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孟泳  齐景宪 《中国医药导报》2007,4(9Z):94-94,97
目的:探讨心钠素(ANP)在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TE)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意义。方法:按随机原则,将30只豚鼠分为实验组(PTE组)和对照组,动态观察血浆心钠素水平的变化。结果:在急性肺栓塞期,PTE组豚鼠血浆心钠素水平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TE组栓塞后早期血浆心钠素水平高于栓塞前,后期(第10天)血浆心钠素水平基本降至正常水平。结论:心钠素作为一种保护性体液因子参与肺血栓栓塞症的发病机制;血浆心钠素水平可作为观察PTE病情变化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谭钰珍 《疑难病杂志》2012,(11):867-868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超敏肌钙蛋白(cTnI)浓度测定对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TE)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2年1月诊治的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40例作为PTE组,观察治疗前后血浆BNP及cTnI浓度的变化。选择同期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35名作为健康对照组。对2组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前PTE组血浆BNP、cTnI浓度分别为(381.6±125.4)Pg/ml和(159.0±107.2)μg/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50.4±18.7)pg/ml和(4.8±2.9)μg/L。治疗后PTE组BNP和cTnI浓度均明显下降,分别为(46.6±9.6)pg/ml和(5.1±2.4)μg/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PTE组治疗前PaO_2水平(mmHg)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50.4±8.3 vs 86.5±1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PTE组PaO_2水平为85.7mmHg,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结论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血浆BNP、cTnI浓度升高,有效治疗后其浓度下降,观察两者浓度有助于PTE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3.
张凌  白明  高岩  夏蕾 《华中医学杂志》2007,31(2):107-109
目的 动态观察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TE)中环氧合酶-2(COX-2)在肺内的表达及血浆中血栓烷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的变化,并探讨当归和川芎嗪对它们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分为对照组、PTE模型组、当归治疗组及川芎嗪治疗组,采用自体血栓回输法建立PTE模型.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肺内COX-2蛋白的表达水平,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中TXB2和6-K-PGF1α的浓度变化.结果 PTE模型组肺组织炎症损伤明显,当归及川芎嗪治疗组损伤减轻.免疫组化检测显示7 d后模型组COX-2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放免法检测显示TXB2与6-K-PGF1α血浆浓度之比(T/P)模型组明显高于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当归及川芎嗪治疗可明显减少PTE大鼠COX-2的表达,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4.
①目的探讨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IL-1β、TNF-α、IL-8等)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疾病的关系。②方法采用放射免疫的方法检测18例急性肺血栓栓塞患者(其中大面积栓塞11例,非大面积栓塞7例)入院当天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IL-1β、TNF-α、IL-8)水平,并与18例年龄及性别匹配的健康人进行对照。③结果PTE组患者入院当天血清IL-1β、TNF-α、IL-8水平较正常对照组都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TE患者大面积栓塞组3种细胞因子水平都较非大面积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④结论急性PTE患者血清IL-1β、TNF-α、IL-8较健康对照组升高,且大面积组高于非大面积组;IL-1β、TNF-α、IL-8可能参与了急性PTE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兔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TE)时血浆和肺泡灌洗液中TNF-α,IL-8和IL-10的水平及尿激酶的影响。方法采用自体血栓回输法建立兔急性PTE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和模型组。ELISA方法检测血浆和肺泡灌洗液中细胞因子(CK)水平,术毕行病理分析。结果栓塞后上述CK水平明显升高,治疗后再次升高。病理检查可见,栓塞后肺动脉内血栓形成,组织萎缩、出血、炎性反应明显。治疗后栓塞、出血、萎缩减轻,但炎性反应有所加重。结论急性PTE后CK在引起急性肺损伤中起重要作用,溶栓治疗可以改善PTE的供血,但短期内对肺组织的炎性损伤没有帮助,可能与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关。因此,在急性PTE溶栓治疗的同时抗炎治疗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大鼠肺血栓栓塞症(PTE)后不同时间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的动态变化,并探讨两者与血栓自溶率的相关性。方法经颈外静脉注入加热125I-标记纤维蛋白原自体血栓,复制大鼠PTE模型,随机分组如下:1)正常对照组;2)PTE组:又分为PTE 4 h组(PTE 4 h)、PTE 24 h组(PTE 24 h)、PTE 3 d组(PTE 3d)、PTE 5 d组(PTE 5 d),即分别在造模成功后观察4 h2、4 h3、d、5 d后处死小鼠,留取血浆标本测定uPA、uPAR的水平;留取左肺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留取心脏、肺脏、全血以计算血栓自溶率。结果血浆uPA、uPAR水平在PTE后4 h略有上升(P>0.05),PTE后24 h明显增加(P<0.05),3 d时最高(P<0.01),5 d时开始下降,但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uPAP<0.05,uPARP<0.01);PTE后4 h组、24 h组、3 d组血浆uPA质量浓度与血栓自溶率正相关(4 hr=0.758,P<0.05;24 hr=0.764,P<0.05;3 dr=0.778,P<0.05),血浆uPAR质量浓度与血栓自溶率正相关(4 hr=0.701,P<0.05;24 hr=0.764,P<0.05;3 dr=0.777,P<0.05)。肺组织病理改变:PTE后4 h有少量继发血栓形成,血栓及血管壁内可见白细胞浸润;PTE后3 d、5 d见注入的血凝块明显溶解,代之以新形成的血栓。结论PTE后血浆uPA、uPAR水平增加,促进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  相似文献   

7.
