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了解尿毒症患者医院感染情况,探讨其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共80次尿毒症者医院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尿毒症患者医院感染率为8%。其原发病中以狼疮性肾病、糖尿病肾病、梗阻性肾病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感染部位以泌尿道占首位(54.1%),依次为下呼吸道(25.4%)、胃肠道(10.0%)、血液(4.9%)。48例次获阳性病原菌,其中革兰氏阴性菌占40.1%,革兰氏阳性菌占42.3%,真菌占7.5%,混合感染占10.1%,耐药性比较普遍。结论尿毒症患者医院感染与原发病、侵入性操作、尿毒症程度、血浆蛋白水平、心功能、血红蛋白水平、高龄、住院时间及是否透析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性别、年龄、低蛋白血症、贫血、糖尿病肾病、透析龄、心功能不全及中心静脉插管等可能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80例患者中共有73(40.6%)例发生医院内感染。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道(51例,69.9%)、泌尿系(30例,41.1%)、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25例,34.2%)及肠道感染(17例,23.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低蛋白血症、贫血、糖尿病肾病、透析龄、心功能不全及中心静脉插管为慢性肾衰竭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低蛋白血症、贫血、糖尿病肾病、中心静脉插管为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低蛋白血症、贫血、糖尿病肾病、中心静脉插管为慢性肾衰竭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徐丽平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1):1229-1231
目的 探讨慢性肾脏病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病率和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5年3月-2009年2月在我院肾内科住院的1 355例慢性肾脏病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结果 1 355例慢性肾脏病患者中有67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4.9%.原发病为慢性肾功能不全、自身免疫性疾病、肾病综合征的患者医院感染率较高,分别为9.02%,7.89%和6.35%.年龄较大或者住院时间较长的患者医院感染率较高.医院感染的部位以下呼吸道(31.34%)、上呼吸道(26.87%)、泌尿道(13.43%)、胃肠道(11.94%)及深静脉插管(11.94%)为主.医院感染病原体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结论 慢性肾脏病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基础疾病种类、年龄大、住院时间长等.应加强预防措施,有效控制和降低慢性肾脏病患者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4.
周志红   《中国医学工程》2012,(12):149+151-149,151
目的分析探讨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医院的感染状况,了解预防感染的措施以及有关危险因素。方法综合2010-2011年所选出的90例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其在医院感染诊疗的临床情况。结果 90例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中被感染的有46例,感染率为51.1%;血液透析患者属于医院的易感人群,大多数发生感染的位置在呼吸道(53.22%),也有一些感染为中心静脉置管感染(24.87%)、尿路感染(13.45%)和肠道感染(8.46%);对于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其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贫血情况较严重、白蛋白较低、患者年龄大的被感染率高,与其他进行比较差异明显(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增强医院血透室和医护人员的感染相关知识培训,对血透室施行血液透析的规章化管理强化,了解感染的危险性,进行相关的防护准备,是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发生感染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非透析慢性肾脏病医院感染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非透析慢性肾脏病患者医院感染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非透析慢性肾脏病患者临床资料及医院感染情况。结果非透析慢性肾脏病患者医院感染率为15.9%;呼吸道感染是首位感染部位;糖尿病肾病和狼疮性肾炎者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病原菌中以革兰阴性菌居多,其次为革兰阳性菌和真菌;年老、肾小球滤过率低、血清白蛋白低、贫血、住院时间长者医院感染率高。结论非透析慢性肾脏病患者医院感染与年龄、原发病、肾功能、血清蛋白水平、血红蛋白水平、住院时间等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感染相关因素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近年来4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感染性疾病、原发病因、营养状况、病原体进行总结.结果 感染组28例患者共感染41次,感染性疾病依次为肺部感染(43.9%)、泌尿系感染(22%)和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9.7%);细菌培养15次,阳性6次,阳性率(40%);感染组中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每周透析时间显著低于非感染组(P<0.05),而患者的年龄和透龄明显高于非感染组.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感染率较高,原发病中尤以糖尿病及梗阻性肾病患者感染多见,透析不充分、贫血、低蛋白血症,内瘘引起肿胀手,中心静脉置管等侵袭性操作是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王冰  于黎黎 《医学综述》2012,(20):3526-3528
