9±16.7)岁.在随访期间,根据具体情况,调整ICD的各项程控参数.结果 平均随访(27.3±25.9)个月,有3例患者出现了101次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VT/VF)事件.在出厂程控参数下,共记录到44次VF事件.重新设置VT/VF的识别及治疗参数后,共记录到57次VT事件,2次VF事件,大部分自行终止或经低能量转复成功.1例患者术后出现了电风暴,通过快速心室起搏,终止了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Tdp)的反复发作.2例患者发生了因T波误感知导致的ICD误放电,通过延长感知灵敏度自动调整延迟,从而避免了T波误感知.结论 针对LQTS患者的发病特点,调整ICD的程控参数,可以提高疗效并减少ICD误放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