肺血栓栓塞症中细胞因子的变化及当归注射液对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岩  张凌  夏蕾  白明 《华中医学杂志》2007,31(2):102-104
目的 观察内皮素-1(ET-1)、环氧合酶-2(COX-2)在肺内的表达及血浆中血栓烷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的比值(T/P)变化,并探讨当归注射液对其影响.方法 采用自体血栓回输法建立动物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肺血栓栓塞症(PTE)模型组和当归治疗组.行常规病理检查,免疫组化法检测肺内ET-1、COX-2蛋白表达水平,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TXB2、6-K-PGF1α浓度变化.结果 PTE模型组肺组织炎症损伤明显,当归治疗组损伤较轻.ET-1、COX-2蛋白表达水平:PTE模型组较正常组高(P<0.05);当归治疗组较PTE模型组低(P<0.05).放免检测T/P:PTE模型组明显较正常组高(P<0.05);当归治疗后组T/P与正常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当归辅助治疗可明显减少急性肺血栓栓塞症大鼠ET-1、COX-2的表达,调节T/P比例,改善病情.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9):12-14
目的对临床症状评分、血浆D-二聚体(D-D)及综合超声在肺血栓栓塞症(PTE)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探讨。方法以我院2014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83例PTE患者作为观察组,以同期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100例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症状评分、D-D指标及超声特点。结果观察组的Wells评分阳性率为25.30%,高于对照组的6.00%(P0.05)。观察组的Geneva阳性率为26.51%,高于对照组的2.00%(P0.05)。观察组血浆D-D阳性率为78.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4.00%(P0.05)。观察组的下肢彩超阳性率为83.13%,高于对照组的17.00%(P0.05)。观察组心脏彩超阳性率为81.93%,高于对照组的21.00%(P0.05)。结论对肺血栓栓塞症患者采用临床症状评分、D-D及超声联合检查能够有效提高疾病的诊断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家兔多发微小血栓导致急性肺栓塞后某些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及其意义 ,了解它们对肺血栓栓塞症 (Pulmonarythromboembolism ,PTE)病理生理过程的影响。方法 :2 6只健康中国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肺栓塞组 ,每组 13只。肺栓塞组家兔经股静脉注入自体血凝块制备PTE模型 ,且动态观察PTE前后IL 6、TNFa的变化。结果 :肺脏栓塞部位肉眼观 ,见肺表面点片状出血灶 ;镜下肺小动脉血管内可见多发微小血栓形成 ,肺泡及血管周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 ,肺泡和间质内有局灶出血。肺栓塞后血中IL -6、TNFa水平持续升高。结论 :PTE后TNFa、IL- 6参与炎症反应及新鲜血栓形成 ,从而影响PTE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0.
翟文亮 《海南医学》2012,23(19):93-95
目的探讨外周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检测在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确诊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07-2011年我院收治的不同栓寨面积的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58例(大面积患者29例、非大面积患者29例)及同期健康体检者29例,检测其外周血清中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水平。结果非大面积PTE患者与对照组相比血清cTnl水平要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面积PTE患者血清cTnl水平高于非大面积PTE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面积患者血清中cTnl水平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外周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可以作为PTE患者心肌损伤的诊断及顸后判断的一个指标,具有很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肺血栓栓塞症(acute PTE)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抗心磷脂抗体(AC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入选60例急性PTE患者,其中大面积10例,非大面积50例;40例正常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HCY、PAI-1、t-PA 血清含量及ACA定性(阳性、阴性). 结果 HCY 、PAI-1、t-PA含量:急性大面积肺栓塞组、非大面积组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P<0.01);大面积和非大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igh total homocystein, HHcy)、PAI-1>28ng/ml、ACA阳性为阳性指标,病例组HHcy、PAI-1、ACA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P<0.05);病例组t-PA、PAI-1均增高,且呈直线相关性.结论 ACA阳性、PAI-1水平增高、HHcy是急性PTE高危因素;病例组t-PA、PAI-1均增高,两者之间有明显相关性,考虑急性肺血栓栓塞症致病因素不是t-PA抗原产生和释放不足,而是PAI-1抗原水平增高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2.