目的探讨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再住院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辽河油田中心医院维持血液透析住院2次及以上患者29例为观察组,同期未住院及住院1次患者44例为对照组,记录观察组住院原因,两组患者年龄、开始透析年龄、透龄、原发病因、血红蛋白、血生化、残余尿量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慢性肾炎再住院率低于对照组,糖尿病肾病再住院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白蛋白血症、贫血、残余尿量与患者再住院相关(P<0.05)。结论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患者再住院率高,感染及心血管疾病是患者再住院的主要原因,低血浆白蛋白、贫血、残余尿量减少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再住院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边远山区综合性儿科原发肾病综合征患儿并发医院感染的特点、易感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法分析146例肾病综合征患儿的有关临床资料。结果原发肾病综合征患儿医院感染率达40.41%;感染为多器官系统,以呼吸系统感染为多,冬、春季是感染的主要季节;年龄越小患儿感染机会越高(χ2=32.20,P<0.005);单纯性肾病感染率高于肾炎性肾病(χ2=3.615,υ=1,P<0.01);住院时间延长,感染率也随着明显增加(χ2=25.74,P<0.005)结论医院感染与患儿年龄、体液免疫功能低下、临床类型、住院天数及广谱抗生素的使用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患者胎孕期岁运与其发病的相关性,以及与糖尿病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共收集436例东直门医院肾内科住院糖尿病患者的出生日期的岁运信息以及合并症情况、一般人口学资料等,分成糖尿病肾病组共277例,非糖尿病肾病组159例,分组进行比较。结果合并高血压、冠心病、血脂异常,老年人(年龄≥60岁)是并发糖尿病肾病的危险因素,在各个合并症中,他们的构成比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可能引起糖尿病肾病患病率增加的岁运是土运不足。结论糖尿病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有合并高血压、冠心病、血脂异常、年龄≥60岁,岁运当中的土运不足。糖尿病肾病发病与其胎孕期岁运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分析糖尿病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部位、病原菌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316例糖尿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55例,感染率为17.41%,高于同期医院平均医院感染率4.62%(P<0.01);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首,依次为泌尿系统、胃肠道、皮肤软组织、口腔和血液系统;病原菌以G-杆菌(53.85%)和G 球菌(41.02%)为主;医院感染主要与高龄、病程、住院时间、院前滥用抗生素、糖尿病代谢控制不佳、并发症及侵入性操作有关.结论 积极治疗原发病,有效控制血糖,缩短住院时间,尽量避免或减少侵入性诊疗操作和注意提高患者免疫力等,是防治糖尿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肾性贫血病人采用左卡尼汀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8例血液透析肾性贫血病人,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观察组采用左卡尼汀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对比2组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血清转铁蛋白、红细胞比容以及铁代谢指标变化情况、用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的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均高于治疗前(P < 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 < 0.01);用药后2组出现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血压升高、发热和肝肾功能异常,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0.01)。结论左卡尼汀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血液透析肾性贫血能改善病人临床贫血症状,缩短疗程,同时促进生化实验室指标恢复,有效提高治愈率,降低并发症,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肝炎病毒感染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维持性血液透析(血透)患者肝炎病毒的感染状况,并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取110例血透患者(HD组)及108例非透析治疗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ND组)血清,检测甲、乙、丙和戊型4型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同时检测肝功能,调查输血史,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HD组肝炎病毒感染率(61.8%)显著高于ND组(26.9%,P<0.01)。HD组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率均显著高于ND组(P值分别<0.05、0.01),有输血史者的HBV感染率(75.9%)、HCV感染率(82.8%)均显著高于无输血史者(51.9%和9.9%,P值分别<0.05、0.01)。透析时间越长,HBV、HCV感染率越高(P值分别<0.05、0.01)。肝炎病毒感染者与未感染者肝功能的差异有显著性(P值分别<0.05、0.01)。结论血透患者的HBV、HCV感染率较高,与输血及血透本身的医源性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3.
