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防治方法。方法总结我院24例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结果出院时Glasgow昏迷评分:良好4例,中残6例,重残10例,死亡4例。结论外伤性脑梗死是由于颅脑损伤后颅内压增高引起的脑血流量减少、脑组织移位,致使脑血管移位、牵拉、扭曲,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的脑血管痉挛,脑血管内膜损伤释放组织凝血酶原促进凝血系统,基底节区血管解剖特点及自由基引起的生物反应等因素所致。对本病力求早期治疗原发伤,早期维持正常血容量、应用钙离子拮抗剂,早期多次释放脑脊液。  相似文献   

2.
外伤性颅内积气(附5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我院56例外伤性颅内积气病例,结合文献对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进行讨论。1临床资料男41例,女15例;年龄6~68岁,平均35.4岁。闭合损伤30例,开放损伤26例。昏迷35例,颅神经损伤12例,有脑脊液耳漏及出血23例,有精神症状者6例,呕吐26例,头痛41例。来院就诊时GCS:3~5分2例,6~8分13例,9~12分24例,13~15分17例。CT表现及积气部位:CT示27例颅盖骨折,29例颅底骨折,颅内血肿18例,多发性血肿1例,脑挫裂伤23例。积气多呈散在泡状分布,量10~100ml,呈星月状,位于额部46例,脑室内6例,颞部4例。2治疗方法及预后手术26例,保守治疗30例,CT扫…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继发脑梗死临床特点,及其诊疗措施。方法回顾本院31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按GOS评分,良好5例,中残8例,重残9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7例。结论外伤后继发脑梗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积极预防,早期诊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外伤性脑梗死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颅脑外伤继发脑梗死临床特点,及其诊疗措施.方法 回顾本院31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按GOS评分,良好5例,中残8例,重残9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7例.结论 外伤后继发脑梗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积极预防,早期诊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外伤性脑梗死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并发脑梗死的发病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同顾性分析47例颅脑损伤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4例手术去骨瓣减压,33例采取保守治疗。按cosHz分判断患者预后,良好20例,中残8例,重残5例,死亡14例。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及儿童、老年人易发生外伤性脑梗死。若早发现,早诊断,早期采取合理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降低致残及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计数(PLT)、体积(MPV)、压积(PCT)及分布宽度(PDW)的变化。方法对57倒外伤性脑梗死患者和98例未发生脑梗死的颅脑外伤患者的PLT、MPV、PDW、PCT进行比较。结果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MPV、PCT明显高于对照组,而PLT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血小板在外伤性脑梗死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检测PLT、MPV、PDW、PCT对于外伤性脑梗死的防治和病情的发展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海口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6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其中11例患者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5例患者行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常规治疗11例患者,恢复良好3例,中残2例,重残1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4例.脑血管造影检查5例患者,恢复良好4例,中残1例.结论 外伤性脑梗死的症状出现在6h以内,积极行脑血管造影检查,能及时发现外伤性脑梗死的病因,然后有针对性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可以提高外伤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回顾性分析 2 0例外伤性基底节血肿 (traumaticbasalgangliahematomas,TBGHs) ,病情凶险 ,预后差。一、对象与方法1.临床资料 :1980年 1月至 2 0 0 0年 1月的 2 0年间 ,共收治 2 0例外伤性基底节血肿患者入院 ,占同期颅脑损伤 2 4 0 0例中的 1.2 %。其中男性 18例 ,女性 2例 ,年龄 14~ 4 5岁 ,平均年龄 2 8岁。外伤原因 :汽车事故 2例 ,摩托车事故 18例。所有病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losgowcomascale ,GCS)≤ 6分 ,昏迷 2 0例 (10 0 % ) ,呼吸急促 9例 (45 % ) ,呕吐 10例(5 0 % ) ,肢体异常屈曲 11例 (5 5 % ) ,定位反应消失 19例…  相似文献   