李建  戚好文  李圣青 《医学争鸣》2005,26(24):2241-2244
目的:通过家兔肺血栓栓塞症(PTE)模型检测血浆中内皮素-1,同型半胱氨酸和血清脂蛋白a水平,并探讨它们对早期诊断PTE的价值,方法:家兔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PTE模型组,每组15只,通过颈静脉注入自体血凝块,建立家兔急性PTE模型,分别于栓塞前及栓塞后不同时段采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放射免疫分析法动态观察血浆中内皮素-1、同型半胱氨酸和血清中脂蛋白a水平,同时作肺脏解剖及病理研究PTE后血栓形成及其分布规律.结果:解剖肺脏可见肺动脉内血栓栓塞、暗红色梗死灶及出血点;光镜下可见血栓附着处有内膜细胞长入血栓表面,血管内皮增生,炎细胞浸润,血浆内皮素-1于栓塞后1h开始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栓塞后24h脂蛋白a及同型半胱氨酸开始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内皮素-1,脂蛋白a和同型半胱氨酸参与了急性PTE的早期发病过程,联合检测对PTE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可以作为早期诊断筛选PTE的血清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13.
家兔肺血栓栓塞症后血浆内皮素-1和P-选择素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测定家兔肺血栓栓塞症(PTE)后血浆内皮素-1(ET-1)和P-选择素(Ps)水平的变化,为PTE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方法:健康中国大耳白兔3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15只。从家兔耳缘静脉抽血1mL在体外自凝后制作成血栓,然后在股静脉注入4~6条血栓并辅以静脉推注10mL生理盐水制作家兔PTE模型,而对照组只静脉推注10mL生理盐水。分别于PTE前、PTE后1、3、5、7、10d采集静脉血分离血浆后,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ET-1水平,采用ELISA法测定Ps水平。结果:PTE后第3、5、7和10天血浆ET-1水平均高于栓塞前和同期对照组(P均〈0.05)。PTE后第5、7和10天血浆Ps水平均高于PTE前和同期对照组(P均〈0.05)。结论:PTE后血浆ET-1、Ps水平升高,参与了PTE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在不同时间窗重组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u-PA)的溶栓效果,并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的溶栓效果比较。方法通过颈外静脉注入125I标记人纤维蛋白原的大鼠加热血凝块,建立不同时间大鼠的肺血栓栓塞症(PTE)模型。按随机原则将60只大鼠分成三组:①对照组:再分为PTE2h对照组和PTE3d对照组;②PTE2h溶栓组:再分为ru-PA2h组和rt-PA2h组;③PTE3d溶栓组:再分为ru-PA3d组和rt-PA3d组。PTE2h对照组及溶栓组于处理后2h处死大鼠,PTE3d对照组及溶栓组于处理后48h处死大鼠,留取血标本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及α2-抗纤溶酶(α2-AP)水平。取血、肺脏及心脏,测量每分钟γ放射性(cpm)。结果(1)rt-PA2h组的溶栓率明显高于ru-PA2h组,ru-PA2h组又明显高于PTE2h对照组(P均=0.000);其血浆FIB、α2-AP水平明显低于ru-PA2h组(P=0.002,P=0.001)及PTE2h对照组(P=0.003,P=0.002),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1及0.700)。(2)ru-PA3d组的溶栓率明显高于rt-PA3d组,rt-PA3d组又明显高于PTE3d对照组(P均=0.000);三组间血浆FIB及α2-A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5,P=0.751)。结论(1)ru-PA1mg/kg溶栓对全身纤溶系统无明显影响,而rt-PA1mg/kg溶栓早期影响全身纤溶系统;(2)体内血栓存在的时间影响ru-PA的溶栓效果,ru-PA对新鲜血栓栓塞的即刻溶栓作用不及rt-PA,但对较陈旧血栓栓塞的溶栓效果强于rt-PA。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大鼠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TE)模型,动态观察内皮素-1(ET-1),环氧合酶-2(COX-2)和黏附分子CD54在肺内的表达及血浆中前列腺素代谢产物血栓烷索B2(TXB2)和6-酮-前列腺索Flα(6-K-PGFlα)的变化,并探讨中药川芎嗪对它们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体血栓回输法建立动物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PTE模型组和川芎嗪治疗组.采用常规病理检查,免疫组化法检测肺内ET-1,COX-2和CD54蛋白的表达水平,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中TXB2和6-K-PGFlα的浓度变化.结果 病理检查显示PTE组肺组织炎症损伤明显,川芎嗪治疗组损伤减轻.免疫组化检测显示模型组7 d后ET-1、COX-2和CD54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川芎嗪治疗7 d后与对照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放射免疫检测显示模型组7 d后TXB2与6-K-PGFlα血浆浓度之ff6(T/P)较对照组明显增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川芎嗪治疗7 d后与对照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川芎嗪治疗可明显减少急性肺血栓栓塞症大鼠ET-1、COX-2、CD54的表达,减轻炎症反应.提示在肺栓塞常规溶栓治疗时.可结合中药治疗.