宫峰  马胜银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1,46(12):1737-1740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行腹膜透析(PD)病人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PD的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193例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分析医院感染情况及病原菌分布情况,比较2组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PD病人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42例(21.76%)发生医院感染,其中呼吸道感染17例(8.81%),泌尿道感染10例(5.18%);共培养出病原菌5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4株(78.57%),革兰阳性菌5株(8.93%)。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年龄、住院时间、透析时间、低蛋白血症、体质量指数(BMI)、贫血、心功能不全、血液透析充分、应用中心静脉导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年龄、住院时间、透析时间、低蛋白血症、BMI、贫血、心功能不全、血液透析充分、应用中心静脉导管是引起病人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1)。结论慢性肾功能衰竭行PD病人医院感染以呼吸道感染和肺炎克雷伯菌较为常见,临床需要警惕高龄、长时间住院和透析、低蛋白血症、贫血、心功能不全的PD病人,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腹膜透析与血液透析对肾性贫血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强  曾华君 《医学综述》2013,(2):368-369
目的比较腹膜透析(PD)与血液透析(HD)改善肾性贫血的疗效。方法将31例尿毒症患者随机分为PD组(13例)和HD组(18例)。两组开始治疗时均未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1个月后均加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2个月时均增加左卡尼汀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进行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透析前及透析后1、2、3个月的血红蛋白(Hb)变化。结果 PD组和HD组的Hb值在透析治疗前未见显著差异(P>0.05);两组Hb值在治疗1、2、3个月后与透析前比较显著升高P<0.01)。结论 PD和HD均能改善尿毒症贫血状态,而PD效果优于HD,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尿毒症导致肾性贫血状态有较好调节作用,联合左卡尼汀治疗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自体动静脉瘘与深静脉导管长期留置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病人透析效果及心功能、肾性贫血的影响.方法:选取MHD病人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病人采取自体动静脉瘘进行MHD,对照组病人采取深静脉导管长期留置治疗.比较2组病人的治疗效果、透析充分性、心功能、肾功能、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血透)用临时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并发感染的相关因素及临床表现特征,寻求预防感染的有效措施。方法对104例建立中心静脉导管的血透患者进行观察。(1)对不同部位(颈内或锁骨下静脉组及股静脉组)置管的感染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2)对相同部位不同预防方法感染发生率的比较:从样本中筛取80例经颈内或锁骨下静脉途径的临时性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前期37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措施预防导管感染;后期43例为试验组,使用抗生素多途径联合给药的试验方法,两组的感染率进行比较。结果 (1)常规预防感染方法的61例临时中心静脉导管中,共发生与静脉导管相关的感染12例(19.6%),股静脉置管感染发生率(29.2%)显著高于颈内及锁骨下静脉(13.5%)(P〈0.05);(2)致病菌主要为葡萄球菌属和大肠杆菌属;(3)两组采用不同的预防感染方法感染率分别为13.5%和2.3%,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静脉置管易发生感染,而抗生素多途径联合用药有助于降低感染率,延长置管后抗生素使用时间可能减少重新置管的几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通量血液透析联合血液透析滤过治疗尿毒症血透患者顽固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选取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尿毒症顽固性高血压(需使用3种以上降压药物降压,血压控制不达标)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①串联组(HD+HDF)15例,采用一周2次HD联合1次HDF;②对照组(HD组)15例,单纯进行血液透析,每周3次HD。上述连续治疗3个月。每次HD4h、HDF4h。结果两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均有一定效果,但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3.33%(14/1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66.66%(10/1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6.66%(1/15)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60%(9/1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程度评分(8.52±1.4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满意程度评分(4.02±0.32)分。所有差异均为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临床对于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使用高通量血液透析联合血液透析滤过治疗能够取得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效果,患者的满意程度更高,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封管方法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尿毒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肝素封管,观察组采用尿激酶加庆大霉素联合封管。结果:治疗后观察组透析血流量和尿素清除指数(KT/V)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导管相关性感染和导管阻塞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用尿激酶和庆大霉素封管有助于增强尿毒症患者的透析效果,减少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感染和导管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两种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隧道式涤纶套双腔血透导管中的应用研究。方法:选择置入涤纶式双腔血透导管的病人60例,随机分成0.9%氯化钠溶液引导腔内心电图组与导丝引导腔内心电图组,各30例,比较两种方式引导腔内心电图出现的特征性P波稳定性、导管尖端到位率、医护人员满意度、手术耗时和穿刺点感染率。结果:所有病人在置入涤纶式双腔血透导管术过程中均能引导出稳定的腔内心电图,出现特征性P波,且导管尖端均位于右心房入口水平,导丝引导腔内心电图组特征性P波稳定性比例高于0.9%氯化钠溶液引导腔内心电图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9%氯化钠溶液引导腔内心电图组阶段手术时间明显高于导丝引导腔内心电图组(P<0.01)。0.9%氯化钠溶液引导腔内心电图组医生和护士满意度均明显低于导丝引导腔内心电图组(P<0.01)。2组病人无感染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均能引导出腔内心电图,导丝引导腔内心电图组获得特征性P波更稳定,流程更便捷,医护人员满意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