9.
外伤性脑梗死(trau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TCI)是因损伤引起局部脑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损害及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病理状态,是颅脑外伤的并发症之一,是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关于TCI发病机理的论述很多,但众多因素中哪一个是主要病因尚无定论,其治疗也未发现确切疗效的药物。现就我院2002年7月~2007年7月收治的28例TCI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0.
头外伤后脑梗死,以往常给诊断及治疗带来一定困难.自CT、MRI扫描用于颅脑损伤检查以来,已发现一部分病例颅脑损伤后早期即可确诊脑梗死的发生,有的是大面积梗死,有的病情严重,有的自始至终无症状。有不少儿童病例造成严重的伤残。本就外伤后脑梗死的原因,诊断、治疗及预后,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小儿外伤性基底节区脑梗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42例小儿外伤性脑梗死进行临床观察及脑CT扫描。结果 cT显示基底节区低密度灶,无明显占位效应。结论 给予脱水、扩血管及神经保护剂等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计数(PLT)、体积(MPV)、压积(PCT)及分布宽度(PDW)的变化。方法对57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和98例未发生脑梗死的颅脑外伤患者的PLT、MPV、PDW、PCT进行比较。结果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MPV、PCT明显高于对照组,而PLT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血小板在外伤性脑梗死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检测PLT、MPV、PDW、PCT对于外伤性脑梗死的防治和病情的发展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老年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出院后6个月,按GOS标准来评定治疗效果,恢复良好13例,中残9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4例。结论老年外伤性脑梗死发生的原因与年龄、基础疾病、脑疝、脑血管损伤程度等密切相关。稳定基础疾病、迅速解除脑疝、积极治疗原发伤、维持正常血容量、应用钙离子拮抗剂、早期多次释放脑脊液,对防治外伤性脑梗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了7例外伤后脑梗死患者。男4例,女3例。年龄25~68岁,受伤方式:车祸伤4例,跌坠伤1例,打击伤2例。梗死症状出现时间:均在伤后24小时~3天后出现,合并伤:合并脑挫裂伤4例,硬膜下血肿1例,硬膜外血肿1例,脑震荡1例。临床表现:无原发性昏迷者2例,合并有不同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分析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探讨本文42例外伤性脑梗死的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好发部位和类型、发病机制及治疗。结果本文42例外伤性脑梗死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迟发性的不同程度的瘫痪、语言障碍、意识障碍,梗死病灶位于基底节区37例(88.1%),腔隙性梗死27例(64.3%)。结论 此病是外伤后才出现临床表现,好发于基底节区,以腔隙性梗死居多,发病机制主要是脑血管损伤所导致血栓、痉挛、狭窄而引起缺血水肿。  相似文献   

16.
外伤性脑梗死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分析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探讨本文42例外伤性脑梗死的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好发部位和类型、发病机制及治疗。结果本文42例外伤性脑梗死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迟发性的不同程度的瘫痪、语言障碍、意识障碍,梗死病灶位于基底节区37例(88.1%),腔隙性梗死27例(64.3%)。结论此病是外伤后才出现临床表现,好发于基底节区,以腔隙性梗死居多,发病机制主要是脑血管损伤所导致血栓、痉挛、狭窄而引起缺血水肿。  相似文献   

17.
儿童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2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儿童外伤后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治疗结果和预后。结果:儿童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多发生于一侧基底节区,均采用内科保守治疗,痊愈22例,1例轻度语言障碍,1例左侧肢体肌力Ⅲ-Ⅳ级,效果良好。结论:儿童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机理,主要在于基底节区供血小动脉的特殊解剖特点、血液高凝状态、脑血管痉挛以及血管损伤形成夹层动脉瘤等,根据病史、CT和MRI做出早期诊断,及时治疗,能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儿童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4例儿童外伤后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治疗结果和预后。结果 :儿童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多发生于一侧基底节区 ,均采用内科保守治疗 ,痊愈 2 2例 ,1例轻度语言障碍 ,1例左侧肢体肌力Ⅲ~Ⅳ级 ,效果良好。结论 :儿童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机理主要在于基底节区供血小动脉的特殊解剖特点、血液高凝状态、脑血管痉挛以及血管损伤形成夹层动脉瘤等 ,根据病史、CT和MRI做出早期诊断 ,及时治疗 ,能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结合文献分析探讨儿童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效果。方法 总结33例儿童外伤性脑梗死病人的临床、影像学表现、治疗结果和预后。结果 儿童外伤性脑梗死多发生于一侧基底节区,临床表现和CT扫描结果与腔隙性脑梗死相似,但有明确的外伤史,治疗效果较好。结论 儿童外伤性脑梗死是由于儿童基底节区供血的大脑前、中动脉的穿支动脉直角从主干分出,细长迂曲,发育不成熟,调节能力差,在外伤脑组织相对运动时,出现血管牵拉、变形、移位、痉挛、血管内膜损伤、梗死。  相似文献   

20.
外伤性脑梗死(post-trau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PT-CI)又称继发性脑梗死,是指头部外伤后伴发或继发的脑梗死,是颅脑损伤的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如不能及时诊治,其致死和致残率较高。由于其临床表现起病早期缺乏特异性易被外伤的早期症状所掩盖,容易误诊和漏诊,是治疗颅脑损伤患者时所应引起高度重视的。本研究收集了本科于2008年1月1日-2011年2月1日收治的颅脑损伤合并脑梗死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