以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肺血栓栓塞症(acute PTE)患者凝血纤溶系统部分抗凝、促凝因子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人选60例急性PTE患者,其中大面积急性PIE 10例,非大面积急性FTE 50例;40例正常人(对照组);采用凝固试验定量检测法测定三组的血浆蛋白C(PC)、血浆蛋白S(PS)活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栓调节蛋白(TM).结果 PC、PS活性:急性大面积急性FTE组分别为(69.5±21.7)%、(69.1±14.4)%;非大面积组为(93.1±18.8)%、(83.3±18.9)%,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的(105.5±27.7)%、(112.4±28.6)%(P均<0.01);大面积组PC、PS活性显著低于非大面积组(PC:P<0.01,PS:P<0.05).TM含量:急性大面积肺栓塞组分别为(19.7±10.2)ng/mL,非大面积组为(16.6±10.0)ng/mL,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7.5±4.3)ng/mL(P<0.01);大面积和非大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例组PC、PS阳性率分别为20.0%、26.7%,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5%、5%(P<0.05),比数比(OR)和95%可信区间依次为4.75(1.16-19.3)、6.9(1.75-27.2).结论 血浆PC、PS活性减低容易发生肺栓塞,PC、PS活性减低的程度与栓塞病情程度有正相关性;血浆TM水平显著增高,提示各种因素引起肺血管内皮损伤是发生FTE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抗凝系统的变化及其对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35例确诊的急性PTE患者和30例正常人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血浆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蛋白C(PC)活性、蛋白S(PS)活性。[结果]PTE患者血浆中抗凝血酶Ⅲ活性,蛋白C活性及蛋白S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这些指标在单纯PTE组和PTE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组间无统计学意义;吸烟对其影响不大。[结论]PTE患者存在抗凝系统活性减低;部分患者可能存在抗凝血系统的缺陷;这些指标对于PTE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实验性肺血栓栓塞症(PTE)后血栓演变过程.材料与方法:利用猪自体血栓制备选择性急性PTE模型,观察PTE后不同时间血栓性状、肺动脉内膜和周围肺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PTE后2 h血栓已部分溶解,3 d继发混合血栓形成,7d血栓部分机化,14d血栓进一步机化并局部钙化;栓塞后即出现肺出血和肺水肿,以2h最为明显;栓塞后1d开始出现内膜增厚,持续到14d.结论:血栓自溶、机化及肺动脉内血栓形成共同决定栓子的结局,影响PTE的病理和临床转归.  相似文献   

19.
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对兔肺血栓栓塞症模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内皮素受体拮抗剂 (ETA)PD14 5 0 6 5对家兔肺血栓栓塞症 (PTE)内皮素 1(ET 1)、一氧化氮 (NO)、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血压和血气指标的影响 ,探讨治疗PTE的新方法。方法 健康雄性新西兰大耳白兔 2 4只 ,随机分为三组 ,每组 8只 :对照组 (NC组 )、单纯栓塞组(PTE组 )和内皮素受体拮抗剂组 (ETA组 )。除NC组外 ,其余二组每只家兔均经股静脉注入 2 5个栓子 ,ETA组每只动物静脉注射PD14 5 0 6 5 0 1mg/kg。于栓塞前 ,栓塞后 1、2及 4h动态监测ET 1、NO、vWF、血压及血气变化。结果  (1)ETA组ET 1低于PTE组 ;PTE组NO低于NC组 ,ETA组NO则高于PTE组 (P <0 0 1) ;PTE组vWF高于NC组 ,ETA组vWF则低于PTE组 (P <0 0 1) ;(2 )ETA组PaO2 高于PTE组 ,PTE组PaO2 则低于NC组 (P <0 0 1) ;ETA组收缩压和舒张压高于PTE组。结论ETA通过阻断ET 1,可舒张肺血管 ,降低血小板黏附血管壁的能力 ,阻止血栓增大 ,改善肺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及血气交换功能 ,并能稳定体循环压。ETA可能为治疗PTE的一种新的、更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肺动脉高压在急性肺血栓栓塞症危险分层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超声心动图测量肺动脉压力并评估其在急性肺血栓栓塞症危险分层中的意义。方法:将58例超声心动图资料完整的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分为肺动脉高压组和对照组,分别对其危险因素、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其预后进行分析。结果:肺动脉高压组发病至就诊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晕厥、咯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肺动脉高压组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氧分压及二氧化碳分压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肺动脉高压组患者S1Q3T3及右束支传导阻滞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死亡及发生临床不良事件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肺动脉高压可作为评价急性肺血栓栓塞症严重性及预后不良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